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发展潜力怎么样(你们觉得长沙未来发展怎么样)

长沙发展潜力怎么样(你们觉得长沙未来发展怎么样)(1)

我对长沙的未来如何没法下定论,我只能给大家解答几个重点现象,让大家对长沙以及国内其他城市根据实际情况对号入座,其他额外的内容我就不展开来讲了,只给一个基本的总结,否则篇幅太长,我也没那么好的文笔继续写。

首先是长沙的房价和居住体验。

很多人会把长沙的房价归结为地方良好的限购政策,的确,这极大的阻止了炒房者哄抬房价的行为。

但是实际上,这并非是长沙低房价最主要的原因,因为你解释不了下面这一点:

长沙现在的房价虽然处在洼地,但是正处在飞速的上涨中,限购政策并未能阻挡长沙的房价高速上涨,即使是长沙,房价也在往偏离劳动者刚需预期的方向发展。

而除了房价洼地外,长沙的整体居住体验并不算好。

包括湖南省在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很多省份都位于丘陵地带,省内丘陵遍布,城市只能建在丘陵包围的几处平原内,依托省内密布的河流对水资源的供给和对平原的冲积,形成城市和城市群。

所以如果你注意观察的话,像湖南省这样丘陵遍布的省份,省内的城市基本都建设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城市和城市群被丘陵所包围,城市内部和周边有大量的湖泊和河流,反正肯定不缺山水就是了,长沙以及整个长株潭城市群,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环境下。

受此影响,环绕在城市周边的丘陵甚至山地地形,会对水汽形成阻挡,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亚热带地区,又是个水网密布的地方,本身就偏向湿热,这就会让水汽更加聚集在被丘陵环绕的城市群内部,难以消散。

于是,“湿”就成为了长江中下游省份绕不开的话题,一年四季长期存在。

所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湖北和湖南两地,气候绝对不是宜居的类型,过重的湿气配合上亚热带纬度带来的温度影响,以及地处内陆的位置,让湖南的夏季极端化,湿热到离不开空调的地步,中暑的风险极大增加,而到了冬季,湿冷的气候又会极大降低体感温度,这使得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虽然冬季气温并不算低,但是人体对温度的感受却会和山东河南河北这些北方省份差不太多,尤其是冬天下雨的时候,反正你会感受到很冷就是了。

那么,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湖南的气候会怎样呢?

长沙发展潜力怎么样(你们觉得长沙未来发展怎么样)(2)

近四千年来我国历史气候变化

说实话,对于湖南来讲,全球变暖的影响其实是负面因素居多的。

最近几千年来,我国的气候整体上是按照变冷变干的趋势发展的,直到最近一两百年,受到气候周期性自然调节,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和湿润趋势。

而在历史温度更高的春秋战国和隋唐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网要比现在还要发达得多,春秋之前的更早阶段,现在武汉长沙所在位置为代表的江汉平原,基本都处在成片的大泽之中,后来随着气候变冷变干,降水变少,大泽的湖面开始下降,逐渐干涸成现如今的几个小湖泊,武汉市内的几处湖泊,还有大家熟悉的洞庭湖,都与当初云梦泽干涸后逐渐被露出的地面分割成的小湖泊有关。

而在唐和五代之后,随着我国气候继续转冷并进入持续近千年的低温干旱阶段,我国宜居带逐渐南移到现如今的秦岭-淮河以南,也就是江浙-湖北一带,与此同时,广东一带的四季气候也变得适宜,脱离了古代多瘴的印象,塑造了从北宋开始南方地区发展的黄金时代,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随着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湖北湖南一带的降水量会逐渐增加,湿热会变得更加严重,江河湖泊的水位也会上升,并有淹没部分平原的风险,本来我国在围湖造田等方面就很严重,虽然在近几年生态修复上有所改善,但是仍然没有恢复到自然水平,与此同时,我国气候宜居维度线,或者说亚热带分界线将会不断北移,停留在山东,河南,陕西一带,这也是为什么春秋战国之前和隋唐时期,中华文明主要位于这一带附近的原因。

