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

序言

自从一战诞生以来,坦克作为一种攻防兼备的武器,历来都是传统陆军的主要武器,这也从侧面昭示着坦克对现代战争的重要意义。尽管世界上第一种坦克为英国人所发明,但坦克结构的完善则是由一战末期的法国完成。而法国坦克更是凭借其独特的设计成为世界坦克发展史上为人津津乐道的一种全新思路,也成为了诸多《坦克世界》《战争雷霆》等游戏爱好者心目中的经典。从今天开始,铁匠就陪大家聊聊法兰西战后的重型坦克发展之路,第一个故事要从ARL-44开始说起。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1)

题图

战前的法兰西重坦简史

既然要聊法国重型坦克,那么就不得不提前解释一下法国的国情与战车工业问题。法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坦克作战的国家之一,在30年代就独立发展出了机械化大兵团作战的概念雏形,领先于世界,而一战的胜利也为法国坦克的发展基础奠定了基础。但祸兮福所倚,一战的胜利同时也导致了法国军事领导层在战略上的集体保守:集群化高速推进的中、轻型坦克大量装备势必会导致国家削减传统步、炮兵军团的资源,进而削弱法国守旧派将军们的影响力。因此法国战前倾向于发展行进速度慢,但火力强大的重型坦克,通过这种“移动碉堡”支援步兵攻坚突破。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2)

二战前法国的B1重型坦克,在30年代被誉为欧洲最好的重型坦克

在这种思想的催生下,法国从1936年开始陆续装备了400多辆B-1重型坦克。这种号称“二战前最好重型坦克”的坦克重达28吨,正面装甲60mm,正面安装一门75mm SA35榴弹炮。尽管火力和装甲都是当时的顶尖水平,然而速度却只有28km/h。除此之外,法国甚至还在1938年公开招标138吨重的FCM F1超重型坦克,用作齐格菲防线的突破力量。但这一切都随着二战的开始灰飞烟灭。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3)

法国二战前设计的FCM F1超重型坦克,重138吨,计划用于突破德国重兵布防的齐格菲防线

在二战中尽管没多少德军坦克能击穿法国的B-1重型坦克,但德军却可以凭借高效的对地俯冲轰炸和空地协调将落伍时代战法的法军重型坦克挨个“点名”击毁,而由于法国迅速投降的缘故,许多法国重坦甚至没来得及参战就被德军俘虏,这一结果也直接宣布了法军坦克使用战略的全面失败。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4)

法国战役期间被遗弃在街道上的B1重型坦克

尽管面对德国先进的闪电战战术,法国的重型坦克使用策略宣告失败,而随着二战的持续拉锯与德国的国力衰退,欧洲东线战场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重型坦克相互对抗的装甲消耗战模式,KV与虎式、IS与虎王的对抗也昭示着重型坦克的末路远未到来……

ARL-44的发展前提:法国大国地位的下降与敌对国家的冲击

尽管法国战役后,当时的政府迅速投降并成立傀儡的“维熙法国政府”作为纳粹在法国的代言人,但以戴高乐为首的自由法国依旧争取到了英美和法国海外殖民地的支持,成为了欧洲盟军的重要力量之一,加入到了光复法国、抗击纳粹的力量当中。而随着二战的持续,到了1944年巴黎光复时,盟军中的法军已经超过50万人,1945年5月8日欧洲全境解放时,法军总数已经达到130万,成为欧洲既苏、美、英之外的第四大力量。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5)

1940年向德军投降的法军,法国战役后190万法国士兵被俘

但军队的规模掩盖不了实力的薄弱:由于二战中全境沦丧的屈辱历史,法国军工业受到了极大的挫折。与苏、美、英三国相比,法国军械大多来源于租借法案提供的国外武器与战时缴获,作战实力最差。基础工业也在德国掠夺与英美轰炸当中大量损失,国力下降严重。同时自由法国为了要求殖民地政府的支援,宣布胜利后将给与殖民地独立权,这暗合了美、苏战后的新秩序构想,却损失了法国的既有利益。对于自豪的法国人民来说,这都是难以答应的事情。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6)

