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初见的行书(一代宗师写给万千青年的人生修行书)

人生如初见的行书(一代宗师写给万千青年的人生修行书)(1)

一种人生观

冯友兰

人生之真相,即是具体之人生。

人生如初见的行书(一代宗师写给万千青年的人生修行书)(2)

何为良好生活

什么样的人生值得过?

我们的生活会好吗?

人生的目的和价值何在?怎样获取人生的幸福?无疑这些都涉及人生观的重要问题。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培根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是不完美的,但只要活得充实有意义,那么这一生就没有遗憾。冯友兰则说:人生之真相,即是具体之人生。

人生如初见的行书(一代宗师写给万千青年的人生修行书)(3)

1924年,北大国学门同仁合影。前排左四蒋梦麟,二排左二顾颉刚,三排左二胡适

百年前,中国思想界也曾出现一场罕有的论战——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20世纪20年代,随着西方科学和实证主义传入中国,相应地,认为科学应指导一切包括人生的观念也被部分人接受。

1923年2月,张君劢在清华大学做《人生观》的讲演,宣扬人生观不受科学支配。

4月丁文江在《努力周刊》上发表《玄学与科学》一文,打着科学的招牌向张君劢发起进攻,开始了论战。其后梁启超等人发表文章支持张君劢。胡适、吴稚晖等人则写文章批判玄学派,支持丁文江。论战进行了一年多,最后无果告终。

人生如初见的行书(一代宗师写给万千青年的人生修行书)(4)

鲁少飞-文坛茶话会

胡适说:“这一次为科学辩护的大部分人,都有一个共同的错误,就是不曾具体地说明科学的人生观是什么,却抽象地力争科学可以解决人生观的问题。”但另一派人也没有具体地说明非科学的人生观是什么,只抽象地力争科学不可以解决人生观的问题。

张君劢先生说:“同为人生,因彼此观察点不同,而意见各异。”他随后举了二十四种不同的意见,以为说明,但却没有具体地说明他“自身良心之所命”的“直觉的”人生观是与何种相似。所以这次“论战”虽然波及的问题很多,而实际上没有解决一个问题。

而冯友兰出版的人生哲学代表作《一种人生观》,在总结此次论战之外,还从理智与欲望、目的与手段、性善与性恶、诗与宗教的作用、哲学与人生的关系等方面,阐发了自己对人生观问题的思考。

一代宗师写给万千青年的人生修行书

人生如初见的行书(一代宗师写给万千青年的人生修行书)(5)

《一种人生观》

理智与欲望

所有饮食男女本能的情欲,都出于自然流行,若能顺理得中,生机活泼,则非常之好。如果我们都是小说上所说的神仙,想要什么立时就有什么,诸欲既能随时满足而又不相冲突,则当下就是美满的人生了。所以,理智在人生之地位及其功用,就在于引导诸欲,一方面使其能得到满足,一方面使其不互相冲突。理智无力,欲则无限。

目的与手段

凡事物,其本身即是可欲的,其价值即在其本身,我们即认为其有内在的好,这也是我们的活动所追求的目的。

不过在我们这个世界,有许多内在的好,非用手段不能得到。大概我们人生之一大部分苦痛,即在许多内在的好,非因手段不能得到,而手段又往往枯燥无味。

又一部分苦痛,即在用尽枯燥无味的手段,而目的仍不能达到,因之失望。但因为我们的欲很多,世上大部分的事物,都可认为有内在的好。

若我们在生活中,将大部分手段,都亦认为内在的好,则人生之失望与苦痛,就可减去一大部分。

性善与性恶

哲学家常以“人心”“道心”“人欲”“天理”对言。

性善性恶,亦为中国几千年来学者所聚讼之一大公案。我以为欲是一个天然的事物,它本来无所谓善恶,它自是那个样子。它之不可谓为善或恶,正如山水之不可谓为善或恶一样。

我以为除非能到诸欲皆相和合之际,终有遗在和外之欲,因之善恶终不可不分。但天理人欲并不是根本上相反对的。

现在我们的道德及种种制度,皆日在改良。若有一个较好的制度,就可得到一个较大的和。

若所得到之和较大一分,所谓善就添一分,所谓恶就减一分,而人生亦即随之较丰富,较美满一分。

诗与宗教

小孩以竹竿当马,岂不知其非真马?但姑且自以为真马,骑而游行,自己喜笑,他人也顾而乐之。

其所以可乐,正在彼虽以竹竿为马,而仍自认其非真马。人生之有诗,亦如小孩之有游戏。

诗虽常说自己哄自己之话,而仍自认其为自己哄自己,故虽离开现实,凭依幻想,而仍与理智、科学不相冲突。

宗教亦为人之幻想之表现,亦多讲自己哄自己之道理。其所以与诗异者,即在其真以幻想为真实,说自己哄自己之话,而不自认其为自己哄自己。

故科学与宗教,常立于互相反对之地位。

著名哲学家、《中国哲学简史》作者冯友兰

人生如初见的行书(一代宗师写给万千青年的人生修行书)(6)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1915年,冯友兰考入北京大学中国哲学门,开始接受较为系统的哲学训练。在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适逢胡适和梁漱溟二人先后来到北京大学任教,冯友兰受益匪浅,对其以后研究中西哲学,尤其是思考中西文化之关系启迪甚深。

1920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师事新实在论者孟大格和实用主义大师杜威,尤其注意柏格森哲学思想。在美期间,冯友兰还拜会了莅美访问、讲学的印度学者泰戈尔,共同探讨了东西文化的若干问题。

1923年,冯友兰完成了博士论文《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

回国后,曾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等职。后又获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创立新理学,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本书是冯友兰先生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著作之一,系统而精到地阐述了他受新实在主义影响而形成的人生哲学观念。

人生如初见的行书(一代宗师写给万千青年的人生修行书)(7)

(《中国哲学简史》作者冯友兰代表作)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即是《一种人生观》一书,第二部分“人生与哲学”是冯友兰文章精选,是对《一种人生观》所阐述的人生哲学观念的补充。

冯友兰先生从哲学角度进入,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血脉之中摄取养分,为我们提供了内卷和躺平之外的别一种答案。全书语言简洁明晰,通俗易懂,适合大众阅读。

人生如初见的行书(一代宗师写给万千青年的人生修行书)(8)

全文配乐有声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