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必备的十句话(关于买房古人有话要说)

引言: 近期,虽然郑州房价略降,但是三环以内的好房源还是为数不多,即便是双限后,芸芸众生之中,还是有那些没来得及上车的刚需者,继续走在看房路上,选地段、看楼盘、比价格忙的不亦乐乎,为了一个决定,动员亲朋好友帮忙参考决定,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买房必备的十句话?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买房必备的十句话(关于买房古人有话要说)

买房必备的十句话

引言:

近期,虽然郑州房价略降,但是三环以内的好房源还是为数不多,即便是双限后,芸芸众生之中,还是有那些没来得及上车的刚需者,继续走在看房路上,选地段、看楼盘、比价格忙的不亦乐乎,为了一个决定,动员亲朋好友帮忙参考决定。

但是面临房源紧张的问题,我们不免感叹城市土地不够大,人口太多,留给我们选择的空间较少。烦恼之余,突然思绪跳跃到千年以前,古代时候,房地产市场是如何发展的,那些先人们购房也会面临诸多烦恼吗,先人们的购房路上又能留给我们那些提示呢?古人云:“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初冬乍寒,席榻而盘,翻开尘封的历史,我们来扯一扯古代买房的事。

三千年的房地产历史

从我国现挖掘的大量的考古实物,以及现存的历史文献可以证明,我国的房地产已经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我国在西周中期已经出现了土地交易:

“公元前919年农历三月,一个叫矩伯的人分两次把一千三百亩土地抵押给一个叫裘卫的人,换来了当时的奢侈品,两块玉,一件鹿皮披肩,一条带花围裙,价值一百串贝壳。”——《“盉”的青铜器所记录》

那时,为了取得土地转让的法律效力,交易者要向执政大臣报告,得到大臣们的允可后才正式生效。地界确认,采用封数的方法,有时绘成地图,交易契券副本上交官府备案。

到了战国时期已经有人买房卖房了。进入隋唐,大量的官员、商人去做开发商。到了宋朝,政府开始设立一个机构,类似现在的房管局,叫做“楼店务”,用来管理当时的国有住房和市场上的房地产交易,证明当时的房地产交易,应该是很频繁了。

从西周到清末,历朝历代都有不动产交易,都有房地产市场,所以说,我国现在的房地产市场是从古代一直传承下来的,无论是近代的土地改革制度还是现代的监管政策,隐隐约约都在古文明的基础上所建立的。

不同的是,当时古代的商品经济不够发达,房地产市场肯定没有现在这么活跃,这么火爆,当然也没有互联网登记,能证明的或许只有一张契约而已。但是现在房地产上出现的很多现象,古代时候也能看到类似的情景。

比如说现在房价很高,很多老百姓说买不起房,在中国的南北朝,在南宋、明朝后期,这些现象已经出现了。现在有房奴,买不起房,到银行借钱,然后房子买了之后,节衣缩食还贷,在南宋时期也有这种房奴,分期还款。现在是银行办理按揭,在清朝是当铺办理按揭。当时不叫住房按揭,叫“倒契”,就是契约放到我手里,我给你钱,然后呢,每月按三分利,或者别的分利发,把钱还给我,钱还清了,把契约给你。

古人买房考虑五大要素

如今我们买房大多考虑的是价格、地段、学区、产权、升值空间等因素,而古代人买房都考虑一些什么要素呢?其实是一模一样的!

第一个因素——价格,古人讲:“居室所系者大,奉行唯谨,视己力而置之。”什么意思呢?就是告诫人们买房要慎重,并形成三个原则:一是周边环境,主要侧重学区;二是产权纠纷,规避的措施是购置新房;三是升值潜力。房子关系重大,一定要谨慎出手,你有钱呢就买房,钱不是很多呢,就买偏僻地方的房子。

第二要素——地段,地段也是古人买房需要考虑的一项关键因素。你是做官的,买房要买在离宫城、机关比较近的地方。你不是做官的,是务农的,买房要买在离城门比较近的地方,这样容易出去,到田地里面去耕作,离田地比较近。如果你是经商的,那好,买房就买离市场比较近的地方。一句话,你买的房子离你上班的地方要近一点。地段和交通是买房者心中永远权衡、博弈的两大要素。

第三要素——环境,周边环境很重要。我们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家最初的时候住在坟地边上,经常有人哭丧。孟子的母亲觉得这样不好,搬到都市的附近,却经常有人吵吵嚷嚷的,孟母又觉得不好,又搬了。最后搬到学校的旁边,这下才觉得合适了,所以就能解释如今的学区房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了。

