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母鸡教学实录(小学语文名师诸向阳冬阳)

小学语文母鸡教学实录(小学语文名师诸向阳冬阳)(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冬阳·童年·骆驼队》

二、课堂实录:

诸向阳:五三班的同学们,你们好!

学生:老师好!

诸向阳:你们听着这个音乐熟悉吗?

学生:熟悉。

诸向阳:什么音乐?

学生:《送别》。

诸向阳:你们知道《送别》的词作者是谁吗?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知道谁写的吗?词作者叫李叔同,李叔同后来出家当了和尚,叫弘一法师。《送别》这首歌80年代有一部电影用它字的主题曲,这部电影你们知道是哪部电影吗?

学生:《城南旧事》。

诸向阳:对,《城南旧事》就用《送别》做主题曲。同学们,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够和青岛市实验小学五三班的孩子们,一起渡过我们生命当中一段美好的时光。

谁来读一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

学生:《冬阳·童年·骆驼队》。

诸向阳:你们听清楚了吗?她在读每一个词义的时候有一个什么?停顿,为什么要停顿呢?

学生:因为这个题目每个词之间都有一个间隔符号,所以要停顿。

诸向阳:对,每个词之间有一个符号,刚才你说这个符号叫什么符号?

学生:间隔符号。

诸向阳:叫间隔号,间隔号就是要稍稍停顿。好,我请你再来读一遍题目。

学生:《冬阳·童年·骆驼队》。

诸向阳:停顿得还要再长一点,来,你再来读这个题目。

学生:《冬阳·童年·骆驼队》。

诸向阳:很好,我们一起读课题,预备,读。

学生:《冬阳·童年·骆驼队》。

诸向阳:读了这个课题,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学生:就是我眼前出现的,一群骆驼正在咀嚼,小英子正在看着骆驼咀嚼。

诸向阳:她出现的画面是一群骆驼在咀嚼,一个小孩在看着它咀嚼。你的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

学生:我眼前,我感觉在冬天,然后阳光非常充沛,一群骆驼在走路,然后一个小朋友在看着它们。

诸向阳:冬天的阳光非常得温暖,一群骆驼正在向一位小女孩走来,这是她眼前的画面,还有吗?你的眼前还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我眼前出现冬天的太阳特别温暖,然后这一篇的作者林含英,英子在骆驼休息的地方,看它们咀嚼的样子,自己也学了起来。

诸向阳:冬天的阳光下,非常得温暖,一群骆驼走来,走向童年的英子,也走向我们,我们再一起读课题,读。

学生:《冬阳·童年·骆驼队》。

诸向阳:课文的后面有一个资料袋,读过了吗?

学生:读过了。

诸向阳:来,谁来为我们读一遍?

学生:这篇课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小说作者林海音,台湾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1918年3月在日本大阪出生,不久后随父母回国,在北京渡过了难忘的童年。20世纪80年代,《城南旧事》被拍成了电影,深受观众的喜爱。

诸向阳:你读得很流畅,这么一段长的文字,我们要提取重要的信息。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段文字当中,有哪些信息是特别重要的?

学生:我觉得这一段是非常重要,这篇课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的经历的童年往事。我通过这一段知道,作者林含英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这本书。

诸向阳:他说是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写出的这部小说,那么,你从哪个词知道她是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来写小说的?

学生:我通过这一句,是自传体和朴实纯真的笔调。

诸向阳:自传体小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所谓自传体小说就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的小说。前面你们学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对吧?

学生:对。

诸向阳:高尔基有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你们知道是哪三部吗?《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这是你通过这个信息告诉我们《城南旧事》是一个自传体小说,还有吗?还有哪些重要信息,要会提取重要信息。

学生:我从这一个资料袋看出了作者是林海音,原名是林含英,小名英子。

诸向阳:她提取了一个重要信息,《城南旧事》的作者叫什么名字?

