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经济实力(从制度角度分析)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拐点,在这个时期里,古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中学历史教科书认为君主专制的强化要始于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则定于宋朝,而封建礼教的成熟也发生在宋朝。可以说,宋朝时期所形成的一系列制度影响了中国往后一千多年的历史。因此,要读懂中国的历史,始终绕不开宋朝。

然而,宋朝的历史却充满着矛盾,并不容易弄懂。单就北宋而言,就有许多难以解释的问题。例如,宋朝的人口远迈汉唐,但为什么疆域却如此狭小,没有对外扩张的能力?宋朝的中央牢牢控制着军权,但是在统一指挥之下,部队出征与作战的效率却为何那么差?宋朝人笃信封建礼教,复兴古代的儒学,显得思想保守,但为什么作为科技创新的成果,四大发明里竟有三个出现在宋朝?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就连历史教科书在讲到宋朝时,也似乎存在在一种矛盾:一方面,宋朝“积贫积弱”,对外屈辱、对内腐败;另一方面又说“两宋商业经济空前繁荣”,海外贸易悄然兴起,简直是一副太平盛世的画像。

北宋的经济实力(从制度角度分析)(1)

宋朝“民富而国穷”

那么为什么经济繁荣的北宋却被称为“积贫积弱”呢?这种说法是否自相矛盾?其实,我们只要理顺思维,问题也就不难理解。所谓的经济繁荣是就整个社会而言,而所谓的“积贫”则是针对北宋政府来说的。社会经济繁荣为北宋政府带来了丰厚的财政收入,但“三冗”问题的困扰,却使北宋政府常年入不敷出,财政近乎枯竭。因此,可以说繁荣是社会,“积贫”的是政府。主体不一样,所以说法并不矛盾。

北宋官员俸禄之丰厚

在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里,官员的俸禄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大项目。相比其他朝代来说,在北宋当官,福利与待遇是相当优越的。

唐朝在鼎盛时发放给百官的俸禄以谷物、布帛为主,中期施行两税法之后,才开始以钱币的形式来发工资。但随着国家走向衰败,实际发放到官员手中的俸禄变得越来越少,至天祐年间,实际发放的工资只有规定的半数。北宋建立后,不仅给足了俸禄钱数,而且还辅以实物。《宋史·职官志》记载了北宋官员的俸禄情况,其中职位最高的宰相及枢密使,月俸三百千钱,春冬两季赐绫二十匹,绢三十匹,绵百两,另有职田等名目的福利,不一而足。普通官员的工资一般以“俸钱禄米”的形式来发放,从宋太祖到宋仁宗时期,数量一直在增长;王安石变法后,虽有裁减,但到了蔡京党当国的时候,又添加了食料等名目的俸钱,使官员的实际工资涨了一倍。

北宋官员的工资以俸钱、职钱为主,此外还有其他福利。如外任的官员都有随身服侍的从人、佐吏,这些人的日常费用也由财政来报销,称为傔人餐钱。出差的官员还能够领取“公用钱”,以饲马刍粟、米面羊口等名目出现,实际收入不低于日常的俸禄。

对于退休的官员来说,待遇也非常可观。宋真宗时期,宰相王旦年老请辞退休,真宗便授予他一个“玉清昭应宫使”的虚职,挂名在户部,然后每月继续领取当宰相时的半数俸禄;之后,只要有大臣退休,便都挂上宫使的职位,以此名义来继续向户部领取原官的半数俸禄。当时就出现了景灵宫、会灵观、祥源观等处。一边花钱修筑宫殿祠庙,一边又给退休官员发放优厚的退休金,日久天长,财政也就吃不消了。

北宋的经济实力(从制度角度分析)(2)

宋朝官员俸禄丰厚,加重财政负担

北宋朝廷恩萌赏赐非常阔绰

要问哪个朝代对文官最好,恐怕非宋朝莫属了。“与士大夫治天下”是宋朝的一个基本原则,赵家的祖制规定“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都体现了朝廷对文官的爱护。

宋朝不仅给予官员本人丰厚的待遇,并且还推恩到他的家人子女,而且恩萌几乎达到了滥用的地步。宋制规定太师及开封仪同三司的官员可以萌及子孙,就连异姓亲戚甚至是家中的门客都能沾到光。由此可见,当时真可谓是一人入仕,子孙亲族俱可得官。官做得越大,则身边鸡犬升天的人就会越多,夸张的是,就连家中的门客、医士等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能够享受恩萌。例如曹彬死后,他的亲族里有二十余人被加官;李继隆归顺宋朝,不仅儿子加官,手下的几十个门客全被朝廷录用。相对于前朝来说,宋朝的恩萌已经过于泛滥了

