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尼泊尔6岁儿童图(尼泊尔孩子要攀岩划船5小时去上学)

《翻山涉水上学路》是一部纪录片,讲述了尼泊尔、肯尼亚、秘鲁等地,孩子上学非常困难的情况,需要借助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甚至是徒手攀爬悬崖,耗费5、6个小时才能到达学校,每次只能上半天的课,因为大部分的时间花费在了路途上,他们的上学之路是非常艰难危险的,过程之中充满了人们料想不到的意外,而想要上学的坚定的心,也让人备受感动。

徒步尼泊尔6岁儿童图(尼泊尔孩子要攀岩划船5小时去上学)(1)

正文

《翻山涉水上学路》拍摄生活在边远地区的孩子们,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日常入手,展示他们独特而危险的上学之路,直到他们最后到达目的地,它带领观众们的踏上一些最不可能抵达目的地的旅程,翻越艰险,感受学生们对生存质量的渴望,对知识的向往。

一、《翻山涉水上学路》的题材特点

这部纪录片属于社会性题材,同时又囊括了自然元素。这个题材的独到之处,分以下几点原因说明。

第一,影片具有较强的新鲜性,“上学”这个题材,有普遍性,但“翻山涉水”的上学方法又同时有特殊性和典型性,符合“新”的表现,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

徒步尼泊尔6岁儿童图(尼泊尔孩子要攀岩划船5小时去上学)(2)

第二、影片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形象性,片中的上学之路可谓是一波三折,几经苦难,可提供的看点多,也能充分满足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使得影片具有很强烈的真实感,引人入胜,对片中孩子的生活等情况,在力求还原的情况下配以解说词的生动描述,所以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综观全片看来,不至乏味。

第三、影片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生存和梦想这类题材的支撑点必然是它本身的意义,这类题材往往同时包含经历曲折的人物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影片具有一定的高度,可以反映时代风貌或历史的流变,关于曲折上学路这个题材,它就明显地触及到了时代中的社会矛盾,揭示了一些贫困或政府不重视教育的现象。

但一味的社会性、历史性的描述,难免让观众食之无味,而本片作为社会性纪录片,兼具知识性、思想性、欣赏性的特点,主要是因为题材本身的拍摄环境,边缘地区尽管地理条件险恶,但也有许多城市中难以见到的沿途美景和原始风光,它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较强的形式感,是纪录片枯燥的讲述中的解压剂,它的艺术性常常给人以美的视听享受。

徒步尼泊尔6岁儿童图(尼泊尔孩子要攀岩划船5小时去上学)(3)

二、影片的主题思想

《翻山涉水上学路》共四集,分别讲述了肯尼亚,尼泊尔,西伯利亚,秘鲁的边缘地区的孩子们的上学之路。“我们都上过学,也曾每天走在上学路上,但没有一条上学之路是这样的,这些孩子们每天都要面对危险,攀爬,忍耐严寒,划船数小时,一切只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道路虽然艰难,有时却能收获最纯粹的美丽。”这是影片的点睛之笔,放在开篇的地方,引出这一集的事件。从解说词和拍摄侧重来看,不难推断出导演的拍摄意图,在不妄自揣测的情况下,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导演的初衷是为了记录社会中的这样一种现象和群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共鸣;第二、出于对生活在贫困中的孩子的同情,对政府不重视教育和孩子人身安全的谴责;第三、对孩子们渴望上学,排除艰难险阻的勇气表示肯定;第四、认为这个题材同时具有社会性和自然性,因为孩子们有时在沿途可以收获纯粹的美丽,可能是风景之美,也可能是人心之美,这个题材具有新意和亮点,值得拍摄。

徒步尼泊尔6岁儿童图(尼泊尔孩子要攀岩划船5小时去上学)(4)

这个主题包含了深刻的思想认识,对现实、对政府的反思,也表达了导演个人对生活和理想的一种追求

三、影片的主要结构特点及哲学思考

(一)、本片主要结构

本片的结构非常清晰,总体上来说属于板块结构,共四集,分别讲述了肯尼亚、尼泊尔、西伯利亚、秘鲁这些地区的“跋山涉水上学之路”。从每一集的具体情节走向来看,它属于线性结构中的复线结构,人物和情节的发展遵循了时空运行的合理规律,从孩子们起床,准备上学,踏上旅程,学校的上学情况,放学回家,最后完成讲述。而其中又在众多孩子中发展两条或以上线索,同时讲述两个及以上家庭的情况,包含老师的口述,将孩子们的上学活动和家里的亲人活动情节串联起来,构成自然的转场,给观众制造尽可能多的信息点和丰富的视角,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故事的讲述不会显得单调和乏味。

徒步尼泊尔6岁儿童图(尼泊尔孩子要攀岩划船5小时去上学)(5)

(二)、内容:人类获取知识的内在活动

1 变形的需求层次获取方式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指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影片中的父母和孩子也无可例外的体现出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值得注意的是,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生存、温饱属于此类;最高级别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对知识的获取,拥有梦想属于此类。在影片的家庭中,“贫穷”的问题无一例外,但父母和孩子企图通过先忽略最低的需求层次,专注于实现最高的需求层次的方法,最后再来改变现状,以满足自己的最低需求层次。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获得温饱。“米尔马拉希望自己的女儿整天都能待在自己身边,但她坚信如果不读书,卡比塔就不会找到工作,当然更重要的是,也不会找到丈夫,这就是她让四岁的女儿走六公里多的山路去上学的原因。”

