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将死后的谥号排名(魏蜀吴重臣的谥号你知道多少)

你知道三国时代有多少大臣得到了朝廷赏赐的谥号吗?答案是如果不算外戚和宗王总数就是90个,其中曹魏73人、蜀汉12人,孙吴最少,只有5个。那么这些人都是谁呢?他们分别得到了什么谥号?这些谥号是褒是贬,又有什么特殊含义呢?下面由我来跟大家掰扯掰扯。

武将死后的谥号排名(魏蜀吴重臣的谥号你知道多少)(1)

首先声明以下排名不分先后,以我便于讲述为序。三国群臣当中逼格最高的谥号应该是诸葛亮的忠武侯。《逸周书·谥法解》说“危身奉上为忠,克定祸乱曰武。”忠,就是为了国家不顾自身安危,武,则指军事上有突出功勋。诸葛亮一生对蜀汉忠贞不二、鞠躬尽瘁、南征北战、威风赫赫,自然当得起“忠武”二字。而除诸葛亮之外,三国时期还有一位大臣得到了忠武侯的谥号,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大魏忠臣司马师,司马师代父统领朝政五年。正元二年(公元255年)在讨平毌丘俭、文钦叛乱的回师途中去世。

一开始朝廷准备赐其谥号为武公(一说武侯)当然司马昭不同意,说当年臣的先父不肯接受丞相和九锡的赏赐,臣的亡兄不肯接受相国的位置,那都是因为太祖(曹操)曾经长期担任丞相,享受九锡待遇。如果赐谥为武公,那就跟曹操(武皇帝)撞了车。所以应该依照前朝萧何、张良等人为例多加一个字以方便避讳。最后呢就把司马师的谥号改成了忠武侯同时还把司马懿的谥号从文侯改成了宣文侯。

武将死后的谥号排名(魏蜀吴重臣的谥号你知道多少)(2)

等到司马昭建立晋国之后,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又追尊司马懿为宣王、司马师为景王。最后司马炎称帝二人的谥号又变成了宣皇帝、景皇帝终于脱离“臣谥”进入了“君谥”。接下来我们把忠武二字拆开看看单以“忠”字或“武”字为谥的都有谁,单以“忠”字为谥的曹魏有两人即夏侯惇和曹仁皆是忠侯,二人既是宗室,又是元勋,对曹魏没有人比他们更忠诚,以“忠”字为谥十分合适。东吴大臣里没有谥“忠”的,蜀汉只有一位那就是后主刘禅的宠臣陈祗,陈祗字奉宗,汝南人,在费祎主政时期被选为侍中,后来又担任了尚书令。《三国志》说他上承主指、下接阉竖,与黄皓互为表里,深受后主宠信,权力甚至超过大将军姜维。

因此他在景耀元年(公元258年)去世以后,后主特别降诏赐谥曰忠侯,单以“武”字为谥的只有一人即东吴名将陆抗,陆抗是陆逊之子,他二十岁代父统军为东吴镇守边境近三十年。《三国志》里虽然没有记载他的谥号,但其子陆云在《读考颂》中称其为“先考大司马武侯”可知陆抗死后,谥武侯。

与“武”字相对应单以“文”字为谥的大臣,除了差一步登上帝位的晋文王司马昭,严格来说也只有一位那就是东吴的张昭。《谥法解》说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任何朝代“文”都是一个逼格很高的谥号。张昭虽然是东吴的元勋老臣但他曾主张投降,晚年又跟孙权的关系十分糟糕,所以去世后孙权给他一个文侯的谥号应该不是褒奖他有“经纬天地”之功,而是就其博学多才而言。

《三国志》说张昭少好学、博览众书,并且著有《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等著作。与“忠”字相对应单以“孝”字为谥的整个三国只有一位,那就是曹魏大臣崔林。崔林字德儒,清河东武城人,在曹操拿下冀州以后出仕,最后一直当到三公。《谥法解》说慈惠爱亲曰孝、协时肇享曰孝,都是就其在家族内部的孝道而言。不过史籍并没有记载崔林有哪些具体的孝行的,只知道他为官堪称道德楷模,想来居家应该也是如此。而像崔林这样一个人独享一个谥字的整个三国时期还有九位。

武将死后的谥号排名(魏蜀吴重臣的谥号你知道多少)(3)

他们是法正谥翼侯,《谥法解》说思虑深远曰翼、刚克为伐曰翼,伐就是成功。刚克为伐,就是以刚强取胜而成功的意思。反正先帮刘备取蜀,又助他拿下汉中,是让刘备翻然翱翔的大功臣。刘备赐他谥号翼侯除了取以上两个含义之外,应该也是在褒奖法正实乃自己的辅翼之臣,这个谥号十分恰当。

