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鼓书(随时代浮沉的传统说唱艺术)

数年前回乡探亲时,偶然见到了一种未曾见到过的曲艺表演:

一位面容清癯的中年男子,坐在祖屋大厅的中央,身前架着面小鼓,一手持木筷,缓急有致地敲打着鼓面和鼓沿;另一只手,则持木板敲击,并随节奏,用方言唱着富有韵律的词曲。旁边的老人担心我听不懂,饶有兴致地介绍着说,这叫“鼓书”。

因为对民俗文化极为感兴趣,所以演出结束后,我便与这位表演鼓书的艺人攀谈起来。经过他的介绍,我才知道这种看似简单,且用方言演奏的曲艺,竟是一种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艺术。

最新的鼓书(随时代浮沉的传统说唱艺术)(1)

鼓书的起源与发展:融合各种说唱艺术形式,从而走向繁盛

鼓书是中国一种传统的说唱艺术,流行于中国北方各省市,其起源,或可追溯至先秦时期。

《庄子·至乐》记载,庄子妻子去世,他鼓盆而歌,歌曰:“生死本有命,气形变化中。天地如巨室,歌哭作大通。”庄子这般坐着敲打着瓦缶歌唱韵文,与简单的鼓书演奏极为相似。而《荀子·成相篇》则被认为是最早的说唱文学作品,清人卢文弨誉《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

1957年四川成都出土两尊东汉说唱俑,陶俑一手抱着鼓,一手握短棒,栩栩如生,《故事会》的刊徽,便是其中一尊说唱俑。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出土的说唱俑有二十余尊,其中多是东汉陶俑,由此可见,击鼓说唱的这种表演形式,在东汉时期已有雏形。

最新的鼓书(随时代浮沉的传统说唱艺术)(2)

说书俑

唐朝时期,文化艺术繁荣,击鼓说唱的艺术形式,也颇具行业规模。

《中国曲艺志》记载,当时许多学道之人,将一些道教理论精神,以及惩恶扬善的故事,在街头巷陌之间击鼓传唱,警醒世人。其中关于“八仙”的传道故事尤多,唐人段常《避仙传》载:

蓝采和手持拍板,唱踏歌行乞于市。

所谓“拍板”,便是后世鼓书的伴奏乐器之一,而“踏歌”则是一种曲式结构,后演化为一些鼓书流派的基本曲式,例如潞安鼓书。

晚唐时期,随着佛教的传播,许多僧侣又将佛经改编成通俗的故事,以散文叙事、韵文歌唱渲染,这种说唱方式被称为“俗讲”,亦是鼓书发展的一大来源。

至于宋朝,鼓子词和诸宫调的兴起,则为鼓书说唱艺术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鼓子词是一种流行于宋代的民间曲艺,其主要表演形态是以鼓为伴奏,以韵文、散文相杂说唱为主体构建而成。后引起士大夫阶层的兴趣,沿用鼓子词的形式创作了许多作品,说唱曲式则多由1-3个同宫调的相同曲调组成。

最新的鼓书(随时代浮沉的传统说唱艺术)(3)

这里的“相同曲调”,或许有些难理解,在此以词牌名举例,简单解释下。众所周知,宋代时,词牌都有各自曲调,按词牌填词后,便可以歌唱,例如《点绛唇》。而吕渭老《圣节鼓子词》的曲式,便是以《点绛唇》的曲调重复两遍组成。

诸宫调亦是一种说唱形式,由宋代传奇艺人孔三传所创。《碧鸡漫志》载:

熙丰、元祐间······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

诸宫调的唱词,同样是韵文、散文相杂,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伴奏乐器比较丰富,有鼓、板、笛等,在宋廷南渡之后,诸宫调又分为南北两个派系,不同的派系的伴奏乐器也有所区别。

明清时期,随着民间曲艺的体例成熟以及广泛传播,鼓书的发展也到达了一个高峰。

明末清初之际,许多盲人迫于生计,打着云锣皮鼓走街串巷替人算卦。为了吸引人来算卦,他们将一些玄奥的卦词简化,融合一些言简意赅的处世俗语,编成顺口溜,伴着鼓声唱出来。

这些朗朗上口而又通俗易懂的卦词,很快就收到热烈的反响。卜卦人见此,又将一些历史故事、小说演义等编成韵文,并融入一些地方曲调进行说唱,如此更受欢迎。乾隆初年,这些说唱的盲艺人组成了“三皇会”,这种艺术组织,使说唱艺人之间交流互通,极大程度促进了鼓书的发展。