据说在宋朝中叶,每当新皇帝登基时,坚司郡守们只要派自己的亲属入京献礼庆贺,便能够得到朝廷赏赐的官爵。到宋神宗时期,迫于财政压力,才不得不规定大臣中年过七十或者已经退休的,不再享受恩萌的待遇。

泛滥的恩萌会使国家产生越来越多的官员,这些人不是通过科举考试而被录用的真才实学者。他们属于二代子女,因而成为国家的寄生虫,徒劳添加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北宋朝廷的赏赐也非常大方,动辄赐钱万贯、赏银千两。宰执大臣、国家功臣以及藩镇大臣每年都能得到朝廷的大额赏赐,这意味着国家的财政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是“取之于民,用之于官”。相对于汉唐来说,宋朝在官员、贵族身上进行的财政支出过大了。

北宋的经济实力(从制度角度分析)(3)

宋朝“推恩”太过

北宋的冗官冗费达到了何种地步?

从宋朝的发展史来看,官员数量是越积越庞大。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就解释了“冗官”形成的原因,他说:

“自真宗皇帝以太平之乐,与臣下共庆,恩意渐广。大两省至知杂御史以上,每遇南郊并圣节,各奏一子充京官......两省等官,既奏得子充京官,明异于庶僚,大示区别,复更每岁奏荐,积成冗官。”

认为北宋的“冗官”问题是从宋真宗时候形成的,原因就在于朝廷恩萌太滥,开了一个口子,使许多大臣的子女不需要通过科举就可以谋得官职。单单在咸平四年,朝廷就裁减了全国各级官吏十九万五千余人,可见当时官员人数的庞大。

除了恩萌泛滥之外,宋朝的官职也设置得很不合理,明明一个人能做的,却要分为两职,为的是互相制衡。当时有大臣就说在济州府中,最初先有刺史、司户,之后又增设了团练推官、通判、副使等多人,这些人不办事实,日常的工作就是监督那些办事实的人。形成了一个人干活,两个人监工的荒唐现象。

国家每养活一个官员,就需要增加一笔财政支出。“冗官”越多,“冗费”就会越大。宋徽宗时期,大臣虞策上疏说,皇祐时(1049年-1054年)全国财政收入为三千九百万,支出才占三分之一;到了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收入涨到四千四百万,因而支出降为五分之一;但是到了熙宁时期(1068年-1077年),收入虽然涨到五千六十万,但支出费用却全部耗尽了。由此可见,北宋的经济总量一直在增长,而财政支出却在熙宁前后暴增,导致入不敷出,究其原因就在于“冗费”已经积累到了不可控的地步。

北宋的经济实力(从制度角度分析)(4)

冗官始于真宗,成于仁宗,积重难返于熙宁

结语:“冗费”是北宋“积贫”的根源

北宋的人口总数已经远远超过了汉唐,拥有着巨大的人口红利,所以国民生产总值自然也要比汉唐高。同时,北宋政府的规模也远远超过汉唐,由它所产生的财政支出更是后者所难以企及。在北宋中后期,庞大的财政支出已经超过了经济发展的水平,而且增长速度也超过经济的增速,因而陷入“积贫”的困境。

根据李约瑟的统计,唐朝鼎盛时只有91项水利工程,而是到了宋朝一下子就增加到496项。从这项数据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宋朝在基础设施、惠民工程上投入了巨大的财政开支。这是公益方面,而在宫廷方面,国库每三年有支出一笔庞大的郊祀费用,以供皇帝祭祀天地祖宗、修筑宫殿以及赏赐臣僚之用。

宋朝的官员俸禄丰厚,却又偏偏恩萌泛滥,没有精兵简政,所以国家要出许多钱来养一堆高薪的闲官。闲官的数量还越积越多,导致“冗官”出现,造成许多恶果。

早在开国的时候,宋太祖就曾想迁都关中,欲凭天险以去冗兵。但宋太宗不同意,于是太祖哀叹说:“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这个预言在北宋中叶的时候就已经实现了。当时就有官员廖刚上疏问:为什么唐朝的刘晏只用了一千二百万贯钱粮就能够养活中原之兵,而且还绰绰有余;如今宋朝费尽三千六百万贯钱粮,却还不足以供给川、陕一方的军队呢?原因就在于,川、陕有兵六万八千四百四十九人,仅官员就有一千〇七人,宋制规定官员的俸禄是士兵的十倍。所以养一千〇七名官员,等于又添加了一万〇七十名士兵,故而“冗员在官不在兵”。

因此,北宋经济虽然繁荣,但国家却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每年都会产生一笔巨大的“冗费”,严重拖垮了财政。北宋“积贫”的原因就在于“冗费”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经济的增速,导致入不敷出。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当国家的财政支出超过经济发展水平,并且支出的增速持续超过经济的增速时,必然会造成“积贫”的困境,政治制度反过来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