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音混声(什么是高质量的混音)

谁才是真正要为出色的声音母带负责的人?

比起母带,混音无疑是一个更加大的课题,可能一两本书都写不完。

出于这个原因,在这篇文章里,我只简单回答一下我收到的一些,关于混音时最常遇到的一些问题,而不是出一篇混音教程。

我不会对诸如提升“哪个频率会提升声音质量”“切掉哪个频段会提升声音质量”或者其他类似的混音细节进行讲解,我只是想跟大家说一下为什么有的混音能做出更好的母带,为什么有的却不行。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让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宽泛的理解。

高音混声(什么是高质量的混音)(1)

图片来源 Unsplash/Pixabay

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我会把我收到的所有有问题的混音配上一份问题报告,送回混音师的手里,顺便附赠一个我做的重混以及一版酷炫到不行的母带成品。然而事实上,很多时候我别无选择,只能利用现有的、有问题的混音,一边想办法解决一边继续混音,尽我所能地去做。在积累了很多给有问题的混音成品做母带的经验之后,我想简单聊一下关于有些混音无法让人做出最好的母带,以及为什么有的混音却能轻松做出好的母带的原因,以及一些建议。

将声音混合在一起

当几个不同的声音同时播放是,让声音混合在一起这一点是基础中的基础。而通常来说,越是低频的声音,就越难融合在一起。

我用贝斯演奏的两个音符作为例子。如果你在贝斯的低音区演奏了两个不同的音符,可能会非常不清晰、非常不悦耳。但是如果在高一个或几个八度的地方演奏同样的两个音符,声音听上去就会舒服许多。

在任何一首歌曲中,贝斯手几乎不会同时弹奏多个音符。不过,导致低频区域声音难以融合、争夺这片区域的,还有其他因素。

我偶尔会收到这样的混音:其中底鼓的选择是那种调谐的类别。我的意思是,在底鼓的声音中会包含一个非常明显的频率或者音符。这些通常都是合成或者采样的底鼓(一个自然录制的的鼓声是不会有任何明显的调谐音频或者音符的)。

当混音中的底鼓包含这种调谐的声音时,可能会导致问题的产生,因为底鼓部分的调谐声音会和贝斯线的音符发生冲突。低音部分的这些会发生冲突的频率会导致声音听上去非常浑浊非常不清晰。调整底鼓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室内风格的舞曲中,只要不断调整底鼓,保证底鼓和贝斯线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就可以了。

另一个必须要遵守的就保证声音尽量自然——声音录的越自然,混音出来的成品就会越好。如果你正在给一个木吉他录音,在录制乐器的同时,麦克风也会拾取到房间内的一些不良共振,这些共振会导致某些频率产生共鸣,如此一来在混音的时候就会非常难以处理。

当你在现实世界中聆听乐器的声音时,除非你的耳朵经过专门的训练,否则你是注意不到房间共鸣声的。而要有效地录制乐器,就需要避免将麦克风摆放在房间内容易导致某些频率容易出现问题的区域。麦克风摆放的不合理会导致混音时遇到非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当麦克风靠近乐器摆放时,乐器本身可能会导致某些频道突然增强。乐器的共振体是它们最早发出声音的地方,但是麦克风和乐器之间必须要有一定的距离才能使声音听上去最为自然。而麦克风指向乐器的部分不同,所获取的声音也会有所不同,有的部分会让你拾取到非常出色的声音,而有的部分反而会产生一些问题。

一个好的混音是从这些元素开始的:合适的麦克风选择、合理的麦克风摆放、合适的录音环境、出色的乐手歌手。如果你把这一切都搞定了,那么混音就会变得非常容易。这个时候混音的话,只需要非常少的处理(比如EQ),就可获得非常好的混音,好吧,只是混音。

依我一己之见,在使用我书中提到的EQ技术的时候(《The Audio Mastering Blueprint》(可以在频谱中扫描被增强的EQ)),这些被扫描出来的不受欢迎的共振频率就是你一定要找到的东西。在使用这种技术核查的时候会发现,出色的混音几乎不存在那些让人感到不适的共振频率——这也是你追求的最佳结果。

高音混声(什么是高质量的混音)(2)

分配

所有的好的混音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良好的分配。这也是当所有的乐器同时演奏的时候,依旧能让听众清晰地分辨出来每个不同声部的关键所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声音变得不清晰,以至于让人很难分辨出不同声部的呢?