最新的鼓书(随时代浮沉的传统说唱艺术)(4)

此后,说唱艺术组织出现了拜师授徒的形式。不同地域的代表艺人,有着不同地域的表演风格,代代相传之下,便形成了各种以地域命名的鼓书流派,比如西河大鼓、泽州鼓书、潞安鼓书等等。

鼓书说唱艺术,源远流长,非一蹴而就,从庄子“鼓盆而歌”与荀子《成相篇》的说唱韵文出现,至清代说唱艺术的繁荣,鼓书是在各种说唱形式不断交融下,综合发展的。无论是唐代道经佛理的讲唱,还是宋代鼓子词、诸宫调,这些都是鼓书汲取养分的源泉。同时鼓书艺人又擅于从历史文化、现实生活当中搜集素材来充实内容。

从上文梳理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看出,最初并没有“鼓书”这个概念,这些艺人先是在曲艺发展中不断完善鼓书的演奏形式,在进入成熟期以后,鼓书的概念逐渐形成,并依照地域分化出各个流派。

鼓书的伴奏与曲式:以书鼓伴奏为主,以地方曲调说唱

从上述鼓书的发展嬗变,我们大致了解这种曲艺是击鼓说唱的形式,在发展的过程中,鼓书的伴奏乐器与演唱曲式也存在差异。

1.伴奏:以鼓为主,部分弦乐器为辅

鼓书,顾名思义,其伴奏乐器,以鼓为主,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 基于传播理念的说唱目的,鼓这种乐器具有便携性,能够适应坐、站,甚至流动行走时演奏。
  • 鼓声有良好的共鸣,声音低沉中有激越,能够传声很远,非常适合鼓书艺人招揽听众,而又不至于太过吵闹扰民,引起群众反感。
  • 由于鼓面与鼓身材质不同,敲击之后,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色,鼓书艺人能以单一的乐器演奏出多种伴奏音,以配合说唱内容场景的变化。
  • 鼓书兴起时,较为注重的是说唱的内容,很多艺人不谙乐器演奏。相比其他乐器,鼓更容易上手演奏,且所费气力较少,艺人能够长时间演奏,来适应走街串巷地说唱,以及更好的掌握节奏急缓,以辅助说唱内容情感的变化。

最新的鼓书(随时代浮沉的传统说唱艺术)(5)

各鼓书流派传承不同,伴奏之鼓大小形式也有差别。总体来看,各流派使用的伴奏鼓,鼓身高度约在6-8厘米,鼓面直径约在22-30厘米。鼓书艺人在流动演奏时,一般会用绳索将鼓绑、挂在身前,固定演奏则将鼓置于鼓架之上。用以敲击的鼓槌,称之为“鼓箭”,一般由竹制成,长度约25厘米。

除了鼓与鼓箭,鼓书艺人还会手执简板,板一般由两块木片组成。演奏时,艺人一手击鼓,一手执书板敲击。鼓、鼓箭、简板这三者可视作一体,称之为“书鼓”它是鼓书演奏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伴奏乐器。

在长足的发展与交融之下,一些鼓书流派演奏除了说唱演员之外,还会配以一至数人的乐队伴奏,其伴奏乐器也丰富多样。常见的有三弦琴、二胡、四胡、琵琶、扬琴、脚踩板、小镲、小锣等,部分流派顺应时代发展,还增添了电子琴等现代化乐器。

诸如都昌鼓书的演奏形式,一般是单人说唱,伴奏乐器则是最基础的书鼓;像流传较广的梅花大鼓,则以一人奏鼓板说唱为主,另有四人持三弦、四胡、琵琶、扬琴,共五种伴奏乐器,似梅花五瓣,这一鼓书流派便因此而得名。

最新的鼓书(随时代浮沉的传统说唱艺术)(6)

书鼓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曾有较为杰出的鼓书艺人,将铜锣、小锣、小镲等乐器固定在桌架上,用双脚进行牵引击打,以单人奏多种乐器进行说唱。不过这种早期单人说书的特技,已逐渐消失。

2.曲式:随着鼓书流派依托的地域不同,融合各自地方特色的民歌小调

鼓书的唱腔曲调,多是源于民间歌谣和地方小调,有着明显的地域性,这既是鼓书一大艺术特色,也是鼓书流派主要的划分标志之一。部分鼓书流派,因为同一地域有着不同的方言体系,故而在发展中,同一流派鼓书会有不同的唱腔。例如阳城鼓书,便由阳城境内的几种不同的方言,衍生出了四种主要的唱腔风格。