张飞谥桓侯,《谥法解》说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刘禅给自己的老丈人谥号桓侯,多半不是称赞他克敬勤民,而是取“辟土服远”这个意思,汉末的刘熙就在《释名》里注释说“以武力出征,四夷畏服而远遁,故曰桓。”张飞生平最大的战功就是随诸葛亮入蜀时攻克江州以及大破从汉中来寇的张郃,收复了整个巴西,史称“巴土获安”。说他能辟土服远没毛病。

张鲁谥原侯,今本《谥法解》中没有“原”字,但汉代有不少列侯谥原侯的先例。《文献通考》说思虑不爽曰原。曹操当时给张鲁一个“原”的谥号,当然不是说他想起张鲁就很不爽,而是暗示他当初投降自己的决定没有错,值得夸奖。

陆逊谥昭侯,陆伯言虽然对东吴功勋卓著,但因为晚年牵扯进了南鲁党争,被孙权多次责骂最后“愤恚致卒”。此后孙权也耿耿于怀,没给他赐谥,直到第三任皇帝孙休在位才追谥陆逊为昭侯,其孙陆云在《读考颂》中则写作“邵侯”这应该是后来避司马昭的名讳。

《谥法解》说昭德有劳曰昭、威仪恭明曰昭。曹魏群臣则在给皇后上谥号的奏议中说:“圣闻周达曰昭,德明有功曰昭。昭者,光明之至,盛久而不昧者也。”刘备的谥号昭烈应该也是取昭这个光明长久不衰的意思,陆逊既是名臣又是名将,完全配得上“昭”。杜畿是戴侯,和洽谥简侯,钟毓也就是钟繇的儿子、钟会的哥哥谥惠侯。按《谥法解》的说法爱民好治曰戴,壹德不懈曰简,柔质慈民曰惠。这三位曹魏功臣都是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有突出表现,他们的谥号也恰如其分。但是并不是所有功臣都能够得到这个待遇,因为除了美谥还有恶谥。

武将死后的谥号排名(魏蜀吴重臣的谥号你知道多少)(4)

据我统计三国群臣中只有两个人得到了恶谥,那就是于禁谥厉侯,吴质谥丑侯。《谥法解》说暴慢无亲曰厉,杀戮无辜曰厉。于禁生平最大的黑点自然是晚节不保投降了关羽。另外当年昌豨叛乱,曹操派于禁征讨,在昌豨投降的情况下,于禁不念旧情依然以曹操“围而后降者不赦”的军令为辞,坚持将昌豨斩首,这一点后来受到了裴松之的讥讽,说于禁好杀活该背负恶谥、但是我个人感觉仅凭这两处黑点似乎还够不上“杀戮无辜、暴慢无亲”。于禁怎么说也是立有大功之人,曹丕先是用画像于曹操陵屋的方式来羞辱他,继而又赐给他一个厉侯的恶谥,其实很难称得上是公允。

至于吴质,他则是曹丕的宠臣,当初曹丕跟曹植争夺太子之位,吴质没少给他出主意。但是这个人后来仗着朝廷宠幸自己,对曹真、陈群等都不服不忿、瞧不上眼。在群臣中的人缘很不好,所以到明帝朝他死了以后,朝廷竟以其“怙威肆行”为辞,赐谥曰丑侯。吴质的儿子不服上书抗议,到曹髦在位时才给吴质改谥为威侯。

