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衍成作品赏析(叩其两端而执其中)

王衍成作品赏析(叩其两端而执其中)(1)

2021年10月,“无间——当代艺术四人展”在山东美术馆一层主厅展出。早年毕业于山东省艺术学院,后定居欧洲,获法国国家文化司令官勋章、意大利贝里艺术奖、米开朗基罗勋章,2021年又当选意大利国家艺术院通讯院士的国际著名画家王衍成的作品,以其对观众来说的视觉“可读性”,受到注意。为什么?

所谓“可读性”?这里指三层意思:

一是作品的视觉吸引力。当代图像文化的生存环境,让人们的眼睛被无处不在的炫目广告和手中液晶屏上高清的数字图像训练出了视觉敏感——不具视觉吸引力图像,不注意。如此,进入美术馆的观众往往以更挑剔的眼睛来观看作品,他们喜欢新鲜感,期望在美术馆中获得与日常生活感受不同的、审美高位的视觉艺术体验;

二是他们又不希望在作品面前只是被动地、无所依托地“看”,而希望获得对话性的观看过程中,希望在这一过程中能把握到一点对作品艺术表达理解的“门道”、猜到作者在“说什么”和为什么这样“说”……从而获得自己与作品之间、与作者之间某种“关系”以为自证,而不是相向对视的“盲目崇拜”或“冷眼相向”……

王衍成作品赏析(叩其两端而执其中)(2)

再次,当代人的眼睛在被数字图像“训练”得十分敏感、挑剔的同时,也被同时剥夺了与材料肌理、笔触质感、即兴挥洒之趣的直接面对面体验感,而餍足于光亮、平展的液晶屏为中介的被动观看……

由于这些,他们在美术馆中被王衍成的作品吸引了、脚步被留住了……这就是原因。

作为马上走出不惑之年的王衍成,按年龄算在西方学习、生活的时间已经超过了他在中国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的时间,尽管他常回国参与艺术交流、创作,但他身上的西方文化色彩更浓是正常的。但从对作品的细读中,西方语言在他的手中仅仅是“单词”和“口音”,他的创作美学基因依然是“中国式”的,为什么?

以我与王衍成的艺术交流和对他创作美学追求的了解,有如下发现:

1、王衍成对西方现代绘画语言、尤其是抽象绘画语言的系统、深入研究,构成了他艺术表达的基本面貌。然而,他的艺术思考却从来不是康定斯基的“热”和蒙德里安的“冷”,或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文化无根的“本能”……中国艺术精神基因深藏在他的生命潜意识中,总是在艺术表达的挥洒和无意间显露。这是恰是因为西方艺术语言对他的“压抑”?还是他永远无法摆脱的原生性文化“Libido”的身体宿命?如此,在王衍成在法国艺术界成长、成熟期的作品中,那浓郁的中国气质、画面笔触、肌理的神秘色彩,与其说是源自他有意识的“身份”自觉与创作追求,不如说更源自他挥之不去的潜意识生命基因……王衍成出国留学前,曾以现实主义手法的浓郁乡土风情作品,在同代青年画家中成为“早成功者”;又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抽象绘画《不平衡的急切》入选“中国现代艺术大展”;这种不停的思考、探索欲望还推他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史论系学习美术理论……直至1990年去法国圣太田造型艺术大学学习。

王衍成作品赏析(叩其两端而执其中)(3)

学者彭锋认为,与早年留学法国的赵无极、朱德群不同,在王衍成的成长过程中,他没有经历他的前辈那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自幼熏陶,作为1960年代出生的王衍成,反而成长在现实主义美学的氛围中。我认为,恰恰是这一点,又构成了王衍成与前辈艺术家在创作中和艺术命运中的差异:如果说赵无极等通过运用西方抽象语言而表达出东方审美的神秘感,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西方艺术从现代走向后现代的文化氛围中,赢得了注意和成功。那么,王衍成的艺术特点,则是在21世纪之交的西方艺术界将“当代艺术”套路化的语境中,向当代人展示了中国艺术创造美学、文化智慧的具身(embodiment)体验在全球跨文化对话中启示的新可能。同样是运用西方的抽象语言;同样是表达东方人的艺术情愫与生活激情,语境不同,话语意义则不同。正如法国前国家总理、诗人、艺术收藏家德维尔潘所说:“在王衍成的身上,承载着中国古代书法的力量,承载着西方从莫奈到罗斯科的大师的明亮,以及他在山东度过童年时风景的印记。他一直都牵引着这一根线,因为它引向他的疆域。由大地与水构成的国度,由色彩与精神构成的领地。在那里,一切生灵并不敌对,一切遵从共同分享原则,因不同而丰富,因对立而壮大。由此,他的绘画艺术,作为感觉的艺术,成为一种抵抗的力量,成为提倡多样性的宣言。说到底,那是一种生命的艺术。”([法] 德维尔潘:《疆域与魔法》,董强译)在西方人眼中,王衍成的作品中有“疆域”的切割和“魔法”的实施,在我看来,倒是王衍成在中西文化之间的跨疆域穿行与“叩其两端而执其中”的儒家文化智慧,才建构了他的艺术创造的“魔法”。这“魔法”,是王衍成身上的中国创作美学基因的生命表现,尽管他操着熟练的西方抽象艺术语言在言说。基因者,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无问西东。

