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的由来及相关传说(关于饺子的历史典故和传说)

冬至来临,家家户户都有吃饺子的习惯。

那么,你知道饺子的来历吗?它有哪些典故呢?

饺子的由来及相关传说(关于饺子的历史典故和传说)(1)

东汉末年,张仲景在长沙为官,常义务为百姓除疾医病。

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张仲景思来想去,决定救人,他在衙门口支起大锅,

熬煮的汤药,分发给周围的百姓。深得百姓的拥戴。

转眼数年,张仲景离开长沙告老还乡,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百姓饥寒交迫,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异常难受,决定救治他们。

他仿照以前的办法,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为穷人看病。

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

张仲景将这种药命名为“祛寒娇耳汤”。

人们喝完汤,吃完娇耳后两耳变暖,血液通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人的耳朵痊愈。

张仲景义诊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到初一时,为了欢度春节同时庆祝耳朵康复,当地百姓仿照张仲景的做法,做出娇耳汤,在初一早上食用。从此,娇耳(饺子)渐渐成为了人们喜爱的食物之一。后世在冬至和大年初一的早上食用饺子以纪念张仲景的贡献。

饺子的由来及相关传说(关于饺子的历史典故和传说)(2)

有一年,张仲景病了,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

长沙来看望他的朋友希望张仲景百年之后在长沙安身,可南阳的家乡人不干了,双方就争执起来。

张仲景说:“生于南阳地,不忘家乡养育恩;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我死以后,你们就抬着我的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在什么地方断了,就把我埋葬在那里好了。”

在那一年的冬至,张仲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当送葬的队伍走到当年张仲景为大家做“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的时候,灵绳忽然断了。

大家按照张仲景的生前遗嘱,就地埋葬。还在坟前为他修了一座庙。

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饺子的由来及相关传说(关于饺子的历史典故和传说)(3)

名人简介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

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人。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南阳五圣之一。

张仲景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他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饺子的由来及相关传说(关于饺子的历史典故和传说)(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