战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迅速衰退,殖民地体系土崩瓦解

另一方面,法国战后四面皆敌。尽管在二战中与美、英、苏组成了暂时同盟,但四国利益各不相同必然各自为政建设战后新秩序。苏联的敌对来源于意识形态,而英美两国中前者是殖民地体系下的旧敌,后者是全球霸权主义的新仇,再加上有随时再次复苏可能的德国,法国战胜后的形势也是岌岌可危。为此冷战中的法国尽管是北约创始国之一,但却奉行“提防英、美,压制德国,小心苏联”的国防策略、国防上尽可能独立,政治上尽可能自主

而此时,重建本国的国防工业也就成为了战后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国防工业的重建之中,重建坦克工业也就成了具有振兴民族自信心这样的政治任务。在这样的政治正确之下,法国急需一种国产坦克来振奋人心、重新振兴大国地位,ARL-44的研发也就提上了日程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7)

1951年7月14日驶过巴黎协和广场阅兵的ARL-44

艰难的战前设计阶段

尽管ARL-44是1944年巴黎光复后立项的,但实际关于其研发却早在纳粹占领期间就已经开始秘密展开。

由于迅速投降的缘故,再加之德国战争初期出于孤立英、美的考虑,法国的坦克工业并没有被完全摧毁。像AMX、索玛这些法国坦克大厂不仅没有被德国遣散,而且还能通过为德军服务的方式苟延残喘下来。这些厂商大多在战争当中保留了较完整的设计和生产部门,只是不被允许再生产陆军作战武器,同时由于德国造船业的薄弱,许多战前具备坦克生产能力的造船厂(例如FCM等)被要求为纳粹海军服务。这些厂商也就成为了战后法国重建坦克工业的基础。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8)

《坦克世界》游戏中的SARL-42就是ARL的总设计师莫里斯·拉维罗特在法国沦陷的1942年秘密研发的

不仅如此,在维熙法国内部的反德军官也组织起来,他们成立了一个名为CDM的地下反抗组织,领导国内爱国兵工企业和爱国武器设计师们的地下生产与设计。这些地下生产通常以民用或纳粹海军为幌子,专造一些法国游击队与抵抗军急需的武器。在1943年德国全面占领法国之前,CDM就秘密开展了不少关于使用75mm主炮的30吨级坦克研发。这些研发不但指标很低,而且还被拆分成许多毫不相关的零散项目独立展开,以避免盖世太保和维熙法国情报部门的侦查。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9)

法国战后给CDM开的嘉奖令

关于二战中法国的坦克设计师都搞了些什么呢?这里铁匠以FCM和ARL的研发项目大致说一下:这两家在1943年之前都位于法国未被占领的“自由区”,所以监管相对宽松,进展也更快一些。其中FCM的研发项目是将战前法国索玛S-35中型坦克的单人小炮塔改为配置更合理的2人或3人炮塔(两种不同的设计),同时增大炮塔直径以容纳威力更强的47mm SA37主炮。而ARL则是在总设计师莫里斯·拉维罗特的领导下,基于索玛S-35和G1坦克的经验研发了具有3人炮塔和75mm主炮的SARL-42坦克。但是这些设计多数是零散的炮塔设计,且无一最终完成,再加之战时纳粹管制的缘故,导致这些前期研究都严重落伍于时代。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10)

战时FCM的两个炮塔设计CG与蓝图,左为三人炮塔,右为双人炮塔

1943年11月后,纳粹彻底占领法国全境并加强了对法国全境的管制与监控,CDM领导的坦克研发被迫停滞。但好巧不巧,德国人送出了一个“官方大礼”:他们要求法国厂商参与竞标一种履带式除雪机,负责为德国空军跑道与海军港口除雪。项目的主要承办方为霍奇开斯、索玛公司(也有一说是拉弗莱和洛林)。而CDM就利用这个机会要求参与设计师们“顺便”完成坦克的设计。

为了不引起德国人的怀疑,设计团队不得不将坦克的实际研发做好伪装,用一些民用领域常见但军用落伍的技术来掩人耳目:例如高耸宽大的车身、宽大的过顶式履带等等……一切都看上去都与先进坦克无关,让德国人以为他们真的是在设计一辆除雪车而已。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11)

