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死后和大乔说了什么(孙权是怎么对待他和大乔的)

前言:

“霸略谁堪敌伯符,每开史册想规模。一千扫众横江去,十七成功自古无。”

这首诗,出自南宋文人刘克庄所写的《长沙王墓》,是作者表达自己对孙策霸业的赞美之情。伯符,就是孙策的字,他十七岁从袁术麾下脱离,仅用了短短四余年时间,便横扫江东六郡,为日后孙吴政权的开创打下了良好基础。而题目中说的长沙桓王,便是孙策的谥号。

孙策死后和大乔说了什么(孙权是怎么对待他和大乔的)(1)

电视剧《三国》孙策剧照

而问题便在此处,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小霸王孙策作为孙吴政权的奠基人,其文治武功都足以被追封为帝。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东吴建国之后,孙权只是追谥自己的哥哥为长沙恒王呢?他这般举动,到底是刻薄自私,还是另有隐情呢?

在小鹿看来,想理清这个问题,首先还要回顾一下孙策对于江东的贡献,以及孙权之后的表现。

一、孙策对于江东政权的贡献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大家都有些了解,但可能不够全面。众所周知,江东是孙策带着淮泗集团的元老将领打下来的。故而严格说起来,孙策完成了东吴政权的草创阶段。

孙策死后和大乔说了什么(孙权是怎么对待他和大乔的)(2)

电视剧《三国演义》孙策剧照

或是因此,不少人难免便认为孙策对于江东的贡献,也仅限于此了。可论起来,孙策的能力却远不止如此。对此,小鹿认为孙策临终前的这句话,算是一语中的,见于《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在小鹿看来:这句话并非是说孙策善于开拓,而孙权善于守成;它的原本含义,是孙策希望孙权在日后治理江东之时,能顺着自己的安排走下去。

孙策死后和大乔说了什么(孙权是怎么对待他和大乔的)(3)

电视剧《三国》孙权剧照

实际上,也的确如此。在孙策死后,孙权之所以在短时间内便坐稳江东之主的位置,其实还是孙策当年的安排。其中的关键人物,有两个。

一个是张昭,他有什么作用呢?一句话总结就是:张昭是大名士,能帮助孙权获得江东士族的好感。据《三国志·张昭传》记载:

“策临亡,以弟权讬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裴松之注引《吴历》中,则提到了孙策对张昭的托孤之语:

"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这里不讨论孙策托孤张昭之深意,且看“缓步西归”这四字,为何孙策要强调这一点呢?其实,江东内部存在很严重的派系矛盾,一个是以淮泗旧将为主的江西人,比如周瑜、程普这些老将;一个是以江东豪族为主的江东人,如陆逊、顾雍等人。

孙策死后和大乔说了什么(孙权是怎么对待他和大乔的)(4)

周郎

张昭本是徐州彭城人,因受陶谦迫害,遂奔赴江东。因为张昭名气很大,还特别有才华,所以重儒的江东豪族也对张昭很尊敬。

正因如此,孙策平定江东,花费很大代价才请出了张昭。原因无他,淮泗集团多是粗猛武将,少有文人。打天下要武将,可守天下需要文官。

所以孙策将张昭请出,在后者帮助下,孙氏如愿建立了初始的文臣体系。孙策死后,张昭继续发光发热,让东吴政局平稳过渡。

再说说另一个人,叫做朱治,是个三朝老臣。据《三国志·朱治传》记载:

“会坚薨,治扶翼策,依就袁术;后策薨,治与张昭等共尊奉权。”

前面提到,孙权刚继位时,江东豪族隐隐有动作,并打算臣服于孙氏。孙策临终之前,对张昭说“缓步西归”,便是在提醒孙权要注意这个派系之间的矛盾。

孙策死后和大乔说了什么(孙权是怎么对待他和大乔的)(5)

东吴朱治画像

好在,孙策给孙权留下了朱治:

“然公族子弟及吴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治率数年一遣诣王府,所遣数百人,每岁时献御,权答报过厚。”

朱治是三朝元老,说明他是淮西人;但与此同时,他却是个土生土长的江东吴郡人氏。史书说他是丹阳人,后来丹阳郡的治所便被划分到吴郡了。而作为一个吴郡太守,朱治在为官的几十年中,察举了大批士族子弟为官。

作为淮泗元老,朱治的忠诚毋庸置疑;而作为江东人,朱治又与江东豪族保持密切联系。就这样,在朱治的斡旋之下,孙氏与江东豪族平分利益,从而保证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孙策死后和大乔说了什么(孙权是怎么对待他和大乔的)(6)

电视剧《三国演义》孙权剧照

可以说,孙策留下的这张王牌,为孙权登位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二、孙策死后的待遇

可以说,孙策对于江东政权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孙权对于这个长兄的做法,却有些无情了些。

孙权称帝后,孙策被追谥为长沙桓王,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殊荣。如果把孙权与司马炎放在一起对比,便很明显了。

西晋王朝建立后,司马炎为晋武帝。但没多过多久,他便追封了自己的爷爷、父亲与大伯为皇帝。其中,司马懿为晋宣帝,司马师为晋景帝,而司马昭则是晋文帝。

孙策死后和大乔说了什么(孙权是怎么对待他和大乔的)(7)

电视剧《三国演义》司马昭剧照

再看看其他功臣,周瑜、吕蒙与鲁肃,孙权都没有对他们进行追封。不仅如此,周瑜的两个儿子周循与周胤,一个早逝、一个被排挤出朝廷。

而孙策之子孙绍,连王爵都没继承。虽然得了一个上虞侯的名头,但也被孙权排挤出了朝堂。就连孙策当年纳的妾室大乔,也在其夫死后不知去向。一个失去夫家的妾室,其下场可想而知。这说明孙权不仅没有给哥哥孙策足够的待遇,更是慢待了他的后人。

孙策死后和大乔说了什么(孙权是怎么对待他和大乔的)(8)

电视剧《三国》大乔剧照

这就很值得玩味,毕竟过早夭折的孙坚,都被孙权追封为始祖武烈皇帝,而立下更多功劳的孙策,却只是个王爵,他的后代更只是侯爵。

对此,史学家陈寿都对孙权此举颇有微词,他评价道:

“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

大概意思是说,孙权这事的确不道义。再结合周瑜等功臣的例子,孙权反而给人一种小家子气的感觉。

三、如何看待孙权的小气?

在古代社会中,“父以子贵”的纲常伦理,在当时颇为普遍。曹丕追封曹操为魏武帝,司马炎也追封了自己的父亲与爷爷,孙权也同样追谥了孙坚。

孙策死后和大乔说了什么(孙权是怎么对待他和大乔的)(9)

吴大帝孙权

但同时作为“兄终弟及”制度的受益者,孙权的确不如司马炎做的到位,后者追封自己的大伯,而孙权却刻意抹去了孙策作为开国帝王的杰出功绩。可见这种“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有一个明显弊端,那就是过于依赖受益人的主观意愿。

当然,也有人认为孙权不追封孙策为皇帝,是因为孙策尚且有子嗣存在,他是为了维护自己这一脉的嫡系位置。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毕竟孙策的女婿陆逊,后来封侯拜相,是名副其实的朝野第一人。倘若陆逊支持孙策后人,那孙权一脉又当如何?

孙策死后和大乔说了什么(孙权是怎么对待他和大乔的)(10)

孙权与陆逊

对于孙权这种行为,不知各位读者有什么高明见解呢?欢迎你们留下自己的看法,与小鹿在线交流呀~~

参考文献:《三国志集解》卢弼

文:古老的小鹿 / 图:来自网络(侵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