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的七言绝句(绝句的起承转合)

绝句的起承转合

一、起承; 绝句的第一联(开篇句),一般都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等。首句起,起是开始、发端。第二句承,承什么呢?为首句做补充,或者再推进一点等等。下面介绍绝句五种起的方法。

1、就题起: (1)扣题词,如李白《峨眉山月歌》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首句扣题词“峨眉山”和“月”,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次句境中即有人,为下半写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作铺垫。

(2)就题意,如孟浩然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的起句虽无“宿建德江” 字样,但“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加上“日暮”,就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既切合题意,另外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2、写景起,如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写岀江南一派春光明媚的美景。

3、抒情起,如高适《除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即除夕之夜。“旅馆寒灯独不眠” ,高适写此诗时正流落他乡,客居旅馆,孤对寒灯,彻夜不眠。此时此刻,一阵凄凉之感涌上心头。诗的头一句就为“客心”的“凄然”准备了条件。

4、叙事起,如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5、议论起,如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我国古代诗词中,常将“秋”与“愁”等同起来。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这首写秋的诗却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写景,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二、转合 绝句第三句的转,可谓是全诗最着力的地方。唯有转得好,才能翻出新意来,如此绝句的神韵才能绽放出来。杨载云:“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述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为顺流之舟矣。” 下面先谈谈如何转,介绍五种转法。

1、向前进一层转。 向前进一层转是指在起承的基础上,作纵深发展,最后完成变化。 如严武《军城早秋》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诗的一二句写军城景色,三四句进了一层,写到军城人物的活动”。 “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可视为向前进一层转。

2、向侧面推开一层转。 向侧面推开一层转是指先叉开原有的话题,向侧面推开一步,迂回一下,最后再回到原有的话题。 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的首句说岐王宅,二句说崔九堂,诗人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往昔深情怀念。这都与李龟年有关,第三句突然推开,说到江南好风景,看似离题万里,可是第四句还是回到了原有的话题。可视为向侧面推开一层转。

3、向反面逆转。 向反面逆转是指三四句的观点、角度、方向或态势向一二句相反的方向变化。有颠覆、批判、悖离的意味。 如翦伯赞《王昭君》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诗的前两句指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战争,似在赞美汉武帝的丰功伟绩。后两句是指汉元帝时期的昭君出塞。第三句笔锋逆转,客观地肯定了和亲政策的意义,变相地批判了汉武帝的穷兵黩武政策。翦伯赞认为,汉武时的抗匈之战,虽然千古留名,但劳民伤财,不如昭君和亲来的效果好。可视为向反面逆转。

4、由写景(或叙亊)转抒情(或议论)

这是绝句最普遍的类型,主要有两种转法。一是明联式,二是暗联式。所谓“明联”,就是转句与前面的句子有明显的联系,可以从两者所用的词语,或字面的意义上看得出来。而“暗联”则与此相反,转句与前面的句子没有明显的联系。即从转句与前两句的用语或含义里都找不到二者联系的迹象,但凭借共同表达统一的主题这种关系实现转折。

(1)明联式,如赵嘏《江楼旧感》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头两句写登楼所见,水天一色,空阔无边,但内心却感觉空虚。转句“同来望月人何处”,其中的“望月”在词语上照应了次句的“月光如水”;“同来人何处”引出了下句“风景依稀似去年”,因为“物是人非”,加重了对人的思念。

(2)暗联式,如皇甫松《采莲子》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一二句写的是采莲女子喜欢上英俊少年而任凭小船漂流的情景,转句进一步写采莲女的大胆调情举动。“隔水抛莲子”引发了下句“半日羞”。诗的前后两半把少女情窦初开的表情与动作描写得维妙维肖,但却统一于“釆莲女可爱、动人”。

