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过人文采表现(谁是我国古代名人中)

我国历史悠久、名人众多,给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成语",而三国时期的曹植可是个"高产大户",据不完全统计,与曹植有关的成语高达将近 90 个。

下面首先了解下曹植的简历,然后列出几个比较特殊的成语与大家共享。

一.曹植简历

曹植(公元 192 年-公元 232 年),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称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自小非常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曹植过人文采表现(谁是我国古代名人中)(1)

曹植

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由此可见:曹植聪慧多才,饱读诗书,留下了许多的文学作品,因此与他有关的成语自然就多了。

二.与曹植有关的特殊成语

(一)。产出最多的成语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

[原文]: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①;应声便为诗曰②:"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③;箕在釜下燃④,豆在釜中泣⑤。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⑥。

[注释] ①行大法:执行最高刑罚,即杀头。②应声:随着声音。

③漉:读音 lú,同音字"陆"。液体往下渗,过滤。

菽:读音 shū,同音字"书"。豆类的总称,大豆。

④箕:豆茎。⑤釜:锅。⑥惭色:惭愧的神色。

曹植过人文采表现(谁是我国古代名人中)(2)

七步成诗

[译文]: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做成一首诗,作不出的话,就要动用死刑。曹植应声便做成一诗:"煮了豆子可以作美味的汤羹,过滤的豆子可以磨出新鲜的豆汁。豆茎在锅下猛烈燃烧,豆子在锅中悲泣的哭诉,本来都是相同的根上长出,何必这样相逼呢?"魏文帝听了深感惭愧。

仅上述一个故事就产出了六个成语:

《七步成诗(章)》、《才高七步》、《燃萁之敏》这三个成语的意思为"才思敏捷";

《相煎何(太)急》、《豆萁燃豆》、《煎豆摘瓜》这三个成语的意思为"亲属相残"。

曹植过人文采表现(谁是我国古代名人中)(3)

《豆萁燃豆》

(二)。同一故事引出多个成语

1.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植《自试令》:"机等吹毛求疵,千端万绪,然终无可言者。"

这一个故事引出四个成语:

《千头万绪》、《千端万绪》、《万绪千端》、《万绪千头》

[成语解释]:形容事情杂,头绪多。

2.[成语出处]: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发言可咏,下笔成篇。"

《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咏,下笔成篇。"

[成语故事]:曹操对自己儿子的才气也非常赏识,但又觉得很奇怪。有一次,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后,心里觉得曹植的文章确实写得不错,但也不免有些怀疑这文章是请入代写的。

于是,曹操就把曹植叫到了跟前,认真地盘问道:"你的文章我看过了,写得不错,是不是请别人代你写的呀?"曹植赶忙给父亲跪下,禀告道:"不是的,我能够言出为文,下笔成章,如果您不相信,可以当面考我,怎么能说我是请别人代写的呢?"曹操听了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说:"不是,那就好啊:"

曹植过人文采表现(谁是我国古代名人中)(4)

成语故事

不久,曹操在官城建造的铜雀台竣工了,就让几个儿子都上去看看,并叫他们每人都写出一篇辞赋来,试一试他们的文采。曹植拿起笔来就写,一会儿工夫就写好了。这就充分证实了曹植自己说过的那句话:"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这一个故事引出三个成语:《下笔成章》、《下笔成篇》、《下笔成文》

[成语解释]:一挥动笔就写成文章。形容写文思敏捷。

3.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植《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约,皆当喜欢。"

这一个故事引出二个成语:《口干舌燥》、《口燥唇干》

[成语解释]:口腔和嘴唇都干了。形容话说得很多或费尽口舌。

曹植过人文采表现(谁是我国古代名人中)(5)

曹植是七步之才

(三)。多字成语

1.[成语名称]:过屠门而大嚼

[成语解释]:屠门:肉店。比喻心里想而得不到手,只好用不切实际的办法来安慰自己。

[成语出处]:汉·桓谭《新论》:"人闻长安乐,则出门而向西笑;知肉味美,则对屠门而大嚼。"三国魏·曹植《与吴质书》:"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

2.[成语名称]: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成语解释]:骥:良马。路途遥远才可以辨别良马,世间的虚伪狡诈才能鉴别贤才。比喻经过长久的磨练,才能看出人的优劣。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植《矫志》"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3.[成语名称]: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整)冠

[成语解释]:比喻避嫌疑。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成语出处]:《艺文类聚》卷四一引三国·魏·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曹植过人文采表现(谁是我国古代名人中)(6)

曹操

三.与曹植有关的其他成语

与曹植有关的其他成语有:

婀娜多姿、 污泥浊水、 意气风发、左顾右盼、 自投罗网、 死而复生、 国富民丰、 雄才大略、

道合志同…等等,接近 90 个之多。

由于太多,这里只能罗列些大家较熟悉的、可能也是常用的成语,也就不逐一解释了。

与曹植有关的成语如此之多说明:曹植确实是个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为了纪念他对我国文学方面的功绩,人们以成语这一文学形式来纪念他。

我们应该学习他对文学的执着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及全球做出应有贡献。并争取给我们的后人留有余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