而如果全球变暖在上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剧,则意味着地球逐渐走出第四纪大冰期的影响,气候回归地球的正常水平,而在温度回归正常的情况下,我国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一带,将会重新回归温暖湿润的气候,夺回曾经持续几亿年的宜居宝座,成为最适合陆生动植物生存的区域(想想为什么山西内蒙一带有大量的煤炭储量就知道了),而彼时我国的南方地区,则更适合两栖动物生存(滑稽)

这就是为什么,单单从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而非其他因素来考虑,我国就应当参与碳排放的游戏。

我们说回房价,讨论一下长沙低房价的原因所在。

房价的出发点,在于一个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地方需要足够的财政收入,维持地方的高速发展。

所以在我国,土地财政的使用是普遍情况,卖地的确是太香了。

不过全国各个城市土地财政的现状其实是不太相同的,很多城市本身已经有了很大的体量,城市内可供出让的土地资源已经十分有限,一些城市甚至已经开始以城市共建的名义,借助其他城市的土地资源进行发展,维持土地财政。

这就意味着,很多城市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过少,为了提高总收益,地方只能把这部分土地卖的更贵,通过把土地单价抬高来维持财政收入的持续高涨,而这也意味着房价的持续推高。

不过,对于土地资源还足够多的城市,目前是没必要这么做的,而长沙偏偏就是这样的城市。

在进行大举的基建和投资之前,长沙绝对是所有省会城市中较小的那个,所以理论上,如果长沙想要大举扩张,有着远超其他城市的土地资源供应,这些土地资源绝大多数都是尚未开发的荒地,对于赚取土地财政和进行土地开发来说不要太舒服,此外,长沙还拥有大量的县域面积,这同样可以为长沙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供应。而作为湖南省一家独大的省会,长沙可以从整个湖南省充分的虹吸劳动力,为长沙的城市发展和房屋购置贡献力量。

那么自然,可以出让的土地资源足够多,那就没必要把土地的单价抬得那么高,而土地出让金的成本,现在往往占据了房价的一半以上,这迫使房地产公司为了收回成本,获取利润,只能把房价推的更高,而房价推的更高以后,刚需人群无法买房上车,投资买房大行其道,资本的聚集就会把房价推的更更高,形成连锁反应。

所以准确来说,长沙现在房价低,主要是因为长沙的发展起步相对其他大城市较晚,还没有走到其他城市过度透支土地财政那一步,至少现在,长沙还有充足的土地资源可以用于开发。

而到目前为止,土地财政对财政收入的支持近乎是无解的,换句话说长沙也没办法规避这个大趋势,除非你像东北西北的很多地区那样不搞土地财政,或者说没人接盘玩不起来土地财政。

所以随着长沙的更进一步发展,土地资源同样会出现走向枯竭的趋势,长沙的房价也会走向高速增长的方向。

其实这个趋势现在就已经看出端倪了,如果你在长沙工作的话,你大概率发现长沙房价已经有开始起飞的趋势了,现在长沙核心区近郊的一手房,如果稍微靠近地铁的话,房价应该已经逼近甚至超过一万五大关了,这个数字虽然相对其他二线城市来说仍然是洼地,不过结合长沙的收入水平来说,其实也开始向超出刚需负担能力的方向发展了。

而且,由于大量的土地财政供应,长沙虽然地方债务不高,财政收入相对充裕,但是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消耗是非常迅速的,从长沙人的视角出发的话,你会发现长沙的城市本体开始快速摊大饼,而这意味着未来越来越多的人要居住在更外围的地区,居住的幸福感也会随之下降,对于这一点,在武汉成都这类超大城市居住的人应该有切身体会。

其次是经济发展和工作氛围。

GDP的三驾马车是指:投资、消费、出口,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虽然GDP有很多种算法,但是这三个是基本上绕不开的。