第四条要素——产权。比如说,有一条叫亲邻纠纷,就是说,我买了你的房子,你同意了,我也同意了。但是,这笔交易不一定成功的。假如你的父母不同意,你的兄弟姐妹不同意,你的街坊邻居不同意,他们中间有一个人,把我告上法庭,咱们两个这笔交易就泡汤了。我买房之前,没有调查清楚这个事情,不知道你的父母、兄弟姐妹、街坊邻居他们是不是同意你卖房,我不明内情,买了你的房子,有可能会造成大麻烦。

第五条要素——升值空间,这是投资方面的考虑,《史记·货殖列传》曾记载了一段经典经商名言,“人弃我取,人取我予”。意思就是,别人不要的时候我要,别人要的时候我不要;东西低价的时候我买,因为如果高价的时候其实已经意味着要贬值了;东西高价的时候我卖出,因为如果长期贬值的话则意味着要升值了。直到今天,仍然被那些投资客牢记于心。

所以,我们如今所谈论的购房思想,早在几千年前都已经存在了,而且和当今比起来,又有那么多有趣的相同之处。从古至今,购房困难户大多是平民老百姓,总羡慕那些王侯相将被君王封土封疆,而实际上,有多少文士名流又何尝不陷于贫苦潦倒的买房烦恼之中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首先让我们梦回大唐,当时的公元8世纪中叶,正值唐玄宗天宝年间,长安城物阜民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在长安,租房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全民租房成为现实,不认为经营租宅有损名声,一些达官贵人还把赁宅视为财源之一。

如果说如今的公务员是趋之若鹜的“铁饭碗”,那么在唐朝,公务员只是一个含金量较低的“瓷饭碗”:没有工龄、没有年终奖、更没有高额的公积金。安史之乱以前,官员施行年薪和月薪(月俸)双轨制,唐后期基本上只实行月俸制,但支付时往往付给谷帛等实物。但京城房价也贵,不少公务员也只能租房子。

宋朝文人王禹偁写过一篇《李氏园亭记》,讲到当时首都开封的地价很贵:“重城之中,双阙之下,尺地寸土,与金同价。”一尺地一寸土,跟金子一个价钱,地价如此之高,房价可想而知。当时首都开封的房价连很多名人都遥不可攀。

老百姓的住房就更紧张了。

北宋初年有个大学士叫陶毂,他亲眼见过老百姓的住房是多么紧张。“四邻局塞,半空架版,叠垛箱笼,分寝儿女。”就是说房子太小,就在房子天花板和地板的中间加一层,隔成小复式。卧室太小,放不下床,就把箱子柜子拼起来,让孩子们睡。这种一家三代挤一个小房子的居住生活,跟电视剧《蜗居》里出现的场景差不多。

杜甫工资很低,又没有别的收入,所以买房定然是买不起的。好在最后在彭州刺史高适的资助下修了自己的茅屋,连房带院也不过一亩大小,可不是今天景点那三百亩。"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一场秋雨大风就把屋顶上的茅草给吹跑了,这草房的简陋可见其质量。在如此困顿窘迫的情形下,杜甫也不禁萌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殷殷期望。

白居易29岁中进士,每月收入3000多元,就在长安东郊租了几间茅草屋,一租就是10年。10年之后月俸涨到1万,还是买不起,直到下放到地方工作后才真正发财,在长安和洛阳各买了一套别墅,18年后总算有了自己的房。

宋朝首都开封寸金寸土,《李氏园亭记》有记:“重城之中,双阙之下,尺地寸土,与金同价。”一尺地一寸土,跟金子一个价钱,地价如此之高,房价可想而知。当时首都开封的房价连很多名人都遥不可攀。

苏东坡也算是个衣食无忧的官二代,一辈子买了好几套房子,但是没有一套是在首都开封买的。后来他儿子在开封结婚,没有新房,可把老苏愁坏了,最后借了开封一个姓范的朋友的房子才算把喜事办了。

欧阳修向朋友哭诉买不起房,大文学家欧阳修也是一个。欧阳修考中进士,进中央工作,工作了好多年,始终没买上房子。他给朋友写信说:"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闲坊僦古屋,卑陋杂里闾。"意思是在京城工作这么长时间,一直没有混上自己的窝,一直在小胡同里租房住,很惨。

古代的“双限”政策

相比较上面文士们,现代社会所拥有几十套、上百套房产的“房姐”、“房婶”、“房叔”可谓朱门酒肉臭,同时,也引发人们深层次思考,这样的事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古代大多也严控炒房,一个人想拥有两套房产都很困难。

