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讲传统文化(傅佩荣看懂两个人)

如果把老子与孔子相对照,会有什么有趣的发现?,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傅佩荣讲传统文化?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傅佩荣讲传统文化(傅佩荣看懂两个人)

傅佩荣讲传统文化

如果把老子与孔子相对照,会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我想,最好先用一则寓言来说明。

故事的内容是:

楚王喜欢打猎,他打猎的时候一定带一把非常名贵的弓。

有一次,楚王打完猎返回都城,发现那把弓不见了,怎么找都找不到。

最后楚王就发话,说:“别找了,楚王失弓,楚人得之。”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就说:“何必曰楚?王失弓,人得之。”

后来老子也听说了,他说:“何必曰人?失弓,得之。”

这三句话反映了三种不同的层次。

楚王说我的东西丢了,得到的是我们楚国人,就不必计较了。

这是一般领导人会有的想法。

孔子认为,你的心胸要超越国家的限制,天底下每一个人都应该互相尊重,人人平等。

这就很不简单了,但是还有第三个层次。

老子说,天地之间万物平等,何必在乎是不是人得到呢?

孔子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考虑人类社会的价值;而老子不以人为中心,要超越人类中心的思想。

这样一来,儒家和道家两个学派的对照就相当明显了。

1 共同背景下的不同使命

孔子与老子生活在共同的历史背景下,用一句话描述,就是天下大乱。

乱世给人带来两种虚无主义:

第一种是“价值上的虚无主义”,是说人们已经无法分辨善恶是非,并且分辨了也没用,因为善恶没有报应。

这时候价值混淆了,人不知道为什么还要行善避恶。

谁来对付这个危机呢?

儒家,孔子的责任就在这里。

所以整个儒家思想的关键就在于,让你重新找到价值的基础,原来在内不在外,在人性之内,而不是在人所构成的社会上。

整个儒家的思想是要建构一套“人性向善论”,就是一个人只要真诚,就有行善的动力由内而发。

儒家将“善”界定为“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就是人的社会性。

这就是孔子一生努力的目标,重新找到人类行善避恶的基础,使人的社会可以得到稳定的机会。

2 安顿生命的根本所在

老子不一样,他面对的是另外一种,叫做“存在上的虚无主义”。

天下大乱,很多人都死于非命,活着的人又遭遇各种天灾人祸。

既然人活着受苦受难,为什么还要活下去呢?

老子面对的这个问题,是根本的问题。

他帮助人重新找到活下去的理由。

就是人的生命来自于道的安排;

你只要肯定自己的生命有它的价值,来自于道并回归于道,就可以获得解脱。

3 重视人与肯定万物

在思想系统上,孔子和老子的不同,大概分为三点。

第一点,儒家以人为中心,道家不以人为中心。

《论语》里面有一段,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孔子在鲁国做官,有一天下朝回家,家人报告说马厩失火烧了,孔子听到之后只问一句话:“有人受伤吗?”

你不要以为这句话很平常,要知道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马是非常贵重的财产,而负责照顾马匹的大多是奴仆,他们的命是被轻视的。

孔子这样问,代表他是一个标准的人文主义者,财物再怎么贵重也不能与人相提并论。

整个儒家思想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价值为核心,建构起来的思想系统。

老子不一样,老子是以道为中心。

以道为中心,就是把万物都看成平等的,因为它都来自于道。

这样一来,道家就很重视人的自然性,每个人都是万物之一,那么人要如何得到生命的安顿呢?

他思考的角度就完全不一样了。

4 天人合德与天人合一

第二点,儒家认为最高的层次是天,道家认为最高的层次是道。

儒家认为天是最高层次的存在,所以儒家一向重视人的历史性。

比如,帝王称为天子,天子如果有问题的话,就要在政治上好好去改革,重新让老百姓找到人生的正途。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终身追求去实践他的天命,目标当然是希望达成他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老子希望恢复真正的最高的层次,叫做道。

这个道就摆脱了传统的、历史的包袱和社会的负担;

让人重新回到根源,去思考人类生命该怎么安顿在他自然的状态里面。

第三点,儒家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德,道家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儒家说“天人合德”,人要修养自己天生所具有的向善的本性。

修养自身良好的德行,在修德方面可以达到最高境界,就是止于至善,就达到天人合德的境界。

道家说“天人合一”,这四个字最早来自于庄子的思想,叫做“人与天一也”,就是人与天是一个整体。

因为道家说道无所不在,天代表自然界,人代表人类,自然界跟人类在道里面合而为一,所以叫天人合一。

5 以直报怨与以德报怨

我们还可以比较一些具体的观点,看看孔子与老子的见解有什么区别。

第一,对于人际交往。

《道德经》中说“报怨以德”,孔子没办法接受,他认为你以德报怨的话,那如何报德呢?

别人对你不好,你对他好,别人对你好,你怎么办?

你还是只能对他好,这显然不太合乎社会正义。

所以孔子说,最好是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6 如何做一个好领导?

第二,对于政治作为。

孔子一向强调“上行下效”。

《论语》里,季康子请问孔子怎么样办好政治?

孔子跟他说,你要是行善的话,百姓跟着你行善,这是风动草偃。

而老子不一样,《道德经》中说,“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老子是要用服务代替领导。

做领导的在后面,让你们不要有压力,大家共同走向人生的一种最高的快乐。

第三,对于领导心态。

《道德经》中说“大国者下流”,老子认为,你要担任领导,必须承受各种所谓的社会污垢;

你要担任天下的领导,要承担天下的灾难与不吉利。

等于我在这个位置,就要承担、包容所有的一切。

而在《论语》中,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替商纣王说了一句话。

他说,君子讨厌待在河流的下方,就是“下流”,为什么?

因为天下的恶都归到你身上。

我们都知道商纣王很坏,但其实也没有那么坏,是很多坏事都加到他身上去了。

儒家认为,领导应该设法作为表率,不能够在下流的地方。

7 现代人如何学孔子老子?

孔子和老子有共同的时代背景,但他们面对的挑战不一样。

人们常常喜欢说,儒家是入世的,道家是出世的。

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是入世的,道家是超世的。

具体说,现代人学会孔子和老子,怎样运用在自己身上呢?

简单一句话:用儒家来处世,用道家来自处。

跟别人来往,不能要求大家都有道家的水平,但是要有儒家对世间的关怀,这样人与人间的互动,会比较好。

自处的话,就可以借鉴老子的智慧,你的生命才能得到更好的安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