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受害者心理面对问题(摆脱受害者心态)

不要以受害者心理面对问题(摆脱受害者心态)(1)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

当我们不快乐时,我们既不想加入别人的快乐,也不允许别人是如此的快乐;

当我们单身时,我们就觉得别人的恩爱是一件刺眼的事情;

如果我们不幸福,我们就会诅咒看起来非常幸福的人、事、物,我们总能从上面发现不完美的地方,然后紧盯着不放;

不要以受害者心理面对问题(摆脱受害者心态)(2)

当我们内在有限制,我们就不允许别人自由;当我们内心有评判,我们就不允许别人自在;

当我们没有成为自己,没能活出真正的自己,我们也就不允许别人成为真正的自己。

比如:你在一个有着“重男轻女”观念的家庭中长大,从小你就被教育:作为女人是不好的,是不幸的,女人没有男人好,女人就应该付出、受苦。

不要以受害者心理面对问题(摆脱受害者心态)(3)

也许你身边会有这样的人存在:

常常抱怨怀才不遇,导致他在工作里无法发挥全部才能获得晋升;

抱怨伴侣不够体贴入微,总是忽略他在生活里细微的情绪体验;

抱怨孩子不够听话,时时顶撞自己;

抱怨周遭的朋友不耐心聆听自己的倾诉;

甚至抱怨马路上一辆随便超过他的车,或是一个看起来不那么友好的陌生人。

不要以受害者心理面对问题(摆脱受害者心态)(4)

我们经常会无意识的毁掉自己的幸福,毁掉自己的亲密关系,我们会对着亲密的人大喊:这都是你的错!

也会一股脑的将问题和责任都推到对方身上,将自己包装成一个十足的“受害者”。

也许在我们的身边,80%的人都有“受害者”心态,认为一切都是“外面”都是“别人”的错。

受害者心态是最毁灭幸福、破坏关系的心态。

不要以受害者心理面对问题(摆脱受害者心态)(5)

比如有位女性嫁给一个挺老实的男人,却在婚后屡遭家暴,而详细了解中,总会发现,其实是这种受害者女性会不停地挑动矛盾,比如在争吵时,她会愤怒地把头伸向男人,骂他,并叫嚷:“打啊!有种你就打,不打死我不算男人!”等等,诸如此类。

不要以受害者心理面对问题(摆脱受害者心态)(6)

于是,男人就伸手打了女人。

既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第三次。

这个女人愈加确定了自己是个受害者,“你们看看,我老公打我,我多可怜啊,我是一个受害者!”

如果最后离婚了,这个男人也许再找一个人,并不是受害者类型的女性,他可能再也不会打老婆;

而这个受害者女人再找一个男人,可能这个男人从来不打女人,但与她结婚之后,不久就开始动手打她了。

不要以受害者心理面对问题(摆脱受害者心态)(7)

你有受害者心态吗?

受害者心态:是一种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认为自己在生活里处处遭受着不公平对待,而自己对此根本无力控制。

在这个状态之下,你会认为自己很可怜,好像整个世界都在反对你,每个人都对你不够好,觉得自己时时陷在困境与被伤害的感觉里。

你无法也不能采取行动,只能悲伤与自怜。

不要以受害者心理面对问题(摆脱受害者心态)(8)

拥有“受害者心态”的人,往往会摆错了自己的位置。

这类人总认为自己的出发点是对的,便往往站在所谓“善良”、“道德”或“原则”的制高点,向下俯视众生。

在他们眼里,自己美好的愿望无法实现,都是社会不公、环境不公、他人卑鄙无耻。

不要以受害者心理面对问题(摆脱受害者心态)(9)

心理学视角:“受害者心态”严重的人,记住的往往都是自己的好和别人的错。

受害心态意味着无需负责。

受害者无须为自己的现状负责,也无须为自己承担责任。

一个带有受害者心态的人会相信他的人生已经不能被自己的努力改变,他会责怪任何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只有他自己完全免于责难。

一个人一旦相信自己是受害者,可能一辈子都陷入这种情绪的泥淖中:不负责、不行动,也因此错失任何让自己更好的改变。

这种看起来能够使人获得更多情感关注的心态,实际上隐含着对人生的全盘放弃。

没人愿意听你像“祥林嫂”似的抱怨!

