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到小康(为了贫困群众的小康梦)

来源:渭南日报渭南日报记者 梁晓蔚 通讯员 闫佳琳,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贫困到小康?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贫困到小康(为了贫困群众的小康梦)

贫困到小康

来源:渭南日报

渭南日报记者 梁晓蔚 通讯员 闫佳琳

2021年华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帮村书记”品牌先后被中省市多家主流媒体刊载报道。

微电影《厉害了,我的乡亲》收录到《陕西省扶贫扶志工作实例选编》。

建设美丽乡村,发展村级旅游,华山镇仙峪村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美丽宜居示范村。

发展扶贫产业,华山香菊、甜柿子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前景广阔,创新开发就业扶贫公益专岗在全省推广实施。

……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华阴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重点难点,实行靶向突破,不仅如期完成脱贫目标任务,实现全市3556 户1049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并且满弓发力,不断创新举措,形成许多可圈可点可复制可推广的“华阴模式”,让“告别贫困、拥抱小康”这份向往成为现实。

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华阴市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西岳华山所在地,总人口24.8万,114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就有46个。

如何让这些贫困村摆脱贫困,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旅游美丽乡村。华阴市以“两不愁三保障”的最基本要求、最核心指标为切入口,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生活。

2018年6月,渭南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在华阴福慧家园举行,渭南各县(市、区)移民办负责人来到华阴学习考察。

“从2016年实施易地搬迁最初贫困户认定,到2019年3月实现华阴全市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627户2324人的全部入驻,我们搬迁小区不论是建设速度,还是配套设施等都走在了渭南前列,全部电梯入房,小区供水、供气、供暖、卫生室等设施齐全,绿化亮化全部到位,环境优美,生活宜居。”华阴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宋晓刚介绍说。

“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后续扶持最关键的就是就业,为确保搬迁群众有事做,发改、自然资源、住建、人社、城管等单位为有自创能力的贫困户在指定区域开通绿色营商渠道、全力保障,并经常性开展劳动就业招聘会,不定期发布相关用工信息,积极对接省内外用人单位,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经过几年精准扶贫,截至目前,累计资助贫困学生43487人次2707余万元;该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合率达到100%,“一站式”覆盖率100%,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100%;贫困户危房改造458户;农村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农村贫困人口再也不愁吃、不愁穿,住上了安全房、喝上了放心水,小病不出村,大病负担明显减轻,无一个适龄孩子因贫失学。

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2月2日,记者走进位于曲城村的华阴市喜上卿养殖专业合作社,看见柜台上摆放的绿壳鸡蛋甚是吸引人的眼球。

“相比传统鸡蛋,绿壳蛋属于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天然食品,已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定为‘绿色食品’。”华阴市岳庙办曲城村第一书记杨战胜告诉记者,该合作社2019年12月15日正式运营以来,发展现代化生态蛋鸡3.15万只,日产蛋量为2.8万枚,累计销售额约130万元,纯利润达26万元,贫困户年均分红可达3000元以上。

华阴市喜上卿养殖专业合作社仅仅只是华阴市发展脱贫产业,建立村集体经济或合作组织的其中之一。

近年来,华阴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增强贫困村、贫困户从“输血”到“造血”的主要抓手,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龙头带动、政策扶持、资源整合、加快发展”的思路,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政策扶持,培育主体发展壮大产业,不仅产业实现全覆盖,而且特色产业优势突出。累计发展日光温室大棚803座、设施大棚517座、葡萄11200亩、甜柿子10304亩、香菊2000余亩,建成百亩以上集中连片优质水果基地10个,建成规模以上设施基地15个,该市46个贫困退出村均建立了村集体经济或合作组织,贫困村贫困户广泛参与产业发展各个环节,分享收益,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增强群众“造血”功能

“感谢党、感谢扶贫好政策,让我有了稳定收入,工作单位离家近,方便照顾父母和侄子。”2月3日,记者来到政务中心行政审批局,看到贠小燕正在熟练地给群众办理营业执照,听说要采访,她停下手里的活激动地说。

贠小燕是太华办永宁村人,2017年,父母患重病,哥哥因车祸去世,嫂子无音讯,留下年幼孩子,家中重担落在了贠小燕一个人身上。“无力脱贫、无业可扶、无法离乡”让这个还没有成家的小姑娘一度非常煎熬。后来在当地人社局、镇村干部帮助下申请了扶贫岗位,现在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收入,加上低保、集体分红等其他政策帮扶,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近年来,华阴把贫困群众就业摆到突出位置,在每个村聘请1名村干部担任“劳务协管员”,专门负责收集待业人员的劳动技能、就业意愿;人社局根据企业用工需求进行精准对接,现场招聘会上匹配就业岗位,将“饭碗”直接送到他们手中;“劳务协管员”和帮扶人常态化跟踪掌握就业动态,形成了岗位培训开发、劳动力外输、就业跟踪完整链条。华阴市累计建立社区工厂6个,就业扶贫基地7个。共组织常态化线上线下“春风行动”“就业扶贫日”“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等专场招聘活动233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3万余个,达成就业4212人次,开发公益特岗178个、公益专岗238个,技能培训2104人次,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85人次,发放培训生活费和交通费补贴25.18万元。

据悉,华阴市率先将机关企事业单位适合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岗位,创新设立为就业扶贫公益专岗,用人单位为其办理工伤保险,累计设立扶贫公益专岗343个。这一做法得到了省人社厅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在全省推广实施,先后被《中国劳动保障报》《陕西新闻联播》等媒体刊载报道。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扶贫要扶智,“渔”“鱼”可兼得。华阴市结合实际,积极唱响脱贫攻坚主旋律。

创作编排的微电影《厉害了我的乡亲》,被收录到《陕西省扶贫扶志工作实例选编》;创作编排的华阴迷胡剧《情系华峰》参加省民营剧团展演活动,被评为优秀剧目。一批批优秀文艺作品出现在舞台上、荧屏上、报刊网络上,用艺术形式讲述了脱贫攻坚生动事例,用文艺的力量把贫困群众立志脱贫的心气儿激发了出来,自力更生的习惯培养了出来。尤其是借力微电影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积极性这一经验做法,为全省扶贫扶志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华阴经验。

同时,该市动员所有通讯员聚焦脱贫攻坚,深入扶贫一线,挖掘典型素材,创作高质量新闻稿件。累计在中省市主流媒体刊发脱贫攻坚主题新闻稿件800余篇,各级网站刊登、转载宣传稿件2300余篇;充分发挥农村大喇叭优势,利用覆盖华阴全市114个行政村的2126个大喇叭,每天早中晚3次、每次1小时广播宣传脱贫攻坚等各类内容;该市114个行政村均制定了村规民约,建立道德讲堂,开展了“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脱贫之星”等评选活动,以道德教育和榜样模范激发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

华阴市选派部门单位“一把手”兼任村级“帮村书记”,践行“一线工作法”,带领“四支队伍”统筹推进村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这一做法,被省委组织部评价为脱贫攻坚“第五支队伍”,先后在《中国共产党网》《陕西新闻联播》《陕西先锋》等媒体刊载报道。这些精准扶贫“华阴模式”,已经在全省推广学习。

勇于担当新使命,尽情展现新作为。站在新起点,华阴市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培育壮大村级集体产业,建立健全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十四五”开局奋进的新征程中阔步前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