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古时候有什么贡献(为何王安石偏写伤仲永)

从诸多名家的评论来看,王安石是个全才。以写散文著称的曾巩佩服他的行文风格,称其“文甚古”;明知道师父苏轼与王安石不合,黄庭坚还是对他佩服不已,称其“视富贵如浮云”;一向嘴不饶人的朱熹称其“以文章节行高一世”;到了近代梁启超先生更是称其“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

王安石古时候有什么贡献(为何王安石偏写伤仲永)(1)

而就诗词文章本身来说,王文公的作品和别的文人有些不太一样,它的文章有一股“老干部”之风。《元日》中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每年春节都被人念叨,一般文人其实是不太会用如此一本正经的字句来写春节的,这其实就类似于开学时咱们的校长们说的“秋风送爽 丹桂飘香”。这种“老干部之风”也体现在他的很多散文中,比如《伤仲永》。

王安石古时候有什么贡献(为何王安石偏写伤仲永)(2)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最近有位学生读了《伤仲永》后,提了个很有趣的问题:神童那么多,为何王安石偏偏要写方仲永,他是不是嫉妒人家?这个问题,很多语文老师可能都答不上来。事实上,当年很多老师也没有把这篇散文讲透。本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王安石古时候有什么贡献(为何王安石偏写伤仲永)(3)

这是一篇年年入选中学课本的经典散文,也是一篇劝学名作,现在多数人都用来教育孩子好好学习,不然哪怕再有天赋最后也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第一段,作者将时间交代得很清楚,仲永5岁时连笔墨等书具都没有见过,却突然哭着说想要这些东西,父亲好奇便借了些来,没想到他随手便写了4句诗。有常识的朋友一看就明白这显然不可能是真的,王安石是在夸张。但是因为王安石在后几句中,用乡里人的反应,以及父亲靠儿子求财等的细节描写,让人对此事深信不疑。

王安石古时候有什么贡献(为何王安石偏写伤仲永)(4)

后面的两段,王安石写了仲永十二、三岁时的情形,以及再过7年后他已经沦为普通人的事实。最后一段则发表了自己的议论。整篇作文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寓教于理。

文章写得很牛,但对于这篇文章中方仲永一人是否真实存在,文史学家们其实一直都是有争议的。目前史书记载着,方仲永约生于1020年,比王安石大一岁,卒于1087年,比王安石晚一年,只知道他是王安石老家江西金溪人,除此之外便没什么其它记载了,而他最大的标签就是《伤仲永》一文的主人公。

王安石古时候有什么贡献(为何王安石偏写伤仲永)(5)

生卒年和王安石本人如此高度重合,而且小时候的神童特性也与王安石十分相似。史书记载,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江西同一个地方出现两个年纪几乎一样的神童,可能性应该是不大的。因此,不少人认为方仲永此人应该是王安石以自己为蓝本,虚构的,这也解释了天下神童那么多,为何他偏写方仲永了。

据文章的内容来看,王安石最后见仲永是在仲永20岁时,即1040年。但这篇文章却是写于1043年,既然是有感而发,为何会在3年后才想起来写这篇文章。可见不管方仲永是否真实存在,但王安石写这篇文章其实是别有深意的。

王安石古时候有什么贡献(为何王安石偏写伤仲永)(6)

1043年,王安石在鄞县任知县,前一年他中进士第4名,但他放弃了在京城入馆阁的机会,偏要去地方为官,目的是为苍生干点实事,不想做一个困于馆阁内的大学士。鄞县当时是浙江的一个小县,那时还不像现在一样繁华。在那里任官4年中,王安石兴修水利,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最让他头疼的便是当地年轻人不爱读书,他兴办的学校招生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写下了《伤仲永》,目的就是为了劝学。

有人说王安石不算是一个纯粹的文人,因为他的很多文字都是为他的仕途抱负服务的,所以他的标签先是政治家,而后才是文学家。但在笔者看来,文能提笔安天下,正是王文公的魅力之一,不是吗?欢迎讨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