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所见一首诗(袁枚子不语卷一)

三乐大掌柜译文系列之《子不语》,每日一更,多有舛误,敬请谅解,也烦不吝赐教。

袁枚所见一首诗(袁枚子不语卷一)(1)

有个地方叫海昌,海昌有个秀才姓陈,故事从他在肃愍庙的那天晚上说起。

肃愍庙,是纪念于谦的。于谦是一个忠义之臣,肃愍是他的谥号。当时,有一种说法,如果心中有愿,可到一些庙宇中留宿,或许神明会给给予一些指点。

那天,陈秀才就睡在肃愍庙,希望肃愍托梦给自己。没料想,到了晚上,恍惚间,肃愍打开正门请他进屋,陈秀才有些犹豫,想着从旁边小门进去,从大门进,不合规矩。肃愍说:以后你会做我的学生,照规矩就应该从大门进。

陈秀才屁股还没坐热,有仆人就来告诉肃愍,说汤溪县的城隍拜见,紧接着,就有一个带着官帽的神明前来。

肃愍让陈秀才跟城隍行对等的礼,然后笑着对陈秀才说:他是我下属,你是我学生,你应该坐上座。陈秀才听肃愍这么说,一时间诚惶诚恐,小心翼翼地坐下。

坐下没多久,城隍就和肃愍轻声说了一些话,因为声音小,陈秀才只隐隐约约听到:死在广西,中在汤溪,南山顽石,一活万年,这十六个字。

城隍和肃愍没说多久,起身告退,肃愍让陈秀才送城隍到门口。城隍在门口对陈秀才说,刚才我和肃愍说的话,你是不是恰好听到了一些。陈秀才老老实实地说,也没听到什么,就听到16个字。城隍笑着说:记住这16个字,以后会应验的。

送走城隍,转身到肃愍这里,肃愍也对陈秀才说:记住这16个字,以后会应验。

话音刚落,陈秀才便从梦中惊醒,回家后,他把梦中的情景跟朋友们讲了一下,但是大家都不知道这16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话说陈秀才家里比较穷,有一个姓李的表弟,因为被委任到广西某地做通判,就想着带着陈秀才一起去。陈秀才再三推辞,告诉李通判,梦中神明说“死在广西”,如果我跟你去广西,一定会死在那里。李通判劝说,你听错了,是说“始在广西”,是“始”不是“死”,如果在广西死了,那后面的“中在汤溪”说得又是谁呢?

陈秀才一听,言之有理啊!心结顿时就没了,跟着李通判一起去了广西。

到了广西后,在通判衙署中,有一个西厢房空着,但平时都锁着,也没人住,其他人都挺害怕的,说是经常闹鬼。陈秀才打开门锁,进去一看,小院子,亭台,花草,奇石,环境很好,于是就搬进去住了,过了一个多月,一点事儿都没有。

八月中秋这天,陈秀才在园中喝酒吟诗,望着天上一轮明月,不禁说道:月明如水照楼台。话音未落,就听见空中有人拍掌大笑,说:月明如水浸楼台,把浸改成照,不符合水的形态。陈秀才大惊失色,往空中看,只见一个老头,戴着白藤帽,穿着葛衣,坐在梧桐树枝上。陈秀才有点害怕,着急想跑回屋里。老头从树上跳下来,一把抓住他的手说:别害怕,难道世上还有我这样的风雅鬼吗?

不是鬼就是神,陈秀才问老头是何方神圣?老头说:先不说这个,咱俩来品评诗歌。

陈秀才看老头面容古朴,神情也和普通老头没什么两样,就慢慢不害怕了。两人来到屋子里,互相写诗点评,老头写的字,全都是蝌蚪形状,陈秀才不能完全看明白。问老头原因,老头说,我年轻时,世上流行这种笔画,今天其实也想写楷体字,但老习惯一时还没改过来。听老头说,他年少时,是比女娲还要早的上古时代。

从此之后,老头每晚都会过来跟陈秀才论诗吟唱,关系非比寻常。

但奇怪的是,李通判的家童常常看见陈秀才一个人手拿着杯子跟空气中不存在的人碰酒干杯,急忙就将这个怪现象告诉了李通判。

李通判也觉得近些天陈秀才神情恍惚,于是严肃地跟他说,你沾染了邪气,恐怕那句“死在广西”要应验了!

陈秀才恍然大悟,就和李通判商量,最后决定暂时回海昌老家避一避,于是预备好船只准备回家。

谁料刚一登船,陈秀才发现老头早就先来一步,在船里等着他。可是船上的其他人根本就看不见老头。无奈,只能一起走。

路过江西,老头说:明天就进入浙江境内了,我和你的缘分也就到头了,有些话不得不跟你说。我修道已经1万年了,但还没达成正果,只因为少了檀香三百斤,还要雕琢一座玄女像。看在你我的这段交情上,能不能把你的心肺借我。

陈秀才大吃一惊,问老头,你修的是什么道?

老头说:斤车大道。

陈秀才想出来“斤车”二字,合起来就是个“斩”字,杀人的道!顿时感到更加害怕,却又拿老头无可奈何,只能说:等我回家咱们再商量一下。

就这样,两人一起回到海昌。陈秀才把这件事情告诉亲朋好友,这些人听了,想起来之前陈秀才在肃愍庙做的那个梦,都说,这该不就是肃愍说的那个“南山顽石”吧?

第二天,老头来到陈秀才家,陈秀才试探地问,你家是不是住南山?

老头脸色大变,大骂起来,这话不像是从你嘴里说出来的,一定是有心地不善的人教你的!说完生气地离开了!

