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肝(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缓肝(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1)

“肝病者……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病者……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病者……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病者……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病者……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一、名家注释

缓肝(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2)

张介宾注:“肝为将军之官,其志怒,其气急,急则自伤,反为所苦,故宜食甘以缓之,则急者可平,柔能制刚也。

全元起云:“肝苦急,是其气有余,木性柔软,有余则急,故以甘缓之,且调中,以实脾也。

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提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肝欲散者,急食辛以散之,川芎,补以细辛之辛,泻以白芍药之酸。”

二、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缓肝(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3)

肝属木,应春季,阳气从内而发,“急”是因为阳气郁滞在内,不能顺利生出的状态。释字:苦者,《说文解字》:“劳苦也。”急者,《说文解字》:“褊也。褊者,衣小也。故凡窄狭谓之褊。”急是因为空间狭小而郁急的意思,对于肝木来说,阳气的顺利生出是需要肝木的阴阳平衡,如果肝的阳气过于旺盛则有热,肝的阴气过盛则有郁。由于肝气不能顺利疏泄而成郁急的症状,急食甘味缓急,释字:甘者,《淮南子·道应训》:“大疾则苦而不入,大徐则甘而不固。《注》甘,缓意也。”经云:“辛甘发散为阳”,味为阴,甘味属阳,因此甘味为阴中之阳,而郁急又是由于阳气被阴寒郁滞引起,因此甘味可以缓解因寒而造成的肝气瘀阻。

临床上人在很抑郁的时候喜欢吃巧克力,吃了就好一些,多发生于女性病人,有的病人每当抑郁的时候都大量吃巧克力,时间长了,不但抑郁没好,还增加了很多湿气,脾胃因此而受困。甘味可以缓解郁急的症状,但不是解决肝苦急的根本方法,对于这样的病例,可以适当吃些甘甜的食物,更重要的是找到肝气郁滞的原因,俗话云:“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根本解决了肝气瘀阻的问题,肝苦急的现象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释字:缓者,《说文解字》:“绰也。”《释名》:“缓,浣也,断也。持之不急则动摇,浣断自放纵也。”从以上这些解释来看,“缓”是指持之不急则动摇,还有放纵的意思。心为阳中之太阳,五行属火,心藏脉,主神明。经云:“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心苦缓是指心有热而神不收藏浮于上。急食酸味以收之,酸为肝木之五味,其用为收敛,收敛肝之阴精,减少肝精化气而生热,肝为心之母,由于肝气收敛,而心神收敛。同时酸味本身也可以收敛心神。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之天气为湿,脾之地阴为甘味。脾的功能是运化水谷精微,首先是化其为气,然后上输于肺,如果脾虚则湿气停留,湿气过盛则脾气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运化不足而留于中焦,不升反降而成腹泻并带有不消化的食物。湿邪困脾应该燥湿健脾,燥湿的方法有两个,第一,是辛温芳香化湿,这个方法是燥地之湿,是局部寒湿之气。第二,是苦寒燥湿,此方法是通过寒凝使天之湿气降为雨,这就是苦寒燥湿的机理,是祛除天之湿气。在天的湿气是湿热之气,在地之湿气是寒湿之气。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夏天天气容易湿热。记得有一年夏天带美国学生去杭州实习,气候闷热,洗好的衣服晾在户外,一个星期都发霉了还是晾不干,这时一个生活经验丰富的阿姨告诉我,把衣服晾在屋里干得快,我们住的酒店里都是空调,屋外这么热都晾不干,屋里空气很凉能晾干衣服吗?虽然半信半疑,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还是决定试一下,没想到半天的时间衣服就全晾干了。仔细思考一下,这就是苦寒燥湿。夏天南方天气闷热潮湿,如果不下雨河流同样要干枯;冬天气候虽然寒冷,但空气中虽然很少有湿气,但河流是满溢的。总之,辛热可以燥湿,此湿的性质为阴,为地之寒湿;苦寒燥湿,此湿的性质为阳,在天之湿热。因此,这里的“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是苦寒燥在天的湿热之气,换句话说如果脾有寒湿之邪郁滞,治疗应该是选用辛温芳香化湿法。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藏气,此气源于脾所上输的水谷精微之气,前面讲过了,水谷入于胃后,经过胃的腐熟,转化成为水谷精微的物质,然后在脾的作用下气化,上输于肺,再加上天之清气成为肺气。肺气以降为顺,灌于脉中而成血,行于脉外则为气。行血于脉中,降气于脉外。如果肺气不降而逆于上,应该急食苦味以降之。经云:“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这里的苦味作用与此相仿,肺气上逆则为热,或者肺气因热而逆于上,苦味的功能是坚,也就是能使湿热之气变得坚实,其作用在精上,所谓精坚是指精的收藏,精藏则坚,精不化气则寒,苦味总是与寒气相伴。这里用苦味坚精存阴,以降肺之气逆。

缓肝(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4)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燥为天之六气之一,燥是由于气候凉而燥,因此也称为凉燥。凉燥之性可以降肺气,肺气在上性热,当气候凉燥时,肺气凝结成水而最后归于下焦。如果下焦水过盛,则肾精化气不足。补肾气有两个方法,第一,开精化气,扶助肾阳。第二,辛散化湿,淡渗利湿,水湿减少了肾气也就恢复了。

