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三纲五常的思想(是因为思想太落后吗)

晚清到民国以来,部分知识分子极度地仇视儒学,务除之而后快,为何如此仇视呢?

因为他们认为只要儒学死了,中国才有希望。

什么希望?

富强。

言下之意,中国的贫穷落后都是儒家造成的。也就是说,他们粗暴的将贫穷简单的归因为儒家思想,好像一个国家的贫穷就只是思想决定的,其他原因根本不重要或完全没有。

其实这样的单一思维方式,现如今仍旧大行其道:

1、你之所以贫穷,是你太守规矩,太老实,不敢越轨!

2、你之所以贫穷,是你不够努力!

3、你之所以贫穷,是你没知识!

4、你之所以贫穷,是你认知格局太低!

以上几种观点相信很多人听过乃至信奉过!

而且上述观点在不同时期流行过,比如第一个观点就在改革开放后90年代大肆流行过,很多的书都在教你如何敢闯,如何敢冒险,如何突破什么的禁忌,认为只要这样就能挣钱。

这些观点有没有道理,当然有道理,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人信呢!但是,对不对呢?肯定是不对的,原因很简单,贫穷怎么可能只有一个原因导致呢?

如何评价三纲五常的思想(是因为思想太落后吗)(1)

就拿西方国家的所谓的富裕来说吧,他们怎么富起来的呢?

难道你真的认为是工业技术的发展吗?其实,他们的原始积累完全是靠剥削和抢夺

英国为何是当时的日不落帝国?因为全世界搞殖民,到处利用比别人强的武力来抢夺资源和财富。

我们近代知识分子却看不到这点,他们天真的认为只要学到科学技术,只要学会所谓先进制度就能让国家富强起来。很快,他们发现儒学与科学、民主完全是对立的,阻碍所谓现代化的进程。

结论便是:“儒家不死,中国就无法真正进入现代化”。儒家是现代社会的敌人,他们如是坚信着,直到现在,他们的信徒们还是如此迷信着。

那么,他们为何认为儒学与现代是冲突的呢?

因为他们认定儒学的本质就是“三纲五常”,而所谓的“三纲五常”就是吃人的礼教,就是束缚中国人思想的枷锁,就是陈旧的思想观念,就是不自由不民主!

而现代社会是不讲这些的,现代社会讲的是平等、自由。

实际上,近代讲自由、民主的那些知识分子们都是空想家,根本无力扭转中国贫穷的局面,为什么?

因为民主、自由根本不是西方人富强的主要原因,所以这些知识分子注定失败。

所以,一个国家的富强不是单一原因促成的,认为只要科技强就富,是幼稚;认为只要制度好就富,那也是妄想;认为只要勤劳就能富,那也是意淫而已。

结论是,现代化不一定会让传统消失,把传统消灭了也不会加快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是不会消失的,没有传统哪里会有现在的我们呢?

那些将传统与现代对立的起来的观点,统统都是幼稚的、肤浅的、缺乏思考的。

也就是说,不论“三纲五常”到底是什么,本质上说,它都不构成对国家富强的阻碍,也不构成对现代的阻碍。就如同近代那些大讲自由、民主的知识分子也没有使国家富强起来一样。

如何评价三纲五常的思想(是因为思想太落后吗)(2)

现在很多还是拼命说三纲五常是多么的可怕,好像一碰就会死一般。这完全是观念恐惧症的表现。究其原因,是没有搞清楚其基本含义。为了消除思想混乱起见,有必要澄清此概念。

儒家系统阐述“三纲五常”,见于东汉班固《白虎通》。其中说道:

“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故《含文嘉》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又曰:‘敬诸父兄,六纪道行,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为化,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诗》云:‘亹亹文王,纲纪四方。’”

这里所谓“三纲”,是指君臣、父子、夫妇的相处之道。如何相处呢?

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后来儒家对此解释是同意的,如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引《礼纬·含文嘉》云:

“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矣。”

一般的理解就是:君管臣,父管子,夫管妻,臣、子、妻就只有服从、依附的分,自己根本没有独立性。这也是现在大多数人的理解。

实际上这是错误的。

班固《白虎通》讲“三纲”为“君臣、父子、夫妇”,其后他又对做了解释:

“所以称三纲何?一阴一阳谓之道,阳得阴而成,阴得阳而序,刚柔相配。”

也就是说,“三纲”是君臣、父子、夫妇之间阴阳相互和谐的关系。

如何才能和谐呢?

西汉扬雄《法言》举“君”为例说明:

“君子为国,张其纲纪,谨其教化。导之以仁,则下不相贼;莅之以廉,则下不相盗;临之以正,则下不相诈。修之以礼义,则下多德让,此君子所当学也。……如纲不纲,纪不纪,虽有罗网,恶得一目而正诸。”

也就是说,君、父、夫是有责任先做好自己,然后才能得到臣、子、妇的尊重和效法。这其实是对君、父、夫提出高的要求,或者说是作为一个男人应该做的事。男人负责任、有担当,作出表率,女人尊重之,如此男女和谐相处,家庭一定和睦有序。

推广开,整个社会都是如此,社会不就和谐了吗?

难道你认为,男不男、女不女是好事?男的没担当,女的轻浮,这样的社会能好吗?

而“三纲”是要以五常为根基的,所以扬雄才会说“导之以仁,则下不相贼”,“修之以礼义,则下多德让”。

班固《白虎通》也讲“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才有可能做到君父夫率先垂范、臣子妇随后效仿,实现“纲纪为化”,正如网之有纲而万目张。这就把“三纲”与仁、义、礼、智、信“五常”联系在一起,而且认为“五常”是“三纲”的心性基础。

如何评价三纲五常的思想(是因为思想太落后吗)(3)

有人说了,女的不能担当吗,男的不能跟着女人后面吗?你这是大男子主义!

当然可以,古代就有这样的事。就看看《红楼梦》就知道了,一家之主就是史老太君,她就是一个女人。子孙对她都很尊重,因为她很慈爱,有担当。

如今男女平等,女占主导完全没问题。但是,社会还要多给男人施加要求,他们要担当的更多才行,因为他们在生理有优势,至少体力好与女人,至少也不用生孩子。

而不能对女子要求太多,不能让她们担负太多压力,这其实也是在保护女性,根本不是什么大男子主义。

一个应该,一个是事实,两个是不同的。在责任上,男人应该担负更多,应该做表率,但实际上可以根据情况变动,不可能那么死板。

有人又说了,男的占主导,就会导致男人的霸权,他们会理所当然地对女人形成暴力或压迫。

这个主导是责任上的,是付出,不是搞什么权力斗争。当然,在现实中,男的觉得自己付出多,想事事控制别人,满足自己的权力欲,这其实一种变态心理,不是正常的。

因为如果单论权力,女人掌握了权力也是一样的,女人同样会对男人形成压迫和暴力。

所以,三纲一定要以五常为基础,要有仁义之心。

如《大学》所描绘的世界: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在儒家看来,孝从来都是不是单方面,悌也不是,父慈爱子,子才会孝顺父,彼此虽然身份不同但是都要彼此尊重。

一般情况下,长辈、位置高的人要主动表现出慈爱和关照,晚辈和位置低的人才做出回应。这其实也符合人性的,一般人在所谓的权威面前都是害怕的,所以权威主动是可以消除对方的焦虑和不安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