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小孩太黏妈妈了怎么办(妈妈我要妈妈)

早上送元宝去幼儿园,刚到教室门口就听到一个小朋友很大声的哭,叫着“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妈妈别走!”元宝将手指放在嘴边做了一个嘘的动作,然后小声的趴在我的耳边说,“妈妈!就是这个新来的小朋友可爱哭呢!”我牵着元宝走进去,班级老师和早到的小朋友都围着一对母女轻声安慰。那位妈妈抱着一个哇哇大哭的小姑娘即尴尬又心疼,“都5岁了还这么黏人。。。唉!”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妈妈们的抱怨“我家孩子什么事都得让我做,吃饭、喝水、穿衣服,连拉完粑粑擦屁股也得妈妈来,别人做就要哭闹一场!”

“每次出门都得悄悄地走,不然让孩子看见就会哭的天翻地覆!”

“每天送宝进幼儿园就是一场拉据战,孩子抱着大腿哭得我心都要碎了”

。。。这些宝宝也就是我们口中常说的黏人宝宝

4岁小孩太黏妈妈了怎么办(妈妈我要妈妈)(1)

宝宝黏人尤其是黏妈妈是正常的行为。

世间的宝宝无论脾气、品性都各有不同,但是大体可以分为两类:有些宝宝乖巧听话、困了睡,饿了吃,会安静的自己玩,这样的孩子不会牵扯父母的太多精力,简直是天使宝宝的代名词;而有一些宝宝却截然相反,活泼好动、敏感脾气大、吃饭要喂、睡觉要哄、一不满意就躺倒在地哇哇大哭,这种宝宝我们叫做高需求宝宝。

而无论是天使宝宝还是高需求宝宝都会对妈妈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这是因为,孩子从出生到成长的整个阶段都与妈妈息息相关,首先妈妈十月怀胎生下宝宝,孩子对妈妈的气味、声音、动作最熟悉也最依恋,这种母婴之间的感情联系是具有先天基础的,而孩子在6个月至两岁之间,对养育者会有明显的依恋行为,而这个阶段日日夜夜陪在宝宝身边,对宝宝的任何要求都积极回应的通常都是妈妈,在宝宝的世界里最信任的人也是妈妈,所以宝宝黏妈妈是很正常的一种行为。

4岁小孩太黏妈妈了怎么办(妈妈我要妈妈)(2)

当孩子三岁左右开始进入幼儿园生活,这个时期的孩子因为突然离开父母,来到新的环境,心理上会产生很大的恐惧和不适应,使孩子的安全感缺失,所以很多刚入园的小朋友都会表现出哭闹,不愿意入园,害怕和父母分开等行为,这些表现就我们通常说的’分离焦虑症”。

随着孩子的年龄长大,对幼儿园生活的逐渐适应,交往圈子也在不断扩大,反而会觉得幼儿园里有好玩的玩具、有趣的小朋友。大部分孩子在5、6岁左右的时候会越来越愿意去幼儿园,也能够平静的接受妈妈暂时和自己分开的事实;

但是,有些孩子却表现的依然抗拒,比如:每天入园前都会哭闹不休,抱着妈妈的大腿不让走;或者是当宝宝和别的看护者在一起时,表现的很乖,但是一看到妈妈就会哭闹发脾气等等黏人的现象。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很大一部分会折射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影响,所以当孩子出现了与同年龄段的小朋友不相符的行为时,父母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是不是出现了偏差。在与孩子相处中是不是有过这几种错误的相处方式呢?

4岁小孩太黏妈妈了怎么办(妈妈我要妈妈)(3)

一、父母不恰当的言语使孩子安全感、归属感缺失而变得黏人

案例:

游乐场内,宣宣妈妈正在招呼玩的正欢的宣宣回家,而宣宣磨磨蹭蹭的就是不肯走,身子扭的像个绵花糖一样,不住口的叫唤:“就在玩一会嘛!再玩一会!”宣宣妈妈转身自顾自离开,宣宣大哭着扑上来扯妈妈的衣服,宣宣妈恨恨的说:“你看看你都多大了?还这么不听话,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分析

相信这些话,很多父母都说过,虽然父母认为这样无意义的威胁不过是自己气头上的话,说说而已作不得数,但是孩子却会当真。

孩子的年龄越低越缺乏独立思考与判断是非的能力,在孩子的世界里是无条件的信任父母的,并且在潜意识里认同父母说的每一句话。

当父母尤其是妈妈如果老是将“不要你啦!”“把你扔出去!”等类似的威胁挂在口头上时,孩子根本分辩不出哪句是妈妈的气话哪句是妈妈的真心话,只会通通把父母说的每一句话都当真。那么妈妈不要自己的恐惧与不安将随时随地的伴随着孩子,而孩子的想法又是简单直接的,避免妈妈不要自己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时刻待在妈妈身边,或者以哭闹、发脾气的形式来一次一次的确认妈妈对自己的态度。这些表现都是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

孩子的这种安全感 与归属感的缺失只会使孩子对父母更加依赖,不能忍受与妈妈哪怕几分钟的分离。有些孩子还会形成讨好型人格,对自己没有自信、变得小心翼翼,不敢乱发脾气,压抑自己的欲望等等。长此以往这样的孩子会很难融入社交圈,出现人际交往的障碍。

4岁小孩太黏妈妈了怎么办(妈妈我要妈妈)(4)