1942年芬兰缴获的苏制履带除雪车,利用坦克底盘或大型民用拖拉机改装履带除雪车是常见的事

最终基于除雪车的坦克研发项目没有完成,但他们为法国光复后重建坦克工业积攒了宝贵的经验。

1944年法国光复后,新成立的法国临时政府领导人戴高乐立即下令开始国产坦克的研发计划。此时的法国陆军除了拥有英、美坦克之外,还在扫清德国残余势力的作战中缴获了大量的德产豹式坦克。但西线作战的盟军也遭遇了前所未见的强大武器:来自德军503重型坦克营的虎王与虎式坦克成为了盟军的噩梦,所有西线盟军坦克都无法与之正面对抗。此时英国的步兵坦克(英国版的重型坦克)已经过时,美国则完全没有生产重型坦克的经验,这也为法国新坦克增重为重型坦克埋下了伏笔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12)

1944年7月18日,德国503重坦克营的一辆虎王坦克与击毁的M4谢尔曼坦克合影

重型坦克项目上马

1944年10月9日,法国陆军参谋长雷尔中将签署了研发战后第一种国产坦克的命令。起初命令还是设计一种35吨级中坦,装备一门75mm主炮,使用一台500马力的塔尔伯特发动机提供动力,但装甲方面只要求与美国的M4谢尔曼坦克类似即可。法国陆军最初计划订购不少于500辆坦克,估计月产量在50-70辆之间,以满足对德前线需求。这个项目在现在看来指标被定的很低,不过也比较符合法国当下百废待兴的工业能力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13)

1947到48年在雷诺公司生产线上的ARL-44底盘

整个坦克的项目研发工作被交给研发团队相对完整的ARL(吕埃工程公司)进行,因此也就被命名为ARL-44坦克。而这家公司本身就是法国军火大厂APX的坦克部门,后来独立成一家专门的设计工作室,专门干一些履带车辆的外包设计工作。由于没有专门的工厂,坦克的生产计划由雷诺与FAHM(圣查蒙德)分别代工。随后,ARL的设计人员集中了雷诺和FAHM的部分设计师,由设计师拉法格负责,在接手了CDM战时的一些研究成果后,开始了紧张的研发工作。

由于车身设计在法国光复之前就已经基本完成,所以ARL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炮塔设计与各方面微调上,再加之项目指标本身就很低,因此研发的工作进展很迅速。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14)

最开始计划用以施耐德75mm M1932高射炮改装来的SA44坦克炮为主炮

ARL-44第一型设计车身前装甲为60mm,首上迎弹设计,倾角为48°,等效约为90mm,首下倾角63°,等效130mm左右。炮塔采用新设计的ACL-1型炮塔,容纳一门44倍径的75mm SA44主炮。该炮由项目负责人拉法格在1942年领导的一个研发团队完成,由75mm高射炮改进而来,可以在1000m距离内击穿80mm钢板。底盘依旧是由CDM设计的“除雪车”车身改装而来,它沿袭了落伍但符合法国当下国情的B1重型坦克的行走装置设计,采用了宽大的过顶式履带和单侧17枚小尺寸负重轮。动力后置和传动后置,主动轮在后,诱导轮在前,由一台塔尔伯特或庞阿尔生产的500马力发动机提供动力,同时在侧面安装大面积裙甲保护行走装置。按照计算,ARL-44的最大速度可以实现30km/h。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15)

《战争雷霆》中ARL-44第一型就使用ACL-1型炮塔和75mm主炮

但很快在1945年2月的军方审核当中,ARL-44的第一型设计被完全批判一番:此时的德军已经面临崩溃,ARL-44无论如何加紧测试还是生产都已经无法赶上对德最后一战,急需“有”国产坦克的政治目标已然不再迫切。更何况ARL-44的初期指标过低,即便研制成功性能也无力匹敌美国M4谢尔曼坦克,更不能与缴获德国的豹式和苏军的T-34-85坦克相媲美。而孱弱的法国战车工业也不具备快速组织生产先进中型坦克的实力。为此必须增加ARL-44的吨位与火力,以重型坦克的姿态应对美苏的先进中型坦克压力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16)

