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的马场养了什么动物(从动物们身上看到的文化传承)

说起于谦,人们都会想到他的三大爱好:抽烟、喝酒、烫头。这三个爱好,其实是搭档郭德纲的玩笑之言。

要说于谦的爱好,其实就是一个字:“玩儿”。而这个老顽主,他还有第四大爱好,那就是动物。

他曾说“小时候,大人老爱问孩子,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呀?其他人都想当科学家,我呢——要当动物饲养员!”

于谦的马场养了什么动物(从动物们身上看到的文化传承)(1)

为了这个梦想,他在北京大兴区礼贤镇开辟了一块闲地,修成了马场。这个马场占地面积60亩,饲养了犬、马、鹿、猴、鱼、猫、鹰、鸟等大大小小数千只动物。

为了照顾这些动物,于谦还将家安在了离马场不远的地方。

他曾说“自己最大的爱好,就是搬条板凳、沏壶茶,看着它们吃饭。”

如今,他将自己养过的动物,写进了自己的新书——《于谦动物园》里。

在这个动物园里,有 “活不过冬天的”蛐蛐儿、智商超群的猪、精通战术的狗、蹬死老鹰的兔、古灵精怪的鹦鹉……

于谦的马场养了什么动物(从动物们身上看到的文化传承)(2)

他将这些动物的奇闻轶事、史书传记等内容,像说相声段子似的一个个地抖落出来,使得这本书犹如百科全书一样丰富,却处处让人感觉新鲜、有趣,读完只觉得酣畅淋漓,见识大增。

1. 动物们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

于谦的马场养了什么动物(从动物们身上看到的文化传承)(3)

初拿这本书,感觉像于谦的单口相声,因为他确实在自问自答,可读着读着便被其内容吸引了。

于谦动物园用锦鲤开园,却将浓重的笔墨落在了鸣虫馆的“蛐蛐儿”身上,也是别有深意。因为它们,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人们智慧的产物。

蛐蛐儿是小名,它还有一个大名,叫蟋蟀。在古装电视剧中,我们常常能看到那些纨绔子弟们围坐在一起,因为两个虫子的掐斗而争得面红耳赤的场景。

他们玩的,正是这个蛐蛐儿,又被叫作斗虫。

养蛐蛐儿的历史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身上,他曾用蛐蛐儿的“白噪音”治好了失眠症。

于谦的马场养了什么动物(从动物们身上看到的文化传承)(4)

当然,蛐蛐儿们除了给帝王治病,它还是历代帝王们最喜欢的娱乐方式。

在古代,蟋蟀是很流行的宠物,上至皇上显贵,下至穷苦人家,都喜欢。也因此,它们也频频出现在古代的一些著作里。

关于蛐蛐儿的最耳熟能详的记载,要数在大明宣德年间《聊斋志异》里的《促织》了。

这促织,也是蛐蛐儿,是古人给它取的另一个文雅的名字。

因为这虫子通常是在立秋节气之后,天气渐渐寒冷时,才跑出来“曲曲曲曲”地鸣叫,像是在告诉妇女们,天气凉了赶紧织布吧,由此得名。

而《促织》的这个故事,说的就是大明宣德年间,因为皇帝好玩蛐蛐儿,以至于在全国掀起了一股蛐蛐儿的热潮,上至文武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都玩都养。

也正是因此,而引发出一系列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除了《聊斋志异》这种文学著作,历朝历代还都有人专门为它们撰写蟋蟀谱,北宋的文学家黄庭坚,甚至专门为蟋蟀总结了一个“蟋蟀五德”。

“鸣不失时,信也。”

“遇敌必斗,勇也。”

“伤重不降,忠也。”

“败则不鸣,知耻也。”

“寒则归宁,识时务也。”

看完您千万别笑,这些可都是有学问的人给总结的。

于谦的马场养了什么动物(从动物们身上看到的文化传承)(5)

就算在现在,全国各地也不乏养蛐蛐儿的行家和专家,专门为蟋蟀们撰文立志。

看,在蛐蛐儿的身上,都有这么多历史文化的传承,看完不得感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

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些鸣虫,它们可真是代表了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它们就如同咱们现在的4G、5G技术一样,是推动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科技力量呢。

不光是蛐蛐儿,于谦动物园里的狗狗、貂儿、黄鼠狼、小兔子、马、燕子等动物,都凝聚着许许多多中国的传统文化。

于谦的马场养了什么动物(从动物们身上看到的文化传承)(6)

比如兔子,于谦除了写了“小白兔白又白”这样耳熟能详的儿歌,还写出了西晋张华所写的《博物志》里记载的“望月而孕,自吐其子”的新鲜事儿,再引出《封神榜》里文王吐子以及《周易》八卦的典故……

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而于谦,就是这些文化的传递者。

2. 动物身上凝聚的老北京文化

于谦的马场养了什么动物(从动物们身上看到的文化传承)(7)