鼓书艺人在演出时,皆是用各地独特的方言来进行说唱,这也是鼓书的艺术魅力所在。方言说唱的形式,既能使当地民众毫无隔阂的理解接受鼓书的内容,十分亲切,又能更好地体现地方民俗,增加地方文化底蕴。

鼓词的体裁与内容

1.鼓词的体裁

鼓词是鼓书曲艺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前文已有所提及,鼓词以韵文为主,杂以散文叙事。其句式一般为七字句,七字句能够最大程度体现鼓词的音乐性,又能凝练地展现内容,使艺人说唱时朗朗上口,观众听起来优美整齐。如鼓书曲目《呼家将》的鼓词:

大宋仁宗坐龙廷,奸相庞文来逞凶。

忠臣良将遭迫害,满朝文武气不平。

同时十字句也是鼓词主要的句式之一,这两种句式都是上下句的结构。当然,鼓词的句式并非一成不变的,根据内容的不同呈现变化,也有五字句、八字句等句式变化,以丰富鼓词说唱的节奏形式、增强内容的表现力度,同时在各种句式中,还会增添助词来配合语气、情感的变化。

鼓书流行于北方诸地区,所以鼓词多是按照“十三辙”所押韵的。所谓“十三辙”,是按照北方方言体系所归纳的韵部,具体韵部的韵母,可参看图表,如下:

最新的鼓书(随时代浮沉的传统说唱艺术)(7)

十三辙

另外鼓词还有短篇、中篇、长篇三种体裁。

其中短篇的说唱时间多在半个小时以内,一般只唱不说,主要体现鼓书唱腔的音乐之美,如《包拯投胎》。中篇则在半个小时至两个小时以内,有说有唱,如《孟姜女哭长城》。长篇在两个小时以上,一般是数天甚至数十天连续演出,长篇鼓词非常类似长篇小说,由一个个具有连续性且完整性的短话本组成,如《响马传》。

2.鼓词的内容

鼓词的内容丰富多样,来源也繁杂不一,为了方便介绍,我将其分为固定话本和即兴话本。

固定话本,多是短篇、中篇内容鼓词,内容多源于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小说演义之类,如《韩湘子度林英》、《草船借箭》等。这类鼓词内容,已有范本,或是文学范本,或是曲剧范本,其故事发展脉络和结局基本相差不大,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版本变化并无太大出入,且通行在各鼓书流派中,广为传唱。

即兴话本,其内容题材多来源于民间生活中的婚姻爱情、婆媳关系、邻里纠纷、人物生平之类,如《送郎上前线》、《小两口走亲戚》等。这类鼓词内容十分贴近社会现实,有着极为明显的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同时,因为是鼓书艺人即兴创作的内容,即兴话本随着创作艺人所属流派的不同,而具有地方特色,最为显著的即鼓词内容融合了大量的方言词汇。

最新的鼓书(随时代浮沉的传统说唱艺术)(8)

需要说明的是,长篇鼓书曲目的鼓词虽多源于历史典故、小说演义,但其鼓词内容却多是即兴话本。前文已说,长篇鼓书的演出往往需要数天至数十天的时间,其鼓词篇幅已经抵得上数十万字的小说了,再加之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若想按部就班的背下来,这对鼓书艺人来说,基本不可能做到。

所以,长篇鼓书曲目的鼓词,具备着民间口头文学的特征,是鼓书艺人即兴创作的。当然即兴创作并非漫无边际,长篇鼓书曲目,一般有故事梗概,鼓书行业称之为“梁子”,梁子与小说创作的大纲十分相似。其中包含情节发展的主线和支线,还有主要人物的基本信息、故事背景等。

鼓书艺人演出时,需要根据梁子即兴创作鼓词,丰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在创作的过程中,艺人需要流畅自然,口似悬河、连绵不绝,在通俗易懂的同时,要兼顾句式的整齐和押韵,另外内容也要有足够的起伏和吸引力,并能串联成一个整体。所以很多鼓词内容看似简单,但完成条件却是十分苛刻的,这也充分显示了鼓书艺人非凡的口头创作能力。

最新的鼓书(随时代浮沉的传统说唱艺术)(9)