不要以受害者心理面对问题(摆脱受害者心态)(10)

烦心事一大堆,怎么能不抱怨呢?

一个5岁时就被强奸的小女孩,家庭不睦,母亲扔下她而去,因为对爱的极度饥渴,遇人不淑,15岁就有了堕胎的经历,打拼了多年,生活稳定没有几年,丈夫又提出离婚,而她也被确诊患上生殖系统的癌症,她是不是比我们有更充分的理由抱怨?

这是《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连续50周第1名《生命的重建》的作者路易丝•海的真实人生。

不要以受害者心理面对问题(摆脱受害者心态)(11)

心理的内在匮乏:

当前社会现象的一大特点是:钱第一位。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笑贫不笑娼,高富帅、矮挫穷,能成为人的标签。

要是仅仅钱是第一位就算了,但最糟的是:钱成了这个社会匮乏性需求的体现之一。

不要以受害者心理面对问题(摆脱受害者心态)(12)

什么是匮乏性需求呢?

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的结局里讲,主人公在长期的饥饿中战胜了困难生还以后,开始囤积面包,变得难以克制。

匮乏性需求就是指这类永远不够、永远也满足不了、再多也不算多的病态式需求。

每天点开某度、某号、某手、某博,到处都是赤裸裸的声音说:如果你没有钱你就不值得好好活!

每时每刻,你的内在匮乏性需求,都可能在加深!

弗洛姆认为,当人的需要完全被匮乏性需要所占据,贪婪就成其为根源,成为大量心理疾病、躯体疾病的根源。

匮乏性需求,让人不断处于紧张、压力地状态。

当一个人过于紧张时,神经系统会长期处于打战状态,免疫系统会被关闭,因而识别不出坏细胞(癌前细胞),癌症就产生了。

搜索整个网络,能搜到国内超过80000篇论文在讲紧张及压力对人的影响。

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恶性循环:

越是匮乏性需求当道,个人内在就越紧张;

个人内在越紧张,就越容易生病(身体 心理),就越掉在匮乏性需求里!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没有人可以为另一个人的生命负责,也没有人可以代替另一个人而活。

不要以受害者心理面对问题(摆脱受害者心态)(13)

唯一能为我们生命负责的,只有我们自己。

痛苦还是快乐,都是自己的选择,和任何人无关。

没有任何人因为任何一件事情而欠你一个道歉,倘若有人向你道歉,那的确很好,但也改变不了任何事情。

道歉无法让行为逆转或是弥补伤害,它们只是听起来比较悦耳罢了。

玛莉安娜·威廉森曾说:

我们最深的恐惧,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匮乏,相反的,我们那最深的恐惧存在是因为我们无比强大。

不是我们的黑暗,而是那个光明让我们感到害怕至极。

我们需要常常自问:我怎么可能是聪明、优雅、英明与伟大的呢?

事实上,我们为什么不是呢?

不要以受害者心理面对问题(摆脱受害者心态)(14)

学会为自己的幸福负责

我们在这里提到的受害者心态,不是家庭暴力、职场性骚扰、或是巨大灾难的真正受害者的心理状态,只是一种不健康的自我防御机制。

是一种将一切不快乐不幸福归咎于外人的方式,使自己短暂的获得了同情、安慰甚至照顾。

因为,在你等着某个人来纠正错误的时候,人生已经往前滚动,不再等你了。

停留在原地等待着或者期待着别人为自己负责,或者把自己的问题全部推卸出去——都不会让我们真正的幸福起来,反而,会越来越不幸。

除了我们自己,没人会对我们心里被伤害的感觉负责,因为那份痛,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不要以受害者心理面对问题(摆脱受害者心态)(15)

最后,分享一个露易丝.海对自己在逆境中说的话:

通过爱,我释怀这件琐事;已成过去。

我期待着自己下一刻人生新的开始,前面等待我的只有美好的旅程。

我爱生活,生活爱我;万物皆善,我亦安好。

不要以受害者心理面对问题(摆脱受害者心态)(1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