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魏国为什么失败 失才亡魏魏国人才辈出

一、战国时代的两大人才中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提供科学技术的人才是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得一人而国兴,失一人而国衰的事例不胜枚举。纵观战国时代的人才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三晋势力圈和齐国势力圈是人才的两个中心点,秦、楚、燕三国相对人才较少。

三晋势力圈包括韩、赵、魏、卫、周五个国家,齐国势力圈包括齐、鲁、宋三国。三晋的人才较为集中在魏国,毕竟魏国是一个经济发达,军力强盛的老牌强国,对人才有吸引效应。齐国则建稷下学宫网罗天下良才,稷下学宫是当时的一个文明中心,诸子百家很多名士都在稷下学宫受过学,或者任过教。

围魏救赵魏国为什么失败 失才亡魏魏国人才辈出(1)

国君求贤

魏国前两代君主十分重视人才的引进与任用工作,从魏惠王开始养才而不用才,最终弃才不用。吴起作为一个有污点的同志,魏文侯不计较他的前科,而是委以重任,魏武侯甚至要将妹妹嫁给吴起以加强君臣同盟。乐羊虽有食子的恶名,但是魏文侯依然重用。正是有李悝、西门豹处理内政,乐羊、吴起处理军争,魏国才能在战国初期成为第一霸主。

魏惠王经历浊泽之战后,成为魏国第三代君主,他侥幸在韩、赵的围攻下取得内战胜利。从此魏惠王认为自己乃天命所归,不再重视人才工作,他提拔的名将仅仅庞涓一人,而从他手上离开的乾坤大才有卫鞅、张仪两人。魏惠王曾跟齐威王论国宝,魏惠王说他的国宝是十枚大珍珠,齐威王说他的国宝是稷下学宫的贤臣名将。

围魏救赵魏国为什么失败 失才亡魏魏国人才辈出(2)

魏惠王与齐威王

《资治通鉴 周纪》: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钟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田齐国是田氏坐大后夺取的姜齐国政权,因此田齐国十分重视舆论工作,吸引天下名士入齐讲学,以引导舆论认可田氏代齐一事。齐国军事能力不及魏国,但是经济实力强于魏国,稷下学宫的名士大家都享受了卿的待遇。不过田氏自己都是夺取的姜氏政权,因此田齐国养才而不用才,齐国君主喜欢听学士们的意见,但是很少任命他们成为实权官吏。齐宣王的滥竽充数、齐闵王的“稷下学宫师生都是王室门客”言论,都表明了齐国养士不用士的传统。

围魏救赵魏国为什么失败 失才亡魏魏国人才辈出(3)

滥竽充数

魏国失去了哪些人才呢?都去了哪里呢?根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魏国失去的大才及去向如下:吴起去了楚国,孙膑去了齐国,卫鞅、张仪、公孙衍、范雎、尉僚去了秦国,乐毅(乐羊的后代)去了燕国,魏无忌去了赵国。


二、魏惠王当了睁眼瞎

魏国的历史共178年(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其中魏惠王当了51年的国君(前369年-前319年),算是一个老王了!魏惠王识人有两条准则:其一、王室贵胄之后;其二、名师调教出的高徒。魏惠王用人有两点要求:其一、要有能力;其二、要善于取悦他。

魏惠王在庞涓与孙膑的选择上,他选用了庞涓,两人都是鬼谷子高徒,但是孙膑是齐国人,庞涓还善于取悦他。因此当庞涓陷害孙膑时,魏惠王是支持的,他要以王权压迫孙膑向他低头,名士不能太傲娇,否则权力可以好好折磨他。老孟子是魏惠王喜欢的名士,他经常跟老孟子谈经论道,老孟子还是比较尊重魏惠王的。

围魏救赵魏国为什么失败 失才亡魏魏国人才辈出(4)

孙膑

魏惠王为什么不用卫鞅呢?理由有两点:其一、卫鞅非名师的高徒,且官职仅仅是丞相府中庶子;其二、魏惠王要重用公子昂和太子申,卫鞅占了位置的话,他们二人如何安置?卫鞅在秦国失势后逃归魏国,魏惠王再次拒绝了卫鞅:一则他不敢得罪强秦,二则他恨卫鞅欺骗了公子昂!