于谦动物园里的许多动物,都能牵扯出老北京的一些文化。

比如, “不见兔子不撒鹰”这句古语,就是由北京一百多年前的一项户外运动得来的。其实在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有疑问的。

放鹰抓兔还是一项运动呢?老鹰抓完了兔子还会老老实实地飞回来吗?好奇心驱使着我去百度了一下,发现真的有训练老鹰这项运动。

不光如此,在北京玩家种类繁多的游艺之中,最高境界竟然是玩鹰。

于谦的马场养了什么动物(从动物们身上看到的文化传承)(8)

一般来说玩鹰,是需要技巧的,必须要像玩游戏通关那样,通过“打鹰、相鹰、训鹰、放鹰和笼鹰”五关

而最关键的那一关,便是第三关“训鹰”,北京人俗称“熬鹰”。

新捕获来的野鹰亦称“生鹰”,主人为了驯服生鹰,要连续几天几夜对它实施骚扰,让野鹰不能睡觉,谓之“熬鹰”。

经过不间断地熬驯,生鹰才能被驯服,并按照主人的指令起飞捕捉野兔等猎物,然后将猎物叼回后交给主人。而且,没有主人指令,这头鹰绝不染指猎物。

鹰训好了,就可去逮兔去了。一般来说,从白鹭到惊蛰都是放鹰逮兔的季节。不过,放鹰抓兔最佳的时候,却是立冬以后。

那时候,地里大白菜一撂,野草都枯萎了,除有的地方堆着玉米秸外,别无它物,显得格外空旷。

这时候,兔子就没有了藏身之地,从北京城到郊区农村,一帮一帮放鹰逮兔的人很多。

熬鹰虽累,可放鹰却更好玩,乐趣无穷。

于谦的马场养了什么动物(从动物们身上看到的文化传承)(9)

逮住了兔子,自然是要拿进城里卖。在明清两朝,北京最有名的野味市场,一个在地安门,一个在阜成门。因为这俩地方,守着城门,打猎方便,进来就卖。

也正因为此,阜成门的百年老酒馆虾米居里的野味,也还残留在老一辈儿北京人的记忆里。

在于谦的动物园里,我最喜欢的当属兔子的章节了。

因为他不仅写到“不见兔子不撒鹰”,还讲了老北京兔儿爷的传说,以及民间的“子午卯酉”的民间俗语,惊喜一个接着一个,精彩也抖个不停。

当然,不光是兔子讲得精彩,黄鼠狼“五显财神”的故事,也是引人入胜。

我头回知道了狐大仙,竟然还能给我们带来财运。在离我家不远的六里桥,曾经还有一个香火十分旺盛的五显财神庙,与南方的金山寺齐名,吸引着京津冀大一片的香客。

于谦的马场养了什么动物(从动物们身上看到的文化传承)(10)

当然,精彩也远远不止这些。

在马的故事里,于老师讲到了古时给马修蹄子钉马掌的重要性,还用赵匡胤的故事告诉我们,马儿“光脚的一定干不过穿鞋的”。

我知道了,北京的骡马市大街上,过去全都是靠马吃饭的人;离我家不远的白云观门口,立着一匹铜铸的“特(一种比马更厉害的马)”。

点点滴滴,都是关于老北京的记忆。而这些,显然很多土生土长的80后们也未必全然了解。

现如今,北京的崇文门、宣武门、东单、西单、公主坟,只留下空洞的称谓,似乎在告诉我们,它们一定拥有精彩的过去。

而我们生活在这里的人,却一点儿也不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历史风情。

老北京的那些方言,比如称呼麻雀为“老家贼”,称兔子为“猫”,还有那些曾经出现在老舍作品里的北京方言,也正慢慢消失在当红的网络词语里。

“老北京的文化”,似乎已经永远留在了在80年代之前出生的老北京人的记忆里。

而于谦动物园,恰恰又通过他的小动物,串起了不少关于老北京的记忆,我觉得挺好。

读完了这本书,早已被他说过的许多地方种草,比如:

居庸关长城下供奉着马王爷的神马庙,

大兴采育镇供燕子开年会的的聚燕台,

白云观门口那一匹“日月宵霜特”雕塑……

这些地方,也必然会牵着我去走一走,看上一看。

写到这里,我觉得其实“老北京文化”并没有消失,也一定不会消失。只是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变化中传承着。

这里的风土人情,历史兴衰,都已经写入了书中,载入了史册。

3. 动物身上展现的处世文化

于谦的马场养了什么动物(从动物们身上看到的文化传承)(11)

