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御题怎么写的(乾隆御题大柳面)

文|张居明

乾隆御题怎么写的(乾隆御题大柳面)(1)

说起传统名吃,地处鲁西北的宁津县自古流传着一句俗语:“长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驴肉上保店”,说的就是宁津颇负盛名的三大名吃。如果你盛夏时节来宁津做客,主人招待你的肯定首选大柳面。

在京、津、鲁、冀地区大柳面早以闻名遐迩,它是集形、色、味俱佳的美味面食,其特点是细如粉丝、色如嫩柳、绵软有力、滑爽可口,盛在碗里,胜似弓弦,素有“金丝缠碗”之美誉。即可温食,又可凉吃,因其调料不同,又分为肉卤面和麻酱面两种。两者主要调料是炸酱,炸酱的制作是豆酱、香油各半,调料均匀,加适量花椒、大料,温火炙熬,直至豆酱酥散成粒。肉卤面加肉片卤汁,配以青豆、豆芽和香醋。麻酱面加芝麻酱和肉汤、香椿、黄瓜丝、香醋等。

大柳面的制做与众不同,主要技术是“保条”。以精粉面为原料,加适量碱、盐温水和面,醒面15一20分钟,再擀成细布薄片,讲究刀功,轻按快切、寸面十刀,切成面条,撒开如网,搭竿为丝,久垂不断,手缠成缕,下锅不烂,晨煮夕食,韧力依然。

大柳面不但好吃,而且还有着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相传,有一年夏天,乾隆下江南微服私访,途经宁津地界的大柳,当时正值六月天,太阳像一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如蒸笼一般。乾隆出京城一路赶来,过鬲津河行至大柳,人困马乏,一个个大汗淋漓,饥渴难耐,遂下马来到一片柳荫下的张记面馆吃饭打尖。开店的是一位年逾六旬的老翁和他年方二八的姑娘。只见这姑娘长得是丹凤眼、柳叶眉、樱桃小嘴,桃花似的脸上一笑俩酒窝,丰满的身材,柔软的腰肢,恰似那河边飘拂的杨柳枝。姑娘见有客人来,马上端来一盆清澈的井水让乾隆洗尘。乾隆见这穷乡僻壤竟有如此秀气的村姑,霎时呆在原地,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村姑见这位秀才模样的客官直盯着自己,顿时一片红霞飞上脸颊,陡增艳丽。村姑大着胆子羞涩地问到:“请问客官,想吃点什么?”乾隆被村姑美貌撩得兴起,旅途劳顿尽抛脑后,朗声道:“既然是面馆,就来碗面吧!”村姑微微颔首,轻移莲步,步入后堂。

也就是一袋烟工夫,村姑给乾隆端上来一碗面,乾隆见这面白如雪、细若丝、嫩似柳,晶莹剔透、亮如弓弦。闻一下,一股怡人的浓郁麦香浸满鼻腔;尝一口,只觉得柔中带韧,润滑异常,滋甘清爽,调料又特别适口,不一会儿便把一碗面吃了个精光。乾隆望望空碗,咂咂嘴,似觉意犹未尽,一扬手,招呼村姑道:“店家,再来一碗!”

村姑端上面来,乾隆的食欲早已被那面的色香味所服获,全不顾帝王的尊严,一阵风卷残云,又一碗面瞬时下肚。撂下碗筷,乾隆打一个饱嗝,顿觉心旷神怡、精神倍增,便问老翁这叫什么面?老翁看乾隆像个秀才,肚子里肯定有墨水,便说:“我就是随便开个面馆混口饭吃,那有什么名字啊!如果客官方便请给题个名号吧!”乾隆问了一下这叫什么地方?老翁回答:“这里老辈的时候叫青龙镇,因在明朝‘燕王扫北’时,村中一贤妇逃难时携幼抱长被军校发现,当得知幼子是己所生,大子是前妻所遗时,顿时感动,遂密嘱她门口插柳,兵丁来犯可保全性命,村妇回村便把这个信息透露给全村,几百人才免遭涂炭,后来为纪念这位贤妇村名便改叫大柳了!”乾隆听后,对这位贤妇不由地也肃然起敬,略一沉吟,说:“好!朕给你题个字,笔墨侍候。”随从马上取出笔墨,乾隆大笔一挥:“大柳面”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跃然纸上。老翁和村姑见秀才自称朕,知是当今皇上驾到,慌忙跪倒尘埃,山呼万岁。等再抬头看时,乾隆早以打马远去…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和传承,大柳面犹如昔日的乡间村姑变成了珠光宝气的贵妇人,从名不见经传的一个村野小吃走进了繁华都市、豪华餐厅。传说总归传说,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个真实故事却印证它的色、香、味的真正魅力。当时一个庞大的“日本料理团”专程来访大柳面,制面师傅王文选按照大柳面制做工序有条不紊地操作着,客人们看着频频点头,不住地伸出大拇指,随行记者的闪光灯亮个不停,摄像机也转个不停。这时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镜头里一向矜持的日本人不分男女频繁去洗手间,这一现象引起了我方人员高度注意。后经了解,原来这些人看到面若嫩柳的大柳面和那香味浓郁、鲜艳夺目的三十多种卤子早已馋涎欲滴、按耐不住,纷纷去洗手间去松腰带,准备吃饭时大块朵颐一番。

乾隆御题怎么写的(乾隆御题大柳面)(2)

壹点号玉河微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