学生:林海音。

诸向阳:叫林海音,《城南旧事》的作者叫林海音,同学们这就是林海音,她是小说《城南旧事》的作者,让我们记住她的名字,读。

学生:林海音。

诸向阳:好了,还有吗?已经提取了两个重要信息了。

学生:我从20世纪80年代《城南旧事》被拍成了电影,深受观众们的喜爱,能体会出林海音写出的这部《城南旧事》被拍成了电影,深受广泛的喜爱和追捧,影响了后一代人们。

诸向阳:好,第三个重要信息,《城南旧事》这部小说还被拍成了电影,深受观众的喜爱,还有吗?

学生:林海音她是在日本大阪出生,出生后不久才随父母回国。

诸向阳:她在哪里渡过了她的童年时光?

学生:在北京。

诸向阳:在北京,因此她的《城南旧事》写的是哪里渡过的岁月?

学生:北京。

诸向阳:是现在的北京吗?是什么?

学生:不是,是老北京。

诸向阳:对,是老北京的生活,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生活,这是第四个重要的信息,《城南旧事》描绘的是老北京的生活。

还有没有了,这段文字当中还有没有重要信息了?

学生: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文章是《城南旧事》的序言,通过做序言我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城南旧事》。

诸向阳:非常好,第五个重要信息被你发现了。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城南旧事》这部小说的什么?

学生:序言。

诸向阳:序言,是作者写在前面的话,如果作者有话要写在后面,叫什么?

学生:后记。

诸向阳:叫后记,同学们,我们通过读这段文字,提取了5个重要信息。

第一,这篇课文是《城南旧事》的序言。

第二,《城南旧事》的作者是林海音。

第三,《城南旧事》被拍成了电影,深受观众的喜爱。

第四,《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

第五,《城南旧事》描绘的是老北京的生活。

老北京的生活,离我们比较遥远,诸老师带来了一些老北京的图片,给同学们看一看,来,我们一起来看老北京的图片。

长长的骆驼队来了,童年的英子看到了这长长的骆驼队,展开了她对童年往事的描绘,这篇课文描绘了童年英子的几件童年往事?

学生:四件。

诸向阳:一共是四件,谁来说说,第一件事是什么事?

学生:第一件事是英子学骆驼吃草的样子。

诸向阳:英子学骆驼吃草的样子,书上有一个词,吃草用什么词?

学生:咀嚼。

诸向阳:第二件事呢?

学生:第二件事写的是英子和爸爸讨论骆驼脖子上铃铛的用处。

诸向阳:是的,第二件事是英子和爸爸讨论骆驼脖子上铃铛的用处,第三件事呢?

学生:第三件事,是我想剪下骆驼身上的毛,因为骆驼的毛很不整齐。

诸向阳:我想英子真想去剪骆驼肚子上垂下来的驼毛,第四件事呢?

学生:第四件事,就是夏天的时候,英子问妈妈骆驼去哪里了?

诸向阳:这篇课文回忆了四件童年往事,诸老师要增加难度了。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四件童年往事,现在我们要分别给它取一个小标题,我们怎么来取?我们先读一读第一件事,好不好?来,谁来读第一件事。谁来?

学生:爸爸和他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里面有一个词读得很准确,“咀嚼”,它还有一个读音,叫嚼(jiao),你们来读一读嚼(jiao)这个读音。

学生: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诸向阳:第一件事,是英子在冬阳下学骆驼咀嚼的样子,如果我们要给它起一个小标题,你认为取什么标题比较好?

学生:我觉得可以起一个标题叫学骆驼咀嚼。

诸向阳:学骆驼咀嚼,很准确。小标题的概括,第一个条件是准确。除了要准确,小标题的概括,还有一个条件,你说说还有什么条件?

学生:还要简练。

诸向阳:对,还要简练。学骆驼咀嚼已经很准确了,能不能再简练一点,来,你想一想看能不能再简练一点,所谓简练,也就是说去掉几个字对不对?如果让你再去掉几个字,你想概括成一个怎样的小标题?

学生:咀嚼。

诸向阳:咀嚼好吗?哪个字不能去掉?