在动物园里,通灵犬分了两个章节写下了关于狼狗“长毛”的故事,这个故事唯独没有引经据典,却是实实在在地写下了关于狗的处世文化。

当然,这处世文化放在人群中同样适用。

首先,小心使得万年船。

长毛是一只受过训练的狼狗,按道理她应该十分凶猛。实则不然,她表现得却是处处谨慎。

当来到新的环境时,长毛甚至有一个月的时间,都是躲在角落里,到晚上吃食才偷偷出来,白头一直躲着,后来才慢慢出来晃悠。

其次,以能力服众。

长毛来了之后,就跟院子里的八条狗打了起来,要知道,这里面可是有两条藏獒。最终,长毛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成立八条狗的领导者(于谦说,这是真事儿)。

晚上吃饭的时候,其他八条狗都趴在长毛的四周,围成一个圆圈,然后开始互相小声地这么叫,像是在开会。

之后,长毛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把院子里的狗狗们管理得井井有条,每条狗各司其职,异常和谐。

于谦的马场养了什么动物(从动物们身上看到的文化传承)(12)

第三、职场上稳扎稳打。

在搬了马场后,于谦隔壁养猪场人家是老户主,狗也多,它们像排挤长毛党似的,每天夜里一叫一宿,令人生怨。长毛终有一天,带着两只黑背,两只藏獒,杀向了敌方。

那时候,长毛怀着孕,并没有亲自上阵,而是观敌料阵的,它在四周转悠、叫唤,指挥哪个往前走,它插空,找着一空当儿“噌”一下,咬一口,占着便宜就跳出圈外。

最后,五条狗合力重伤对方一群狗,死的死,重伤的重伤。自此,再也无狗敢排挤它们。

第四、做事很有分寸。

一天,马场新来的工人,在夜里三点起来添煤球,被忠心的长毛一把撂倒。它扑倒了他,摁住他,却不咬,就冲着他龇牙咧嘴,呼呼地叫唤,让他不敢起来。

从三点到早上八点,它一直盯着“犯人”,直到于谦到了马场,它才放开他。于谦说,它知道分寸,从不捅娄子,是条好狗。

第五、教训人很懂方式方法。

对,没错,是狗教训人,这件事也特别有意思。

于谦原来的马场,是租的一个老头的院子。虽然租给了于谦,但老人觉得房子还是自己的,很多时候院子他想进就进,从来没说要敲敲门的。

于谦虽然觉得老人没规矩,但是也不好直说,可长毛却看在了眼里。

一回,老人又一推门就进来了。

这时,长毛走过去,一把咬住了老人的裤管,使劲拽着。老人也是吓了一跳,大声讨饶。长毛咬住了他,又没伤着他,做的很有分寸,教训人又没得罪人。

从那以后,老人再来串门,就规规矩矩地敲门了。

于谦的马场养了什么动物(从动物们身上看到的文化传承)(13)

于谦对这条狗也是心服口服,打心眼里喜欢它,等到他的动物园具有规模之后,也淘汰处理了很多狗,唯独对长毛情有独钟。

话说回来,要有这样比人还聪明的狗,我也喜欢呀。

4. 以动物结友,畅意人生

于谦的马场养了什么动物(从动物们身上看到的文化传承)(14)

《于谦动物园》这本书极其风趣幽默,看书的时候,仿佛于老师就站在不远方,用京腔给我们说着相声一样。读到好笑之处,还会发出抑制不住的笑声。

书里引经据典,小故事衔接得很好,丝毫不感觉突兀,只觉得好过瘾。

看完了《于谦动物园》,我还饶有兴趣地扒了扒他的马场,发现他为了这些小动物真的付出了很多。

据五年前的一个报道,他的马场里有“17匹迷你马、4只松鼠猴、2只鹿、30多条狗、100多只鸽子、1000多条锦鲤……”

据说,于谦的17匹迷你马,是他专门从国外进口的,单匹价值达10多万元。

他家马场的饲养员,也都是从北京动物园请来的专业的驯养员,喂的都是从海拉尔运来的草料,每年的花费必不在少数。

2016年,于谦开始涉足赛马领域。旗下的一匹赛马“大谦世界”更是在一场赛马比赛中夺得头马。

于谦的马场养了什么动物(从动物们身上看到的文化传承)(15)

玩的兴起的于谦,还“忽悠”了马未都、刘威、吴京等十位马主,加入“大谦世界明星马主团”一起玩。

就凭他和吴京的这层关系,在《战狼2》里的客串一个角色自然也不在话下。

于谦的马场养了什么动物(从动物们身上看到的文化传承)(16)

于谦爱玩,这是公认的,甚至他还出了一本书叫做《玩儿》。如今,他又出了一本书叫《于谦动物园》,可见他真的能玩儿出水平。

现在于谦的名气和财富都有了,但依旧坚守“抽烟、喝酒、烫头、动物”这四大爱好,畅意人生,好不惬意。

于谦的马场养了什么动物(从动物们身上看到的文化传承)(17)

喜欢的话,欢迎点个关注再走哟~~~

本文为原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如意妈咪说”,未经允许,谢绝一切形式的转载,违者必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