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陈国(陈国世系及大事记年表)

一世 第一君 阏父(遏父)之子 陈胡公 妫满

陈胡公,姓妫名满,国号陈,谥号胡公。其父虞阏(遏)父为周陶工正,周武王赖用阏父所制陶器,并念其为先帝虞舜之后裔,又知其不淫,故以长女大姬相配,并将肃慎氏进贡的石镞楛木箭赠给胡公,赐姓妫,封于陈,建陈国,为侯爵(实为“元侯”,即公侯级)。

胡公生卒年不见文献记载。其墓,据《淮阳县志》载,胡公卒后葬于今淮阳城郭,墓用铁锢之,故称“铁墓”。清初在城东南隅三官庙村建陈胡公祠。今人在南坛湖畔建陈胡公陵园。

胡公有子二:长子犀,次子皋羊。其子孙有的以国名“陈”为姓,有的以谥号“胡”为姓,还有的以名“满”为姓,故胡公既为陈国开国之君,又为陈、胡、满等姓始祖。

大事记:

《礼记•乐记》明确记载:殷纣末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取得牧野之战胜利,未下战车首封“三恪”,其一就是舜帝之后妫满。

据《逸周书•世俘解》载:周武王攻克殷都朝歌后,立即分兵四路南下,进军殷南方的诸侯国,其中第二路军由侯来率领,伐殷将靡集于陈(今淮阳);其中第四路军由百韦率领伐厉(今鹿邑东)。

附说:

①何光岳《舜裔源流》云:周武王灭殷前,曾在陈集会。不知何据。

②关于周武王封妫满而未封阏父,据《陈氏宗谱》记,因当时阏父已故。

③关于胡公谥号,据《逸周书•谥法解》说:“保民耆艾曰胡,弥年寿考曰胡。”即体健年寿之意。说明“胡”字谥号是以妫满年老高寿,在位时间长的实际而确定。绝不像《中国姓氏起源探讨》所言:“妫满,西夷胡人,因周初受封公爵于陈,所以称陈胡公满。”不知此说之依据,实是对历史之曲解。

④关于胡公生卒年,无史料,诸说均为推测。

⑤关于胡公墓《培远堂陈氏宗谱》载,在陈州城西二里五十步处。而已往《淮阳县志》有二说:一、在城西北台下。为苏东坡所亲见,苏在《题铁墓厄台》诗序中有载。而到了明代晚期,诗人宋塘诗中已是“满目烟光失旧踪”。二、在城南隅,然无确切依据。今人依据此说,在城东南隅南坛湖畔新建起胡公墓及其陵园。

⑥有关胡公之子,《高第陈氏宗谱》载:胡公有三子,第三子名广,周封为安定侯,住武城,为胡氏之祖。不知何据,也不知在今何处。仅见《柘城县志》载:胡公一子胡襄,又名子通,以胡姓。

关于陈国辖域,据《淮阳县志》载文及附图,辖壶丘、焦、夷、株林、株野、相、呜鹿、辰陵、防、桎、留、项、沈、顿十四邑。

由此看出,今周口市区辖域大体是由西周陈国辖域所奠定。

⑦关于陈国都城的形态与规模,从史料记述到沿用至今的淮阳城址看,始建于西周之初的陈国故城,为内外城“回”字形态,其外城周长15公里。自宋,其廓间(内外城间)形成湖区,外城自然成为防洪护城堤,故俗称“大堤”。外城南、西、北三面由枣林河与蔡河为天然护城河,城四周当有数座过桥与城门。

其内城,周长4.5公里,现存城址为清乾隆年间复建,当是根据当时州城建制。

二世 第二君 妫满长子 陈申公 妫犀

继胡公立,子二:长子突,次子靖伯庚。

附说:

①关于陈申公,文献缺纪年。一些陈氏宗谱所载不一。《湖南陈氏历代世系》载:申公卒于周昭王三十四年(昭王在位仅19年,所记有误),在位22年。陈有经《陈氏史话》载:申公卒于周康王十二年(公元前1009年),在位25年。亦不知其据。

②关于申公墓,《培远堂陈氏宗谱》载:葬于陈城西。此可作胡公墓址考证的参考。

③妻周成王之女。

二世 第三君 满次子 犀之弟 陈相公 妫皋

附说:

①关于陈相公(一说襄公)之名,《陈氏历代世系》载:另名乐羊;《培远堂陈氏宗谱》载:相公,字明阳。均不知其据。

②关于相公,文献缺纪年,陈氏宗谱所载不一。陈有经《陈氏史话》载:相公继位后不久卒;《华林胡氏历代世系表》载:相公处在周康王时;一陈氏宗谱载:相公在位46年。均不知其据。

③相公继位,不知“兄终弟及”是何因由?

三世 第四君 犀长子 陈孝公 妫突

继相公立,一子,名圉戎。

附说:

①陈孝公之名,《陈氏世系源流》载:又名仁。

②关于孝公,文献缺纪年,一些陈氏宗谱所记混乱。《湖南陈氏历代世系》载:孝公卒于周穆王五十年(公元前927年),在位24年;陈有经《陈氏史话》载:孝公卒于周昭王七年(公元前989年),在位34年;孝公卒于周共王十二年(公元前911年);《杨梅庄陈氏宗谱》及《义门陈氏宗谱》均载:孝公在位22年;《淮阳陈氏谱》载:孝公卒于周孝王三年(公元前889年),在位22年。上述之说均不知其据。

为何传承又回到申公支系?推测可能因相公无子所致。

犀次子 突之弟 靖伯庚

袁姓先祖。

附说:

①其名,一说靖伯甫。

②《百家姓图鉴》载:胡公满后世孙靖伯庚,据《太康县志》载,其食戈地,居袁乡(今太康清集扶乐村)。陈胡公九世孙名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字“爰”为氏。古时“爰”和“辕”、“袁”通假,故并称辕、袁氏,辕涛涂被尊为袁氏之祖,靖伯庚及伯爰当为其先祖。