而对于GDP衡量的经济指标,很多人会把它和城市发展挂钩,其实这一点是没错的,GDP能反映当期经济发展的活跃度,如果再结合其他经济指标,就可以对一个城市现如今的发展情况做出衡量。

但是,GDP主要用于衡量城市地区的发展情况,并非用来衡量劳动者的情况,特别是劳动者的生活幸福感。

理论上,为了把GDP抬升,一个城市要同时把投资,消费,出口都给做大。

为了扩大出口,劳动者扮演的角色是,每天尽可能的堆积足够多的劳动量,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和服务,将产品和服务卖出去。

这种模式其实在注重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家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在劳动密集型占据主导的我国,靠单纯堆叠劳动量实现产量提升是可以实现的,无论你是写代码的,画图的,仿真的,看仪器的,还是出体力活的,在我国基本都遵守了这个规律,你的劳动量,与产品服务的产出数量呈正相关。

而对于某个地区来说,某个产品的出口,不一定是出口到国外,还有可能是卖给其他地区,总之,身为劳动者的你需要增加劳动量就是了。

于是,身为劳动者的你,需要尽可能的延长工作时间,提高每天的工作强度,为GDP贡献更多的商品。

而在投资和消费中,最典型的就是基建和网红经济。

通过基建的大规模投资,以土地财政的方式进行大规模城市发展,然后通过城市虹吸和抢人大战,吸引足够多的劳动力进入城市,为城市内的高价楼盘买单,再通过网红经济,消费主义等方式,进一步透支消费者的钱包,这样就可以在投资和消费领域,同样把一座城市的GDP给拉高。

所以,理想情况下,对于一个高GDP的城市,最佳的做法就是,大举基建,通过高速的城市化实现投资拉动;然后通过城市化虹吸和各种人才政策,吸引足够多的劳动力进入城市,让这些劳动者以极高的工作强度工作,产出足够多的产品和服务;最后再让劳动者给城市内的房子和网红经济买单,以消费带动经济的进一步提升。

那么,对于劳动者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呢???

一方面,劳动者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尽可能高强度的工作,加班大小周是常态,995996是福报,007可以拉满,以此增加产出。

另一方面,劳动者还需要尽可能的把自己手里的钱给花出去,甚至还要为了城市发展,背上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负债,给所在城市的房子和各种消费品买单。

此外,这些劳动者最好不要在养老等方面对城市造成负担,五险一金缴纳给当地可以,不过养老最好让他们的老家去承担,到了中年以后被当干电池一扔就行。

上面列举的是极端情况,不过在现实世界中,各个城市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上面的举措,如果一个城市在GDP等经济指标上很漂亮,那么我敢肯定,加班文化,高房价,消费主义,网红经济,中年危机这些词汇,这个城市多少得沾上一些,不然国内城市的GDP远达不到现如今的水平。

那么对于长沙来说,相关的内容有哪些呢:

1.消费主义与网红经济

长沙在消费端拉动经济指标上是体现的非常明显的,而消费端对经济指标的拉升,是高度依赖劳动者的消费支出的。

那么自然,对消费支出的刻意引导,必然意味着劳动者储蓄的降低。

如果你了解长沙的话,你应该对长沙的吃喝玩乐有深刻印象,它让你享受吃喝玩乐的同时,还让你在长沙并不能存下多少钱,因为你的收入基本都在各种消费中花出去了。

这一点不止是我在湖南时的切身体会,还是身边很多在长沙定居的朋友的切身体会,来自步行街的诱惑,一般人扛不住,当然了,这个是整体情况,并不能精确到个人。

关于网红经济和消费主义,其实是有利有弊的,每个人观点也不同,我这里就不多分析了,容易引战。不过我可以肯定,这种边赚边玩边花的局面,年轻人应该很喜欢,不过对于一个已经组建家庭甚至专心哺育下一代的人来说,他多半是不太喜欢这样的氛围的。

在消费领域,整体来说针对女性的消费引导和产品定制要更加容易一些,所以注重网红消费的城市,对女性整体来说是相对友好的。

2.工作强度与生活幸福感

既然有了做网红消费的打算,那么自然,对城市本身的宣传就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大肆的宣传,让全国人了解到城市本身宜居幸福的一面,从而吸引本地人和外地人旅游消费,这是很主流的做法,长沙如此,成都杭州也是如此。

不过,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

这些城市真的幸福感很高吗???

