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春节现实中的春节(看我们消失的年)

电影《过年》由黄健中执导,李保田、赵丽蓉、葛优主演的一部以过年为题材的故事片。影片在1991年上映,离现在已经过去快三十年了。可就算现在看这部电影,隔着屏幕你都能体会到浓浓的年味。

1挂灯笼,贴福字,这些过年的习俗不能丢。

影片一开始,就是父亲坐着挂着灯笼的扒犁回家的镜头。灯笼在中国首先预示着来年鸿运当头之意,其次还意味着家里人丁兴旺,家族繁荣。以灯笼开头也预示着这部电影能够取得开门红。

紧接着就是母亲在门口被几个打快板的送财神、福字,现在我们这边送财神的也还有,都是一些老人挨着商铺送,不过打快板的是没有了,一般也就是说几句吉祥话。

挂灯笼、请财神、贴福字,在农村这些传统的过年习俗还没有丢。可在市里却越来越少了。

2消失的大秧歌和赶大集。

电影里赵丽蓉扮演的母亲正在赶大集,置办年货。在那个年代置办年货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赶大集。大集上人山人海,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那种热闹是现在的集市上根本体会不到的。

现在随着各种大型超市和网购的兴起,年轻人几乎都不怎么赶大集了,因为他们认为赶

大集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可农村的老年人还是喜欢赶大集,买的东西没有以前多了,现在赶大集,主要是为了感受那种过年的气氛。

过年扭大秧歌,而且是踩高跷的那种,现在基本已经看不见了。

在80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农村精神娱乐匮乏,扭大秧歌就成为了过年最好的娱乐项目。不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大家就是为了一个热闹。而且扭到谁家门口的时候,不给钱,赏口水喝大家也一样扭的起劲。

现在这种热闹的气氛基本不在了,就算是有也和金钱挂钩了,不掏钱根本就不在你家门前扭,少了当年的高兴劲,多了一些铜臭味。

3年夜饭的菜品越来越多,可离家的味道却越来越远。

那时候冰箱还没有在家家户户得到普及,为了准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家家几乎都把准备好的鸡鸭鱼肉都埋在雪里,等过年需要吃的时候,在从雪里扒出来,肉冻的化不开,就用锯子锯,用斧头劈。

可现在超市天天营业,不论你什么时候想吃,去超市买就行。根本没必要提前准备那么多了。

电影里父亲和母亲的年夜饭也是非常丰富的,鸡鸭鱼肉一样也不少。看着都能闻到桌子上菜的香味。现在很多人的年夜饭都流行在饭店吃了。饭店里虽然菜品的种类很多,可它缺少了家的味道。

4男女有别已经成为了一句空话。

电影里,小儿子和女朋友看电影回家,想和女朋友住一个屋里,可是父亲和母亲极力反对,在那个年代里,男女有别的思想在农村还是相当的根深蒂固的,只要不结婚,就算是带回家的女朋友,也只能和家里的女眷睡在一起。

可现在时代变了,不用说是过年回家了,就算是认识一天都能睡在一起。真不知道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

5过年收到的钱越来越多,可子女回家的次数却越来越少。

过去回家过年,给妈妈买一件衣服,给父亲买两瓶好酒,这就是过年给父母最好的礼物了。

现在的年轻人,妈妈我给您转五千块钱,您过年的时候想吃什么就买点什么,我这工作太忙今年过年就不回家了。

过年父母等的是子女的礼物吗?很显然不是,他们更希望儿女能够回家看看,陪父亲喝一杯酒,陪母亲唠唠嗑。其实只要能见儿女一眼,他们就满足了。

可即使是这小小的要求,现在很多父母都得不到满足了。

6电影的结尾,也预示着新的过年形式的兴起。

吃了一顿摔摔打打的年夜饭,父母的心也被儿女摔碎了。初二的早晨父亲带着母亲坐着马车从家里离开了。母亲说:“成子,这么好的家就不要了?”父亲说:“瞎说啥呢!”

接着母亲又说:“成子,咱们去哪?”

父亲说:“去沈阳的故宫,去北京的紫禁城。咱们想去哪就去哪?”看着两位老人远去的背影,让人感到一阵莫名的心酸。

可父亲的这句话也意味着,将来过年已经不在居于回家这一种形式,出去旅游过年也将成为一种新时尚。

结语

看着《过年》里那些年味,很多都随着时间一点点的消逝了。可过年团圆的传统却没有变,不论是你是回家过年,还是旅游过年,那只不过是形式上的改变。

不论你怎样过年,都别忘了自己的父母,因为过年是他们为了见儿女一面的愿望。而且只有和父母过的年,才是最有年味的年。

原创首发,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以为的春节现实中的春节(看我们消失的年)(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