5、由情转景。 (1)明联式,如戴复古《江阴浮远堂》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南宋小朝庭偏安江南一隅,以淮水为界,中原则沦陷敌手。作者登浮远堂下瞰时,已感到江流万里,愁也万里。转句 “无山遮望眼”是前两句的“下瞰大江流”、“堂前万里愁”的隐含前提相关;而“最苦”又引出了下句景物,“淮南极目尽神州” 。 即而北望时,看到淮水以北已山河破碎,心里更加难受。

(2)暗联式,如杜牧《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头两句写出了作者不忍分别的复杂心情: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后两句转上另一巧妙构思,借助蜡烛来表达诗人不忍分离的心意。 “蜡烛”与“酒樽”都是话别筵席上的必备之物,由此及彼,这转句与前句就存在顺次关系了,而这“蜡烛”,既然“有心”像作者一样“惜别”,它当然就会如同结句所说“替人垂泪到天明”了。诗人把蜡烛拟人化,使难舍之情,更得到有力的表现。

 合,就是指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结尾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我仍沿前面论述 “起”的思路,就内容分,择举六法: 1、就题作结,如沈德潜《过许州》 到处陂塘决决流,垂杨百里罨平畴。 行人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

过许州时,诗人身处绵延百里的柳荫道中,沿途碧青的池水,翠绿的垂杨,周围一片绿色,他甚至觉得连自己的胡须、眉毛也被这美好的景色染绿了,这使他感到十分赏心悦目。而一路知了的欢快叫声,更增添了他的愉悦之情,使他非常轻松地在不知不觉中过了许州。

2、以景作结,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3、以情作结,如黄景仁《别老母》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诗人常年奔渡在外。偶然归家,不过小聚几日,为了生计,不得不作别老母,离家远行。一个风雪之夜,诗人强忍离愁别绪,看了一眼白发散乱,泪眼干枯的老母,顿时愁情如潮、悲痛难忍,一首催人泪下的七绝《别老母》,结句发岀: “此时有子不如无”,是诗人发自肺腑的真情告白。短短七个字,既揭示了老母心中难以名状的哀怨和悲怆,也十分真切地抒写出诗人内心无法抑制的内疚和伤痛。

4、以理作结,如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的方塘像镜子一样清澈明亮,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给人一种清澈而明朗的感觉。诗人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向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通过塘水清澈,阐述了这样一条哲理:人心的睿智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而得来的。

5、议论作结,如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首句写黄河奔腾而来,次句写塞上的孤城。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尾联,诗人就此发表的议论: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更有深意。

6、祈使作结,如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的作品感情奔放,气势雄厚,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这位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与世长辞了。他在临终时,还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示儿》诗。三四句更是他一生爱国精神的真实写照,临死时仍不忘收复失地,统一国家。

申明二点:一是,自古道,诗无定法。起承转合,只是格律诗的基本章法,并不能涵盖所有格律诗,本文所述不过是其中较有明显共性的方面,挂一漏万。二是,切不可将起承转合当作金科玉律。明代学者李东阳【麓堂诗话】云:“律诗起承转合,不为无法,但不可泥。”当代学者易闻晓在《中国古代诗法纲要》中指出:“起承转合四法,作诗者或尊为定则,高论者则鄙为末技。”但无论怎么说,起承转合既然作为格律诗的创作方法,流传许多代,并且为一些人所推崇,必有其可取之处。

文章最忌随人后。诗是创作,必须具有独创性,必须是千变万化。只有具备独创性的作品才会具有生命力。诗只有具备鲜明的个性才会具有艺术。

结语:

初学者建议以“先景后情”的写法去创作绝句,至于“先情后景”的绝句,初学者很容易写散。让读者读起来不知所云。

写诗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不拘成法。这里所介绍的一些方法,可能有利于诗友掌握格律诗的常用章法。

选择好四季景物与想要表达的情感很主要,比方说想写伤感离别之情,选择春景和秋景为佳。

绝句的第三句(转句)只需顺转即可,触景生情,引发感慨或愁绪或议论。

对称的七言绝句(绝句的起承转合)(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