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一叶落窗前(闲读因风飞过蔷薇)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梧桐一叶落窗前(闲读因风飞过蔷薇)(1)

摄于武汉光谷

春天回到哪里去了?四周一片寂寞,春天没有了踪迹。若有人知道春天去了哪里,唤她回来跟我们同住吧。

春天没有踪迹,谁知道(她的行踪)? 除非我们去问问黄鹂。黄鹂千百遍地宛转鸣叫着,然而没人能听懂她说什么。顺着风,黄鹂飞过了那盛开的蔷薇……

这首词不同于一般惜春爱春的诗词,不直接描绘春天的美景或者春去后的残败,而是浪漫地去找寻春天。虽苦苦追寻,却再也找不到春天的踪迹。而那或许知道踪迹的黄鹂,千百遍的诉说,我们却听不懂。

摄于武汉光谷

这首《清平乐》写得空灵蕴藉,而又情深意长,是黄庭坚的代表词作。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江西修水人,是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是宋代最重要的代表诗人之一。其书法成就亦颇高,为“宋四家”之一。

这首词写于崇宁四年(1105)初夏宜州,同年九月,黄庭坚溘然长逝,终年六十岁。崇宁二年(1103年)十一月,黄庭坚以幸灾谤国之罪除名羁管宜州。1104年3月,黄庭坚将家眷留在湖南女婿家里,只身一人南下,于5月18日抵达宜州,此后一个人在宜州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一年零五个月。

作为罪人羁管于宜州,黄庭坚穷病交加,曾一度揭不开锅,只能借钱买米,还写过一些借据。清末覃祖烈《宜山县志》说,曾见过一小石,石上刻有黄庭坚借钱时写的手贴,“字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

梧桐一叶落窗前(闲读因风飞过蔷薇)(2)

摄于武汉光谷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有记:鲁直到宜州,宜州没有驿站,也没有民居可住,只能寄居于一寺庙僧舍中,但依然为法所不容,后居于城墙戍楼上。(这个戍楼房间“上雨傍风,无有盖障,市声喧愦”,黄庭坚为之命名为“喧寂斋”。)宜州酷热难当,这小屋几乎无法住下去。有一天,下了一点小雨,黄庭坚喝了点酒,有几分醉意,坐在胡床上,将脚伸出栏杆外淋雨,回头对身边的范廖说:“信中,我平生从未有这样的快乐。”没过多久,这位大文学家大书法家在他的“喧寂斋”里卧病去世了。

宜州的最后十七月,黄庭坚还写了中国传世的第一部私人日记《乙酉家乘》,日记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八月二十九结束。记事简洁省净,文笔洗炼优美,语言朴实有味。最为重要的是,全文没有牢骚没有不满,扑面而来的只有平和温暖的气息。

梧桐一叶落窗前(闲读因风飞过蔷薇)(3)

摄于武汉光谷

黄庭坚虽然在词史上与秦观并称,史称“苏黄”,然而他是文坛大家,写诗高手,但其词成就远不及秦观。其早期的词风流轻佻,而后越来越老熟沉着,轻佻不羁琐碎多情的特点消失了。然而他既不写沉郁厚重的伤痛,也不写清美和婉的伤愁,所有的情绪都未及细细铺展,便在仿佛在某种达观知命的心态中敷衍了事。让人读了既不感动,也不难过,很难有什么共鸣,也看不出什么特点。让人疑心,他所有的情感大约都耗尽在诗作里去了。

这首《清平乐》却清丽婉转,构思新巧,意境优美,是黄庭坚词作中最出色的一首。这清新柔美的笔调,总让人怀疑这首词不应是写于黄庭坚的穷苦困顿的晚年,或者说不应作于老成淡泊的晚年。或许某一日,有学者又拿出证据来论证这首词不是写于宜州吧?

梧桐一叶落窗前(闲读因风飞过蔷薇)(4)

摄于武汉光谷

面对人生的困境,苏轼是泰然旷达的,朗朗笑着,容纳万物;秦观是伤感痛楚的,细腻而多愁……黄庭坚呢,是坚忍而淡然的,稳定,成熟。

1105年,一代文豪在穷病中安然逝去。九百年后,他的书法作品《砥柱铭》在2010年拍出了近4.4个亿。

欧阳修说“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经历过什么?感受过什么?体悟过什么?才让这些人成了名垂青史的文学大家?只是,无论感受过什么,最终大约都只能在百转千回里,淡淡笑着,浅浅说着

——因风飞过蔷薇。

梧桐一叶落窗前(闲读因风飞过蔷薇)(5)

摄于武汉光谷

图文皆原创,转载需注明

敬请关注:微末世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