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疾是怎么由来的(疾痛的来源)

本 期 导 读

临床工作中,常见到患者朋友一些错误的观念,比如前文提过的「哪疼治哪」;只想解决症状,以为症状解除了就好了,懒得坚持锻炼;或者进行错误的锻炼方式,顾此失彼,甚至造成更大的损害……

今天这篇文章比较长,比较枯燥,但是很重要——明白了疾痛产生的机理,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的去治疗与预防。

疾病的疾是怎么由来的(疾痛的来源)(1)

宣蛰人对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的阐释

前文有讲到过,许多疼痛类疾病、部分内科疾病,都和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密切相关,在此不再赘述。

那么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是怎么来的呢?宣蛰人先生总结如下图:

疾病的疾是怎么由来的(疾痛的来源)(2)

1.急性损伤后遗

例如,踝扭伤、腰扭伤后,常规方法处理或者休养之后,不痛了,不肿了,以为没事了,而实际上,这个损伤,很可能还是会遗留在体内,造成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经久不愈,或者过段时间后复发,甚至造成更多的麻烦。

临床上这种病例非常多见,最常见的是踝、腰的陈旧性损伤。

2.慢性劳损

机体长期反复过度使用后出现的损伤。例如白领一族、麻将一族、王者荣耀一族…..

长期的肩颈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出现颈肩部软组织的慢性劳损,形成无菌性炎症反应,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

3.其他因素

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炎症,或劳累,内分泌紊乱等内部因素;轻度外伤、气候变化、寒冷等外界因素的刺激,往往引起无菌性炎症加剧,疼痛也就加重。

生活中也经常见到类似情况,受凉了关节痛,热水袋敷敷就缓解。背后的原理是,受凉会刺激肌肉收缩,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无菌性炎症化学物质不能及时代谢出去,从而引起疼痛。

4.继发因素——肌痉挛、肌挛缩

骨骼肌的舒张和收缩是正常的生理功能,但软组织在骨骼附着处出现疼痛后,必然累及所属肌肉或与其相关联的肌群进一步加剧收缩,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一种反射性反应,称为肌痉挛。

例如腰腿痛的患者,直起腰很疼,自觉的就会弯着腰、扭着腰,因为这种姿势可以减轻疼痛——这就是人体的一种反射性发应,让部分肌肉加剧收缩,维持一个保护性的姿势,减轻疼痛。

而较长时间的肌痉挛,其肌肉和筋膜本身会因供血不足和新陈代谢障碍,出现病理改变,造成肌挛缩。而肌痉挛、肌挛缩会加重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的进展。

疾病的疾是怎么由来的(疾痛的来源)(3)

图源 | 摄图网

疾病的疾是怎么由来的(疾痛的来源)(4)

关节连锁损伤理论

相邻关节(joint-by-joint)理论,是由美国的功能性训练之父 Micheal Boyle 和 FMS 功能性动作筛查的发明者 Gray Cook 提出的。

他们认为,人体是一个很精密的整体,几百块肌肉在有条不紊的干活,有些负责发力,有些负责稳定关节。

而人体的关节有一个规律:每一个稳定的关节,相邻的都是灵活的关节,灵活关节-稳定关节-灵活关节-稳定关节......这样的组合模式,能够让人体高效的完成一系列活动。

观察下图,绿色圈,表示灵活关节,蓝色圈,表示稳定关节,是不是一个挨一个,一环扣一环?

疾病的疾是怎么由来的(疾痛的来源)(5)

图源 | 网络

稳定关节,指的是活动度比较小的关节,比如我们的膝关节,活动的范围是很小的。

灵活关节,指的是活动度比较大的关节,比如我们的髋关节、踝关节,活动范围比较大,可以做各个方向的动作。

当其中某一个关节出现功能障碍,不能完成正常的活动后,会将工作量,转嫁给其他关节。怎么理解呢?

譬如说,我脖子受伤了,不能左右转头,但我仍然需要生活、工作,难免有「需要转头」的时候,那怎么办?

那就转动身体,动其他关节,来完成相关动作。

在这个过程中,颈椎「休病假」了,其他关节来「替代」它完成工作。

这个「替代」,无疑加重了其他关节的工作量,如果是短时间的,其他关节「替代」一下也无妨,但时间久了,就会「闹情绪」了,身体不会说话,但它会表达:疼痛就是最好的表达抗议的信号,让主人尽快想办法来解决乱象,减轻它的工作负担。

此外,它只有想办法加强自身的强度,才能完成超负荷的替代工作,筋结、条索、骨质增生等等,就是这样来的。

这个「替代」,有个专业点的词语,叫「代偿」,代替、补偿的意思。

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于这种关节的连锁损伤、代偿模式中,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这个道理。

关节的位置、功能,是什么决定的?