共鸣是其中的罪魁祸首。共振频率会掩盖或者模糊掉其他乐器中的相同频段。此外,当我们在现实世界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同时出现的时候,我们的大脑是可以判断乐器的不同位置的,这也是分辨不同乐器的关键。而这些声音都从同一个扬声器发出来的时候,就必须要做一些额外的努力,让听众可以分辨出每个不同的乐器。

这同时也导致了更为关键的一点——纵深感。如果已经努力给混音做出纵深感,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加容易地分辨出各种不同的乐器。但是,在我们开始在混音中处理纵深感之前(不使用Ultra Depth!),我感觉应该首先要有将乐器们分离的意识。

在混音中,当两个元素处在非常相似的频率范围的时候,听众可能非常难以分辨出这两者。而一旦混音中存在多个难以分辨的元素的时候,整个混音可能会听上去非常杂乱,特别是低频的部分。而在录音中没有处理好而录到的不必要的共鸣频率,在混音时依旧会是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顽固问题。

而有的时候,即使两种声音占据了相同的频率范围,但是声音的质感也各有不同,这也有助于将它们区别开来。还有就是,声音的方位不同,这也同样有助于将它们分开。通过调整声像的方式来分离不同乐器是最好的做法,但要注意的是,你还需要保证当你把你的混音调回单声道之后,声音依旧出色才行。因此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充分利用EQ来将乐器分开的重要性。

我以前曾经给混音师的建议是,先使用单声道模式进行混音,等到将声音做到满意的时候,再转成立体声进行调整。

重点是一定要明白:乐器之间有重叠的频率是完全没问题的,但尽管如此也要想办法能让听众区分出每个不同的乐器来。

声音的曲调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即使是占据了相同频段的两个声音,也同样可以通过调整EQ,做出不同的曲调和质感来,一个温暖,一个明亮,这样也可以使得乐器之间有明显的区分。

声音浑浊就是分配没有做好的直接后果,在中低频这种现象尤为常见。主要的罪魁祸首就是吉他和贝斯。贝斯的箱头会产生共振,这种共振频率越低就越明显,尤其是在频率波长低于墙壁之间的距离的时候。

电吉他的音域很宽,在频谱中也可以延伸到很低频的区域,并且依旧可以保持不错的音色,但是当电吉他不断向低频区域延伸,直到延伸到电贝司所在的区域的时候,这些低频反而会给电贝司的混音带来麻烦。因此,给电吉他做一些低切滤波,可以为电贝司提供更多的空间,使得声音更加清晰。而如果您担心直接切掉低频部分会导致吉他听上去非常单薄的话,也可以做一个自动化设置,让滤波仅在吉他和贝斯同时出现的时候才工作即可。

正如我在我所写的书的扩展章节中所说的那样,即使是非常细微的低切,也可以在避免声音的过分延伸到低频部分影响其他乐器,进而提高清晰度上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或者在特定的频点上,给贝斯的EQ做一个V字形的缺口,从而给底鼓留出足够的空间,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整个频谱最为低频的区域是不需要填充的太满的,底鼓和贝斯两个就足够了,甚至在有些时候,这两个也需要明确分开。

基本上,如果整个混音中的内容都是由乐器演奏的话,将会存在一直延伸至最高频段的谐波存在。而关键在于,你一定要保证这些谐波被完整保存下来,因为实际上,这些谐波反而会给乐器的分配带来帮助。虽然低切的方法可以让低频部分变得清晰,但是中低频的柔和的谐波反而是使得每个乐器清晰可辨的关键所在。如果一味使用高切滤波器,反而会让声音听上去非常刺耳,进而影响非常重要的高次谐波。

希望我表达清楚我的意思了,总之,合理的乐器分配真的很重要!