实际上,高幸福感的印象,是大量宣传投入下给社会大众有意营造的形象,对于那些没有在这类城市较长时间居住过的人来说,很容易被这种刻意营造的固有印象给蒙蔽。

正如我前面讲到的那样,国内的诸多城市,对土地财政和高强度工作的依赖性都非常的高,尤其是国内的二线城市,既不能像三四线城市那样缓慢的追求经济健康发展,又不能像一线城市那样有非常大量的企业提供财政收入,在自身手牌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土地财政依赖度,抬高工作强度,将会是我国二线城市的普遍性做法。

所以说,在工作体验和生活幸福感上,长沙,成都这类网红城市,并没有它们宣传的那么宜居,对于在新城区打工的外地人来说,国内的各个二线城市给你的体验整体上都是大差不差的,加班文化,大小周,五险一金缺损,职场不稳定,皮包公司,这些都会普遍存在,也是每个城市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具体来说,和大众传统印象不同,长沙的企业和工作机会并没有当地人想象的那么差,甚至算是二线城市里较为活跃的,但是长沙以及国内一众中西部的强省会,都是加班强度很高的城市,所谓的宜居只对那些居住几十年的土著们适用,长沙的几个传统大厂,三一,中联,蓝思,都是出了名的血汗工厂,996都挡不住的那种,而像三安中兴这种新引进的大厂,同样是每天十几个小时工作制的加班狂魔,在这些大厂工作,薪资虽然在长沙很不错,但是整体的生活幸福感可以说非常低,绝大部分人不会干太长时间,想在这些血汗工厂退休更是需要铁打的身体和企业的恩赐才行。

除了实体领域以外,长沙的其他行业,例如互联网,设计行业等,由于弹性服务,甲方需求,产品更新等方面的需要,同样在加班强度上非常之大,主要适合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这种高强度工作的局面,在非行政类的各行各业从业者身上体现的都特别明显。

这种情况与国内重视经济指标的大环境密切相关,我们现在仍然处在把蛋糕做大的阶段,对于GDP的关注度要比劳动者的幸福感更加重要。

那么,劳动者能分到多少蛋糕呢?

长沙劳动者的收入并不算高,很多人的收入都在四五千上下,想要过万的工资,你只能去上面提到的那些大厂,或者加入互联网等高薪青春饭领域,拿命换钱,再或者干脆加入一些需要出卖良心的工作。

对于未来的发展前景,我没办法给出定论,虽然我倾向于将蛋糕分配视为未来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是这种做法必然会受到既得利益者的阻碍,长沙也只能跟随历史的进程前行。

最后,聊聊城市管理。

最近几年国家发展的大趋势在于,集中力量重点发展能够通过基建带动的地区,而这些地区一般是之前发展相对较为落后的地方,这使得湖南所在的中西部区域得到了更多的关照。

而对于中西部的省份来说,在地处内陆,获得资源不如东南沿海的情况下,为了阻止劳动力的进一步流失,强省会将会是主要的发展战略,把全省的资源集中起来供养省会,把省会做大,再尝试让省会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这就意味着,以长沙为首的中西部省会城市,近几年获得了曾经从来没有过的大量可供支配的社会资源和财政收入,如果再通过借助土地财政和负债的方式,这些社会资源足以支撑地方的高速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十三五之后,中西部这些一家独大的省会们可以实现超乎想象的发展速度。

但是对于这些城市来说,突然有钱了的感觉并不见得非常美好。

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个根本点,那就是会不会花钱的问题。

对于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子来说,如果你给他一块钱,他会很开心的去买包辣条回来。