张仪为什么没有得到魏惠王的垂青呢?原因在于当日魏惠王正在跟老孟子谈经论道,张仪以纵横家身份入宫见惠王。老孟子出言讥讽纵横家,张仪则骂儒家是娼妇处子,把老孟子气得当场背气了。魏惠王为了彰显他敬贤,就将年轻无名的张仪乱棍打出王宫。

围魏救赵魏国为什么失败 失才亡魏魏国人才辈出(5)

张仪与屈原

《孟子》: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魏惠王是一个王三代,他含着金钥匙出身,从小就锦衣玉食,贪图美色与珍宝。他治国后上行下效,魏国清明的官场很快结党营私,贪腐横行,寒门士子要进入魏国官场十分难。进了魏国官场不会应酬逢迎也不长久,更难有出人头地之时。魏惠王带坏了魏国官场,最终积重难返,越来越衰弱。


三、魏国名士成为秦王帝师

范雎在魏国官场混不下去了,最终被丞相魏齐陷害,差点死在宴席之上。幸好有游侠郑安平相救,范雎才死里逃生,并在秦国外使王稽的引荐下,成功进入秦国官场。范雎到了秦国后,在秦昭襄王的支持下,扳倒了丞相魏冉、宣太后芈月,让秦昭襄王当了四十多年的王后终于亲政了

秦昭襄王待范雎如师父,称之为范叔,秦法严密,秦昭襄王执法如山,但是对范雎总是网开一面。范雎为了保住权位,在政见上攻击了白起,导致白起含冤而死,秦昭襄王没有追究范雎的责任。范雎举荐的郑安平、王稽皆身居要职,郑安平率秦军降赵、王稽在河东郡守的位置上与敌相谋,这些罪足矣让范雎身死功灭,但是秦昭襄王抵住了所有压力,没有处理范雎。

围魏救赵魏国为什么失败 失才亡魏魏国人才辈出(6)

范雎

嬴异人在赵国当人质,他的人生是无望的,秦昭襄王已经忘记了这个孙子。吕不韦认为嬴异人奇货可居,于是投资嬴异人,希望借助嬴异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嬴异人虽然资质平庸,但是他的父亲嬴柱也是一个平庸之人,为了让嬴异人引起秦国的注意,吕不韦重金聘请魏国名士教导嬴异人,最终让嬴异人在士林里声名鹊起,秦昭襄王对这个人质孙儿产生了极大的认同。

嬴异人作为王孙公子,很早就去赵国当人质了,生活都无法保证,如何成为士林名士的呢?这就在于吕不韦的包装,魏国名士毛公、薛公都成了嬴异人的指导老师,嬴异人在赵国士林的种种言论、见识皆毛公、薛公所授。吕不韦可是给毛公、薛公了不少的聘金。

嬴异人有贤的名声很快传遍全国,秦昭襄王苦于太子嬴柱无能,得知孙子异人有才,于是确立了嬴柱的太子之位,并要求异人为嫡孙,目的就是忽视无能的儿子,确保贤能的孙子能执掌秦国。当儿子不贤时,如果孙子有才,那么在确保孙子能即位的前提下,让儿子当国君也是一种选择。

围魏救赵魏国为什么失败 失才亡魏魏国人才辈出(7)

嬴异人与赵姬

一代雄主秦昭襄王选择立嬴柱为太子,主要是看在孙子嬴异人的面上,而嬴异人能成名,全靠吕不韦的包装。嬴柱、嬴异人父子俩皆为平庸之人,他们的最大历史功绩是将王位传给了嬴政。嬴柱当了三天秦王、嬴异人当了三年秦王,事实上就是将王位传递给了嬴政,让嬴政成为了千古一帝。

嬴政作为一代雄主,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前能力远远超过父亲与爷爷,直逼祖父秦昭襄王,跟先祖秦孝公处在同一个水平,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通常认为秦始皇能功成名就,内政靠李斯,军争靠王氏、蒙氏家族,事实上嬴政的帝师除了名将王翦外,还有尉缭子。

围魏救赵魏国为什么失败 失才亡魏魏国人才辈出(8)

尉缭子

尉缭只是魏国大梁城一个守城门的小吏,但是他军事思想出类拔萃,从国家层面上厘清了军事与国家的关系。孙武的军事著作侧重于如何练兵,孙膑的军事著作侧重于如何用计谋,尉缭的军事著作侧重于国家的建军思想与原则。秦始皇没有带兵打过仗,但是他的大局观,军事理论远远超过王翦、蒙恬等名将,这就在于尉缭对秦始皇的教导。

《史记.秦始皇本纪》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彊,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愍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