面对苏联T-34-85的冲击,中型坦克的ARL-44在火力与机动性上并无优势

ARL-44改为重型坦克后,项目改由DEFA(法国装备研究与制造局)负责统筹进行,开始集举国之力研发。新ARL-44改由ARL的原总设计师莫里斯·拉维罗特领导设计,主要指标调整为:总吨位提升至50吨,前装甲首上增加到120mm,倾角60°,使用美国M4A1的76mm主炮,最大时速不低于32km/h。同时将炮塔、主炮等分为子项目交由其他公司分别设计。另外因为早就给ARL-44下了“政治优先”“过渡坦克”的定位,法国陆军也将原定500辆的采购量削减为150辆。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17)

1945年2月的车身设计蓝图,将前装甲厚度从60mm增加至120mm

在新ARL-44紧锣密鼓的研发时,各子项目设计团队的成果最为显著。其中施耐德公司重新对坦克炮塔和主炮进行了设计,增加了防御性与火力。最终负责生产的雷诺公司在1945年6月20日完成了改进后的ARL-44全尺寸木制模型,安装了施耐德设计的全新炮塔和90mm SA45主炮。但吨位的增加也导致原本的500马力发动机不再合适,于是ARL-44决定使用从德国黑豹坦克上拆下来的迈巴赫HL230 P30汽油发动机,并配备一台小功率的辛卡汽车发动机负责驱动炮塔。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18)

1945年6月20日, ARL-44的最终木制模型公布,图为当时总设计师莫里斯·拉维罗特在雷诺工厂的合影

研发完成后,ARL-44第一辆原型车在1946年3月1日下线。此时的ARL-44还是60mm前装甲的中型坦克设计,安装的也是提前生产出来的ACL-1炮塔。再加上主炮未定的缘故,安装的也是最初的75mm SA44坦克炮。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19)

ARL-44的第一辆原型车,此时还是ACL炮塔与75mm主炮,最终于1946年4月4日开始测试

尽管问题众多,但出于政治考虑,法国还是在1947年定型了ARL-44重型坦克。同年施耐德炮塔与90mm主炮最终研制完成,并进行了装车测试。1949年,首批17辆ARL-44重型坦克正式下线,装备给法国陆军第503坦克团,用于替换该团原先装备的黑豹坦克。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20)

法国战后接收了大量的黑豹坦克

ARL-44的性能评测

ARL-44的研发过程历经坎坷,在政治优先的大前提下,这种坦克的整体性能也可以用“一言难尽”来形容。出于政治优先的考虑,ARL-44的设计要求尽可能“完全自主”,甚至会为了避免与英美坦克雷同主动避开一些先进技术。再加之法国坦克工业在战争中只能秘密活动,发展缓慢,也基本错过了二战坦克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21)

ARL-44体积比虎王坦克还要大一圈,但各方面性能远不如后者

所以纵观ARL-44的总体设计,其实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款“用30年代技术”强行“逆天改命”的面子货:车身行走装置的技术直接来源于战前的B-1重型坦克,甚至履带都是照搬的B-1;底盘则是由CDM在德国人眼皮子底下秘密搞的“履带式除雪机”车身;火炮甚至直接试图从美国人手里买谢尔曼的76mm M1坦克炮,受制于政治正确性才不得不从国产高射炮上改进;发动机更是直接从黑豹坦克上拆现成的……

坦克作为陆军高精尖的武器,不单单是一个作战系统单元,本身更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具体体现。而ARL-44却是一辆“赶时间”又“苛求国产”的大杂烩,其性能可想而知。下面铁匠从优缺点两个方面来详细盘点一下ARL-44的各方面性能:

优点

作为一款重型坦克,火力与防护是重中之重,而在这两点上,ARL-44算是做到了优秀与合格。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22)