中药的淡渗利湿方法,主要应用是泽泻、茯苓等药物。而辛散化湿的药物主要使用附子、干姜、肉桂之类。食疗是食用辛味的食物,经文给出了“黄黍、鸡肉、桃、葱”五味属辛的一类,主要作用是辛散水湿,扶助肾气。正如经文中所说的:“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这个燥是指肺气之燥,由于凉燥使上焦之气失于濡润,同时下焦之水过盛,肾阳相对不足,这就是肾苦燥的原因。因此辛味可以温阳化水为气,这个方法有两个效果,第一,通过温肾阳可以减少肾中的水湿之气,从而恢复肾阳的功能。第二,辛温化水为气,濡润上焦,辛味发散开腠理,津液与气相通。

总之,五脏有藏精和化气的两种状态,藏精为阴,化气为阳。肝、心苦急、缓,急和缓都是形容脉象的状态,寒郁则急,有热则缓,肝心作用在血脉之上。肺、脾、肾苦气逆、湿、燥,气逆则热,湿燥之性同在天之气,肺、脾、肾的作用在气分上。本段经文所述是五脏苦于各种邪气,与五脏之病还有所不同,“苦”应该还是属正常范畴,而五脏病则属于异常。心肺在上焦,为手之六经以降为顺;肝肾在下焦,为足之六经以升为顺。脾居中。五脏之气该升不升,该降不降,即表现为苦。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缓肝(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5)

本条经文继续讨论五味对五脏疾病的影响,上段经文所讲的:“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是指肝气异常的早期阶段,还出于肝气失调的急性期,病邪还没有入里,肝病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调理起来相对比较容易。而本段经文所介绍的是肝病已经形成,而且病邪已经入里,由于慢性肝病使肝藏本身长期处于郁滞的状态,这时候如果肝藏有欲散的感觉,应该及时吃辛味的食物帮助肝藏疏泄,临床常用药物包括桂枝、生姜之类,说明肝虚的病机是由于肝气被寒湿之邪所郁滞,这时候辛散对于肝藏来说就是补其不足,散寒祛湿,祛除肝气郁滞,以助肝气疏泄。所谓肝气的实证是指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表现为阴虚有热,这时多食用酸味食物敛肝阴泻肝实证。临床常用药物有乌梅、五味子、白芍之类药物。

“心病者……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如果是心有病,心的阳气过于瘀滞,不能生长,这时候如果感觉到心阳欲软,软者,《玉篇》:“柔也。”是心血脉瘀滞松解的征兆,这时应该及时吃咸性,使之尽快软化心藏,咸味能助心阳开精化气,补心阳。说明心的虚证为寒凝心脉,用咸味补心阳。临床常用药物牡蛎、海藻之类。心的实证则是心阳过盛伤阴而燥,用甘味泻燥。临床常用药物包括炙甘草、大枣之类。

缓肝(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6)

“脾病者……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脾五行属土,土性缓和,中性。脾介于心火与肾水之间,土性湿温,脾有病有两个证型,虚证则发为凉燥,实证则发为湿热,因此补虚用甘味治疗凉燥证,泻实用苦味治疗湿热证。因此甘味治疗脾的凉燥,临床常用党参、太子参等甘甜类的药物补脾气。而用苦味泻脾的湿热,临床多选用黄连、半夏之类药物。

“肺病者……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肺有病,表现为虚实两个证型,肺虚的症状表现为阴虚有热,肺气不降逆于上,如果这时肺气有收敛的趋势,要及时给予酸性食物收敛之,临床常用五味子之类药物,这种酸收就是补肺气之不足。肺的实证则是指肺中寒湿过盛,肺气的宣发功能不足,这时用辛味药物温肺散寒,化痰祛湿,宣发肺气。临床常用干姜、细辛之类药物。

“肾病者……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肾有病,表现为虚实两个证型,肾虚是指肾阴虚,肾精不藏,下焦相火妄动,如果这时候肾有坚实藏精的趋势,应当及时食苦味以助肾藏精之,苦味是补肾阴不足,临床常用药物有黄柏、知母之类。肾的实证是指下焦水寒,寒水成冰而成实证,应该及时食用咸味,软坚化冰以泻肾之实。临床常用药物有盐附子、盐炒巴戟天等。

总之,五脏所生之病总有虚实不同,虚实又都与藏精和精化气相关,精藏为阴,精化气为阳。对于肝心两脏来说,其以精化气为顺,因此,五味藏精的作用为泻其实,例如酸、苦、甘味;而五味发散作用则为补其虚,例如辛、咸味。对于肺、肾两脏来说,其以藏精为顺,因此,以五味藏精的作用为补其虚,例如酸、苦味;而以五味精化气的作用则为泻其实,例如辛、咸味。脾为居中,性缓,脾的虚证发为凉燥,以甘味为补其虚;脾的实证发为湿热,以苦味为泻其实。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由公众号“杏林真传”首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