但是如果你突然给了这个小孩五块钱的话,他大概率不会去想买点更高端的小食品,他很可能只是选择多买了几包辣条而已。

这个道理和暴发户是类似的,暴发户突然有了钱以后,他大概率不懂得如何支配如此大量的钱,于是他很可能会拿钱去挥霍,大笔的钱最后没有实现高效的使用。

虽然各个城市的管理者都不是小孩子和暴发户,不过这种突然有钱的感受,同样会出现钱应该往哪里花的问题,一方面,这种能大手大脚的日子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钱必须得花在有明显效果的刀刃上才行,这样可以凸显成绩,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人并不敢采取突破性的创新,把钱花在那些有长期收益的项目上,这些项目见效需要的时间长,很可能在任期内难以兑现,反而给接任者做嫁衣,甚至这些项目还可能不幸打了水漂,从而遭受非议。

所以人们会发现,这些钱基本都会投在基建,招商引资等可以明显看到短期收益的事情上,本来长沙这些城市就需要大规模的基建和企业入驻进行补课,而基建和企业投资对经济拉升具有直接的影响,短期即可见效,而把太多钱投给其他领域的话,很可能会有意外,所以为了保险起见,人们还是不会把太多钱拨给诸如技术探索,产业升级这样的事情上。

当然了,如果你把拔地而起千篇一律的厂房就叫做产业升级的话,那你说是就是吧。

如果你走在中西部省会的大街上,你大概率会看到类似于满城挖这种喜闻乐见的场面,道路设施和楼盘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很多道路甚至出现挖了修,修了又挖的情况;你还会看到各种景观设施,比如精美的花坛和绿化带的修建和频繁更换,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但是在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的背后,实则是过多资源投入到基建领域导致的资源浪费,以及非省会地区饿着的问题。

而在招商引资层面,借助大量可支配的财政资源,中西部省会往往会出现大干快上的情况,这一点可以理解,过了这个村未必有这个店,自然是希望发展能快一点就快一点,否则以后错失良机,这些优秀的企业落地的机会就会错过。

不过这就会导致一些额外的后果,为了引进大企业,势必要给予优惠政策,而这其中往往就包含了劳动者权益的让步,长沙等城市由于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导致的加班文化泛滥,很大程度上就与此相关。同样的,对项目的盲目乐观,很容易导致审批的疏漏,被资本家所欺骗,武汉,南京,成都都出现过类似的事件,值得警惕。

再就是体制内人员的收入待遇。

中西部省会的体制内人员待遇,基本上是综合性价比凌驾于本地其他任何职业的存在,除了这些强省会的快速发展外,大量社会资源难以合理支出,最终由体制内进行内部消化,同样是重要原因,这一点在转移支付高涨的中西部地区体现的很明显,短时间内的财政花不完,又不准备给其他城市花,于是就会让当地的公共管理人员产生一种城市很富有的错觉,把财政收入的相当一部分直接作为薪资待遇发下去。而这些地区往往又会把大量社会资源优先调配省会使用,由此加重这种局面的出现,让这些省会的公务员成为香饽饽。

这种做法就是典型的资源低效使用问题,以及强省会的负面效应了,当然,这不能怪中西部的城市们,转移支付之类的做法,有点简单粗暴,缺乏来自国家的精细化设计,中西部地区又不比长三角珠三角那样投资高效,自然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不过对于中西部的各位省会们,最好还是精心设计一番本地的发展规划为好,不然的话过了这个村真就没这个店,要知道北方一众省份都饿了好几年,正处在嗷嗷待哺的状态呢。

剩下的一些补充内容,我就说到哪儿是哪儿吧。

1.关于交通。

中西部的省会们目前在交通发展规划和实际建设上都稍微混乱了那么一丢丢,这和前面说到的城市管理方面的内容相关,穷日子过习惯了,突然有钱了,并没做好准备有钱了干啥,而之前过穷日子的时候,日子紧巴巴,原有落后的交通在更新上就面临较大的困难。