学生:学。

诸向阳:应该叫什么?

学生:学咀嚼。

诸向阳:学咀嚼,很好,来,写下来。

第一件事,我们给它概括的叫学咀嚼,简练,准确。

请同学们,概括另外三件事的小标题,把小标题写在这件事的旁边,开始。

三个小标题取好了没有,取好了,第二件事,你用的什么小标题?

学生:谈论铃铛的用途。

诸向阳:有什么问题,你们觉得?

学生:不简练。

诸向阳:不够简练,你能不能简练一点?如果简练一点,怎么办?

学生:我觉得是铃铛的用途。

诸向阳:铃铛的用途,还不简练,能不能用三个字概括?

学生:我觉得是系铃铛。

诸向阳:系铃铛,哪个铃铛,这里是在干嘛,是在系铃铛,还是在干嘛?谈铃铛。

学生:论。

诸向阳:谈铃铛,论铃铛,但是你们觉得铃铛好不好?

学生:论用途。

诸向阳:什么东西的用途?骆驼铃铛的用途,我们有一首歌讲骆驼的铃铛叫《驼铃》,我们小标题取什么?

学生:论驼铃。

诸向阳:好,写下来,小标题小写得美一些。

第三件事,取什么小标题,只有四个人取出来的。没关系,取得不准确,我们来讨论,帮助你准确。

第三件事,你用的什么小标题?

学生:剪驼毛。

诸向阳:很简洁,但是想一想有问题吗?

学生:我觉得她起的题目不够准确。

诸向阳:为什么?

学生:因为第三件事她是想剪驼毛,没有真正地去剪。

诸向阳:对,不一定用三个字,我们这里用四个字,想剪驼毛,准确,简练,缺一不可。

第四件事,用什么做小标题?

学生:第四件事,我写的是问骆驼。

诸向阳:问骆驼,问骆驼准确吗?问什么?问骆驼到哪去了,对吧?怎么来概括小标题?

学生:我概括的小标题是骆驼去哪了。

诸向阳:怎么样,不简练,能不能再简练一些,动动脑筋。

学生:我写的是想骆驼,因为她都问骆驼去哪了,她肯定是很想这个骆驼队。

诸向阳:你是想骆驼队,是吧?你用的是想骆驼,还有吗?

学生:我觉得用问去处可以。

诸向阳:问去处,可不可以?可以的,问去处,写下来。

同学们,我们通过讨论把这四件事分别取了一个小标题,来,我们读读这四个小标题,预备,起。

学生:学咀嚼,论驼铃,想剪驼毛,问去处。

诸向阳:我们来读第二件事,请同学们来看,我们分角色来看看,谁来读小英子说的话,你来读好吗?谁来读爸爸说的话,你来读爸爸说的话。待会,旁白谁来读,旁白你来读好不好?我们来看这段文字,爸爸和英子是怎么谈驼铃的。

学生: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他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然的说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您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诸向阳:请坐,有一个字读得不准确,你们发现了没有?

学生:是第一自然段的“系”,应该读系(ji)。

诸向阳:脖子底下系着一个铃铛,这里读系(ji),关系才读系(xi)。

同学们,你看同样一个铃铛,爸爸和英子自己的看法截然不同。爸爸认为铃铛是干什么的?

学生:防狼的。

诸向阳:狼听到铃铛就不来了,英子认为系铃铛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英子认为系铃铛是增加行路的情趣。

诸向阳:同样一个铃铛的作用,为什么爸爸和英子有这么大的不一样呢?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他们为什么看法如此不同?

学生:因为英子是小孩,而爸爸是大人。

诸向阳:大人和小孩看法不一样,还有吗?

