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吴鹤臣退休工资(德云社吴鹤臣脑出血)

德云社吴鹤臣退休工资(德云社吴鹤臣脑出血)(1)

近几年,水滴筹等众筹平台在网上兴起,借助熟人之间口口相传的力量,帮助经济能力有限的重疾患者挽回生命。但因为信息不对等,有一些家境尚可的人就利用了"众筹不用还"这一关键,将众筹平台当做维持生活质量的手段,占用了真正贫困者的资源,败坏平台的风气。

日前,德云社一位相声演员吴鹤臣突发脑出血住院,其家人在众筹平台水滴筹发起众筹,筹款100万元,引发网友广泛质疑。

德云社吴鹤臣退休工资(德云社吴鹤臣脑出血)(2)

有人提出,吴鹤臣身为德云社的员工,德云社理应购买医保,为其治病报销,身边的师父及师兄弟多少也可以借点钱,而吴鹤臣名下还有房车,父母也出了15万治疗费,不至于沦落到众筹的地步。

德云社吴鹤臣退休工资(德云社吴鹤臣脑出血)(3)

更有眼尖者发现,吴鹤臣8号生病,华为最新手机11号发布,吴鹤臣妻子随后就购买了,这很明显是不差钱啊!

德云社吴鹤臣退休工资(德云社吴鹤臣脑出血)(4)

随后吴鹤臣妻子张泓艺回应称,家中两套房都是公租房,在长辈名下无法出售。为了方便老人出行不好卖车,但却声称要照顾病人而在医院附近租房。

截至5月3日晚,吴鹤臣家人筹到148184元,筹集费用暂时够用,水滴筹已经关闭。然而网友的愤怒却无法停止。一个哭穷众筹的人转头换了新手机,还教育网友"做人要善良",任谁也难以接受。

德云社吴鹤臣退休工资(德云社吴鹤臣脑出血)(5)

而我们泛滥的同情心之所以被如此轻易地利用,一方面是因为信息不对等,另一方面就是存在盲目的从众心理。接下来我们就分别讲一讲。

1.环境因素会导致认知偏差

大家都知道,我们人类的大脑极其复杂而又精密。据生物学家估计,人脑由大约830亿个神经元和数以万亿计的神经连接构成,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了。然而,大脑虽然精妙,可毕竟不是完全机械化的计算机,也没有全知的上帝视角,或多或少会受到周围环境和背景的影响,导致认知上的偏差。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大脑对信息的关注具有选择性。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周围时时刻刻都充斥着大量的信息,文字、声音、图像……让人应接不暇。但大脑的处理能力有限,为了能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我们的大脑会走捷径,忽略掉某些信息,或者强调某些信息,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如此一来,环境中的一些因素就有可能影响我们对信息的关注程度,从而导致认知偏差。

所以很多给吴鹤臣捐款的人,当时并未发现异样,等有网友揭露之后才发现其中问题多多,就是这样的原理。

德云社吴鹤臣退休工资(德云社吴鹤臣脑出血)(6)

比如买东西的时候,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有限的购物时间,你很可能会只关注商品的价格,然后用"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的简单逻辑直接判断商品质量的好坏。再比如,两种麦片的营养成分可能差不多,但一个包装上印着森林和稻谷,另一个印着五颜六色的卡通人物,多数人可能就会想当然地以为,前一种麦片更加健康。

除此之外,大脑在加工信息的时候往往会通过参照物来进行判断。你可以说一个东西好,也可以说它差,关键是看你拿什么跟它作比较。有这样一个实验,社会心理学家安东尼·普莱特肯尼斯给参与者们两种汉堡:一种是营养很好但口味一般的营养汉堡,另一种是口味很好但营养一般的风味汉堡,让他们做出选择。这不难吧,你更看重哪方面就选哪个,所以总体来说,选择两种汉堡的参与者各占一半。

德云社吴鹤臣退休工资(德云社吴鹤臣脑出血)(7)

接下来,研究人员又增加了第三种选择——懒汉汉堡。它的营养一般,口味也很普通,基本没人会选它,但它的存在并非没有意义。结果发现,在有懒汉汉堡的情况下,选择风味汉堡的人要远远多于选择营养汉堡的人。这是因为,有了懒汉汉堡作对比,风味汉堡在口味上的优点就被放大了。

不难想象,认知偏差可能会带来完全错误的结论。比如在1986年,美国为了报复利比亚日益高涨的恐怖主义行径,用战机对它进行轰炸。当时在美国,有高达71%的民众认为这种复仇行动完全正确。你可能觉得奇怪,难道他们就不觉得遭遇空袭的利比亚老百姓很无辜吗?原来啊,美国国内的宣传氛围让人们接收到了太多有关恐怖袭击的信息,导致他们过分关注自己受到的威胁,而忽略了对方民众遭受的痛苦。另一方面,自我辩护的心理也强化了人们对攻击行为的认可。

2.从众压力让我们随波逐流

《社会性动物》这本书里提出,"从众"指的是一个人因为受到来自他人或者群体的压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者态度。大家想象一下,假如在一场讨论中,所有人都跟你的意见相反,你会不会坚持自己的观点,站出来据理力争呢?大部分人很可能不会,这就是从众。

同样的,当人们看到众筹页面逐渐变大的数额,加上亲友的背书,也免不了掏钱聊表心意。

德云社吴鹤臣退休工资(德云社吴鹤臣脑出血)(8)

可我们为什么会随大流呢?实际上,人们从众主要出于两种目的:

一是希望通过跟别人保持一致的做法,来赢得大家的好感。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沙赫特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参与者模拟陪审团,对一个少年犯的个人经历进行讨论,并发表处理意见。参与讨论的一共有九个人,不过其中有三个是提前安排好的,他们分别扮演特定的角色:一是专门跟其他人唱反调的偏离者,二是和大家意见一致的效仿者,三是一开始针锋相对,后来慢慢跟别人转向一致的从众者。讨论结束后,参与者之间要互相打印象分,结果表明,大家最喜欢的是效仿者,而对偏离者的好感度最低。

这说明,从众有时候是因为不想跟大多数人唱对台戏,让自己被人孤立,所以哪怕有意见也会憋在心里。尤其是在权威面前,我们更容易表现出依从,老板说什么都是对对对,上司提什么方案都是好好好,最大的原因就是为了刷好感度。

除了赢得好感以外,从众还有另一大目的,那就是希望确保自己做得对。在一些情况下,我们可能不知道什么样的态度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行为是合适的,这时我们就会参考其他人的做法。比如你第一次吃西餐,不知道该怎么做,你很可能会看着别人的动作,照葫芦画瓢,比如把餐巾展开放在腿上,左手拿叉右手拿刀等等。也就是说,你觉得能从别人那儿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希望让自己的态度行为变得更加正确。

《社会性动物》这本书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欢迎点击 "关注"按钮,再点击下方《六步完备你的"私房"知识库》专栏卡片订阅,为你的私房知识库添砖加瓦,不再被舆论牵着鼻子走。

编辑:Hedwig

排版:Hedwig

路上读书,全球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