四世 第五君 突之子 陈慎公 妫圉戎

周厉王时,圉戎继孝公立,周厉王丁未前一年(公元前855年)卒。子一,名宁。

附说:

①陈慎公之名,《陈氏世系源流》载:又名钊。不知何据。

②关于慎公生年,文献缺纪年、上述慎公卒年、是据其子幽公宁继位时间推算得来,当可靠、对慎公在位年,一些陈氏宗谱所载相当混乱。《义门陈氏宗谱》载:慎公在位18年,《杨梅庄陈氏宗谱》载:慎公在位16年;陈有经《陈氏史话》载:慎公在位50年,均不知何据。

③关于陈国前五君的在位年,自陈胡公受封之年(即周武王元年,公元前1046年,至第四世第五位君慎公卒年,当为周厉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55年),其间192年,五君在位年平均38年以上。而同一时期,周传王10位,鲁国传君8位,相比陈国传君数较少,又可此,《台湾德星堂陈氏族谱》指出:“自胡公所封之年至四世慎公卒年,计256年,四君平均在位64年,太长有误。”此台湾陈氏族谱少计一位君,原因是第二世第三位君相公皋羊,因继位不久而卒,未计在内所致。至于计年有误,这是由于此说是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公布之前,尚无标准纪年所致。台湾陈氏族谱虽然计年有误,但却明确指出陈国前五君平均在位年较长的问题,意指《史记》所说可能有误。

关于陈国前5位君在位年数,由于这一时期缺乏纪年史料(周及各诸侯国均如此),因此研究者对《史记》所记的前五君数产生惑疑,因而出现君数及在位年数的不同推测。

如浙江《大源流连环宗谱》所载的世系表,详细而具体。该表所记,陈国自胡公被封之年至慎公卒年之间,传世君数与《史记》之说大有差异:胡公满之后,有永公——明公——岳公——清公——申公犀、相公皋羊——幽公宁——厘公孝——武公突——慎公圉戎。所记多出了永、明、岳、清四公,开将《史记》所记慎公之后的僖、武二公提至慎公之前,传君有11位之多。以志证史、以谱证史有之,然而所增之四君为文献所无,也与其他宗族谱所记不合,其谥号用字稀有,又无君名,体例欠完整,表述混乱,不知其谱所据。此说虽不足信,但较特殊、故附笔于此。

再如穆仁先主编的《周口历史文化通览•历史卷》云:胡公在位60年,申公在位25年,相公在位45年,孝公在位36年,慎公在位23年,合计189开此说虽与五位君在位的总年数191年相差甚微,但入知这些在位年数从何而来,未作交代,令人难信。

五世 第六君 圉戎之子 陈陈幽公 妫宁

周厉王丁未年(公元前854年),继慎公立,周共和十年(公元前832年)幽公宁卒,在位23年。子一,名孝。

《毛诗正义注疏》云:“五世至幽公,政衰,大夫淫荒,所为无度,国人伤而刺之。陈之变风作矣。《诗经.陈风》“衡门”篇,即是说幽公时的淫风陋习,积重难返。

附说:

①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中国开始有纪年史。

②陈幽公名,《培远堂陈氏宗谱》、《高第陈氏宗谱》均载:名宫;《陈氏世系源流》记:名苌。均不知何据。

③从幽公继位时起已有纪年。幽公十二年(公元前843年)时,周厉王暴虐,国人不堪忍受,将其驱逐到彘地(今山西境)。

六世 第七君 宁之子 陈僖(厘)公 妫孝

周共和十一年(公元前831年),孝继幽公立,周宣王三十二年(公元前796年)卒,在位36年。子二:灵、子鍼。

附说:

①陈僖(厘)公之名,《陈氏世系源流》载:又名金木父;《培远堂陈氏宗谱》载:僖公,字永庆。均不知其据。

②公元前827年僖公五年,周宣王继位。

七世 第八君 孝长子 陈武公 妫灵

周宣王三十三年(公元前795年),灵继僖公立,周幽王元年(公元前781年)卒,在位15年。子二:说、燮。

附说:

陈武公之名,《陈氏世系源流》载:又名超。不知其据。

孝次子 妫子鍼

鍼氏之祖。

八世 第九君 灵长子 陈夷公 妫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说继武公立,周幽王四年(公元前778年)卒,在位3年。无子。

附说:

陈夷公之名,《陈氏世系源流》载:又名林熊。不知其据。

八世 第十君 灵次子 说之弟 陈平公 妫彘(燮)

周幽王五年(公元前777年),彘继夷公立,周平王十六年(公元前755年)卒,在位23年,子一,名圉。

附说:

①平公之名,《陈氏世系源流》载:又名元圭,不知何据。

②公元前771年平公七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秦国始被封为诸侯。

③公元前770年,平公八年,进入春秋时代。

④公元前753年秦国始有信史。

⑤公元前751年杞国始有信史。

九世 第十一君 彘(燮)之子 陈文公 妫圉

周平王十七年(公元前754年),圉继平公立,二十六年(公元前745年)卒,在位10年。娶齐女,生子鲍;娶另女,生子佗(五父)。

附说:

①前747年秦奉“陈宝”为神。

②陈文公之名,《陈氏世系源流》载:又名亹。

十世 第十二君 圉长子 陈桓公 妫鲍

周平王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鲍继文公立,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卒,在位38年。子四:免、跃、林、杵臼。

大事记:

公元前719年陈桓公二十六年,卫国公子州吁杀卫桓公,自立为君,陈桓公应卫大臣石碏的请求,助卫除奸,逮捕赶至陈城的州吁与石厚(石醋之子),交卫人分别处决。即成语“大义灭亲”来历。

卫桓公母戴妫同姊厉妫归陈,卒后葬于今淮阳东南双冢村。(据《准阳县志》。

公元前717年桓公二十八年,《左传•隐公》载:往年,郑国请求与陈国结好,陈桓公不答应。桓公异母弟陈国执政大臣五父(佗)劝桓公答应郑国请求,但公仍不应允,结果遭郑报复,自取祸害。是年,桓公二十八年,郑侵陈,获取陈国很多俘虏和财物。此即“怙恶不悛”典故由来。