中西部的省份,还是得好好规划一下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才好,不然这么多省内劳动力涌入省会城市,堵堵堵的盛况可能又会出现了。

.2.关于教育和医疗

长沙的教育和医疗绝对是国内能排在前列的。

但是这是总量,如果分摊到省内或者长沙市内的每个人身上,估计就不太乐观了。

这和住在北上深的人是一个道理,很多家庭辛辛苦苦996了半辈子,用所有的家庭资源换来了房子,结果发现医院排队两小时看病五分钟,好学校没自己家孩子的份,结果孩子远不如父母的综合能力,没办法像父母那样靠996硬肝留在大城市。

得,自己的孩子又得和自己的父母在小城市里重新奋斗和积累资源了,你的父母,还有你和你的另一半,两代人的努力就此付诸东流。

简而言之就是,国内的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存在严重的阶层固化,但是无产阶级内部,中产和底层非常混杂,这导致靠辛苦卖命换来的中产地位很容易在后代发生下滑,出现几代无产阶级努力付之东流的情况,而对于有产阶级来说,只要不是败家子,在资本当道的今天可以延绵不绝。

我还是希望全体无产者能够联合起来,我们的权益获得,既可以让自己过的更好,也可以倒逼工作制度和管理模式的进步。

3.关于新城区与老城区

国内的新城区,基本都面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基础设施缺乏。

绝大部分外地打工人应该都工作生活在新城区,如果你有心的话,你会发现,国内的新城区基本都是“睡城”,一片是企业,另一片是住宅,方圆几公里可能只有一两家比较好的医院和学校,新城区的985211打工人们自然要抢破头。

然后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问题了,在人均教育医疗资源不够丰富的情况下,自己的后代大概率不如父母有本事,因为绝大部分奋斗的资源都被房价和医疗教育支出给吸走,并不能给孩子留下什么,结果孩子大概率留不下大城市,重新回到小城市奋斗。而自己老了以后,人均医疗资源的匮乏同样会导致看病难的问题,就算医院很好,但咱也得排得上号才行不是。

不过在这一点上,长沙偏向“小而精”的城市架构可以给劳动者一个非常好的生活体验,城市小就意味着通勤付出的时间成本很低,无需消耗太多的旅途劳顿,而且在相同的医疗教育资源总量下,城市小意味着公共资源更紧凑,像国内一些摊大饼的城市,如果住在新城区的话,半夜驱车飞驰十几二十公里为了去一趟医院是常态,这种情况在长沙就几乎不会存在。

但是随着土地财政的高速扩张,城市摊大饼的趋势不可逆转,越来越多的人被迫住在新建的更外围的楼盘中,生活幸福感也会急剧下降。

长沙发展潜力怎么样(你们觉得长沙未来发展怎么样)(3)

4.关于企业活力和产业升级

长沙的企业真没大家想象的那么差,除了中小微比较多,脍炙人口的大厂相对比较少以外,其实长沙的民营经济算是二线城市里能排在中上游水平的。

只不过,受到资本无序扩张和重视GDP的影响,企业赚的很多,劳动者却比较穷而已,毕竟企业一百亿营收又不影响你996打工一个月六千块,反正买不起房就是了。

另外我想说的是,长沙这类城市,或者说全国各个城市地区,都不属于产业升级,而更像是产业转移。

在产业转移的浪潮中,东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总西部地区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转移。

但是这种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还是相去甚远的。

而在现实当中,我们的买办思维作祟,“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思想很严重,技术工艺软件设备产线搭建全都是现成的,我们的资本家们拿着劳动者的血汗钱和国家补贴,大手一挥,厂房一建,办公楼一租,剩下的就是招一大群高学历人才当牛马996干活提供剩余价值就行了。

这种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我是没办法把它和产业升级沾上边的,工艺能力研发,专利技术,设备和软件研制,咱们基本是统统没有的,这一点我作为曾经的制造业研发人员还是可以肯定的,这不是盖越来越多的厂房和写字楼就能改变得了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