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不是表现而是让别人舒服(是把舒服给别人)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教养不是表现而是让别人舒服(是把舒服给别人)(1)

敬人者,人敬之;

爱人者,人爱之。

作者:洞见yebo

前几天看到网上有人讨论:什么是教养?

这让我想起了哲人赫拉克利特说过的一句话:“教养,是人的第二个太阳。”

有教养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让身边的人感到温暖和舒适。

正所谓君子如玉,触手可温。

一个人真正的教养,就是懂得把舒服留给别人。

1

学者黄金陵曾在书中回忆过一件往事。

1988年,在一次学术会议期间,黄金陵与物理学家徐光宪同住一室。

会议闭幕的前一天晚上,徐光宪熬夜写致辞。

黄金陵因为太困,就先睡下了。

等到半夜醒来,他惊讶地发现桌前没有人影,而洗手间却亮着灯。

他走近一看,只见徐光宪坐在洗手间一张小凳子上,将稿纸抵在膝上,正借助微弱的灯光俯首疾书。

黄金陵不解地问:“老徐,你怎么在这里写字,赶紧出来。”

徐光宪笑了笑,轻声说:

“待在这里我很自在,你继续睡,明天的会要开很久呢。”

这时黄金陵才恍悟,原来,老徐是怕打扰他休息,才特意躲进狭小的洗手间工作。

想到此处,黄金陵大为感动,多年后仍将此事铭记在心。

听过一句话:“善良,不是轻易地从别处买来贴在身上的标签,而是你本人的生命里侧,皮肤底层,渗透出来的光彩夺目的情操。”

心怀善意的人,凡事总是会不自觉地优先考虑别人,把自己放在后面。

让别人舒服,就是在不动声色中,给他人最体贴入微的关怀。

教养不是表现而是让别人舒服(是把舒服给别人)(2)

2

作家蔡澜,有次和好友倪匡一起逛书店,被一个女学生认了出来。

这位女学生立即掏出一个本子,拉着倪匡要签名。

谁知,签完一个,女学生把本子翻过一页,让倪匡继续签名,一连签了好几个。

蔡澜就问女学生:“是不是帮同学要的签名啊?”

女学生不好意思地说:

“那倒不是。别的同学有刘德华的签名,我跟她要,她非得让我拿五个倪老师的签名和她换。”

蔡澜听后,大惊失色,以为倪匡听了会生气。

没想到,倪匡却面带微笑地说:

“刘德华的名气比我大多了,五个换一个,你可赚大了啊。我再给你多签几个,你可以拿去跟同学多换些。”

随后,他又认真地签了几十个名字。

拿到这么多签名,女学生非常开心,收起本子高高兴兴地走了。

事后蔡澜对倪匡说:“她拿你签名去跟别人交换,你能不发飙,让我很意外。”

倪匡笑着说:

虚名不值一提,何必较真?签几个名字,满足别人一个心愿,何乐而不为?

听了这话,蔡澜深感敬佩,从此便将他视为挚友。

亦舒曾说过:“涵养与修养并非虚伪,故意使人难堪并非率直。”

对于他人的失礼,或不经意的冒犯,少一点较真,就会多一分体谅。

所有给别人的舒服,其实都是善意的释放。

那些理解与包容,都来自宽广的心胸,和源自骨子里的温厚。

教养不是表现而是让别人舒服(是把舒服给别人)(3)

3

京剧大师谭元寿出身梨园世家,曾祖是被尊为京剧“鼻祖”的谭鑫培。

他本人也是国家一级演员,还多次参加过国宴。

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却一点架子都没有。

谭元寿几乎每年都会受邀参加春节联欢晚会,有时候要表演节目,有时候只是单纯的观众。

很多央视工作人员都还记得,每次一进央视大门,他就开始给大家拜年。

从门卫到保安,再到工作人员,无论年龄大小,职位高低,他都一一拱手,笑着说:“给您拜年!给您拜年!”