综上所述,在混音中创建出纵深感,有助于乐器的分离。而所谓混音中的“纵深感”就是要当多个乐器(人声、吉他、鼓等等)同时发声的时候,让听众感觉到,每个声部每个乐器都是有它们各自独立的空间的,不仅仅是从音色的角度,也要从空间感的角度让人感受到这种纵深感。即使所有的乐器都来自同样的两个扬声器,但是也依旧可以通过我们的混音给听众们营造出这种感觉——每个乐器都来自于一个大房间的不同的位置。

纵深感可以通过许多种方式实现——均衡、混响、合唱效果器、调整声像、使用延迟等等。正如我一开始所说,我不打算讲解过于详细的混音技术,仅仅希望能在“良好的声部乐器分配”的意识和概念上面做简单的概述。

高音混声(什么是高质量的混音)(3)

通道和总线压缩

我在做母带的时候所遇到的问题,并不仅仅和音色以及清晰度不足有关,有些时候在压缩方面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还是先从鼓开始说。

压缩会彻底改变被处理的声音的音调和质感,在打击乐上尤为明显,因为可以直接影响到声音的瞬态响应。由于打击乐的声音都是瞬时发出的,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会有非常复杂的音调变化扑面而来。而压缩将会改变整个声音的包络(声音随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这会使得打击乐的整体声音发生非常明显的改变。

给所有的鼓使用总线压缩器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个方法和在整体上使用单频段压缩器的母带处理方法非常类似,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压得太厉害。一旦压缩过度,会让整个音乐作品都失去生命力。

通常来说,混音中一旦压缩过度,那么做母带的时候自然效果也不会太好。如果混音中做的处理过多,那么母带就不方便再多做什么处理了。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过度压缩才会有一些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情况真的很少很少。

当然,我也遇到过这种极端情况,就是混音中的某些元素真的需要过度压缩才可以。比如,对于人声来说,动态范围并不是越大越好,有些时候我就会明显感到人声的压缩力度还是不够。声音的表达(响亮或者柔和)在很多时候是通过发声方式的不同来演绎的,并不需要在实际音量上做出太大的变化。压缩力度不够的人声,在整个混音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的音节或者词汇不够清晰、被其他声音彻底盖掉的问题。

另一种压缩力度不够的情况还会出现在贝斯上。在理想情况下,贝斯需要尽量平缓,至少在较低的音区要保持相对平缓,不要有过于复杂的音量变化。因为贝斯线和鼓点是整个乐曲的根基,因此自然是越牢固越好。贝斯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由于某个特殊频点的共振导致某个音符会突然非常明显地跳脱出来;或者每个音符的音量会随着乐手演奏方式的不同而产生变化。因此在给贝斯做压缩的时候不要慌,放开胆子压就行。而学会灵活使用多频段压缩器,则可以有效处理突然跳脱出来的频段。

而其他的部分在压缩的时候则是需要尽量谨慎,避免处理过度。在做母带的时候,为了让声音能够适应在嘈杂的环境中播放,还需要做一些动态处理,而一旦混音时压缩过度,给母带余下的处理空间就很小,甚至没有办法保证一个良好的动态范围。而音乐的表达,重点就是声音的动态变化,通过过度压缩来挤压掉所有的动态范围会使得整个作品失去活力。当然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当您希望最终成品的声音尽量响亮的时候,压缩可以更加大胆一些。这在我的其他文章里有更加详细的解释。

总结

这篇文章并没有“教给”大家应该怎么混音,我只是讲述了一下一些混音时的基本原则,以及在将许多不同声音混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感受声音的方式。混音其实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东西,完全取决于混音师自己的品味。在我个人看来,一个好的混音应该是非常平衡的、每个乐器每个声部都清晰可辨,具有出色的广度以及纵深感,而想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录音和混音的共同努力。而有了一个良好的混音,母带的效果自然而然也会变得更好。


作者简介:David S. Eley i是《The Audio Mastering Blueprint》的作者,拥有自己的工作室Audio Mastering并运营了个人网站MasteringTuition.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