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典故//白象入肋,步步生莲,佛陀降世

头条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玫瑰][玫瑰][玫瑰]

佛教典故//白象入肋,步步生莲,佛陀降世(1)

我们大家都知道,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本名叫“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就是“释迦族的圣者”的意思,是公元前五世纪前后的真实历史人物。

佛教典故//白象入肋,步步生莲,佛陀降世(2)

一:先来看看有关佛陀的传说与历史

传说中,释迦牟尼在出生之前,是住在天国兜率宫的一位善慧菩萨。他决定投生人间成佛度化众生,于是选择了投胎到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国王净饭王家中。投胎过程很神异,说释迦牟尼乘着六牙白象投入了净饭王王妃摩耶夫人的胎里。

佛教典故//白象入肋,步步生莲,佛陀降世(3)

山东滕县东汉晚期画像石上的六牙白象

为什么是“六牙白象”呢,因为白象在印度是权力的象征。

佛教曾经传说世界上有四大天子:

1北方是统治大月氏的马主

2在西方为统治大秦(也就是古罗马帝国)的宝主(也就是珠宝之主)

3在东方为统治中国的人主

4在南方就是统治印度的象主

佛教传记里讲释迦牟尼出生,用了象征着世俗权力的白象,和释迦牟尼的王族出身也是相符的。

又说佛陀刚落地就会行走,而且是“步步生莲”,每走一步脚下会生出莲花。在印度信仰里莲花代表洁净,这里就用来暗示释迦牟尼的洁净。

佛教典故//白象入肋,步步生莲,佛陀降世(4)

唐代绢本画“九龙灌顶”,英国国家博物馆

年轻时期的释迦牟尼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当时最好的教育,但可能也受到了当时的社会风潮的影响,他追求探讨彼岸真理,对人的生老病死和人生意义产生了怀疑。29岁时,他不顾父亲净饭王的反对,毅然放弃王位,出家修道。

刚开始他也按照传统方法修道,比如苦行。据说他曾连续六年修“一麻一米”,就是一天中除了一粒芝麻和一粒大米外,断绝一切食物。结果,释迦牟尼眼窝凹入,骨骸露现。后来,他对传统的修道方法进行了长时间的反思,认为苦修无益,并在一次连续七天七夜的冥思后,宣称悟道。那一年他35岁,开始被人称为“佛陀”或者“世尊”。

佛陀本是“觉者”、“智者”的意思,经书中说人有三种“觉”:

一是“自觉”(自我有充分认识的能力)二是“觉他”(使其他众生也得到觉悟)三是“觉行圆满”(智慧与能力都圆满)其中,罗汉有“自觉”,可以通过聆听教诲,获得机缘而解脱;菩萨有“自觉”也能“觉他”,可以在世俗社会拯救众生脱出苦海;只有佛陀则三种“觉”都有。

释迦牟尼以对人生之“苦”的反思为中心,总结出“十二因缘”、“四圣谛”、“戒定慧”三学等等思想,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宗教体系。

佛教典故//白象入肋,步步生莲,佛陀降世(5)

二:八万四千塔:佛教的阿育王时代

佛教典故//白象入肋,步步生莲,佛陀降世(6)

上面是一副阿育王时期的浮雕

阿育王生活在公元前三世纪,和秦始皇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在中国差不多统一的同时,阿育王也在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印度的统一,所以也被视为印度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阿育王最初成功靠的是铁与血,但是大规模的杀戮,给他本人的心理状态造成了很大冲击。于是决定皈依政法,改变统治策略,用正法代替暴力来进行统治。

佛教是在阿育王时期第一次大规模向外传播,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逐渐成为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宗教。

佛教典故//白象入肋,步步生莲,佛陀降世(7)

三:结集与分裂

不过,佛教的发展并非一直顺利,中间甚至出现过多次分裂。

佛陀灭度之后,教团失去了统一教主,便出现分裂的迹象。

1、第一次结集

据记载,佛陀圆寂后,佛的弟子迦叶召集僧团代表(号称五百罗汉)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举行结集,规范教团,维护正法,史称第一次结集。

所谓“结集”,就是佛弟子们集会讨论,在集会上,几位大弟子凭记忆背诵,其他弟子确认背诵的对不对,这样一起共同整理和编辑口耳相传的佛陀教法。

透过这种方式形成的佛教典籍,一共分为三大部分:经藏(即佛陀所说佛法)、律藏(即佛陀为规范僧团生活秩序而制定的戒律)和论藏(即后世高僧对经义作出的阐释)。在第一次结集中,号称“多闻第一”(也就是听闻佛陀教法最多的弟子)的佛弟子阿难诵出经藏,号称“持律第一”(也就是戒律守得最完整的弟子)的优波离诵出律藏。至于论藏,此时尚未形成。

2、第二次结集

大约在佛陀入灭百余年后,生活在印度东部毗舍离的僧团,和生活在印度西部的僧团,在一些戒律内容上就产生了巨大分歧。为了统一认识,在僧团上座(也就是长老)的主持下,大约有七百名僧众举行了结集,史称第二次结集,也称“七百人结集”或“上座部结集”。

但毗舍离一带占多数的比丘并不认可此次结集,於是另行结集,据说有万人参加,规模甚大,所以称为“大结集”。

由此,佛教教团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分裂,形成对立的两派:一派因为坚持上座领导下的结集成果,而被称为“上座部”;一派认可后来新结集的僧团,由于他们人数众多,所以这一派被称为“大众部”。

3、第三次结集

此后又过了几十年,到了伟大的阿育王时期,大概在公元前250年左右,约有千名僧众举行新的结集,这就是第三次结集。但这次结集仍然没能实现教团的大统一。

这之后,阿育王分派上座去各地弘扬佛教,所到一处,自成一派。僧团进一步分裂,相传共有十八部。

佛教典故//白象入肋,步步生莲,佛陀降世(8)

四:大乘教法的出现

如果说,是因为戒律认知的分歧造成了佛教分裂成上座部和大众部等部派。那么教义上的分歧,自然也会造成教团的更大分裂。这种分裂最重要的一个结果,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大乘佛教的出现。

“大乘”的“乘”是指车,“大乘”的意思就是大的车。这一派别的僧众将自己称为“大乘”,就是认为可以普度众生,不论僧俗,所有人都能成佛,目标更为宏大。他们将旧有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是大乘小乘同时传入的,但后来大乘佛教占据了主流。所以,汉传佛教主要都是大乘,比如《西游记》中的佛菩萨形象,其实都属于大乘佛教。今天包括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在内的东亚世界,最流行的就是大乘佛教。

但被贬称为小乘的佛教,仍然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流行,诸如南亚的斯里兰卡、东南亚的缅甸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