公元前716年桓公二十九年,郑国与陈国和解,但公以女妻于郑庄公长子姬忽。是年十二月,陈国大夫五父(佗)到郑国结盟歃血时心不在焉,郑国大夫泄伯说:“五父这个人必遭祸害。”(《左传》)

公元前707年桓公三十八年,陈随周桓王伐郑,大败,周天子威信扫地,陈国声誉也蒙受损伤。

附说:

①公元前722年中国进入城邦时代。

②公元前719年为春秋弑君之始。

十世 第十三君 圉次子(鲍异母弟 陈厉公 妫佗(五父)

陈桓公三十八年(公元前706年),桓公卒,佗为篡位杀太子免,自立为君,在位7年,被免之弟跃、林、杵臼三人与蔡人谋杀(此为陈国第一、第二次内乱)。子一,名完(敬仲)。

大事记:

民国二十二年版《淮阳县志》载:淮阳北有“陈佗沟”(一说今枯河),传为佗所开。

附说:

①有关佗之死,《史记》载:太子免的三个弟弟为报杀兄之仇,使蔡人以美女诱厉公(佗),杀之,而《陈氏世系源流》载:佗篡位人心不服,加之其人性好游猎,蔡桓侯命弟蔡季带兵驻守陈境(一说驻扎两国边界),待佗出猎,擒而杀之,其首级祭于蔡桓侯祖庙(一说陈桓公祖庙);佗之所以被蔡人所杀,《左传》说:因桓公次子跃为蔡女所生,蔡人为立跃为君而杀佗;《史记》说:由于佗娶蔡女,同时又常往蔡国淫乱,蔡女嫉恨,促使蔡侯杀之。《史记》所载不实,当以《左传》说为是。

②有关佗在位时间及谥号,《春秋》载:不到三年,不能立公(谥号)。《陈氏世系源流》则云:佗篡位仅一年零六个月,未会诸侯,故不能称爵(谥号);《湖南陈氏历代世系》载:佗篡立不到一年,不能称爵,故无谥号。

十一世 鲍长子 陈太子 妫免

周桓王十三年(前707年),为叔父佗所杀。

十一世 第十四君 鲍次子 免之长弟 陈公子 妫跃

周桓王二十年(前700年),跃继佗而立,当年卒,在位5个月。无谥号。

附说:

《史记》将跃称“利公”,误。

十一世 第十五君 鲍之三子 免之次弟 陈庄公 妫林

周桓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99年),林继兄跃即位,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93年)卒,在位7年。

大事记:

公元前698年陈庄公二年,宋为报复联合齐、卫、陈、蔡攻郑。

公元前697年陈庄公三年,宋、卫、鲁、陈四国会盟于衫邑(今安徽涡阳),攻郑败归。

公元前906年陈庄公四年,宋、鲁、卫、陈、蔡五国联军再次攻郑,仍败。

附说:

①公元前695年陈庄公五年,蔡召回在陈的蔡桓侯之弟蔡季,立之,是为蔡哀侯,受到蔡人称赞。

②陈庄公六年,郑派祭仲到陈国迎接郑昭公之弟子仪(婴)回国,立为君。

十一世 第十六君 鲍之四子 免之少弟 陈宣公(杵臼)

周庄王五年(公元前692年),杆臼继兄庄公立,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48年)卒,在位45年。子四:长子御寇,次子款,三子夏(少西氏),四子庆氏。

大事记:

公元前689年陈宣公四年,齐、宋、鲁、陈、蔡万国联军攻卫,送流亡卫君惠公返国。

公元前684年陈宣公九年秋,坚贞智慧的陈国美女息妫赴陈省亲路经蔡国,(姐夫)蔡哀侯设宴款待,席间轻佻,息拂袖而去。息侯闻知十分生气,设计让楚佯攻息,息求救于蔡,蔡哀侯不知是计,带兵相救,遭楚俘获。蔡哀侯为此愤恨息侯,借赞美息妫,鼓动楚文王夺取息以达报复目的。文王于前680年带兵灭息,遂封息为“桃花夫人”,带回楚国。文王为取悦息,随后攻蔡,至此江淮间小国莫不畏楚。

公元前682年宣公十一年,宋国送财礼给陈国,请求遣返逃奔陈国的杀君大夫南宫长万。陈施美人计将长万用犀牛皮包裹交于宋处死。

公元前679年宣公十四年,齐桓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惠公、郑厉公会盟于鄄邑(今山东鄄城),齐被尊为霸主。

公元前678年宣公十五年,冬,齐、宋、陈、卫、郑、许、滑(今河南偃师)、滕八国国君会盟于幽邑(河南兰考)。

公元前676年宣公十七年,周惠王娶陈宣公女妫氏为后,派王卿赴陈迎接。

公元前672年宣公二十一年,宣公宠妃姬生子款,欲立为太子,乃杀太子御寇。

公元前669年宣公二十四年,春,陈国卿女叔到鲁国访问,鲁、陈开始结好,《春秋》予以赞扬。

公元前667年陈宣公二十六年,齐桓公、鲁庄公、宋桓公、陈宣公、郑文公会盟于幽邑,周惠王请讨伐卫国,惩其前立姬颓为王之罪。

公元前662年宣公三十一年,鲁庄公弟季友奔陈。

公元前661年宣公三十三年,季友自陈返鲁,后拥立申为君,是为鲁釐(僖)公。季友为国相。

公元前659年宣公三十四年,齐、宋、郑、曹、邾五国会盟于荤邑(今河南淮阳)谋救郑。(此记载无陈参加,却在陈地会盟,令人不解。)

公元前656年宣公三十七年,齐桓公率齐、宋、陈、卫、郑、许、曹八国联军伐蔡,蔡溃。联军渡汝水将攻楚,楚派大夫屈完劳军,联军退至召陵(今河南郾城)。返回时过陈郑间,陈大夫辕涛涂为陈免受骚扰,诈齐走东路,由于郑国大夫申侯的出卖,遭齐逮捕,后放归。