学生:因为英子想法就是还没见识过骆驼的铃铛,就是她有点胡思乱想,她的爸爸就是见识过铃铛,所以他就想重要的。

诸向阳:他说英子有点胡思乱想,你觉得是胡思乱想吗?我觉得是奇思妙想,对吧?还有谁来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我觉得英子很有想象力。

诸向阳:她觉得英子有想象力,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因为她一边是处在很快乐的环境中,她可能天天就在想象一些东西,比如说骆驼队走过来的时候,然后那样会快乐一些,所以我就觉得英子很有想象力。

诸向阳:她觉得英语是非常有想象力的一个孩子,大人的想法有时候很理性的,对吧?而孩子的想法是什么?天真烂漫的,来,我们来读读英子的想法,来。

学生:“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软软自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您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也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喂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诸向阳:从这段话当中,我们看出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纯洁的。

诸向阳:天真浪漫的孩子。英子还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请你们读读另外三件事,画画有关的句子,在旁边写写批注,你觉得她还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写写你的看法,读读其他三件事,写写你的看法。

好,同学们,我们来交流,你觉得英子还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我觉得英子是一个助人为乐的孩子。

诸向阳:来,你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我从第十自然段找了这句,“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它们的毛太不整齐了。”我从这里看出英子是一个助人为乐的孩子,骆驼的毛太不整齐,看起来不好看,看出英子是一个助人为乐的人。

诸向阳:从想剪驼毛这句话,看出英子是一个助人为乐的人,英子心地非常善良,来,写下来心地善良。这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还有吗?还有什么看法?你觉得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一个好奇的。

诸向阳:充满好奇的孩子,来,你说说理由,拿着话筒。

学生:夏天来了,不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夏天他们去哪了,我知道她是充满好奇的。

诸向阳:英子对任何事情都充满着什么?好奇,她有无数个问题,她不停地问,不停地问,把妈妈都问什么?

学生:问烦了。

诸向阳:问烦了,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妈妈都嫌烦了,这是一个充满好奇的孩子,还有吗?

学生:我觉得英子还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

诸向阳:非常聪明的孩子,你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我还是从刚才这个地方,英子当时是非常小的一个人,当我们小的时候,也不能说出铃铛这样的用途,我们肯定不会说出这种想法,而英子非常聪明,能想出这样的想法。

诸向阳:就是铃铛有什么作用,她有这么多的想法,说明她聪明,说明她的想象怎么样?

学生:想象力丰富。

诸向阳:想象丰富,同学们,通过研读,我们发现英子是这样一个孩子。来,一起读。

学生:天真浪漫,心地善良,充满好奇,想象丰富。

诸向阳:《城南旧事》是一部经典作品,你们知道什么样的作品才能被称为经典作品?

学生:我觉得经典作品就是特别受广大民众喜欢的。

诸向阳:对,经典作品一定是受欢迎的,受读者喜爱的,还有吗?

学生:就是经典作品应该是引人入盛的。

诸向阳:经典作品就是能够引人入盛的。

学生:我觉得经典作品应该是流传千古的。

诸向阳:经典一定会流传千古,经典就是值得反复阅读的作品,经典就是百读不厌的作品。同学们,我们再来读第一件事,看一看能不能从这件事里,读出不一样的韵味里,谁再来为我们读第一件事?

学生:爸爸和他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诸向阳:同学们,好好咀嚼一下这段文字,你有没有发现林海音的文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来说。

学生:我觉得她写作的时候适当地加了一些它的动作描写,就是它在咀嚼的时候,骆驼的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还会加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动作,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诸向阳:她写骆驼咀嚼的样子,同学们看,林海音是怎么写的,我们来读读显红的文字,预备,读。

学生:那样丑的脸,然后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诸向阳:我们来品读品读这段文字,有人说林海音写骆驼咀嚼的样子太罗嗦,不简洁,“那样丑的脸,长的牙,安静的态度”,你们觉得这样改好吗?

学生:不好。

因为脸,牙和态度是不一样的,如果去掉两个“那样”,好像牙,脸还有态度是一样的,但是如果是加上两个“那样”的话,句子可能就会更美一些,会更生动一些。

诸向阳:加上“那样”,三个“那样”,把这个骆驼咀嚼时候的脸,牙和安静的态度怎么样?

