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势讲解(十三势精解1)

缘起:

2016年起一帮热爱太极的拳友在QQ群,探索招熟懂劲神明之路。结合群友的发言,以及带课讲解老师的引导,对于学习研讨拳论拳理非常有帮助。现在回看一下,里面很多话还不完全到位,一直想更新一下,但是一晃时间过去了6年,也没有静下心来修书的热情,里面的内容都是交流过程中的真知灼见汇总(文中主要以武拳为主,解答十三势),还有当时拳友讨论的部分观点也需要斟酌。总体上来讲,瑕不掩瑜,对于初级中级乃至高级太极拳习练者非常有帮助,感谢参与活动的拳友,本解属于集体创作,现公布以帮助更多的人,如有收获,请点赞收藏讨论。

总论:

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干、坤、良、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太极拳原本的“曾用名”,叫“十三势”,也叫长拳,就是王宗岳官方叫法,江湖上也有叫:绵拳、神拳。在正式定名太极之前没定数,正像一位85岁老人,他说郝少如的拳,看的人叫不出,都叫他“烧香拜佛拳”。

无论用什么名字给这套道家功法命名,绝对没有“太极”这样贴切,长拳也好,十三势也好,绵拳也好,它们只抓住了某一方面的特性而没有涵盖全部,诚如给杨大神钟形身体穿上一件婴儿的外套,盖不住。

十二势讲解(十三势精解1)(1)

需要严重指出的是,到目前为止,人们第一次看到“太极拳”一词,是我们刚读过的《王宗岳:太极拳论》。第一次实物上看到的是李亦畬《老三本》题签。

所以,李亦畬的老三本,其史料价值无比巨大。我们暂且绕过“谁最早提出太极拳名字”这个命题不谈。

反正有一点:既然《老论》第一篇这叫《太极拳论》,为什么后面还在叫“十三势”?比如:第4页题头,第7页题头。很有探头,有兴趣的人,可以去寻根。王氏认可“长拳”的叫法,是基于: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不但外形连绵不断,其内里也要求,无断续。云云。

十二势讲解(十三势精解1)(2)

但真的不断劲还是涵盖不住这套拳法的博大精深。十三势的叫法,是取势,它是根据行工方向定名。也是无奈。

中国人的确重视方位,中国风水术对方位很敬畏。十三势把四面八方喻成八劲。四正四隅,隅是上图四条红色斜线,四正是四条黑线。

四正是为四正劲:掤、捋、挤、按。

四隅为:采、挒、肘、靠

以杨式85大架为例,通常我们打拳会面向正南,于是,上来先朝南起势,第一个动作隔手一只正面左掤,再向西一只右掤,再正西捋,挤,按。杨大神这套拳路的设计初衷是讲道理的,直到被简化拳破掉。

大家可以试试,杨式85大架是以四正为主的一套拳,全套动作取四大正向四斜很少,除斜单鞭、斜飞式、野马分鬃、四角玉女穿梭之外,鲜有斜势

十二势讲解(十三势精解1)(3)

李师在其《武式太极拳精粹研究全书》一书中,别出心裁地画了一张《武式线路图》第177页:(路线图63版也有)

十二势讲解(十三势精解1)(4)

就是这张图,帮助我比较正确地打好这套拳,也使我看到武禹襄的设计思路在于八面均衡。当然,我只是说两家的设计上各有特色,不分高低。

武式行拳过程是四面开花形:以上我贴几张安保阿姨帮我拍的斜向拳照。这还仅仅是第一节几个动作而已,而我,只有“而已”而已。

可见,拳路设计者有他们自己的审美趣向,无所谓高下优劣。

八个方向,再加上“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也。寓: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8 5==13势

问:13势长拳,绵绵不绝。莫非因为这个原因,杨露禅宗师最早叫绵拳。

答:绵拳的叫法,早在杨大神之前。

我敢说“太极拳”之名,是武禹襄最早喊出来的。因为《王论》本是无题之文,是武李加的名字。真正有实物佐证,亿万之众见证的第一篇以太极拳为题目的文字是:《太极拳小序(李亦畬)》。

十二势讲解(十三势精解1)(5)

硬档

八个方位,喻八劲,实际上是手法,这个手法不是具体的招,而是劲路,比如正向劲:掤劲……。五行是五种步法,比如:进步搬拦锤,退步跨虎……

这样,手上8劲 脚下5步==13?各司其职。当然手脚打到吴师这种水平,已经结块,上下连随左右开弓,还分什么?

问:能做到家的不多。

十二势讲解(十三势精解1)(6)

答:是呀,前几年,看见老群一位师友说:他一个礼拜把“上下相随”攻克了,我当场晕倒,我鼻血止不住。

后来,我打电话问吴师,吴师说:这是皮毛上的,外形上的。里面哪有?

国家的48式问世以后,遭到老一辈严重诟病。就我太极小辈来说,也流了鼻血。五大拳种分开来都是伟大的拳,合起来未必是。1 1不一定=2。昆曲 京剧 沪剧 粤剧 淮剧,他好的==什么剧?

四正手什么时候开始的,很难说,但见诸文字的还是《老三本》第23页《打手法,李亦畬》

十二势讲解(十三势精解1)(7)

李亦畬真的非常了不起。阿邓老师讲过:读王宗岳不如读武禹襄,读武禹襄不如读李亦畬。对李亦畬评价极高。

李大神还说:“奈予质最鲁,廿余年来仅得皮毛,云云。”我拼命流(鼻血)。

十二势讲解(十三势精解1)(8)

上午讲到八劲,八劲对应八卦之说,也有所谓“八门”之说。这是“行于手”的手上东西。五步是对应五行的脚步行拳方向。各司其职。不过光13势还不够。你心中还要“怀抱两仪”。二仪是谓阴阳两仪。

《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十二势讲解(十三势精解1)(9)

大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的源头在两仪。所以,你有八卦这是不够的,还要恶狠狠地抓住阴阳两仪。所以,十三势到武禹襄,李亦畬手里再也叫不下去了,正式定名为太极,这是两位大师居功至伟。

两仪指天地或阴阳。一些武术家借用此词来引申到拳法中,如武术家孙禄堂就将动为阳,静为阴,合称动静为两仪。

关于“两仪”,综合历代易学家的理论,计有七说:一说为阴阳,一说为天地,一说为奇偶,一说为刚柔,一说为玄黄,一说为乾坤,一说为春秋。但通常是指阴阳。

八门==八劲,四正四隅。我们平时定步推手,正统叫“四正手”: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大捋是四隅动步,用采、挒、肘、靠。

五步法为: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

十二势讲解(十三势精解1)(10)

大捋步形

我们致力于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尊重原创,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