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相面全段 津门武相声

新华社天津9月4日电 津门“武相声” 全运话“撂跤”

新华社记者刘旸

一眨眼的工夫,全运会赛程过了一大半,今儿个轮到摔跤了。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体育馆,古典式、自由式,这几天先后拉开战幕。但凡这里能看到的,都是国际式摔跤。中国式摔跤,1993年就告别全运会,此后正式“流落民间”,这次全运会赛场上依然难寻踪影。

不过,来到天津卫,想看中国跤,绝对不会扫您的兴致。尽管中国跤是非奥项目,可天津卫偏偏就是个中国跤的“跤窝子”。赛场上没了影儿了,赛场外还能看到撂地儿摔跤的老把式。

相声相面全段 津门武相声(1)

走跤步、拽直拳、使脚剪……天津市南开区鼓楼广场经常会有中国式摔跤擂台赛和传承展示活动。“跤迷”们固执地守着祖上传下来的技艺。“撂跤”在天津,不只是体育运动,还是生活方式,更是天津人对老物事和传统文化的迷恋。

早年间,天津是全国著名的“跤城”。满清皇室喜好摔跤,皇宫里的善扑营养了大批摔跤高手。随着清朝衰败灭亡,“扑户”们作鸟兽散,其中一部分人来到天津,也将摔跤这一强身健体的娱乐方式带了过来。

天津人能学会用,很快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摔跤流派,将过去皇室传出来的“力量跤”,演化成了更注重摔法和技巧的“技术跤”,常常能“以小蛐蛐儿托底,小份儿摔大份儿”(指身材矮小胜身材高大的),在对方还没近身的情况下,几招就将对手撂倒在地,干净、利落,脆生。

相声相面全段 津门武相声(2)

“天津跤”讲究28个字:同天贯日、欺拿相横、踢抽盘肘挝、掫折闪拧控、捧拱扒抲倒,耙拿里刀勾。此外还有大绊子三千六,小绊子赛牛毛的说法。在过去的露天跤场,“跤迷”常把跤台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甚至整个跤场都被堵得水泄不通。

新中国成立前,撂跤卖艺为了讨生活,但是门面规矩都讲究。哪门哪派,师承何处,在哪个地界儿撂跤都得说清楚。和相声届的“摆知”类似,跤手收徒弟也有正规仪式。打把式要一边表演一边叨白,咣当一个背口袋,呱唧一个得合勒,嘴里还念念有词,笑料百出,所以“撂跤”在天津又称“武相声”。

观跤的乐呵了,不好意思不“打赏”。跤手收钱也有规矩。不管拿着帽子还是托盘,都是手心朝下,这叫“敛钱”,行话也叫“打钱”。手心朝上成了乞丐“要钱”。可见跤手卖艺,有满满的行业自尊和江湖风骨。

相声相面全段 津门武相声(3)

上场挑战要先“捡褡裢”,就是把地上的跤衣拾起来,穿在身上准备应战。“左架儿”用右手捡褡裢,“右架儿”用左手捡褡裢,“棒练儿”(实力强悍的跤手)双手捡褡裢,这叫放份儿(抖威风),亮腰腿。交手之前,还要走走架儿,活跃气氛。

跤场还流行一句话——棒的得撂,次的得吊。来个“好练儿”叫板,豁老命也不能让对手踢了场子;来个不知趣、刚上手的新人,还得让着点儿,摔急眼人家下次不来了。表演时,一些跤迷不看怎么摔跤,而是看怎么翻跤(被摔)。翻跤翻得好,不光膀子上有好活儿,还懂得怎么“拢粘儿”(招呼买卖,笼络人心)。

天津“跤林高手”层出不穷,尤其以“四大张”最负盛名——张鸿玉、张连生、张魁元和张鹤年,一度威震八方,后来桃李天下,为天津乃至全国培养出了一大批摔跤和柔道人才。

相声相面全段 津门武相声(4)

“天津跤”保留了“中国跤”中重要的技击术和文化内涵,“中国跤”又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民健身提升为国家战略,中国式摔跤又迎来振兴发展的新时机。京津冀等周边地区的摔跤组织都开始积极举办各种规模的“中国跤”表演和比赛。

去年诞生的“跤坛英雄榜”职业联赛让中国式摔跤重新焕发了青春。世界跤坛史上首个中国式摔跤世界杯邀请赛,将于今年底在美国诞生。这一国际大赛将成为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文化舞台。

图片:陈斌 编辑:韦骅 签发:徐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