学生:详细地描写出来了。

诸向阳:刚才你说了,如果去掉后面两个“那样”,不够突出,还有吗?还有没有了,还有其他的看法吗?

学生:我觉得加上三个“那样”,还能突出强调骆驼的脸很丑,牙非常得长,态度很安静。

诸向阳:突出强调脸的丑,牙的长,态度的安静。男同学读林海音的文字,女同学读老师改的文字,你们再听听林海音的文字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男同学读,预备读。

学生: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然后丑的脸,长的牙,安静的态度。

诸向阳:发现了吗?

学生:我觉得加上“那样”,就觉得这个文字很活泼,很可爱,像小孩子写的。

诸向阳:天真活泼,你发现这个文字有什么,节奏感,林海音的文字确实是不一样的,别以为小小的“那样”,也是值得咀嚼的。

来,我们一起读林海音的文字。

那样丑的脸,读。

学生: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诸向阳:这段文字,“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你觉得这段文字怎么样?特别生动,特别详细,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这个骆驼咀嚼的样子,朴朴实实,普普通通的文字韵味十足,这是林海音文字的魅力。读这段文字,预备,读。

学生: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诸向阳:今天诸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了这个序言,它是四件童年往事,读一读,读。

学生:学咀嚼,论驼铃,想剪驼毛,论去处。

诸向阳:我们来看这四件往事分别发生在哪个季节,同学们,看课文,学咀嚼在那个季节?

学生:冬天。

诸向阳:谈驼铃呢?

学生:冬天。

诸向阳:想剪驼毛?

学生:春天。

诸向阳:春天来了,想剪驼毛。问去处呢?

学生:夏天。

诸向阳:秋天,林海音是一笔带过的,来读这段文字,夏天过去,秋天过去,读。

学生: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诸向阳:你们发现林海音文章的结构,她怎么来写文章的,她从哪个季节先写的,冬天,然后写到春天、夏天,秋天,最后又怎么样?回到了冬天。林海音的文章,循环往复的,发现了没有?你们有没有写过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文章。写过的,你们一般写是从哪个季节写?

学生:春天。

诸向阳:你们一般是从春天写到冬天,我们要思考了,林海音她为什么要从冬天写起呢?为什么?

学生:我觉得应该是因为冬天骆驼队来了。

诸向阳:冬天骆驼队来了,所以要从冬天写起,还有吗?

学生:我觉得是因为冬天发生的事最有趣,她又想写。

诸向阳:冬天的事情太有趣了,所以要从冬天写起。我们看看课题,课题叫什么?

学生:《冬阳·童年·骆驼队》。

诸向阳:从冬天的阳光开始写起,那我有个问题了,为什么最后还要回到冬天呢?为什么要这样循环往复呢?这个问题有点难,来,你有什么看法?为什么要这样循环着写?

学生:我觉得她之所以要循环地写,是因为她觉得冬天的童年她比较难忘。

诸向阳:难忘,所以要循环着写,还有别的看法吗?

学生:我觉得题目就是写着冬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她就是为了有点照应题目,就写冬天的。

诸向阳:她为什么要循环着写呢?你怎么考虑的?

学生:因为循环写能体现出时间过得快,骆驼队一般都是冬天来的,所以她要这样写。

诸向阳:他觉得时光过得比较快,他有这个体会,不简单,还有别的想法吗?你的想法?

学生:我感觉一开始写冬天,最后也写冬天,这就等于是一个回扣主题。

诸向阳:四季在干嘛?循环,一年四季都是循环往复的。但是什么不会再回来了?

学生:童年。

诸向阳:童年不会再回来了,所以你从林海音的这个结构当中,你能读出什么吗?从这个结构当中,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我能发现林海音很想念童年的时光。

诸向阳:怀念童年的时光,还有吗?有怀念,你觉得还有什么?