公元前654年宣公三十九年,齐率宋、陈、卫、曹、鲁联军攻郑,责其前逃盟。

前652年宣公四十一年,齐会周王代表及宋、卫、许、鲁、曹诸公和陈世子盟于洮邑(今山东汶上),共尊周太子为周襄王。

附说:

①一说,宣公还有一子,名仲。

②公元前690年宣公三年,楚国崛起。宣公四年,楚迁都于郢。

③公元前688年宣公五年,秦灭戎,将其地置为秦县,为中国置县之始。

④公元前685年宣公八年,齐桓公即位,任管仲为相,至公元前679年,齐始称霸。

十二世 佗之子 陈完(敬仲

完(敬仲)与太子御寇关系密切,因御寇被宣公杀害,完恐祸连己,于公元前672年携眷同颛孙奔齐(颛孙后去鲁)。齐桓公欲使完为卿,完谢辞,被任工正。完在奔齐前为陈国大夫,娶懿仲之女为妻,子一,名樨(一说孟夷)。完入齐后以国名“陈”为姓,称“陈完”,为舜裔陈姓第一人。

附说:

①敬仲,完之字。一说完之谥号,误。

②《义门陈氏宗谱》载: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陈完子孙改姓田氏,故陈完被尊为田姓始祖。然此说所述年代未言明其据。

十二世 杵臼长子 陈太子 妫御

宣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72年,御寇被宣公杀害(此为陈国第三次内乱)。

附说:

据陈有经《陈氏史话》说:宣公宠妃嬖姬欲立其子款为太子,即以离间之计诬说御寇预谋叛,宣公听信,便使人将御寇暗杀。此说较符实。

十二世 第十七君 杵臼次子 御寇之弟 陈穆公 妫款

周襄王五年(公元前647年),款继宣公立,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卒,在位16年。子一,名朔。

大事记:

公元前647年陈穆公元年,齐、宋、陈、卫、郑、许、曹、鲁会于咸邑(今河南濮阳),谋御淮夷(今江苏中部)侵杞(今山东安丘),并谋拱周王。诸封国联军进驻洛阳,以防诸戎再侵。

公元前646年穆公二年,诸封国于缘陵(今山东昌乐)筑城,杞迁都于此。

公元前645年穆公三年,齐、宋、鲁、陈、卫、郑、许、曹八国诸侯盟于牡丘(今山东茌平),以谋救徐。鲁率军前进,齐曹联军攻厉国(今河南鹿邑太清宫,一说湖北随州,不确),以解徐之围救厉。

公元前644年穆公四年,齐、鲁、宋、陈、卫、郑、许、邢、曹九国诸侯会于淮邑,谋为鄫国(今山东仓山)修城,会未开成。

公元前643年穆公五年,淮邑会盟,鲁国出兵灭项国(今河南沈丘槐店沙河南)。是年齐囚鲁僖公。

公元前641年穆公七年,穆公倡导诸侯重修友好。

公元前639年穆公九年秋,宋、楚、陈、蔡、郑、许、曹盟于盂邑(宋地,今河南雎阳),冬,诸侯再会盟于薄邑(宋地,今山东曹县)。邾灭须句国(山东东平)。是年任、宿、须句、颢臾四个风姓之国王持太昊的祭祀。

公元前638年穆公十年,楚、宋展开泓水(今河南柘城一带,即陈国北境)之战。

公元前637年穆公十一年,楚借口陈对楚持二心,与宋联军伐陈,夺取陈之焦(今安徽亳州)、夷(今亳州城父)两邑,又为顿国筑城(今河南项城西)。

公元前635年穆公十三年,陈企图吞并顿,顿求救于楚,楚出兵围陈,并护送顿子回国。

公元前633年穆公十五年,楚率陈、蔡、郑、许联军,再次攻宋。

附说:

①前643年陈穆公五年,齐桓公卒。

②前632年穆公十六年,晋文公败楚师于城濮。卫成公闻知,害怕,由楚奔陈。晋由此成为春秋时代第二大中原霸主。

杵臼三子 御寇之弟 子夏(少西氏)

其后裔以其名“夏”为姓,其被尊为夏氏之祖,即少西氏。子一,名御叔,夏征舒为其孙。

杵臼四子 庆氏

为庆氏之祖。庆虎、庆寅、庆乐为其后裔。

十三世 第十八君 款之子 陈共公 妫朔

周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31年),朔继穆公立,周顷王五年(公元前614年)五月卒,在位18年。子一,名平国。

大事记:

公元前631年陈共公元年,周王子、鲁僖公、晋大夫狐偃、宋大夫子固、齐大夫国归父、陈大夫辕涛涂、秦公子赢愁,会盟于翟泉(周地,今河南洛阳东北),谋伐郑。

公元前626年陈共公六年六月,晋攻卫,卫通报陈,请陈共公出主意,陈替卫向晋求情。

公元前625年共公七年冬,晋、宋、陈、郑联军攻秦。

公元前624年共公八年元月,由于沈亲楚,晋会陈、宋、鲁、卫、郑伐沈(今安徽临泉西),沈溃。同年,卫侯到陈国拜谢,因陈为卫、晋讲和之劳。

公元前621年共公十一年,鲁国臧文仲向陈国求好。

公元前618年共公十四年夏,楚因陈服晋侵之,攻克壶丘(今河南新蔡东南宋岗一带),陈乞和。

同年秋,楚公子朱自东夷伐陈,陈军将其击败,并俘获楚公子筏,随之与楚讲和。这是有史记录的陈国唯一一次胜仗。

公元前617年共公十五年冬,楚会郑、陈、蔡三国之帅进驻厥貉(一说今河南沈丘槐店附近),谋伐宋。

子夏之子 御叔

陈国司马。其妻夏姬,其子夏征舒。

附说:

夏御叔墓在今河南柘城北门道东。

十四世 第十九君 朔之子 陈灵公 妫平国

周顷王六年(公元前613年,平国继共公立,在位15年卒。子一,名午。

大事记:

公元前613年陈灵公元年,晋、宋、鲁、陈、卫、郑、许、曹,会盟于新城(宋地,今河南商丘西南),攻邾。

公元前610年灵公四年,晋、卫、陈、郑联军攻宋。

公元前608年灵公六年,因陈附晋,楚攻陈,顺道攻宋。晋与宋、陈、卫、曹诸国君会于棐林(郑地,今河南尉氏),救陈、宋而攻郑。

公元前607年灵公七年,晋率宋、卫、陈联军攻郑,以救焦邑(今河南三门峡)。

公元前604年灵公十年,楚与陈结盟,攻郑。晋攻陈以救郑。

公元前603年灵公十一年,因陈附楚,晋、卫联军再次攻陈。

公元前601年灵公十三年,九月,周定王使单襄公访宋、楚借道陈国,见到的情景是,水塘不修堤岸,河流无架桥梁,田野堆积谷米,田地杂草丛生,道路无植树,县里无旅店,百姓被派去替夏氏造高台,进入陈境无人接待,进入国都,陈灵公和孔宁、仪行父戴着楚式帽子去夏氏家,丢下宾客不见。单襄公回到京城,报告周定王说:“陈国定会灭亡。”

公元前600年灵公十四年,晋、楚争霸,晋会诸侯于扈邑(今河南原阳),陈灵公畏楚,不至,晋攻之,中途乃还。是年,陈灵公不理朝政,又不听大夫泄冶劝谏,反而伙同佞臣孔宁、仪行父杀泄冶,并与夏姬(夏御叔之妻、夏征舒之母)勾搭成奸。三人饮酒于夏家株林(今西华西夏亭,一说竹园村,另说今商水东南原夏亭城北),因三人言语有辱征舒及其母,征舒闻之怒发,待灵公出门时,将其射死,二佞臣奔楚,灵公太子午奔晋。此为陈国第四次内乱,时为陈灵公十五年(公元前599年)四月。

果如单襄公所言,前598年,楚庄王借平定陈国内乱攻入陈国,陈国第一次为楚所灭。

附说:

①前608年陈灵公六年,楚始称霸。

②灵公墓,据清顺治版《陈州志》载,在今西华西三里许。另据《西华县志》载,在西华东斧柯,实为一处。

十四世 第二十君 御叔之子 夏征舒

征舒18岁时,承父御叔之职为司马。

大事记:

征舒射杀灵公后,自立为君。孔、仪二人逃到楚国,求楚出兵平乱。此正合楚庄王北上称霸中原之意。周定王九年(公元前598年)冬,庄王率诸侯伐陈。征舒被捕车裂,首级悬于陈城栗门,其母夏姬被带往楚,转赐给楚大将襄老做夫人,楚还将夏氏部分族民迁至楚地夏口,古称夏州(今湖北汉口东)。陈被置为楚县。此为陈国第一次为楚所灭。

附说:

①一说,夏征舒射杀灵公后,遂拥太子午为陈成公。此说不确。

②一说,征舒参加了公元前598年楚、郑在陈地辰陵(今河南西华西北)的盟会。

十五世 第二十一君 平国之子 陈成公 妫午

周定王九年(公元前598年),楚大夫申叔时以“蹊田夺牛”比喻,说服楚庄王,使陈得以复国,由晋迎回灵公太子午立之,即陈成公。

周灵王三年(公元前569年),成公卒,在位30年。子四:弱、招、过、黄。

大事记:

《孔子家语》载,孔子读史读至楚复陈时云:“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予以赞赏。陈虽得以复国,然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公元前597年陈成公二年,宋因陈附楚攻陈,卫执政大臣孔达救陈,晋究卫救陈之罪,孔达为卫免遭讨伐,表示愿承担责任而死。

公元前575年成公二十四年,晋、楚“鄢陵之战”;晋率诸侯兵攻陈,到达鸣鹿(今河南鹿邑西辛集东北),转攻蔡。

公元前570年成公二十九年六月,鲁襄公会诸侯盟于鸡泽,陈成公因不堪楚之压榨,主动使大夫袁侨(辕涛涂四世孙)到会求盟,背楚向晋。楚闻讯使司马公子何忌侵陈。

公元前569年成公三十年夏,楚屯军繁阳(今河南新蔡)逼陈。冬,楚又使顿(今河南项城西)人对陈进行骚扰,陈包围了顿。

附说:

①公元前595年陈成公四年,孔达自缢,卫国人念其对卫国有功,为其子娶妻,并使之接任父职。

②公元前589年成公十年,楚等十四国会盟于蜀邑(今山东泰安),陈公子宁与会。楚霸业达到顶点。

③公元前585年成公十四年,晋恢复霸业。吴称王。

④公元前584年成公十五年,楚大夫屈巫奔晋,届巫遣子赴吴,教骑射,使攻楚。吴兴起,通于中原。

⑤公元前582年成公十七年,楚攻陈以救郑,晋纵楚囚钟仪请和。

⑥前579年成公二十年,宋倡导“弭兵”,休战维持了3年。

⑦前571年成公二十八年,老子生。

十六世 第二十二君 午之子 陈哀公 妫弱

周灵王四年(公元前568年),弱继成公立,在位35年。其长妃郑姬生太子悼(偃师),长妾生留,次妾生胜。哀公欲改立留为太子,嘱其弟司徒招、公子过作担保。(《左传》)

周景王十一年,陈哀公三十五年(公元前534年),哀公病,招同过合谋杀太子悼(偃师)。哀公怒,欲杀招,招发兵围哀公,哀公被迫自杀。招立留为君,派大夫干征师赴楚报告立新君之事。与此同时,哀公少子公子胜携同太子悼(偃师)之子吴也赴楚报情,楚灵王得知真相后,杀干征师,并派弃疾陪吴率帅师围陈,陈君留奔郑(今陈留)。(此为陈国第五次内乱)

据《左传》,同年十一月,司徒招为对付楚讨伐问罪,将弟公子过作替罪羊杀之,并不惜出卖国家向楚灵王献媚。楚遂灭陈为县,并毁了胡公宗庙,以断陈氏宗祀。另派大将穿封戌为陈公,镇守陈地。(一说弃疾为陈公,不确。此为陈国第二次为楚所灭。)