要知道,骨骼的相对位置,都是由肌肉来维持的,韧带也有稳定关节的作用,但韧带的延展性,远远不如肌肉,所以关节的位置、功能,都是由肌肉来决定的。

要注意的是,我们人体内损伤代偿的路径,是不确切的,譬如说踝扭伤,可以代偿到膝盖,也可以跳跃式代偿到肩关节。为什么呢?

因为人是一个整体,关节是环环相扣的,你传给我,我又可以传给别人。但一般来说,最先累及的,一般都是相邻关节,时间越久,传递的路径越长、越远。

这个理论,可以解释许多临床中、生活中的现象:为什么有些人一个地方受伤后,逐渐会出现其他部位的不适?因为损伤代偿到其他地方了。

为什么小孩摔一跤,爬起来继续蹦蹦跳跳,而大人摔一跤,可能得很久才缓过来?因为小孩子的关节活动度好,可以很好在摔倒瞬间缓冲掉外力,而大人的关节灵活度差一些,不能及时卸力。

……

记住这个章节,对于理解后面的部分极其重要。

疾病的疾是怎么由来的(疾痛的来源)(6)

图源 | 摄图网

疾病的疾是怎么由来的(疾痛的来源)(7)

一个案例的启示——扬达疗法

《臀肌运动功能障碍评估与纠正指南》中记载了一个有意思的案例:

患者,女,34岁,英国皇家空军的体能教练,主诉是左侧肩胛骨内上缘疼痛,平时不痛,只有在持续跑步3公里的时候,开始出现疼痛,非常剧烈,不得不停止跑步,疼痛也随之消失。当她再次跑步,疼痛又再次来临。找过很多个医师,都是针对她的颈椎、肩、肋骨来治疗,没有效果。

后来《臀》书作者,John Gibbons (约翰·吉本斯),在给她进行一系列评估后,判定疼痛产生的根源在臀部肌肉失衡,治疗并配合功能锻炼后,病愈。

如果是我们碰到这种情况,会怎么看待?怎么处理?

如果是患者,可能会笃定的认为自己肩膀有问题;如果是医生,也大概率会从肩膀开始着手治疗吧。

约翰·吉本斯是英国很有名的物理治疗师,他的整体评估思路,应该是受了扬达疗法的启发和影响。

疾病的疾是怎么由来的(疾痛的来源)(8)

图源 | 网络

▲ 「康复之父」弗拉迪米尔·扬达,是一位闻名世界的临床医师、学者、作家……而他自己却是小儿麻痹症患者。

总之是很牛逼的人。

他的肌肉失衡理论在欧洲被作为评估和治疗慢性肌肉疼痛的基础理论,同时还发展出了跨越物理治疗、脊柱按摩和内科治疗等多学科的理论。

他的观点,简单的说:头痛治头,是舍本逐末的,要有整体观,才能达到治本的目的。

通过系统的姿态、步态、呼吸模式、运动模式分析,以及软组织状态(筋膜、疤痕、激痛点)评估,松解过度紧张的肌肉,强化薄弱的肌肉,并结合本体感觉锻炼(神经系统),来达到彻底解除病痛的目的。

回到刚才的案例,是一个极好的展示「整体观」的例子。

患者表现为左肩疼痛,结合病史,按宣蛰人先生的观点来说,那就是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引起的疼痛。

这个无菌性炎症怎么来的?是臀部肌肉力量失衡,诱发连锁代偿,代偿到左肩,引起局部的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

如果再刨根问底,患者的臀部肌肉又是如何失衡的?可能是从其他关节受损代偿而来,也有可能是呼吸模式、运动模式错误产生。

想起我的一朋友,热爱铁人三项运动,出现膝盖疼痛,当时的我,虽然知道对他进行整体评估与治疗,但他疼痛减轻后,一运动又再发。

后来他告诉我,找了个专业的跑步教练,纠正了运动姿势和动作后就再没有疼痛了。

疾病的疾是怎么由来的(疾痛的来源)(9)

图源 | 摄图网

又想起我的体态治疗老师,他挂在嘴边的话是《金刚经》里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什么意思呢?

就是患者的症状,往往不是真相,是迷惑人的,要忘掉症状,去探求背后的真正原因。

另外他还常说,疾病的原因,是发力错误,引起失衡。为什么会发力错误?再往深究,就涉及到心理层面,肢体的活动,都是先有大脑的指令,再来完成动作。

古人为什么要讲「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练武术的人为什么要「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

为什么心理学上有「身体语言密码」一说?