博物馆馆藏的ARL-44重型坦克

首先火力方面,量产型的ARL-44安装一门90mm SA45坦克炮。这种炮是施耐德公司在研究了德国88mm KwK 43坦克炮之后,利用本国的90mm M1926高射炮为基础研制而来,这种高射炮本身就是法国海军巡洋舰或者小型铁甲舰用于高平两用的火炮,因此弹道平直,初速也高达850m/s。施耐德在原来的高射炮基础上重新设计了制退缓冲器,后坐行程更短,同时在炮管前方安装了一个单腔室的冲击式炮口制退器缓冲后坐力。并将炮管从原来的50倍口径延长至65倍径,进一步增加炮弹初速。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23)

法国海军的90mm M1926高射炮

在施耐德的改进之下,SA45坦克炮具备了出色的性能:发射普通的被帽穿甲弹(APBC)时,炮口初速达到了1000m/s,可以在1000米距离内击穿170 mm匀质钢板;而如果将弹种换为侵彻力更强的硬芯穿甲弹(APCR)时,其侵彻力足够在600米距离内击穿207mm匀质钢板。在那个观瞄设备落后的年代,这种穿甲能力已经足以“屠虎弑豹”,甚至面对虎王时也有一战之力。同时这门火炮极其精准,在1950年的靶场测试当中,SA45坦克炮的精度要远超黑豹的75mm KwK42坦克炮。也正因为该炮性能良好,在法国之后的重型坦克设计当中SA45也大多是首选火炮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24)

除此之外,新的施耐德炮塔还安装有一挺7.5mm遥控机枪

其次的优势就是防护方面。ARL-44在AMX 56“勒克莱尔”主战坦克服役之前,一直都是法国防护能力最强的坦克。其车身正面防护更是登峰造极:车体为首上迎弹设计,装甲120mm,倾角45°,等效值230mm;首下装甲为50mm,倾角64°;车身侧面为60度的垂直装甲,并安装有10mm厚的整体式裙甲保护行走装置,构成了简单的间隙装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御早期的破甲弹。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25)

ARL-44的纵向截面蓝图,注意首上厚重的装甲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26)

ARL-44的侧装甲,注意其90mm主炮可以缩进炮塔内方便车辆运输

由施耐德设计的大型炮塔前半部分为整体铸造,正面装甲不含炮盾可达110mm,再加上120mm的炮盾可以达到远超纸面数据的实际等效值。炮塔的后半部分为钢板焊接制造,厚度为30mm,防护性能稍差。除此之外,施耐德炮塔大量借鉴了黑豹G型炮塔的多面体设计,炮塔正面投影很小,且正面的炮塔侧甲与前装甲之间形成了很大的倾角,实际上增加了正面等效厚度。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27)

一辆归私人收藏的ARL-44靶车,注意侧面炮塔的弹孔

另外即便不看装甲设计,但从装甲质量上来看,ARL-44的装甲也相当靠谱。1942年,法国两艘战前建造的敦刻尔克级巡洋舰被维熙法国的爱国军官自沉于港口,避免落入纳粹之手。随后由于缺少打捞能力,纳粹将船上能用的武器拆下来,船身却被很好保留。于是FAHM与雷诺公司在建造ARL-44的时候就专门从水下的战舰残骸上切割了大量的优质装甲用于坦克制造,这些装甲的性能甚至远比德国战争后期制造虎、豹坦克用的装甲都要好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28)

法国敦刻尔克级战列舰的二号舰斯特拉斯堡号在1942年被法国爱国军官自沉后被意大利打捞起拆解掉可用武器,后被美军在1944年持续轰炸,到战后已只剩船体残骸

缺点

但除了防护与火力之外,ARL-44的其他性能就十分落后了,不论行走装置、发动机还是整体的可靠性都很差。

首先说行走装置:ARL-44的底盘来源于CDM二战中的“除雪车”设计,采用了与30年代B1重型坦克相同的独立弹簧悬挂搭配小尺寸负重轮的模式。离地间隙较小,履带的越野适应性很差。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29)

进行越野测试的ARL-44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30)

