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质量为导向推进新型城镇化(推进建设更高水平的新型城镇化)

作者: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赵建才,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坚持以质量为导向推进新型城镇化?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坚持以质量为导向推进新型城镇化(推进建设更高水平的新型城镇化)

坚持以质量为导向推进新型城镇化

作者: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赵建才

新型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劲动力。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培育产业、增加就业。”新型城镇化既伴生着工业现代化,又承载着农业现代化,形成巨大的投资和消费空间,将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

充分认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个历史过程。我们应当认清新一轮城镇化浪潮中的发展趋势与变化,从而转变发展方式,更好地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由数量增长、规模扩张的城镇化向质量提高、环境友好的城镇化转变。我国经济多年的高速增长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受到了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减速换挡”,就是为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减轻资源环境负荷,保持经济合理运行。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经济转型,是突破城镇化发展“瓶颈”的新“增长极”。提高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就是要保证人的素质全面提高和社会全面进步,更加强调社会的公平性、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

由高成本的城镇化向低成本的城镇化转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不足、环境脆弱的基础条件,决定了我们不可能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城镇化发展路子。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低成本的城镇化需要探索质量效益型的发展路子,在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上不搞整齐划一,可以因城而宜,从实际出发,鼓励多样化。在经济、社会、文化、空间组织结构等方面,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进行国土空间规划和人居环境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工作的主线。

由城市优先发展向城乡互补协调发展转变。新型城镇化就其本义而言,并不是乡村形态的完全消失,而是城乡空间的合理布局,城乡形态的融合发展,更是城乡文明的共存共荣。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要按照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要求,围绕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领域,找准改革突破口,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加快形成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使城乡相互封闭走向相互开放,由单向流动向双向“对流”转变。

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率超过60%之后,城镇化发展速度会有所减缓,但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会更加突出,城镇化进程将由量变逐步转向质变。其主要标志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由城市化初期的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转变为城市化后期以“空间资源配置”推动城市发展。

内涵式提升的转型发展。内涵式提升转型发展,就是以城市发展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质量效益型发展,在发展形态上主要表现为通过结构性调整带来的发展。如:规模适度,结构协调,资源配置效率更高,治理体系更完备,追求数量、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的统一,强调经济、生态的统一等。内涵式提升主要依靠提高自身素质而降低城市发展成本,提升质量和效益;通过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促进城市的和谐、集约和高效发展;注重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建立现代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综合治理能力等。

区域均衡的协同发展。指出:“城市群是人口大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像我们这样人多地少的国家,更要坚定不移,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发展可以通过土地、劳动和资本的有效配置,通过优化布局与合理分工,支持高效增长。发挥好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通过不同能级的城市与小城镇彼此关联,实现有效的产业协调分工,相互补充,从而形成紧密的网络体系,能够有效降低区域的内部损耗,减少同质化竞争,支撑大中小城市形成共荣互惠的良性循环体系。同时,提升县城、小城镇产业支撑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从而实现多元形态合理布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的融合发展。中央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从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等方面做了专门部署,要求加快形成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城镇化是城市经济向周边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和城市内部产业重新组合的过程。同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也是拉动投资和消费,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城乡一体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标志着城乡关系逐步由自发走向有序,最终走向高水平的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就是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为目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从而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努力提高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水平

影响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因素,既有地理特征和气候环境的制约,又有资源条件不足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约束。因此,需要科学推进,努力提高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水平。

新理念引领新发展。要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消除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有效推动不同领域的协调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做好国土空间规划是基础,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是关键,需要因城而宜、因地制宜,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改革求突破,开放促发展。紧紧围绕制约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进改革,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建立统一的大市场,让各种生产要素动起来、活起来,使内生动力强起来。随着全球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站在全球视野谋篇布局,推动全方位、全要素对外合作交流,厚植开放新优势,打造开放发展新格局,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城市是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最为显著的区域,对城市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分析评估,研究现有城市发展模式对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不仅可以体现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还可以加深对于城市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认识,从而指导政策和规划的制定,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