不同的姿态,不同的举止背后的心理逻辑……这说起来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总结一下扬达治疗中,肌骨疼痛的循环:

疾病的疾是怎么由来的(疾痛的来源)(10)

通过这个循环示意图,结合上面提到的连锁损伤、代偿模式,再去观察周围的人,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有许多人,一个病还没好,却发现有越来越多的毛病发生;为什么随着年纪的增长,越来越容易出现疼痛,出现疾病;为什么人会越来越弯腰、驼背、老态龙钟。

疾病的疾是怎么由来的(疾痛的来源)(11)

大神出场

前三小节,都是铺垫(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关节连锁损伤代偿理论、扬达疗法)。现在要介绍超级大神——苏有余先生。

苏老师比较低调,网上的资料相当稀少,费了很多心思,才得到一些信息。

他的核心论点是:保持人体力学系统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决定因素。

疾病的疾是怎么由来的(疾痛的来源)(12)

图源 | 摄图网

苏老师是北航理工专业出身,后来研究中医,将古典养生术与现代科学知识结合起来,临床上取得惊人成绩。

我在北中医读书时,听一些同学说过他的治病方法:让患者放松的走路,来回走,让患者说几句话。诊断过程就结束了……

然后精准的指出患者何处受过伤,气血阻滞点在哪个地方,用很轻柔的手法松解开。再让患者回家练习打滚和呼吸。

听完同学的描述,第一想法,又是一个大忽悠。那时候我只固执而狭隘的痴迷于传统针灸的世界里,没有细致去了解,但心中始终记得苏老师这个事情。

后来临床工作中的一些观察,以及外出学习后思路的开阔,让我意识到:无论是经络,还是气血,作为一个生命机体,始终是要建立在「肉体」这个基础上的。

有了这个肉体,才有后续的经络气血之说(这里不讨论胚胎形成之前的部分)。肢体、骨架、肌肉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气血才能流通。而现代康复医学的许多理念,也是与这个道理相符的。

前阵子有幸认识了苏有余先生的弟子——孙怀聪老师,具体细节在前文中有讲到。观摩了他的诊疗过程之后,再次体会到苏老师的思路是非常巧妙的。

人体受到的外力伤害以及自身不正确的运动模式,都会日积月累的影响整个身体的骨架、肌肉平衡。

人体的代偿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就像一块海绵,可以把桌面上的水,吸收掉,但随着吸收的水越来越多,它的吸水能力也越来越差,终究会吸不动了。

小孩子、年轻人,恢复力强,有很多病,扛一扛也就过去了,因为他们的代偿能力比较强;老年人,摔一跤,可能就要卧床不起了,因为他们的身体,已经承受不了太多的伤害。

苏老师擅长治疗的疾病里面,有一个条目很有意思「不明原因的中青年五官变形」,最佳治疗时间是30岁左右。

疾病的疾是怎么由来的(疾痛的来源)(13)

图源 | pexels.com

为什么会五官变形?就是人体的力学结构,已经影响到颅骨的相对位置,损伤的代偿已经到达头颅。

为什么30岁左右最佳?因为这个阶段,(比起儿童)身体已经吸收了一部分损伤,而还没达到损伤已经「盆满钵满」(老年人)的状态,所以积极进行干预是最佳的。

这里要注意,五官变形,只是一个表象而已,苏老师的本意,是在这个阶段,尽量把人体吸收的伤害(代偿)消灭掉,就可以尽量降低生病的概率了。

如果单看他的理论,会觉得很玄乎,但结合前文提到的宣蛰人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关节连锁损伤代偿、扬达疗法的观点和实践,再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就会发现苏老师是极其巧妙且高明的。他着眼的不是当下的、局部的问题,而是放眼整个生命的跨度,为的是更长久、完美的健康。

疾病的疾是怎么由来的(疾痛的来源)(14)

总 结

1. 许多疾病都是累积到一定程度,在「最后那根稻草」的引爆下,才表现出来的,并非许多人讲的「我突然就...」「我也没干什么啊,怎么就...」

2. 症状可以表现在A,但根源可能在B。从力学上来说,手和脚是最容易产生疾病根源的地方,尤其是脚。

3. 人体力学结构失衡是生病的重要因素,想办法让结构平衡,可以少生许多病。下篇文章我会讲怎么做。

4. 疾病,很容易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一个病诱发另一个病,连锁反应。

5. 人体身上出现的疼痛、结节、条索、增生、骨刺之类的,未必不是好事,是在提示我们,它代偿不下去了,身体出了问题,需要去解救它。

6. 症状很容易是假象,假如不把它的来路(代偿)干掉,不纠正错误的行为模式,依然容易复发或变生其他疾病。

7. 用这种思路治病,或者锻炼,初期会出现不适感,这是因为在打破旧的病态平衡,建立新的平衡。

8. 结合本文,观察自己,观察身边的人(尤其是除了头发不疼其他哪儿都疼的老头老太太),去发现更多有趣的事情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