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五言绝句课外积累及赏析(唐朝非著名诗人于良史)

文 | 任襟亚

从一部名叫《掬水月在手》的纪录片说起

2020年,有部关于叶嘉莹先生的文学纪录片,片名就叫——《掬水月在手》

唐朝五言绝句课外积累及赏析(唐朝非著名诗人于良史)(1)

请输入描述

这部文艺气质浓郁的纪录片,获得了第33届金鸡奖最佳纪录片/科教片奖。

但看这个片名,就让人眼前一亮。至于看完之后“爽籁发而清风生”的感受,日后另当生文倾吐,今天我们单说“掬水月在手”这句诗,以及这句诗所在的五言律诗《春山夜月》

陆机在《文赋》里说“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掬水月在手”这句诗叮叮淙淙,有种“山辉水媚”的珠玉气象。

唐朝五言绝句课外积累及赏析(唐朝非著名诗人于良史)(2)

那么,它所在的《春山夜月》全诗是怎样的,写下它的于良史又是何方神圣?

下面,襟亚就试着来聊聊……


唐朝非著名诗人于良史

于良史出生年月不详,仅有7首诗流传下来,形式上也比较单调,除了一首《自吟》是五言绝句之外,其它六首包括《春山夜月》在内一律都是五言律诗。这其中,名气最大当属出了“掬水月在手”名句的《春山夜月》。

从诗人在唐肃宗(任侍御史)、唐代宗(大历年间任监察御史)两朝的为官履历,以及后来在唐德宗时期(779-805)就任节度使幕府的经历来看,有人推测他的年龄应该和“大历十大才子”差不多。

参考“大历十才子"代表人物卢纶(739-799)和李端(743年-782年) 的在世时间,于良史基本踩在人生的上半截“共”杜甫(712-770)下半截“共”白居易(772-846)不上不下的时间点上。

比李白、王维小11岁的杜甫虽然经历了唐王朝转捩的“安史之乱”,依然被归在盛唐诗人的行列。

唐朝五言绝句课外积累及赏析(唐朝非著名诗人于良史)(3)

于良史有点尴尬,既不是盛唐诗人,也不太算中唐诗人。

时代背景对于文学家很关键。而透彻、深入的欣赏文学作品,如果脱离作者根植的时代背景,不去知人论世,不免会有蠡测管窥、断章取义的缺陷。

从主流来看,盛唐时代的诗歌基本上是浪漫而昂扬的,而中唐诗歌则多了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平易而务实。

当然时代背景也不是绝对的,影响文学、诗歌的因素毕竟是多元的。除了所处时代,它还和作者的自身素养、性格、经历,写作时的具体环境、氛围等等各个方面相连接。

很遗憾,就现有的条件,关于于良史的《春山夜月》我们已经无法完成和更多因素的连接了。除了依稀的时代背景,对于这首诗的赏析,基本也只能靠“就诗论诗”来完成了。


五言律诗《春山夜月》

我们上面提到,于良史存世的7首诗有6首是五言律诗。那么我们在析读《春山夜月》之前,不妨顺便先来看看五言律诗这种诗歌体例。

1.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是五言古诗结合了骈体文的对偶和平仄演变而来的。形式上:每两句一组,八句,四十字,中间颔联和颈联两联须对仗。本诗的颔联“掬水月在手”与“弄花香满衣”对仗,颈联“兴来无远近”和“欲去惜芳菲”对仗。

盛唐时期,五言律诗已经成熟起来,有了许多如雷贯耳的名篇。比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送友人》、《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杜甫的《春望》、《春夜喜雨》、《旅夜书怀》;王维的《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终南别业》……

唐朝五言绝句课外积累及赏析(唐朝非著名诗人于良史)(4)

想来,这些例子举出来,大家对于于良史“非著名诗人”的头衔也就更加不会有什么歧义了。大浪淘沙一路淘下来,实力是硬道理。

于良史作为诗人的确不是名诗人,诗也拼不过第一梯队大诗人或飘逸洒脱、或气象崔嵬、或意境超然的那些光华万丈的荡荡名篇。不过,《春山夜月》依然是首质量上乘值得一读的五律佳作。

2.《春山夜月》文本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一眼望去,《春山夜月》就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诗。

唐朝五言绝句课外积累及赏析(唐朝非著名诗人于良史)(5)

时间:春天的夜晚

地点:山间

人物:诗人

事件:赏玩风景忘归以及触景生情

春日的山间无限美妙,一不留神,诗人遭遇了“窥谷忘返”。

月亮升起,夜色渐浓。美景令人见之忘俗,好心情带动了欢快到近乎童稚的行动。捧起山泉,但见明亮的月影闪烁其上;拨开花枝,但闻清馨的花香漫浸衣衫。

兴致盎然了不管路程是远还是近;如若离开怎么舍得眼前的沁人心脾的良辰美景。

抬头远望南方,那里正响着清越悠扬的钟声。楼台影影绰绰,山色浓绿幽深,好一幅动人心弦的美妙图卷。

唐朝五言绝句课外积累及赏析(唐朝非著名诗人于良史)(6)

3.《春山夜月》析读

《春山夜月》最耐读最出彩的,自然是它的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了。

首联解释了为什么出游会忘了时间,到夜晚还没离开。

——因为春天的山里实在太美了(春山多胜事)。

按照常理,接下来当然要写写怎么个美法!