王衍成作品赏析(叩其两端而执其中)(4)

2、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最大不同,是西方哲学的二元论逻辑。当代西方文化批评理论学者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指出,“只要出现一个二项对立式的东西,就出现了意识形态,可以说二项对立是意识形态的主要方式”([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中国哲学的特点是一分为三:器——象——道。“器”是可见、可感的造物与可学的技艺;“道”是由技入道的心悟体验对大自然规律的把握。但“道可道,非常道”,那么“象”就是对“非常道”之规律的洞见式呈现——得“意”。这种创造之“意”不完全是现有语言所能言说的——非常道;又不能脱离现有语言载体而凭空产生——需“得意”而后“忘象”。其淡化的是对形式新奇和既有规律“解构”的表面操作热衷(西方式创新),而往往用“境界”来形容创作个体与规律大道之间艺术参悟的高层次生命审美状态。在这种艺术创造状态里,秉承中国艺术精神的艺术家从不拒绝语言与技巧的规范价值,又总是把语言规则视为“常道”而置于次要位置——“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不滞于手,不凝于心,不知然而然……笔才一二,像已应焉”(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唯恐是画,是谓能画”(见龚贤册页题款)。如此,王衍成用西方抽象语言之器,而言跨文化体验之中西碰撞之感悟。另一方面,王衍成用西方抽象语言所营造的含“意”之象,又因其长期的、孤独的、深层的艺术语言磨炼和提纯,而自然而然地彰显着他身上固有的中国艺术精神,构成了他“由(西)技而入(中)道”的魔法展现。将艺术实践积累而进入悟道升华之门的艺术家与世界的对话过程,落实为个体的生命表达在跨文化的自由穿行中的挥洒言说。因此在王衍成的作品前,中国观者看到了“门道”,悟到他“得意忘象”之中国写意式美感表达;西方人看到了“疆域”和“魔法”,领会了“他的绘画艺术,作为感觉的艺术,成为一种抵抗的力量,成为提倡多样性的宣言。说到底,那是一种生命的艺术。”殊途而同归。

王衍成作品赏析(叩其两端而执其中)(5)

3、孔夫子道“中庸”曰:“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中庸者,居于两端之间而又不改变自己的立场。中,合适;事物的核心、过程的中间;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庸,日常的器具,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庸者,平常也”(朱熹《中庸章句》)。儒家思想,最倡导对自然、社会规律的认识基础上,以实践之“用”而出真知。我认为,这种尚“中”不尚“异”的特点,正是理解王衍成的艺术创作观的关键点:“叩其两端而执其中”。这里的“中”,不是数学度量出的“中间位置”,而是在两端之极的中间,以变化的、随机的自由之“用”而表达——“叩其两端而竭”。

看王衍成的生活经历:

生于中国、成人于中国文化/求学于西方、成功于西方文化界。

看王衍生的艺术经历:

在中国写实艺术语境中入绘画之门/在西方抽象语言中得表达之“意”:

他抒情的东方韵味首先征服的是西方观众/他成熟期的抽象艺术语言让中国观众看到了“现代的中国味”……

王衍成的艺术总是行走在“之间”——宏观大象/微观肌理、神秘气韵/材质呈现、时间的积淀/即兴的挥洒、是中国的/不是中国的、是西方的/不是西方的……

王衍成笔下之“象”与艺术表达之“意”,正因为在这种大跨度的中西碰撞的张力中,方显出了可读的、可感的、现代的创造意味:阴阳、刚柔、动静、物我……在每日工作的状态里彰显着“日用中的自己”——特定生命状态、特定生活际遇、特定情绪感悟的艺术记录。

王衍成作品赏析(叩其两端而执其中)(6)

我喜欢他的作品,故“得意”言于此。

2021-12-07

孔新苗 博士、教授、博导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