徒步尼泊尔6岁儿童图(尼泊尔孩子要攀岩划船5小时去上学)(6)

对于家境贫穷的人,他们仿佛更倾向于先努力达到最高的需求层次,再顾及自己的最低需求层次,这对于人的生存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阿吉特的爸爸没有上过学,但于其他的爸爸一样,他也知道学习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每天昆普村的父母都会让他们的孩子去上学。不难看出,“知识是唯一的出路”,父母面临的经济等压力也就随之而来,许多人为了让孩子的学费有保障,不得不拼命干活,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耗着等病自己好,或者一病不起,加剧家庭的不幸。“有几个月我都不能下地干活,我的家人试图替我去干活,但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可能的,整个家庭就陷入了困境。”阿吉特的爸爸这样说。

徒步尼泊尔6岁儿童图(尼泊尔孩子要攀岩划船5小时去上学)(7)

这种满足最低生存需求的方法是艰苦而不合理的,有悖人性,导演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从而引导一些家庭中的父母说出了这样的话,其中就包括一位名叫巴瓦尼·夏尔马的老师,她表示,即使在不久的将来,学生们面临的乘铁筐过河的危险方式也不会有什么改变,因为尼泊尔有一项明确的规定,除非钢索断裂,有人因此丧命,政府才会关注,尽管此前已经发生过一起严重的事故。巴瓦尼常常为此去情愿修桥,可是并没有人理睬她。通过这一段的拍摄和解说可以明显地看出导演的内心倾向,谴责政府的不作为,无法保障公民的基本人身权益。

徒步尼泊尔6岁儿童图(尼泊尔孩子要攀岩划船5小时去上学)(8)

2坚持上学的心理原因

英国经验派美学的集大成者“博克”著有《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其中就提到,人的基本情欲分为两种,一种涉及“自体保存”,即维持个体生命的本能。“崇高感”属于此类,首先,当生命受到威胁时人便产生恐惧感,这就是崇高感的来源;接着,由于人的本质力量使人意识到这一危险不太紧迫或得到缓解,于是产生快感,而这就是崇高感。对于惊惧如何在崇高感中转换为快感,博克认为,一方面是由于对象虽然对生命造成威胁,但这种威胁不足以引起绝境,自己仿佛征服了伟大的事物,此刻产生一种自豪感和胜利感。

徒步尼泊尔6岁儿童图(尼泊尔孩子要攀岩划船5小时去上学)(9)

“干完农活的阿吉特在为出发作准备,学校位于河流另一边的山谷中,两个小时后,也就是10点,学校开始上课,为了一个梦想走这么长的一段路,并不是件坏事。”可以推测当阿吉特为了上学,克服了路上的重重困难后到达学校,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日复一日的坚持走在艰险的路上的原因。下面一个例子,可能更加明显地指出了这种心理上的“崇高感”的获得方式。

“当阿纳特从铁筐里走出来时,他突然想到今天下午回家时,自己就要爬上钢索推铁筐了,这让他喜忧参半。”忧的是,面临自己过河,担心落水而不由生出的一种害怕,换言之就是当生命受到威胁时产生的恐惧感,即崇高感的来源;喜的是,一旦能自己过河,就标志着成为了大人,换句话来说就是,自己仿佛征服了伟大的事物。由此可见,支撑人类求知的欲望并不仅仅是对生理需求的渴望,还有其中的内心崇高感的获得途径,这种途径不胜枚举,苦思冥想解出一道几何题,通过严格考试取得优异成绩等现象都在此列。

徒步尼泊尔6岁儿童图(尼泊尔孩子要攀岩划船5小时去上学)(10)

由此,得出结论,在面对上学这样一个普遍性题材的时候,我们可以绕过高谈阔论的“梦想,抱负”等虚空的话语,直接观照人的情感中最基本的需求部分和心理感受,不一定非要将“上学读书”束之高阁,摆在一个令人捉摸不透的位置,故作高深地说些遥远又宏大的话,来评价一个人,不看一个人的背景,性格,生活习惯,就下定“因为有梦想”的结论,这种不顾及梦想产生原因的做法,导致在现代社会,“梦想”这个概念成为具有压倒性、又无比空泛的描述。

徒步尼泊尔6岁儿童图(尼泊尔孩子要攀岩划船5小时去上学)(11)

四、结语

《翻山涉水上学路》的基本结构分析如上,除了对影片的常规分析外,它所表现出的内核精神更为重要。对于我们普通的人来说,“上学”不过是人生旅途中一段特定时间的必要过程,它跟我们常见的没有什么不同,也不会具有太大的特殊性。而《翻山涉水上学路》中,“上学”却变得是不一般的,上学路的艰难也让“上学”给当地的人带来了非一般的意义,其中种种心理因素的考虑,成为反射一个特殊地域的社会风貌的镜子,它也带给一种我们和往常不一样的视角,启发观众对人类文化和人文心理思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