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房地产虽然算不上“国家支柱产业”,但房地产开发也一直没停止。这样一来,房子的买卖市场也就自然形成。《汉书》记载,刘邦得了天下后,在官僚阶层搞了一次大规模分房运动的同时,也配套了一个硬规定:“欲益买宅,不比其宅,勿许。”意思是说,除非我们的房子挨着,我要卖房子,你才可以买。乍看上去,这是一种限制房产交易的政策,其实也是朝廷用这种方法让邻居相互监督:一旦邻居发现什么蛛丝马迹把你告了,情况属实的话,你的财产官府没收一半,另一半则奖励给举报你的邻居。

唐宋时期,房地产市场交易虽比汉代宽松一些,但“限卖”的政策还是让炒房者头痛不已。到了宋朝,《宋史》里说,宋朝人如果想卖房,必须有“问账”。意思是说,上面写清楚自己卖房的原因,而且必须在所有族人和邻居全部签字同意后,才能与买家进行交易。

明清时代,更没人愿意“囤房”了。《明史》、《清史稿》说得清清楚楚,明清时代房地产市场实行“找房款”制度,并且明文规定,允许卖方“凭中公估找贴一次”。举个例子解释这种制度以便更好理解:假如你30万把房卖给我,过了几个月,你发现房价涨到50万,于是你可以依法找我“补”你一次房价。这样,谁还会买许多房搁在手里!

和珅炒房团

既然搁在手里,自然在有些人眼里就是奇货可居,之前我们听说过温州炒房团的伟业,曾经纵横房市15年之久,但是如果论炒房鼻祖,他们还是小巫见大巫。

和珅大家都知道,这位兄弟实在是太有名了,贪赃枉法,富可敌国,在乾隆身边服务多年,深得老人家的欢心,所以一步步擢升,成为了当朝红人。为官不仁,和珅是积累的大量的财富,古代的这些贪官,既然懂得贪,当然也懂得投资理财的,不会白白让自己的财富贬值的。和珅是怎么做的呢?买房子买土地!

不得不说,他确实这方面也是一个高手,他那些被查出来的,公开的未公开的,都是位于“市中心的地方”,真是应了后来的晚辈李嘉诚同学的一句话,投资房地产,只有八个字:地段!地段!还是地段!

有一次,朝廷动乱,地主为了留有后路而纷纷抛售房产土地,和珅趁机低价收购,几年后再以高价租出去。看看,这种战略眼光不是一般人能有,如果让和珅放在今时今日,他是不亚于温州炒房团的。

总结而言,和珅的取财之道不明智,首先其不知满足,所贪之财导致他富可敌国,这是一大不智之举;其次,和珅不懂取舍,有些钱该赚有些钱不该赚,作为一个智慧的人都该心里有把秤。

房奴唐伯虎

相比较炒房团,因为他们有充足的资金做后盾,占据了先天条件,所以才低买高卖,但总有那些房奴,甚至一生都在为房贷的事情而发愁。

唐伯虎,年少成名,闲暇工夫点秋香,诗、书、画号称“三绝”,一幅《春风修禊图》,香港富士比拍卖高价750万港元。

但唐伯虎笔记里,他确实凑不齐房款。这个死时只有54岁,并不像传说里那样风花雪月的伟大画家诗人,几乎是用一生放到了自家的房子上,人生最后几年才解了套。当年唐伯虎36岁,人生最低谷,苏州城北桃花坞双荷池,成了他的归宿。桃花坞原是宋人章庄简别墅,但早成了一片废墟。双荷池地方虽是阊门内,但地段不好,现在说相当于房子盖在横塘,当然和金鸡湖边没法比;荒了多年,就是块“死楼盘”,三百两银子而已——大约现在十八万到二十四万之间;现在看很便宜了,但已经让这个一生落魄的艺术家搔破头皮。

老朋友文征明在北京当官,他一字一句向老朋友借了钱,用船把自己藏书拉到文家当“抵押”。又经过两年疯狂作画、卖画,这时期,唐伯虎画了大量扇面。两年后明显衰老了很多的唐伯虎把房款放到老朋友手里。但其他饥荒还没有还完——这个“按揭”真不容易。留下“十朝风雨苦昏迷,八口妻孥并告饥。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最后唐伯虎独坐草堂,留下这样的日记。他到死也没把园子卖掉,死在那里。没钱买坟地,就葬在那里。

凄凄复凄凄,何愁茅屋妻

读到这里,或许对那些如今或者说是暂时买不起房的同仁,心中略感安慰,原来唐伯虎等一代名流也不过如此,吾芸芸众生何苦望楼兴叹矣,我们不期盼广厦千万间,只期待一所住上妻儿老小的毛坯房就足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