杂技小镇灯光秀(江西杂技梦幻夜)

本报记者 郁鑫鹏文艺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探索文艺创作新路,文艺工作者任重道远,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杂技小镇灯光秀?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杂技小镇灯光秀(江西杂技梦幻夜)

杂技小镇灯光秀

本报记者 郁鑫鹏

文艺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探索文艺创作新路,文艺工作者任重道远。

12月26日,作为第六届江西艺术节·第十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展演剧目,由省委宣传部资助、历时3年打造的江西首个杂技剧《百戏梦幻夜》,在省话剧团经典剧场的演出,让人看到了江西省杂技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省杂技团”)可贵的创新探索。

80分钟的《百戏梦幻夜》,通过描述杂技班老班主和师娘带领徒弟们闯荡江湖的经历,再现杂技先辈们一生坎坷的命运。生存、现实、爱恨、传承,点点滴滴汇集成了杂技人的一个梦幻夜。有专家称,杂技人演杂技班自己的故事,这在全国是第一次。

在人们的印象中,杂技展示的多是惊、险、奇、特的动作技巧,很少呈现由主角、配角以及跌宕剧情构成的完整故事。因此,杂技在综艺晚会中,都是以节目的形式出现,而杂技晚会也只是多个技巧集中在一起展示而已。据悉,《百戏梦幻夜》展示了20多个杂技技巧。“我们不是简单地将这些技巧‘大杂烩’,而是以剧的形式把这些技巧与其他舞台表演形式有机融合,完整地讲述了一个有角色、有人物矛盾冲突的故事。”省杂技团负责人沈莹说。欣赏杂技节目,观众会处于一种持续兴奋状态。但是,80分钟的杂技剧目,要让观众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是不现实的。记者了解到,为了剧情发展的需要,该剧导演王宏不是一味地呈现“惊险奇特”,而是根据情节需要对某些技巧或抑或扬,让技巧让步于剧情。

剧中有这样一幕:夜深了,年幼的秀秀还在身怀六甲的师娘陪伴下练顶技。练着练着,她从凳子上摔下来,然后干脆躺在地上号啕大哭“我不练了,我不要再练了……”每每看到这一幕,省杂技团相关负责人刘晓虹都会流下眼泪,她说,这个戏,折射的正是他们坚守艺术阵地的一种情怀。“充满情怀、带着温暖,忧而不悲、忧而不伤。”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卢川对《百戏梦幻夜》作出这样的评价。通过排演《百戏梦幻夜》,演员们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这部戏让我看到了自己学杂技的影子,也看到了杂技人为艺术坚守、奋进的一种情怀。”演员刘凯说。

如果说省杂技团是“无钱无人无场地”的“三无剧团”,这或许有失偏颇,但是要说省杂技团是目前省直六大文艺院团中生存最艰难的,或许没多少人反对。转企改制,省杂技团流失了一批业务骨干。目前该团活跃在舞台上的演员只有20余人,男、女演员平均年龄分别为30.4岁、26.8岁,演员年龄结构偏大。加上14年未招收学员,剧团出现了“青黄不接”现象。且剧团没有自己的阵地,只有一个包括办公场地在内仅260多平方米的训练厅。

为了延续这批演员的舞台艺术生命,更是为了让杂技技艺能传承下去,2012年省杂技团针对这批演员技术稳定、经验丰富、表演能力强等特点,整合抖扛、柔术、顶技、顶坛等传统优势项目,2013年开始筹划创作杂技剧《百戏梦幻夜》。“演员就是为演戏而生的,如果没有戏演,没有大戏提升技艺,杂技演员这么多年苦练得来的童子功就要荒废了。”2012年刚到省杂技团的沈莹看到了这一点。要排大戏,钱不够,人不齐,场地不足,怎么办?沈莹邀请自己多年的好友、陕西省歌舞剧院导演王宏来南昌,然后再把王宏的二度创作班底也请到《百戏梦幻夜》中来。“《百戏梦幻夜》是专门为江西省杂技团的演员‘量身特制’的,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特点。”王宏说。

中国杂技在国外很受欢迎,一直是我国文化“走出去”的热门项目。《百戏梦幻夜》在创作之初,就把目光瞄准国际演出市场。“一部大戏,虽说是精品,但人员多、成本高必定制约其‘走出去’的步伐。而我们的剧目人不多,各种设备、道具加起来也就一卡车,‘走出去’的优势比较明显。”沈莹自信地说道。《百戏梦幻夜》中有钢管舞、草帽技巧等诸多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场景,也是专家们觉得有看头的地方。据悉,目前《百戏梦幻夜》已受到演出经纪机构的青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