见到接待自己的服务员,他也会说:“您辛苦,我们又给您添麻烦了。”

台里的人都说,跟谭先生相处,如沐春风,哪怕站在他身边,都感觉暖洋洋的。

2015年,后辈王谦详、李增瑞举办合作55周年庆祝演出。

这时,谭元寿已经86岁了,因为年事已高,不便来到现场。

但他还是让儿子送去花篮与贺信,表达祝贺之情。

而实际上,谭先生与王谦详、李增瑞两人,仅在多年前有过一面之缘。

至今王谦详与李增瑞回忆起此事,仍然感动不已:

“谭先生是泰斗级人物,已经那么大岁数了,还记得我们,给我们道贺。这份恩德,我俩永远铭记在心。”

古语云:谦者,德之柄也。

越是高贵的人,越是能够放低自己,把自己看得很轻,把他人看得很重。

有一种修养,叫不以身贵而贱人。

把舒服留给别人,是无论自己地位多高,身份怎么样,都能处处给他人尊重。

教养不是表现而是让别人舒服(是把舒服给别人)(4)

4

1919年,林语堂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

由于学校突然停掉他的奖学金,一时间他的生活陷入困顿。

走投无路之下,林语堂求助北大的胡适;

“能否由尊兄作保,向他人借贷1000美元,待我学成归国偿还。”

收到信后,胡适犯了难,1000美元可不是小数目,谁会借给一个学生呢。

但他不想让林语堂失望,更不愿耽误林语堂的学业,于是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这笔钱汇去。

他在附言里说:“此款是北大对你的资助。”

林语堂从哈佛毕业后,又赴莱比锡大学读博,再次电报胡适:

“请问还能不能向学校申请资助。”

这时,胡适自己的生活也不算富裕,但他还是节衣缩食,凑了1000美元汇过去。

靠着这些钱,林语堂顺利学成归国。

回来后,他到北大向蒋梦麟校长致谢,蒋校长听后一头雾水,表示北大根本没有这项资助。

这时,林语堂才知道,那2000美元,全是胡适自己掏的腰包。

因为怕自己尴尬,用着不安心,还故意说成是北大的资助。

想明白了这一点,林语堂久久不能平静,立即登门向胡适致谢。

听过一句话:

“真正善良的人,是能感受别人的难处,却不让别人难堪。”

这种人无论何时,都能够正视他人的处境,理解他人的难处,照顾他人的感受。

但却从不在意自己的得失,也不考虑任何回报。

让他人舒服,是一种舍己利人的厚道。

唯有发自内心的体恤,才会宁可自己吃亏,也要成全别人。

教养不是表现而是让别人舒服(是把舒服给别人)(5)

5

作家叶圣陶的孙女叶小沫,在采访中曾提及,爷爷常说的一句话是: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为别人考虑的习惯。”

小时候,相比读书写字,爷爷更喜欢教她为人处世的原则。

比如,递给别人刀子的时候,要把刀柄对着对方,这样对方才好接手;

放碗筷时,筷子要放在碟子右面,调羹把儿要向右,好让用餐的人拿起来顺手;

在公共场所,走路、关门都要轻,放东西的声音也要轻。

等到叶小沫当了编辑,爷爷告诉她:

写文章要为读者着想,句子要通顺;抄写稿子要为排字工人着想,字要写得工整;稿子发表了要为作者着想,尽快寄稿费。

叶小沫一直遵从爷爷的教导,凭借素养与口碑,最终迈入业内最知名的编辑行列。

听过这样一句话:

一个人想在世上立足,不仅需要持身守正的品行,更要有推己及人的关怀和慈悲。

所谓教养,不是固守和索取,而是懂得付出和给予。

把别人放在心上,在力所能及之时,多替别人考虑,多给别人方便。

古人云,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把舒服给别人,你才能由内而外散发出优雅和矜贵。

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说过:“你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了你所能抵达的高度。”

给别人一份舒适,就如同结一次善缘,也好比搭一座长桥。

有缘在,世间处处有真情;有桥在,天堑也会变通途。

正所谓:敬人者,人敬之;爱人者,人爱之。

让别人舒服,在给他人带去温暖的同时,也是在成就自己的人生格局。

点个赞吧 ,愿你学会善待他人,也终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