陈秀才将他的话告诉朋友,朋友说:既然如此,你就拉着这怪物去肃愍庙,估计神明能降伏它。

听朋友这么说,陈秀才就假装带着老头闲逛,想把老头领到庙里去,快要到跟前,老头觉察不对,脸色大变,急忙要走!

陈秀才哪里肯放过,两手连抱带拉地把老头往庙里带。老头长长地叫了一声,飞上了天,消失得无影无踪,从此之后,陈秀才就再没看到他了。

后来,陈秀才假冒汤溪籍贯,在那里考中了进士,没成想,那次的会试同考官,就是状元于振!

袁枚所见一首诗(袁枚子不语卷一)(2)

大掌柜读后感:

这篇短文其实大有深意!作者已经在文章中给读者提示了。首先,我们来看老头是怎么出场的,陈秀才写诗,“明月如水照楼台”,照字用错了,既然把“月光”比喻成了“水”,那就不能再“照了”,“浸”字才更显生动形象。老头一出场,就点出了“照”字的不恰当。

这已经算是陈秀才的老师了。

回忆肃愍庙十六字:死在广西,中在汤溪,南山顽石,一活万年。作者借李通判的嘴说出来这个字的读音很多,可以说死,也可以说始。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的字。

前者说死,后者又说中了进士,这逻辑是不通的。应该是:师在广西,中在汤溪,南山顽石,一活万年。

师傅是在广西,你中进士是在汤溪。师傅是谁呢,那个活了1万年的南山顽石。

为什么说南山顽石是师傅,是因为在字词上的功夫在陈秀才之上,说是顽石,一定都不愚笨。因为女娲炼石补天,他在女娲之前,很有可能就是女娲炼石补天的原材料。女娲炼石补天的原材料能一般吗?别忘了,贾宝玉就是一块顽石啊。

后来在船上陈秀才问老头修的什么道,老头说是斤车大道,斤是斧子砍,车是削,这分明就是雕琢的功夫。咱们现在还说:车珠子。老头言下之意,我是对文字的雕琢功夫。

结果陈秀才理解错了,误以为是斩。

老头从始至终,都是在和陈秀才谈诗论文,来来回回也都是文字的事儿,心肺指的就是写文章做诗的雕琢而已。

但是,你也可以理解,文字的雕琢,是能杀人的!是能要人心肺的!

于是,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老头会在肃愍庙前冲天飞去,因为于谦死于“二字狱”。

那这十六个字,现在就可以变为:师在广西,中在汤溪,南山顽石,遗祸万年!

文字狱害人。

袁枚所见一首诗(袁枚子不语卷一)(3)

附原文:海昌陈秀才某,祷梦于肃愍庙。梦肃愍开正门延之,秀才逡巡。肃愍曰:“汝异日我门生也,礼应正门入。”坐未定,侍者启:“汤溪县城隍禀见。”随见一神峨冠来。肃愍命陈与抗礼,曰:“渠属吏,汝门生,汝宜上坐。”秀才惶恐而坐。闻城隍神与肃愍语甚细,不可辨,但闻“死在广西,中在汤溪,南山顽石,一活万年”十六字。城隍告退,肃愍命陈送之。至门,城隍曰:“向与于公之言,君颇闻乎?”曰:“但闻十六字。”神曰:“志之,异日当有验也。”入见肃愍,言亦如之。惊而醒,以梦语人,莫解其故。

陈家贫,有表弟李姓者,选广西某府通判,欲与同行。陈不可,曰:“梦中神言‘死在广西’,若同行,恐不祥。”通判解之曰:“神言‘始在广西’,乃始终之‘始’,非死生之‘死’也。若既死在广西矣,又安得‘中在汤溪’乎?”陈以为然,偕至广西。

通判署中西厢房,封锁甚秘,人莫敢开。陈开之,中有园亭花石,遂移榻焉。月馀无恙。八月中秋,在园醉歌曰:“月明如水照楼台。”闻空中有人拊掌笑曰:“‘月明如水浸楼台’,易‘照’字便不佳。”陈大骇,仰视之,有一老翁,白藤帽,葛衣,坐梧桐枝上。陈悸,急趋卧内。老翁落地,以手持之曰:“无怖。世有风雅之鬼如我者乎?”问:“翁何神?”曰:“勿言。吾且与汝论诗。”陈见其须眉古朴,不异常人,意渐解。入室内,互相唱和。老翁所作字,皆蝌蚪形,不能尽识。问之,曰:“吾少年时,俗尚此种笔画,今颇欲以楷法易之,缘手熟,一时未能骤改。”所云少年时,乃娲皇前也。自此每夜辄来,情甚狎。

通判家僮常见陈持杯向空处对饮,急白通判。通判亦觉陈神气恍惚,责曰:“汝染邪气,恐‘死在广西’之言验矣。”陈大悟,与通判谋归家避之。甫登舟,老翁先在,旁人俱莫见也。路过江西,老翁谓曰:“明日将入浙境,吾与汝缘尽矣,不得不倾吐一言:吾修道一万年,未成正果,为少檀香三千斤,刻一玄女像耳。今向汝乞之,否则将借汝之心肺。”陈大惊,问:“翁修问道?曰:“斤车大道。”陈悟“斤”、“车”二字,合成一“斩”字,愈骇,曰:“俟归家商之。”

同至海昌,告其亲友,皆曰:“肃慰所谓‘南山顽石’者,得毋此怪耶?”次日,老翁至。陈曰:“翁家可住南山乎?”翁变色,骂曰:“此非汝所能言,必有恶人教汝。”陈以其语语友。友曰:“然则拉此怪入肃愍庙可也。”如其言,将至庙,老翁失色反走。陈两手挟持之,强掖以入。老翁长啸一声,冲天去。自此,怪遂绝。

后陈生冒籍汤溪,竟成进士。会试房师,乃状元于振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