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唐王昌龄其一其二(再读王昌龄出塞)

 从军行(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出塞唐王昌龄其一其二?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出塞唐王昌龄其一其二(再读王昌龄出塞)

出塞唐王昌龄其一其二

 从军行(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此诗多年入选全国各地的小学课本,在中国可以说得上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三岁孺子皆能脱口背诵。但细读下来,却有许多疑问需要面对:

一、“万里长征”的万里是相对哪里而言?是长途跋涉离家万里来到边关征战,还是出塞万里远征异域?“百度百科”将此翻译为“出关万里参加远地征戍”,而“搜狗百科”则将此翻译为“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前者倾向于“出塞万里”,而后者既译为“守边御敌”显然倾向于是离家万里。哪一种理解更为合理呢?笔者以为,“出塞万里”是立足于攻势,而“离家万里”则是离足于守势。结合后文“不教胡马度阴山”明显立足于守势思考,此处应该是理解为“离家万里为国征战”更为合理一些。

二、“人未还”是“未能还”,还是“尚未还”?如果理解为“未能还”,是包括了相对较为久远的时间,指多年以来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将士,描写战争的残酷和惨烈,表达对边关将士的同情、对战争的厌倦以及对和平的向往。理解为“尚未还”,则是立足于现在(当时),主要指正在边关戍守尚未归乡的将士,是对现状的一种描绘。从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历史感来看,似乎“未能还”的理解更合理一些,而个体生命的短暂与“明月”与“关”的永恒似乎也形成和一种反衬的关系,如同《春江花月夜》“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生代代无穷已”相仿。但立足于本诗整体诗意的把握,笔者却更倾向于选择“未能还”的理解,请参看后文第四点分析。

三、“龙成飞将”究竟是指哪一位历史人物?龙城又具体是指哪里?一般的理解都倾向于“飞将”是指汉将李广,因其有“飞将军”之称,且其得名与匈奴有关:据《史记 李将军列传》载,“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而“龙城”,则是指唐代的卢龙城,是李广当时的练兵之所,北宋王安石还曾在《唐百家诗选》中,将诗中的“龙城飞将”改为了“卢城飞将”,显然也是持此观点。但亦有人认为,“龙城”是匈奴的祭天之地,汉元光六年,车骑将军卫青率部奇袭匈奴,取得“龙城大捷”,这也是西汉首次在对匈奴的战斗中取得胜利,有着历史性的纪念意义。既然如此,“龙城飞将”当然顺理成章地指向车骑将军卫青了。客观地说,在与匈奴的战争中,李广虽然与匈奴打了上百战且均能取胜,但却没有拿得出手的战功能与卫青相比的,仅仅是“龙城大捷”一役,卫青的历史地位便已远在李广之上。再加上“龙城”与卫青的紧密联系,说“龙城飞将”是卫青似乎更有说服力。但如果从“万里长征”与“不教胡马度阴山”均立足于防守来看,似乎说李广更合理一些,毕竟《史记》中匈奴“避之数岁,不敢入”的记载也明显与“不教胡马度阴山”更吻合,而卫青纵有赫赫战功,均是在征讨匈奴中的进攻中获取,且其“飞将”的称呼又缺乏来源。

四、“但使龙城飞将在”,是惋惜“龙城飞将”这样的英雄人物已经不在,还是边关将士自许为“龙城飞将”或是赞许今日之边关将士尤如当年的龙城飞将?如果是惋惜英雄不在,就是借对英雄的追慕表达对当时将士守关不力、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如同后世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之意。如果是边关将士自许或对边关将士的称许,则充满民族责任感、使命感与自豪感,抒发的是战士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结合王昌龄所生活的时代及其此诗的写作背景思考,显然是后者更为恰当。王昌龄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出生于山西太原,主要生活于盛唐时期,直到生命晚期才经历了安史之乱这一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唐肃宗至德二载丁酉(757年),王昌龄路经亳州,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害。他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十七岁左右的他赴河陇,出玉门,其著名的边塞诗大多作于这个时期,此诗亦不例外。当时唐朝国势蒸蒸日上,在所谓的盛唐气象之下,王昌龄没理由也不大可能会去表达对国家民族的不满。再结合王昌龄此时其他边塞诗以豪情壮志主为主的风格,也可以知道此诗不会是在表达感伤讽刺。也正时基于此点,笔者才认为上句中的“人未还”,不是在说将士们是有来无回、伤亡惨重,而只是在叙述将士们离家万里为国长期征战,还未能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现实。

综上所述,笔者觉得可将此诗译为:这皎洁的月光与雄伟的城关,自秦至汉、从古至今一直挺立如斯,边关将士们离家万里为国长期征战,至今未能回乡与家人团聚。不过,要请家人与祖国放心,只要有我们这些犹如飞将军李广这样让敌人为之胆寒的边关将士存在,就绝不会容许胡人的单骑只马跨越阴山半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