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经年经典散文(散文他乡遇故知)

初冬的上午,没有风,阳光温暖,带孩子们到田野里玩,竟然发现了童年里很喜欢的一种野生植物,我们叫麻梭子。

在异乡寒冷的冬日,看到这样一棵枝叶凋零,果实也已经风干的麻梭子,我激动万分,好像遇到了童年的小伙伴一样,心中有股暖流在慢慢荡漾。

我喊孩子们过来看,告诉他们,这是我童年的好朋友。懵懂无知的孩子们,很隆重的朝着麻梭子打了个招呼,又雀跃着,向前跑去。

我的思绪跟着他们奔跑的脚步,回到了遥远的故乡,回到把麻梭子的花儿带在耳垂上的小时候。

麻梭子学名叫苘麻,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可以生长,因此还有很多别名,我的家乡则把它叫做“麻梭子”。

此去经年经典散文(散文他乡遇故知)(1)

冬天的麻梭子

麻梭子的茎皮非常有韧性,据说可以制作麻绳、麻袋,但我从来没见过周围有人用它做什么,除了我们这些小孩。

或许因为没有什么用,所以也没见过有人专门种植它。如果有人需要做麻绳、麻袋,会特别种植一块麻,那是正宗的麻,植株高大,茎皮韧性更强,不过也只是幼年见到有人种植,近些年再也没有见到过。

大概是麻梭子的生长繁殖能力很强,虽然没有人种植,却到处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田地边上、荒野上、小河沿边,无论在哪里,都是生机勃勃。

大人们对麻梭子熟视无睹,我们小孩却从未忽略过它的存在,因为它的独特性,实在是男孩女孩都喜欢的野生植物。

男孩子常常折一根,从一端把茎皮撕开,快撕到头时停下来,留一截,能握住就行,然后把里面的茎秆折断拿出来。

把撕开的茎皮均匀分成三股,像编辫子一样,从刚才留的那一截开始编,编到最后挽个结,就是一条长长的小鞭子,且是绿油油的。

拿一条自己亲手做的小鞭子,抬手甩一个响鞭,心里乐不可支。

此去经年经典散文(散文他乡遇故知)(2)

郁郁葱葱的家乡

麻梭子叶子很大,心形,上面披着一层绒绒的毛,软绵绵的,贴在脸上也不觉得刺挠。

那时大人们给孩子用指甲草染指甲,都会摘一些麻梭子的叶子,用来包住堆满指甲草的手指,再用棉线缠紧。

这样一夜之后,天亮解开绳子打开包在指头上的绿叶,露出红红的指甲,非常好看。

我们女孩子对麻梭子无比喜欢的一个原因,还因为那独一无二的可以“戴”在耳朵上的花朵。

麻梭子的花朵不大,小小的,颜色是黄色的,很可爱。麻梭子的茎皮有黏性,花柄处也不例外。

花朵掐下来,花柄处的黏液渗出,可以直接黏在耳朵上,好像戴了耳饰一样,只要不碰,大半天也掉不下来。

这对爱美的女孩们来说,可是天赐的装饰品,只要看到麻梭子,我们一定会第一时间摘两朵小小的黄花,黏在耳垂上。

此去经年经典散文(散文他乡遇故知)(3)

门前

麻梭子的果实圆圆的,春夏时候,里面是嫩嫩的芝麻粒一样大小的白籽,吃上去有些清甜,等到深秋以后,籽就变黑了。

麻梭子的梭子,不像芝麻,一旦成熟就要开裂,籽会撒出来,麻梭子的梭子是封闭的,即便冬天干枯,籽也在里面。

所以今天,我看到这样一株形状完好的麻梭子,一瞬间有些感慨,没想到,我在千里之外,竟然看到了老家的麻梭子,有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一种亲切之情油然而生。

故乡是什么,是一草一木,是一食一味,是一声问候,是一句乡音,是心底深处随时涌上来的感动。

此刻,在这冬日的野外,我只觉得心头暖流荡漾,温暖如春,温暖我的,不只是异乡的暖阳,还有麻梭子,这位家乡故知带来的暖意。

记录乡村风土人情,记录父亲和他的纯手工老石磨香油芝麻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