如果此时作者正面描写山如何如何青,水如何如何秀,月如何如何明,花如何如何美,味如何如何香——那《春山夜月》也许就要淹没在卷帙浩荡的诗歌洪流里,再也得不到闪耀的机会了。

千钧一发之际,作者笔锋一转,在颔联抛出那对晶莹唯美的神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文”能“化”人,“美”也能。

唐朝五言绝句课外积累及赏析(唐朝非著名诗人于良史)(7)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诗人被美景所“化”,反手又撬动了读者的心弦。

南朝文学家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写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没有任何线索让我们得知作者的身份和心情。

但是,无论他是“鸢飞戾天者”还是“经纶世务者”,无论他是意气风发还是沮丧低落,此刻,沉浸美景,被美感染,他都是超然世外、物我两忘、得大自在的“逍遥者”。一个男人,孩童般“掬水”,女子般“弄花”,这样的童真和柔软,不正好说明美景的“美”已经将他“化”了吗?

唐朝五言绝句课外积累及赏析(唐朝非著名诗人于良史)(8)

《春山夜月》这个题目刚好概括了全诗的重点意象。显然,“月”更是意象中的灵魂。

“掬水月在手”的写法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躲开了对于“月亮”正面的俗套描写,利用一个简单的物理现象,巧妙的化小在手上,让它闪耀在一捧清泉上,可谓出神入化,妙趣横生。

“月在手”的浪漫,“香满衣”的曼妙,顺畅自然的揉碎溶合于全诗,灌注起全诗浪漫唯美的基调,当仁不让成为全诗的灵魂。

清代刘文蔚编写的《唐诗合选详解》中赞美这个颔联说:“掬水”二句,逸兴幽情,结成妙想,成妙句。

而清代诗人屈复编写《唐诗成法》中解释收录这首诗的原因,正是因为这两句在“俗中”的流传度。

讲真,细读这两句的时候,你有没有被“美”所“化”的感动?

4.妙句中的“微瑕”

上面说了“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好。

其实它也略有遗憾。

前面我们举了李白、杜甫、王维的几首五言绝句的名诗,随便抽取一首出来对照一下,你就会感觉出,虽然这两句精雕细琢并浑然天成,但是在全诗的格局和境界上,总是有那么点稍稍狭窄的拘束感。

唐朝五言绝句课外积累及赏析(唐朝非著名诗人于良史)(9)

王维的五言律诗《终南别业》也是一篇描述游玩忘记回家的诗作。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两首诗都有“兴来”和“胜事”这样的词眼。王维的“忘归”不是因为留恋风景,也不为沉醉自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他遇见了一个聊天的对象,谈笑间忘了时间,忘了回家。

一个出身名门宦海沉浮过的大人物,能在山间和一个底层普通的“老叟”热聊到忘了回家,这是多么洒脱豁达的人生境界。

而这种境界当然带动了全诗的格局。

唐朝五言绝句课外积累及赏析(唐朝非著名诗人于良史)(10)

你再回去看《春山夜月》,“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虽然小巧精致,和纵横开阖的大家大境界比起来,的的确确有那么点小家碧玉之气。

另外,任襟亚阅读这两句时总感觉:它们本身质感水平上也不怎么齐平。就自然醇美而言,前一句“掬水月在手”更胜一筹,而后一句“弄花香满衣”的“弄”和“香满衣”雕凿感似乎过于明显,二者在质地上多多少少是有那么点落差的。

所以当我乍看到“掬水月在手”的纪录片名时惊艳感,在知道“弄花香满衣”的对句时,凉去了大半……

当然,"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文学体验因人而异,认识不一而足,都在情理之中。

唐朝五言绝句课外积累及赏析(唐朝非著名诗人于良史)(11)

你的看法呢?


结语

上面说过,对于这首诗本身之外的客观因素我们知之甚少。如果有,也只能是泛泛的猜测。

所以,它的背后没有故事,没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底色。

它自身就是它的全部。简单,纯粹。

或者正是作者个人信息和时代客观背景的流失更成全了它的简单、纯粹!

口罩带了三年,总会有点憋闷。而“掬水月在手”明净纯稚的气息,挺治愈……

唐朝五言绝句课外积累及赏析(唐朝非著名诗人于良史)(12)

——end——

任襟亚感谢阅读!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