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pdf(课程背诵版)

课程概述

1.课程概念

两种说法:课程即教学目标,课程即学习经验。

含义:

从育人目标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

从课程内容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途径。

课程的三种表现文本: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

2.古德莱德课程分类

理想课程:课程专家、课程研制者理想化的、构想的课程,理想课程能否实现取决于行政部门能否采取。

正式课程:由教育行政部门颁布实施的课程,正式课程有正规的进度和时间安排,往往指被官方采纳的课程计划和教程等。

领会课程:任课教师所领会到的课程。

实行课程(运作课程):教师在课堂上实际开展的课程。

经验课程:学生实际感受、体验到的,并使学生的经验发生改变的课程。

3.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大教学小课程:教学概念包含课程,课程往往被具体化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三部分。

大课程小教学:美国现代课程论的奠基人泰勒等人支持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是包含在课程之中的( 课程包含教学 ),教学是课程的实施与设计。

课程与教学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课程是指学校的意图,教学是指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分别侧重于教育的不同方面。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4.课程的实施文本

课程计划:也称课程方案,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即国家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为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 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地位:纲领性文件。

基本内容:学校培养目标,学科的设置(课程计划的核心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周学时安排等。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的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课程方案,每门学科以刚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课程性质与价值、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建议、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内容:课程标准的结构:说明部分(前言),课程目标部分,内容标准部分,课程实施建议部分。

意义:它反映某一门学科的性质、特点、任务、内容、实施的特殊方法论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考试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与评价课程的基础。

教材及其其它课程资源:是根据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学生接受能力编写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

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衔接性,实用性,逻辑性,生活性。

课程理论的发展

1.斯宾塞的知识价值论

主要观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科学知识)。为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科学知识是课程的中心。

评价:

斯宾塞注重人的社会生活对于科学知识的需求。他把课程仅仅看作科学知识,否定古典知识的价值,为了为了忽视当下生活。

2.杜威的经验课程论

主要观点:反对传统教育学习固定的知识体系。课程设置应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课程是改造经验的过程。

评价:

重视直接经验,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削弱学习系统知识,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3.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法

设置课程的具体步骤:人类经验分析,具体活动分析,课程目标的获得,课程目标的选择,教育计划的制定。

评价:

注重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有其积极的一面,但过于烦琐、具体,既忽视与排斥了社会教育总的价值取向与教育目的,也忽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及需求。。

4.泰勒的目标模式

基本内容:课程编制应该围绕四个基本问题进行:确定教育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评价:

贡献: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的经典原理,它确定了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模式;提供了一个课程分析的可行思路;强调了知识的连续性与系统性;强调目标的作用;适用范围广,任何学科均可使用;突出教师的主导性。

局限:它对课程编制的认识有简单化机械化的倾向,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与社会性。

课程争论的几个主要问题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课程介绍pdf(课程背诵版)(1)

2.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

课程介绍pdf(课程背诵版)(2)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课程介绍pdf(课程背诵版)(3)

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5.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課程

6.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7.课程的一元性与多样性

课程的一元性:主要指课程的编制应当反映国家的根本利益、政治方向、核心价值,反映社会的主流文化、基本道德以及发展水平,体现国家的信仰理想与意志。

有助于各民族的融合,全国人民的凝聚,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的统一强盛与进步。

课程的多样性:主要指课程应当广泛反映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不同民族、阶层、群体的不同文化、利益与需求,反映不同学生个人的个性发展选择与诉求。即要反映各个方面的多样化需求。

有助于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尊重不同地区、群体与个人的差异、特色及其对教育与课程的追求。有助于肯定各方面的独特价值,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增进社会的民主、公平,使社会与个人都能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得到发展。

态度:也不能盲目追求多样化,只顾各方面的局部利益,那样不但会造成课程的繁杂,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还会影响教育的正确政治方向,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

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的含义与步骤

课程设计就是课程开发,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是对课程目标、教育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

步骤:设计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进行课程评价。

2.课程目标的设计

概念: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的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基础。

依据/来源:社会的依据,人的依据,教育内部的依据(依据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科的逻辑,学科专家的建议等)。

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学校教育目标体系由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层次构成。

它们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是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课程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的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逐级具体化的目标。

课程目标的基本问题: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与抽象化问题。课程目标的层次与结构问题(布鲁姆)。

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方式: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目标的陈述也相应有三种说法:

①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②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③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①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②基本框架:

a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b情感领域教育目标的层次:按价值内化程度分为: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体系个性化。

c动作技能领域教育目标的层次: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③特点:将教育目标结构层次化,并且实现了目标的可测量。

④关注问题:学习问题,教学问题,测评问题,一致性问题

⑤评价:优点: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是经典原理,确定了教育目标的设计思路;突出知识的延续性和系统性;重视目标的作用;适用范围广,任何学科均可使用;突出教师的主导性。缺点:课程开发过程简单机械,不易发挥教师的灵活性。

3.课程内容的设计

课程内容的选择:

间接经验的选择:间接经验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书本知识,是人类认识的基本成果,具体包含在各种形式的科学中,其选择依据是科学理论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

直接经验的选择:直接经验指与学生现实生活及其需要直接相关的知识、技能和体验的总和,选择依据是学生现实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社会发展的要求。

课程内容组织:

①直线式与螺旋式

课程介绍pdf(课程背诵版)(4)

②学科的逻辑与心理的逻辑

③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

课程改革

1.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课程介绍pdf(课程背诵版)(5)

2.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课程介绍pdf(课程背诵版)(6)

3.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

综合实践活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