大事记:

公元前568年陈哀公元年秋,楚质问陈叛楚原因,陈如实告知,因楚令尹子辛(公子壬夫)贪求无度,不堪忍受,楚共王从霸业考虑即杀子辛。

同年九月二十三日,晋会盟诸侯于戚邑(今河南濮阳北),遣军屯陈国助守。楚攻陈,晋会宋、鲁、卫、郑、曹、齐于城棣(郑地,今河南原阳),谋救陈,以对抗楚对陈等弱小国家的掠夺。

公元前566年哀公三年十月,楚兵围陈,此时陈哀公正在为[为阝]邑(今河南鲁山)参加晋为援陈召开的诸侯盟会。陈国大夫庆虎、庆寅兄弟暗地里对楚人说:陈哀公之弟公子黄赴楚,要将他拘留;又派人到[为阝]邑威胁陈哀公说:如不离会回国,楚便要另立在楚的公子黄为君。哀公被迫离会回国。

公元前556年哀公十三年,宋借口陈轻视宋,伐陈,俘虏陈大夫司徒印,真可谓“春秋无义战”。

公元前553年哀公十六年,庆虎、庆寅又向楚国诬说公子黄,说他同蔡国司马策划服晋。楚为此伐陈,公子黄往楚辩解,临行时在国都里大喊:“庆氏无道。”

公元前550年哀公十九年春,陈哀公朝楚,公子黄在楚向哀公控诉庆虎、庆寅恶行。楚召“二庆”,“二庆”派族人庆乐前往,楚杀庆乐,“二庆”叛楚。同年夏,楚派屈建率军陪陈哀公回国,伐“二庆”,“二庆”加固陈城,因夹板掉落,庆氏处杀筑城役人,役人愤起杀“二庆”。此为东周诸国第一次奴隶暴动。

公元前549年哀公二十年,楚与陈、蔡、许联军攻郑以救齐,晋联军救郑。

公元前548年哀公二十一年六月,郑国子展、子产率七百辆战车,深夜突袭陈国,陈哀公扶着太子偃师奔往祖茔,路遇司马桓子,提出:“让我坐上你的车子。”回答说:“我要去巡视城防。”哀公在路上又遇大夫贾获,车上坐着他的母亲与妻子,贾获让她们都下来,将车子让给哀公。哀公说:“让你母亲也坐上。”贾获说:“那样不吉利。”说罢,贾获夫妇扶着母亲奔向陈祖莹避难。楚军破城,子展、子产守在宫门,陈哀公让司马桓子将宗庙的祭器相赠,自己身着丧服,抱看土地神牌位,并让宫中之人捆绑列队,在朝廷上待降。郑人取贿而还。

公无前547年哀公二十二年,楚、秦联军击郑,陷城麋(今西华,此为柏杨所注。西华本属陈国之地,此说是否正确,待考)。楚大夫穿封戌掳郑守将皇颉。

公元前546年哀公二十三年,宋倡导第二次弭兵盟,会前,宋大夫向戌到陈国(淮阳)与在陈的楚国令尹屈建相商。与会者十四国,陈国的代表是孔奂,会上确立晋、楚同为霸主,中原由此得以暂时和平。

公元前544年哀公二十五年,吴王子季札出访鲁、齐、郑、卫、晋,听观乐舞,评其国势。其中也涉及陈国。

公元前543年哀公二十六年六月,郑国子产到陈国参加结盟,回国后说:“陈国只靠积粮、筑城,不安抚百姓,君基不固,公子奢侈,大夫骄慢,政事不通,灭亡不过十年了。”

公元前541年哀公二十八年,十四诸侯国代表会虢城(郑地,今河南荥阳),重申友好关系,由此呈现长达40年间休战局面。

公元前538年哀公三十一年,楚会陈、蔡、郑、许、徐、滕、顿、胡、沈、小邾、宋、淮夷诸国会于申邑(今河南南阳)。楚又率陈、蔡、许、顿、胡、沈淮夷诸国联军攻吴,陷朱方(今江苏镇江)。

公元前537年哀公三十二年,楚会陈、蔡、许、顿、沈、徐、越,攻吴,败于鹊岸(今安徽铜陵)。再进抵箕山(今安徽巢湖),见吴有备而还。

公元前535年哀公三十四年,楚灵王筑章华台,除湖北潜江一处外,在陈域今商水之北亦建有一处。

公元前534年哀公三十五年,哀公宠臣袁克杀了马,毁了玉,准备为哀公殉葬,被楚拘,后逃脱。

晋平公就陈国被楚灭问太史赵:“陈国就此灭亡了吗?”赵答:“陈国还会复兴,继续保持下去。”果真五年后陈得以复国。

附说:

①一说“穿封戌”为官名。

②司徒,官职名。

③《史记•陈杞世家》载:哀公长姬生悼太子师,少姬生偃,长妾生留,少妾生胜。误。

④《义门陈氏宗谱》载:楚伐陈时,司徒招逃在越国;另说司徒招被楚灵王放逐于越国,均不确。

③公元前539年陈宣公三十年,齐相晏婴出使普国时,对晋相叔向说:“齐国将归田氏。”后果如其说。

十七世 弱长子 太子 悼(偃师)

周景王十一年(公元前534年),悼被叔父司徒招与公子过所害。子一,名吴。

附说:

吴,亦称公孙吴,“公孙",非姓氏,即哀公之孙。

十七世 第二十三君 弱之子 悼之弟 陈留

为司徒招所立,在位5个月,在弃疾率楚帅陈时逃奔郑境(今河南开封陈留)。

附说:

①一说,留,字思行。

②陈留,当是舜裔以陈为姓的第二人。其居地以其名而得。

十七世 弱之子 悼之弟 公子 胜

司徒招杀悼(偃师)后,公子胜携悼之子吴奔楚。子一,名公孙贞。

附说:

陈湣公时,上大夫司城贞子当是其子孙。司城,官职名,管理城防之官。清顺治版《陈州志》说,司城贞子本宋人,在陈居官。未明其据。

十八世 第二十四君 悼(偃师)之子 陈惠公 公孙吴

司徒招之乱后,公孙吴随叔父胜奔楚报情,公元前531年,楚将弃疾率军陪公孙吴伐陈,陈被楚灭,公孙吴先避于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城),而后奔晋。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惠公卒,在位24年。子一,名柳。

大事记:

公元前533年穿封戌为陈公元年春,楚灵王至陈,鲁、宋、郑、卫大夫至陈朝会。二月,楚子革将城父人迁到陈地,用濮、夷西部土地补给陈国。

公元前531年穿封戌为陈公三年十一月,楚以陈为基地灭蔡,公子弃疾为蔡公。十二月,楚在陈、蔡、不羹筑城。

公元前530年穿封戌为陈公四年,楚灵王驻兵游乐于干溪(今安徽亳州城父高卜镜),筑章华台。

公元前529年穿封戌为陈公五年夏,楚灵王灭陈5年后,弃疾以陈、蔡、不羹、许、叶诸地之师由察发兵,攻入楚都郢,逼楚灵王自缢,弃疾自立为君,是为楚平王。平王为求好诸侯,按诺恢复陈、蔡二国。将逃居晋的偃师之子吴迎归立之,是为陈惠公,并释放夏啮(夏征舒玄孙)回陈,还将收藏在楚国仓库里的陈国财宝归还。陈国虽得以复,但从此成为楚国附庸。

公元前525年陈惠公五年冬,大火星边出现彗星,鲁大夫申须顶言将发生火灾,梓慎进而预言:宋、卫、陈、郑四国均将发生火灾。郑国的稗灶对子产说:“如余仰,郑可免灾。”子产不肯。次年五月十四日,四国果然发生火灾。

公元前522年惠公八年,伍子胥携太子建的儿于胜逃出郑国,日藏夜奔到了陈国(淮阳),因陈国是楚国属国,不便藏身又向东吴逃奔,途经昭关(今安徽含山西北),因心急,一夜白了头。

公元前521年惠公九年,宋迎华定等由陈返宋。

公元前519年惠公十一年七月,吴国公子光侵楚州来(今安徽凤台),楚率陈、蔡、顿、胡、沈、许之师援救,与吴军相遇于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由于楚令尹卒,楚联军失去统帅,士气涣散。吴先击胡、沈、陈三军,联军败于鸡父(今河南固始东南,一说安徽寿县西南,实为一地),吴斩胡子髠、沈子逞两国之君和陈大夫夏啮。胡(今安徽阜阳为是,一说河南汝南境,不确),沈(今安徽临泉西北;另说河南平舆北,不确)。胡、沈被吴占领。

公元前518年惠公十二年,34岁的孔子得鲁昭公支持,到周都洛邑(今河南洛阳)拜见老子,问学礼仪。孔子对此次相见感慨地说:“老子,犹龙耶!”

公元前511年惠公十九年,吴攻楚之夷(即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等邑,楚军往援,吴军即退。

公元前506年惠公二十八年,由于沈未参加晋在召陵(陈国西边界,今河南漯河东)召开的十八诸侯国盟会,晋让蔡灭沈(今河南平舆北射桥西),掳沈君贏嘉杀之。

附说:

①《春秋》载,周景王十二年(前533年),公孙吴归于陈。此说比上说多出5年,这是由于将楚将穿封戌为陈公镇守陈地的5年计算在内所致,故而与《史记》所载有别。当以上说为是。

②有关“惠公吴复陈国”,陈有经《陈氏史话》说:楚既灭陈,又出兵灭蔡,陈哀公卒后3年,蔡国爱国志士鼓动陈国将领联合组织复国军,推举陈国名将夏啮为统帅,集合两国之众起来抗楚,经过两年多的苦斗抗争,终将两国土地得以收复。此时陈国迎回了太子悼(偃师)之子吴,立为陈侯,陈惠公,陈得以复国,又奉祀起胡公宗庙。此说虽在情理之中,且又详实,然与文献所载有出入,尚值得研究。

③陈惠公卒后,ト葬于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城东),即惠公吴往晋前的避难之地。原有墓,今不存。

息公吴在奔晋后曾以陈为姓,称陈吴,当为舜裔以陈为姓的第三人。

④公元前529年陈惠公元年八月,楚立蔡庐为国君,即蔡平侯。

⑤前525年,惠公五年,蔡国由上蔡迁都于吕,将地名称新蔡。

十九世 第二十五君 吴之子 陈怀公 妫柳

周敬王十五年(公元前505年),继惠公立。怀公在位4年。子一,名越(一说周)。

大事记:

公元前505年陈怀公元年冬,吴军攻破楚都郢,吴王阖闾(庐)在郢召陈怀公,怀公征求群臣意见,听从了大夫逢滑的建议,婉言谢吴。

公元前502年怀公四年,吴王复召怀公,怀公忌吴强,至吴。吴追究前不应召之罪,遂将怀公扣留。同年,怀公卒于吴。

附说:

陈怀公墓,在今商水西二十里,旧称南陵。(据清顺治版《陈州志》载,经调查,当地人说该墓为楚怀王墓,还有待考证)

二十世 第二十六君 柳之子 陈湣(闵)公 妫越

周敬王十九年(公元前501年),越继怀公立,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被楚惠王所杀,在位24年。湣公子一,名衍。

大事记:

公元前496年陈湣公六年,孔子56岁,由卫往陈,在经匡地时被围,后返卫。

当年二月,顿国君主姬洋背楚奉晋、吴,断绝了与陈国的友好,楚毕结同陈公子沱率师灭顿。

公元前495年~公元前494年,潜公七年至八年,楚灭胡国(今安徽阜阳)。当年孔子师徒一行由卫经郑首次全陈,居陈国上大夫司城贞子家,被尊为“陈侯周臣”,约1年。由于吴伐陈,孔子师徒返卫。弟子公良孺以松车五辆相从,遭蒲人阻围,公良孺奋勇抗击,浦人惧,经订约得放行。

