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对左宗棠的帮助(左宗棠究竟说了怎样一句话)

中国历史上有句话叫“书生误国,文人乱政”,笔者认为这句话就说对了一半。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比如明朝,确实有这种情况存在。无论是明朝最后一任状元杨廷鉴,还是崇祯钦点的内阁首辅魏藻德,都可谓是“满腹经纶”,写得一手好字。但一到国家大事,立马变得一问三不知。明朝衰于党争,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曾国藩对左宗棠的帮助(左宗棠究竟说了怎样一句话)(1)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清末,清末官场可谓是更加黑暗,朝廷和地方官贪污受贿的套路数不清,一个新官员入职,不掏钱打点根本没可能混出名堂。就连“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在剿灭天平军后也急着向朝廷要钱,实际上就是吃回扣,被称为“别敬”。就是这样一个危如累卵的国家养着这样一群官员,他们之间还勾心斗角。

这篇文章我们要讲的事情,便是同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与曾国藩间的嫌隙。虽说一部《曾国藩家书》流传至今,曾在晚清官场上的地位也远高于左,但笔者认为论人品,左宗棠无疑是晚清官场上的一股清流。此人人品不凡,志向远大,还是个汉子。在收复新疆之战前,69岁的左宗棠命人抬着棺材走在军前,要么凯旋,要么战死,极大地鼓舞了军心。

不过,左宗棠可谓是大器晚成,40岁时他还在给人做幕僚。在成为晚清重臣后,左与曾国藩的不合也不是什么秘密,甚至有“逢人便骂曾国藩”的说法。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曾国藩早些时候一次途经长沙有关。曾国藩深知长沙多名仕,且不少人都是他的朋友,于是便特意在长沙逗留几日。左宗棠得知后便尽地主之谊,带着一行好友去前去拜访。

席间几人谈古论今,吟诗作赋,原本非常快活。不过,左宗棠是性情中人,对一些事情有独到的看法,却又没有曾国藩那样的城府。他的观点大多标新立异,又喜欢直接表达。因此,在聊天时,左宗棠没少直接反驳曾国藩的言论,一来二去,弄的后者心里非常不爽。尤其是当着众人的面,曾国藩也不好意思发作。

曾国藩对左宗棠的帮助(左宗棠究竟说了怎样一句话)(2)

曾国藩一急之下,便说了这样一句话:“季子自称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人意见辄相左。”“季高”是左宗棠的字,这句话巧妙地隐含了左宗棠的名字,意思是说他的观点不伦不类,喜欢标新立异。曾国藩说此话时大概非常得意,还面露微笑。左宗棠一听,立刻觉得气氛不对劲,忖思片刻便回敬道:“藩臣当卫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你经济有何曾。”

这句话同样隐藏了曾国藩的名字,“经济”是指指经国济世,治理国家的才能,意思就是讽刺曾国藩身为朝廷忠臣,被百官当成元老来看待,却根本没有啥治国安邦的才能。比起曾国藩的揶揄,左的话显然更冲。曾国藩听后也是大惊,首先,他没想到左宗棠反应如此敏捷;其次,他也没料到左说话如此不留情面。如果继续说下去,恐怕要当场撕破脸。

曾国藩对左宗棠的帮助(左宗棠究竟说了怎样一句话)(3)

于是,曾国藩装模作样地大笑一番,这次谈话就这么结束了。两人同朝为官,又身为同乡,原本应该是关系紧密才对。然而试想一下,在团派林立的晚清官场,两人政见存在直接矛盾,又闹了这么一出,关系肯定好不到哪儿去。不过,虽然在官场上曾左二人闹得非常不愉快,但左宗棠毕竟不是心胸狭隘的小人。曾国藩去世时,左宗棠送来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

都说封建社会官场深如水,许多事情是如今的我们无法想象的。但笔者认为,曾左二人间的故事,也许就是高人之交,不用语语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