ARL-44的驾驶员在车左前侧,右前侧是电台员

发动机方面更是困扰所有重型坦克的问题所在,在ARL-44上这个问题更为明显:最初ARL-44计划安装一台由塔尔伯特或庞阿尔生产的450到500马力的汽油发动机,以满足纯国产的政治要求。原本500马力的发动机在35吨级中坦上可以达到14马力/吨左右的吨功率,基本满足法国人的动力需求。但由于后期ARL-44改为50吨级重坦,原本的动力配置便根本无力满足坦克的动力需求。再加上塔尔伯特与庞阿尔汽车公司在二战中损毁严重,无力研发更大动力的发动机。为此法国人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选择从现成的黑豹坦克上拆迈巴赫HL230 P30给ARL-44使用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31)

黑豹使用的迈巴赫HL230汽油发动机

尽管迈巴赫HL230 P30在2500转/分钟时可以产生575马力的输出功率,瞬时极限功率可以达到600马力。理论上可以将ARL-44的吨功率提升到12马力/吨左右。但由于迈巴赫HL230是一款23升的V12四冲程发动机,排量小,本身是通过强行提高发动机转速来“榨取”动力的,扭力小、发热大、油耗高,更适合大马力跑车而非坦克这类的载重车辆,安装在黑豹坦克上也需要等体积1.5倍以上的散热器才能维持工作。即便这样黑豹坦克也还会经常过热烧红排气管,安装在ARL-44这种更重的坦克上发动机过热更是家常便饭。所以尽管安装迈巴赫HL230后,ARL-44的动力基本能满足需求,但也需要大型散热器进一步压缩车身内部空间。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32)

ARL-44俯视图,炮塔后方的两个圆形就是硕大的散热器窗位置,用来压制HL230恐怖的过热问题

除此之外,就是糟糕的可靠性:尽管ARL-44号称可以实现最大37km/h时速,但由于采用了德国的高转速发动机,再加之ARL-44的传动、变速箱、以及行走装置都是源自法国B1坦克的糟糕技术(为低速发动机设计的),再加上吨位过重。导致坦克基本不敢高速越野,随便增大油门都容易把变速箱齿轮组打坏,实际野战越野时速只有18km/h,跟步兵急行军的速度差不多水平。再加上糟糕的履带适应性,ARL-44基本上没有多少实际野战实力。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33)

ARL-44的公路行进影像

装备与退役

从1949年量产到1950年停产这短暂的一年当中,ARL-44共计生产了60辆,其中40辆由FAHM生产,20辆由雷诺生产。首批ARL-44列装给驻扎大穆尔默隆的法国503坦克团,用于替换原本的黑豹坦克,后期由于部队试用时问题频发,不得不将其改变用途为“重型坦克歼击车”使用。ARL-44唯一一次公开亮相是在1951年7月14日法国国庆日大阅兵当中作为国产坦克以“振奋士气”,除此之外便再无公开出现的记录。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34)

1951年7月14日参加法国国庆日阅兵的ARL-44坦克,这是服役期内唯一一次公开亮相

阅兵后,第503坦克团的ARL-44坦克被美国提供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与M24“霞飞”轻型坦克所替换,剩余的ARL-44主要被分配给各种重建的坦克团当中。1953年后由于使用中的种种故障问题频发,这些ARL-44最终决定被退役,并换装美国最新的M47“巴顿”中型坦克。但由于苏联T-54/T-55的实际威胁,一直1953年11月都有利用其炮塔生产固定堡垒的设想。最终在1954年12月20日,ARL-44坦克完成退役,除5辆作为博物馆馆藏之外,其余多数被拆解回炉、少数被作为靶车消耗掉。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35)

法国陆军503坦克团保存展览的一辆ARL-44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36)

一辆归私人收藏,保存较为良好的ARL-44

尾声

作为法国二战后生产的第一种坦克,ARL-44承载着法国陆军太多的希望。它为法国战后坦克工业的重建提供了动力,振奋了法兰西人民冷战中的自信心;但也因过分强调完全国产的政治正确性和法国工业条件限制最终只能以一种不尽人意的方式收场。然而法国也是不屈的,在ARL-44研发的同时,全新的坦克项目也重新上马,也就是著名的“141工程”,而这个项目诞生的两大坦克AMX M4系列与AMX 50系列,铁匠将在之后为大家逐一介绍。

44式超重型坦克(集重炮铁甲于一身)(37)

下次我们聊这个的前身:141工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