公元前494年楚会陈、随、许联军攻蔡,蔡乞降。

公元前493年滑公九年九月,孔子师徒经曹、宋再伏全陈,住宾舍,从教近三年。当年(公元前493年)十月,蔡为得吴的翼护,请求吴让地,再迁国都于州来(今安徽风台)。

公元前492年滑公十年,鲁司铎官署发生火灾,桓公庙、僖公庙遭毁。孔子在陈听说发生火灾,虽并不知详情,却料定是桓、僖二庙遭火,后得证实,深获陈湣公及陈人的尊崇。当年孔子弟子冉求应召由陈返鲁。

公元前491~公元前490年湣公十一年、十二年,孔在陈居教传道,其间遇有两件事:

一、一只鹰被木石镞箭射中,落在陈国宫院中陈湣公不解,特差人去请教孔子,得知其箭是在周武王克商取胜后,东北(辽东一带)肃慎氏的进贡品,武王将它赠送给了陈国。湣公使人经査国库,果藏有此箭,因而更加敬佩孔子博学。

二、时逢陈湣公建造陵阳台接近落成,湣公同孔子登台观览,欲将三监吏作“人牺”杀之。湣公请教孔子,已往周造灵台是否“人牺”?孔子说周文王凡建造,百姓像儿子给老子干活一样都来了,很快完成,哪用杀人呢?湣公顿感羞愧,免去“人牺”。

公元前489年潜公十三年,吴为惩陈服楚伐陈,陈告急于楚,楚昭王出兵相救,进军城父(一说今安徽亳州城父,一说今河南襄城境,一说今安徽太和宫集,各主不一,实难定论,待考)。当年七月,楚昭王决定征战,十六日向陈国大冥(一说今河南项城境,问未证实)进军,昭王卒于军中,楚退兵,吴兵临陈下。

由于陈国正处于吴楚争战之乱,孔子被迫率弟于离陈赴楚,行至陈、蔡之间(陈之互乡,今河南高水固墙至上蔡蔡沟间)断粮,孔子泰然自若,弹咏不止。此即“陈蔡绝粮”典故由来。

公元前486年湣公十六年冬,陈背楚附吴,楚遗子期(芈结 )兴兵伐陈。

公元前485年湣公十七年,楚王子结(子期)攻陈,吴王子季札率兵救陈,劝子期退兵。季札说:“我们两国之君不致力于德行,用武力争夺,百姓受苦,我请求你撤军,以此得到好名声。”于是双方退兵。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中所仅有。

公元前484年湣公十八年,陈国司徒辕颇当政时,对封邑内的土地征税,用作陈湣公女儿的婚嫁,余下的为自己铸造大锏器,遭国人驱逐。辕颇逃往郑国,路上遇到部下辕咺,咺奉上酒饭肉。辕颇问为何四如此?回答是:早料到你会被逐出。故做了准备。辕颇又问,为何当时不劝阻?同答是怕被您先赶走。

公元前480年湣公二十一年夏。楚伐吴,陈湣公派公孙贞子赴吴慰问。公孙贞子在途中良地病逝,副使芋尹盖打算将灵柩运进城里,遭吴大宰嚭婉言推辞?副使据理相争,终得接纳。

公元前479年湣公二十二年,《诗经》成书,收入«陈风”十篇。四月,孔子卒,享年73岁(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

当年,陈国乘楚国白公胜叛乱之机,仗着自己有占积聚而盲目攻楚。白公胜破叶公打败自杀,楚惠王复位。

公元前478年湣公二十四年,楚惠王为报复,邀蔡国合师伐陈,遣公孙朝领兵先割去陈国的麦子,七月八日陈抵御失败,楚军遂入陈城,湣公被杀,置陈为县,陈国遂灭。(《左传》)

此为陈国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被楚所灭。陈国自西周之初胡公建国至潜公二十四年灭国,历经20世,26位君,569年。

同年,楚灭陈,老子遭亡国之痛,西行至函谷关,著《道德经》。(据《鹿邑县志》)

前476年即陈国灭亡后第二年,春秋时期结束。(据郭沫若《奴隶制时代》)

附说:

①《培远堂陈氏宗谱》、《陈氏历代世系》并载,湣公又名周,字子反。不知其据。

②《义门陈氏宗谱》记,潜公有二子:衍、全温。陈被楚灭后,衍迁往阳武(今河南原阳)。

③公元前485年陈潜公十七年,陈(田)乞之子常继父相位,为正卿,始揽齐国之政(由他始以田为姓)。

④公元前484年潜公十八年,孔子游历14年由卫返鲁(前497年至本年)。据柏杨《中国人史纲》言:是年,周藏室史李耳,弃职西行至函谷关,著《道德经》五千言而去。此说与鹿邑说相差7年,本书编著者以为柏杨说为是。

③公元前481年湣公二十一年,陈成子(田常)杀齐简公,立齐平公,自掌齐国大权,至公元前476年,齐国之政归田常。

④需指出的是:孔子卒年为公元前479年,早于陈国被楚灭1年。对此,《左传,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记载,十分具体而清晰;《史记•陈杞世家》所载,从时间上看,与《左传》一致,只是太史公在陈被灭年之后多了一句附笔:“是岁,孔子卒。”把孔子卒年推后了一年。附笔有误。此可从《史记•孔子世系》所载:“孔子年七十三,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从中得证。

太史公这句附笔之言,常被陈地及周口市学者作为巧合所引用,导致误解。

⑦陈有经《陈氏史话》说:楚惠王起兵灭陈,湣公逃亡于吴自缢。此说不知何据,恐不符实。

内容除多方面搜集整理外,还采摘一些柏먹《中国历史年表》中的记述,

以上内容除多方面捜集文献资料予以整理外,还采摘一些柏杨所著《中国历史年表》中的记述。

以上章节摘引自张进贤、张继华《陈国史》 2014年 海天出版社

历史上真正的陈国(陈国世系及大事记年表)(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