接下来说使用人数比较多的,三国之中大臣最常用的谥字是贞、景和壮。

谥贞侯者共有九人即郭嘉、桓阶、陈矫、徐宣、常林、裴潜、郭淮、胡质、孙资。

谥景侯者八人即蒋济、满宠、王肃、刘烨、黄权、孙礼、刘靖、王基。

谥壮侯者也是八人即曹修、张郃、徐晃、文聘、许褚、庞德、桓嘉、州泰。

其次则敬、肃、威。

谥敬侯者七人即费祎、荀彧、荀攸、华歆、刘放、卫觊、卫臻。

谥肃侯者六人即程昱、辛毗、张既、贾逵、王观、顾雍。

谥威侯者五人即马超、乐进、臧霸、曹纯、郭修。

使用者在四人以下的美谥还有刚、定、穆。靖、元、成。

谥刚侯者四人即黄忠、张辽、苏则、李通。

谥定侯者四人即张成、张绣、董昭、杜袭。

谥穆侯者四人即陈泰、赵俨、王昶、徐邈。

谥靖侯者三人即庞统、陈群、何夔。

是元侯者三人即曹真、高柔、傅嘏。

谥成侯者三人即王朗、钟繇、任峻。

从中不难看出文官多用贞、景、敬、肃而武将多用壮、威、刚,这自然是追求了上古以来“以行为谥”的传统。比如与于禁形成鲜明对比的庞德因为他是拒绝投降而被关羽所杀。后来曹丕继位就专门派人到他墓前祭拜,赐谥为壮侯。这是因为壮通庄,武而不遂曰壮、死于原野曰壮。关羽的谥号中用一壮字也是这个缘故,再比如猛以刚果曰威、强毅伸正曰威。马超刚猛强毅,所以赐谥威侯。曹魏的郭修虽然不是大将但因为刺杀了蜀汉大将军费祎也被赐谥为威侯。

此外还有一些人的谥号比较特殊例如夏侯渊、李典和乐进的儿子乐綝,这三人的谥号都是代表哀悼惋惜的愍。刘熙在《释名》中说“志义未究,遇难而死,可悯惜者也,故曰愍”夏侯渊不用说了,他是在定军山下遇难而死的。李典虽然不是战死,但他去世的时候只有36岁属于英年早逝。乐綝则是在扬州刺史任上被造反的诸葛诞所袭杀。对于曹魏来说三人的死都比较可惜,故而赐谥愍侯。

赵云的谥号顺平,也属于很少见的双字谥。在汉晋时期,一般来说臣谥会尽量用单字,除非单字不能准确地表达“以行定谥”的主旨才考虑用双字也就是复谥。整个三国时期用复式的大臣除了诸葛亮和司马懿父子,就是只有赵云和关羽了。

著有《谥法研究》的汪受宽先生就认为尽管礼官觉得单谥和复谥在褒贬上没有区别,但在实际使用时由于二字谥可以“兼美”人们一般还是认为二字谥优于一字谥的。具体到赵云这个谥号而言虽说“顺平”二字未必就比张飞的“桓”字、马超的威字为优,但绝对不像某些人所说是功绩平平的意思。《三国志》裴注里其实说得很明白“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也就是说顺是说赵云为人有仁爱之心,“平”是说他处事遵奉法度并且有平定祸乱的功绩,用这两个字概括赵云一生行事还是比较合适的。

至于关羽的谥号“壮缪”壮通庄,谬通穆,壮缪其实就是庄穆,并非贬义。当时有人反驳说刘备的吴皇后去世以后的谥号就是穆皇后。同时期其他谥穆的人也没有写成缪的,如果穆、缪相通为啥关羽这里非要写成缪呢?我想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避讳。比如东晋的王述死后朝廷拟定的谥号本来是穆,但是为了避讳之前去世的晋穆帝就改成了简。同样吴皇后去世于245年,而追谥关羽则在260年,为了避讳而将穆字写作缪完全是可能的。一个旁证是西晋太康八年(公元287年)郭淮的侄子郭奕去世,太常本来拟定的谥号是景侯,但是有大臣说这个谥号呢跟司马师(景皇帝)相同,建议改成了穆。当时侍中王济就说这种做法“避帝不避后”(因为张春华谥宣穆皇后)跟汉魏旧制也不同,有点不伦不类,这说明至少按汉末和曹魏时期的制度,臣下的谥号是应该“避帝也避后”的。

比如卞皇后谥武宣,甄皇后谥文昭,郭皇后谥文德。曹魏大臣里就没人用宣、昭、德为谥字(除了追谥司马懿为宣王)。魏明帝的两位皇后一谥明悼、一谥明元。曹魏大臣里虽然也有谥悼侯、元侯的(比如曹真、高柔、傅嘏)但都死在了两位皇后之前自然不用避讳,以此类推蜀汉很可能也遵循了“避帝也避后”的旧制,所以关羽才不得不改穆为缪。

最后再说两句谥号,这个东西诞生于西周中期,起初只是古人为了避讳死者的名字而在举行葬礼时给予死者的一个美称,后来才具有了褒贬善恶、评论功过的含义。进入汉代由于儒家知识分子鼓吹“生有爵、死有谥”无爵则无谥,普通的大臣只有封侯才具备赐谥的资格所以汉代对大臣赐谥一向比较严格,而且东汉比西汉更加严格。蜀汉和东吴两国有谥号的大臣之所以如此之少就是继承了这个传统,曹魏就不太一样因为曹操父子是在体系内篡夺了汉室天下,为了争取士人的支持就必须用高官厚禄进行收买。所以在谥号的赐予上标准就放得比较宽,这就是为什么曹魏赐谥的大臣多达73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