正确的作法

1、 建议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对孩子说这样具有威胁意味的话,在对待与孩子的冲突时采取更理性的作法。像宣宣妈妈完全就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和宣宣达成协议:比如说和孩子约定时间,再玩几分钟就回家,在时间到达前多次提醒孩子,给孩子一个接受的缓冲度,孩子可能会更容易按照约定履行。当然父母也要做到说话算话,这样孩子更信服。

2、 如果已经对孩子造成了心理影响的话,父母要抓紧时间补救、修护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明确的告诉孩子,那些威胁的话都是妈妈说着玩的,以后再也不会说了!妈妈为曾经说过的话向宝宝道歉,无论以后宝宝去哪里妈妈都会陪着你!让孩子明确你的态度。也能够认识到原来大人也会做错事、说错话,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孩子知错能改的意识。

孩子黏人的现象正是在向父母寻求安全感、归属感的表现,当父母戒除不正当的言语、不恰当的行为、给孩子建立了足够的安全感、归属感,孩子黏人的现象自然会逐渐缓解。

4岁小孩太黏妈妈了怎么办(妈妈我要妈妈)(5)

二、家人对孩子过度保护和满足使孩子更黏人

案例:

1、 兵兵正在客厅里看动画片,突然觉得口渴,拍了拍坐在一旁陪着自己的妈妈,用手指了指水杯,妈妈立马帮兵兵拿起水杯,递到兵兵的嘴边,看着兵兵喝了水才又坐回一旁。

2、 妈妈送兵兵去幼儿园,刚刚走了几步就要妈妈抱,妈妈鼓励兵兵说:“兵兵长大了,可以自己走了,小宝宝才要妈妈抱。自己多走一会吧!”兵兵把小脑袋摇得像个拨浪鼓,抓着妈妈的衣襟央求:“妈妈抱嘛!”看到妈妈不肯抱直接坐在地上大哭起来,没办法,妈妈只得抱着兵兵继续走。

分析

现在孩子通常都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出门多走几步都要妈妈抱。而父母也充当着尽职尽则的保护伞角色,寸步不离的跟着宝宝,即使是宝宝进入幼儿园也要时刻开着监控,随时随地关注宝宝的动向。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宝宝缺乏自我动手的能力而更加依赖于家人的照顾。当别人的态度不如妈妈周到时,会感到失落、委屈、无所适从。转而更加要寻求妈妈的庇护与照顾,也就会更黏人。

这样的孩子即使成年之后也迟迟无法做到真正的独立,在与别人交往中总是希望过多的索取而不懂的付出,缺乏责任感。长此以往将无法正确的处理人际交往,无法真正的深入一段亲密的关系。

4岁小孩太黏妈妈了怎么办(妈妈我要妈妈)(6)

正确的作法:

1、 父母要懂得是在适当的时候对孩子放手,不是狠心而是为了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可以得到自我成长。

无论孩子的自理能力的提高还是交往能力的拓展都需要孩子自已去摸索去总结、在这其中所有的挫折与打击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经历与财富,作为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支持孩子而不能事事为孩子代劳。

例如:兵兵妈妈再遇兵兵口渴而需要妈妈帮忙时,鼓励孩子自己端着水杯喝水,并且在事后夸奖兵兵,“兵兵真棒,可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啦!以后刷牙洗脸也自己做好不好?”让孩子获得成就感,也能让孩子更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让孩子参与到家务活动中来,让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帮忙收拾碗筷;带孩子出门时,请孩子帮忙提一些轻便的东西,让孩子在参与 中获得归属感与成就感,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与参与性。

2、 舍得对孩子说“不”

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时要舍得对孩子说“不”,只有父母温和坚定的态度才能使孩子摆脱侥幸心理,迈出自我成长的第一步。

例如:当兵兵哭闹着不肯自己走时,妈妈即使鼓励孩子要自己走,但是随着孩子的哭闹不得不妥协,这样的结果只会让孩子在遇到同样的情况时更加变本加历,以哭闹来要胁,建义兵兵妈妈再遇到同样的情况时,即使孩子再哭闹也要坚持,可以给孩子发泄的时间,也可以安慰孩子,但是绝不能妥协,要坚持让孩子自己走。

刚开始孩子的反应可能会激烈一些,但随着妈妈坚持的次数增多,孩子会明白哭闹不能解决问题,而逐渐接受要自己走路的事实。

父母总是希望给于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与保护,但是过度的关注与保护会扼杀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事事代劳、无条件的满足孩子只会让孩子无止境的依赖父母,那么孩子永远也不会得到真正的成长。只有当孩子足够独立与自立的时候才能自然而然的减少对妈妈的需求度,黏人的现象才会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4岁小孩太黏妈妈了怎么办(妈妈我要妈妈)(7)

结语

来自家庭的关爱是宝宝在成长过程中获取温暖与勇气的源泉,而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亲密的、连续不断的互动关系也造就了母子间的依恋情感,所以宝宝黏妈妈是孩子很正常的一种行为需求,孩子 没有错,作为家长或长辈不要批评和指责孩子,而是要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引,在生活上关照孩子的需求,建立孩子的安全感,树立的孩子的自信心,能够接纳的孩子的坏情绪,尽可能的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理解和包容。多带孩子参与社会交往、开拓孩子的眼界与认知,不要将孩子拘限在固有的小圈子里。当孩子足够独立与自信时,自然会减少对妈妈的依恋程度,那么那个黏人的小尾巴也就消失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