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孩子还上学吗(什么是三九天)

三伏天孩子还上学吗(什么是三九天)(1)

中国传统农历年中的某一时段,也称“三九天”。中国俗语有“夏练 三伏 ,冬练三九”之说法。与三九对应的是三伏。“三九”是指 冬至 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冬至后第三个第九天”是指“三九九”,也是“三九”和“四九”相交之日,并非“三九”,即“三九”是九天而非一天。 人们说:“数九寒天,冷在三九”。“三九”一般出现在冬至到 惊蛰 。

三伏天孩子还上学吗(什么是三九天)(2)

中国有“数九寒冬”的说法,从冬至开始数“九”以计算时令。具体计算方法是从冬至日(今公历12月22日前后)算起(冬至日叫“交九”,意味着数九寒天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数满九九八十一天(至公历3月12日前后)便是“出九”(数九结束,出了数九寒天)。这时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

当然,各地春天的步伐并不一致,虽已出九,但广大北方地区并未进入气象学上的春季。常年江南3月上中旬入春,华北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入春,而长城以北则须4至5月入春(连续五日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便是入春)。见“入春”。 [1]

老北京的习俗,冬至日起要画“九九消寒图”,这一习俗在明人的著作中已有记载,这图是一幅梅花图,画一枝梅花。上面有81个花瓣(代表九九八十一天)。每过一天就用笔染一个花瓣。待过完这81天,81个花瓣也全染过了,春天到了,所以叫“九九消寒图”。而且在明代北京,还有刻印好的“九九消寒图”,在市面销售,这就更省事了,而且在这图旁还有《九九歌》。

三伏天孩子还上学吗(什么是三九天)(3)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

七九冻河开,八九雁归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此首《九九歌》通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流传较广。反映了华北地区人们对于气候变化的了解与关心。 [2]

《九九歌》是利用人对寒冷的感觉以及物候现象(即因气候环境的变化而导致动植物生命现象变化的现象,如柳树发芽,桃树开花,大雁飞来等等)来反映天气的冷暖。早在南北朝时就有了。当时民间从冬至日数起,到九九八十一天,寒冷的日子就过完了。而这《九九歌》大约起源于宋代。到了明代已很流行了,而《九九歌》在民间流行时,却有不同的版本,内容及详略均不同。

三伏天孩子还上学吗(什么是三九天)(4)

我们看看明代的《九九歌》的不同说法,十分有趣。 明代《五杂俎》记载了当时《九九歌》的一种说法:

“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指大风吹篱笆发出很大的响声。觱篥bìlì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名。);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指天冷,在屋内睡觉却像在露天睡觉一样冷);

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

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

七九六十三,布纳担头担(指天热了,脱掉衣服担着);

八九七十二,猫犬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这一说法较为详尽。而据该书记载,当时(明代)的北菪功地区流行的,《九九歌》则远没这么复杂,十分简单明了:

“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

三九四九,围炉饮酒;

五九六九,访亲探友;

七九八九,沿河看柳。”

三伏天孩子还上学吗(什么是三九天)(5)

而且通俗易记。 而明代专门记载北京风物的《帝京景物略》所记的《九九歌》与上述又有不同:

“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家家堆盐虎(盐虎本来指古代一种虎形的盐.这儿比喻人们所堆的雪人);

六九五十四,口中出暖气;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

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睡,蚊虫虼蚤出。”

三伏天孩子还上学吗(什么是三九天)(6)

这最后几句对于冬天受冻的穷汉给予了很大的同情。这两个复杂的《九九歌》版本互有异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五九四十五”,前一说法为“太阳开门户”;后一说法为“家家堆盐虎”。这可能反映了这两首《九九歌》产生的时期在冬六的降雪量有着很大的差别。 上述明代北京地区流行的简单版本《九九歌》中说:“七九八九,沿河看柳。”而上一世纪时的《九九歌》都成了“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这一改动不可忽视,它反映了明代时北京的天气比上一世纪时北京天气要冷,以至于从物候现象表现出来,柳树出芽长叶要相差一段时间。 冬天的《九九歌》十分流行,因为零冷的天气让人感到十分难熬,其实夏天也有《九九歌》,不过夏天可不像冬天一样。要画什么“九九消暑图”了。夏天的九九与冬天相对应,从夏至日算起,也有九九八十一天,据明代《五杂俎》记载为: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古代有冰窖,冬天藏冰,夏天取出应用);

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

五九四十五,难戴秋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人佛寺;

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

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

九九八十一,阶前鸣促织(促织指蛐蛐)。”

这夏天的《九九歌》写得十分生动有趣,而且以人的主观感觉为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