学生:就是她一开始就写了冬天,她写了她的童年,她的童年非常天真,但是她现在说童年一去不复返,我觉得她这里用对比写出了童年的宝贵。

诸向阳:童年的宝贵,有对童年的怀念,有对童年流去时光的一种不舍,所以林海音的文字有一个特别的东西,一种怀念,一种不舍,甚至有一种忧伤,有没有读出来?淡淡的忧伤。同学们,《城南旧事》的文字有淡淡的忧伤,我希望同学们去关注林海音的文字,来,读这段话,预备,起。

学生: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诸向阳:诸老师推荐同学们读《城南旧事》,读这个版本,这个版本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这个版本里面有关维兴先生的插图。我们来看看《城南旧事》,除了我们这个序言以外,它有五个故事,读读这五个故事的题目,读。

学生:《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

诸向阳:我来给你们看看关维兴先生的插图,你们猜猜是哪里的好不好?好,准备,序言里的对吧?

学生:《惠安馆》。

诸向阳:这是在干嘛?

学生:在学骆驼。

诸向阳:学骆驼什么?咀嚼,学咀嚼。

学生:《惠安馆》。

诸向阳:《惠安馆》,倚靠在惠安馆上的这位女子叫秀珍,她怎么样?她疯了。知道这个是哪个故事里的?

学生:《我们看海去》。

诸向阳:后面的男子为了供弟弟读书当了什么?

学生:小偷。

诸向阳:最后被抓了。

学生:《驴打滚儿》。

学生:《兰姨娘》。

诸向阳:《兰姨娘》,哪位是兰姨娘?中间青春亮丽的是兰姨娘。

学生:《爸爸的花儿落了》。

诸向阳:《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说我为什么要写《城南旧事》,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同学们,你们想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吗?用什么方法永存呢?

学生:想,现在。

诸向阳:用什么方法永存?

学生:就是从现在做起,珍惜自己的每天。

诸向阳:珍惜每天,但是时光过了还是要忘掉的。

学生:可以把它写成日记。

诸向阳:写成日记,就是要留住自己的童年,写日记不是那么容易的,你们写不写日记?能不能做到每天写?

学生:写,没有。

诸向阳:很难对吧?写日记贵在坚持,诸老师的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就教他写日记,我要让他留住自己的童年,一年级的时候还不会写字,我就让他回来以后跟我讲一件事,我帮他写,就他口述,我笔录。从二年级开始,他就是拼音加汉字写,一直写到六年级,两千多个日子,他写了两千多篇日记。现在他已经去美国读书了,他的日记出版了。朱永新先生说,这哪仅仅是日记,这分明是一部童年史诗啊?这是日记,让诸子帆留住了他的童年,留住了他的新鲜每一天。在这本日记籍里,五年级的时候,跟你们一样大的时候,我儿子也读了《城南旧事》,他每读一本书都要写读书笔记,我来读一读他写的读书笔记好不好?

学生:好。

诸向阳:我选几段读给你们听,他是怎么来写《城南旧事》的。当我读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时,悲剧还没有开始,反而使我读到了一句引起共鸣的话语:“把他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远存下来”,我也在拿起笔,记录我那一去不复返的童年。

最后两章才凸显了悲伤。宋妈的儿子死了,女儿送人了,自己也离开了“我”家。而后,当我在六年级,担任爸爸一直希望我担任的领毕业文凭这一任务时,爸爸却因病去世了,只留下一句话:“有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会闯过去了”。因为这一句话,是得知爸爸病故的我,没有了慌张,只有镇静。

我敢肯定,林海音小时候一定也有许多的喜事,但她偏偏把那些悲伤的事记下来,让我们一起品味它的酸甜苦辣。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也许,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吧!

读完《城南旧事》,有两句话我是不会忘记的:“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有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会闯过去了。”

同学们,《城南旧事》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作品,我希望同学们捧起《城南旧事》,再去读林海音的文字,跟她一样去品味文字带给我们的酸甜苦辣的童年。

今天,我们就上到这,下课吧!

学生:老师再见!老师再见!

(我爱教师网根据本次观摩课现场实录编辑,文章未经演讲者本人审阅,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