纵观秦国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秦国文臣多来源于山东六国,丞相多数为秦君帝师。秦孝公(嬴渠梁)的帝师是卫鞅,秦惠文王(嬴驷)的帝师是张仪,秦武王(嬴荡)的帝师是甘茂,秦昭襄王(嬴稷)的帝师是范雎,秦孝文王(嬴柱)的帝师是吕不韦,秦庄襄王(嬴异人)的帝师是吕不韦、毛公、薛公,秦始皇(嬴政)的帝师是尉缭、王翦、李斯。


四、魏无忌的悲哀

生于帝王之家,必然会明白一个道理:斯人无罪、怀璧其罪。魏国公室并非没有人才,魏无忌就是魏国最大的一个公室人才。信陵君魏无忌是魏昭王少子、魏安厘王的异母弟,也就是说魏无忌是魏惠王的四世孙。魏国公室鲜有才俊,魏无忌是一个特例,如果魏昭王传位给魏无忌,则魏国可中兴,秦国的统一大业将延迟。

魏无忌的光芒太盛,引起了哥哥魏安厘王的猜忌,魏无忌在魏国一直遭到打压,那怕名满天下,也无法主政魏国。长平之战后,秦国发起旨在灭赵的邯郸之战,赵国危矣,魏无忌不顾魏王的观望命令,硬是窃符救赵,击杀魏军主将晋鄙,率十万魏军入赵击秦,一举解决了赵国的亡国之危。

围魏救赵魏国为什么失败 失才亡魏魏国人才辈出(9)

魏无忌

邯郸之战后,魏无忌命魏军归魏,他则留在赵国客居十余年,毕竟魏王没有让他归魏,击杀魏军主将也是死罪。当初魏无忌救赵是得到赵国的承诺,扶他当上魏国国君,但是赵国击退秦军后,害怕魏无忌掌权后会对赵国形成威胁,就没有协助魏无忌当魏国国君,而是赐他赵国五城以享富贵。魏无忌被魏王猜忌,被赵国入鸽子,他郁闷的在赵国住了十余年。

秦国对魏国的攻势频繁,魏国不断的丧军失土,魏安厘王将魏无忌请回魏国,任其为上将军,主管魏国军事以御强秦。魏无忌趁势组建五国联军,集合魏、赵、韩、楚、燕五国军队再次合纵伐秦。这次合纵伐秦取得重大胜利,击败秦军主将蒙骜,将秦国在河东的势力全部驱逐,秦国龟缩于函谷关不敢东出。

魏安厘王听闻弟弟魏无忌击败了战无不胜的秦军,魏无忌已经威震华夏,他十分忌惮这个能力突出的弟弟。秦国谴使花费万金之数离间魏安厘王与魏无忌的关系,最终魏无忌的兵权被夺,幽禁在府中。魏无忌壮志难酬,又被幽禁在府中,时刻有亡命之危,他曾著兵书《魏公子兵法》二十一篇,因有生命之危,他毁了此书。最终魏无忌纵情声色四年而死,魏无忌死后第十八年,魏国被秦国攻灭。

围魏救赵魏国为什么失败 失才亡魏魏国人才辈出(10)

魏无忌纵情声色而亡

魏无忌是魏国公室的最后一位人才,但得不到重用,最终郁郁而终。刘邦年少之时曾想投靠魏无忌,结果刘邦在路上时就听闻魏无忌死了,他不得不投靠魏国贵族张耳。刘邦当了皇帝后,考虑到魏无忌无后,于是派五户人给魏无忌守陵。

《史记.魏公子列传》: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司马迁曾游历魏国旧都大梁城,当地百姓都说魏安厘王不重用魏无忌,因此才导致魏国灭亡的。司马迁认为魏国从魏惠王时代起就注定要灭亡,因为他们不重用人才,最终积重难返,且不要说魏无忌得到重用,就算伊尹辅助魏国,也无法避免魏国的灭亡。

人才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国家的宗亲都无法得到重用,外人就更不要想了,辅助商朝灭夏的伊尹被封为阿衡,他是商朝的建国功勋,对商朝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魏国长期不重视人才工作,到最后就算请伊尹来辅助魏国,也无法避免被秦国攻灭的命运。

围魏救赵魏国为什么失败 失才亡魏魏国人才辈出(11)

秦王政

《史记.魏世家》太史公曰: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说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於亡,余以为不然。天方令秦平海内,其业未成,魏虽得阿衡之佐,曷益乎?

魏国虽然盛产人才,但是国君不能识贤用贤,最终导致一手好牌变成烂牌,衰弱至亡一点也不意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