著名京韵大鼓艺人——小岚云

鼓书的现实意义:在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多重功能作用

具有祭祀意义:中国许多民俗艺术,都来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以及祭祀活动,鼓书作为传统说唱曲艺的一种,最初也有驱邪祈福的“敬神”性质。过去,许多乡村都会举行迎神敬祖等祭祀活动,并邀请鼓书艺人来说鼓书,以娱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出入平安。随后民间的婚丧嫁娶、盖房上梁、节日庙会等民俗活动,都会有鼓书艺人的身影。

实用性以及娱乐性:彼时科技不发达,娱乐消遣之物,也极为单一,因此每逢地方有鼓书演出时,都会吸引许多人前来观看,台下的观众摩肩接踵,场面热闹非凡。在这个过程中,鼓书演出的性质已逐渐由“娱神”转化为“娱人”。

随着明清市民经济的兴起,曲艺也趁势发展,鼓书作为广大群众消遣娱乐形式之一,在北方各地流行开来,许多鼓书艺人,迫于生计随着漕运商人,往各交通要塞之地演出,以赚取演出费用。京、津两地更是曲艺集结地,以现实为依托的《老残游记》,便曾多次描写了清代鼓书演出座无虚席的场景。

最新的鼓书(随时代浮沉的传统说唱艺术)(10)

民国时期天津鼓书演出场景

所以,对于艺人来说,鼓书有着养家糊口的实用性,诸如清代的那些盲艺人,在生活没有保障之时,鼓书为他们带来了生存的希望;对于观众来说,鼓书则有较强的娱乐性,在那段单调枯燥的岁月中,鼓书为人们带来了许多快乐和感动。

教育性:通俗文学、民间艺术有着广泛的传播性、娱乐性,同时也因此具备良好的教育性。冯梦龙一生致力于小说、戏曲的创作,他认为“通俗演义一种,遂足以佐经书史传之穷”,意思就是小说演义等通俗文学,与子史经集一样,亦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鼓书也是如此,在封建时期乃至民国时期,人民群众的识字率还是很低的,他们很难通过《史记》等书知历史兴衰,也无法去解读《论语》学会修身齐家。但是当《千里走单骑》、《卧冰求鲤》、《岳飞传》等故事从鼓书艺人口中说唱出来时,忠义、仁孝、爱国等精神思想,便逐渐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对于不识字的百姓来说,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比圣人之言更为直观有效。

宣传性:在信息传递较为闭塞的时期,鼓书还起到了宣传的作用,那些战争英雄、好人好事、官方政策,可以通过鼓书的形式,更为集中广泛的传播开来。如今很多地方的鼓书,会演绎说唱当地一些传奇人物的发家故事,而在白事演出上,则会说唱逝者一生的苦难经历和为善之处,以寄托亲友的哀思,这也正是鼓书的宣传性质所衍生来的。

最新的鼓书(随时代浮沉的传统说唱艺术)(11)

由此可见,鼓书的现实意义,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至今鼓书已着有祭祀意义、实用性、娱乐性、教育性、宣传性,并且这些功能在鼓书曲目中,多是互相交融并存的。

风月说: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迎神敬神等祭祀活动,在民间逐渐销声匿迹;教育的普及,也让人们拥有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而逐渐新兴的娱乐方式,更是令人应接不暇,很多传统的娱乐方式,已深埋于历史……。

因而,鼓书的演出市场,也在新时代的洪流之下,逐渐被冲散。上一代的艺人,在叹息中老去,新一代的青年,在艺术审美、思想观念变化中远离。我时常看到老一辈的人,缅怀过去露天围坐听鼓书的时光,可始终体会不到他们的感受。

还有一些人,依旧坚持着、传承着这门说唱艺术,除了寥寥几种影响力较大的,许多鼓书流派只能自娱自乐,或是偶然为那些未尝见过鼓书的亲友演奏一番,让他们“尝个鲜”,而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坚持难能可贵。所幸,因为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遗产不留余力的保护,鼓书得以传承延续,此时我们还能领略各流派鼓书的风采。

最新的鼓书(随时代浮沉的传统说唱艺术)(12)

鼓书随时代而浮,又随时代而沉,它的辉煌终究是过去了。然无法忘记的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曾有一群人,背着书鼓,走遍了我们生活着的这片土地,述说着传奇故事,歌唱着人生悲喜,为一代代人民群众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或许很久以后,鼓书已无人去说唱,也无人去聆听,但它永远不会消失,因为鼓书已经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难以分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