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心境(远离尘嚣幽清恬淡)

远离尘嚣 幽清恬淡

——王维《竹里馆》的境界

作者:洞若(鄢文龙)

王维的心境(远离尘嚣幽清恬淡)(1)

记得读过《竹里馆》,心却一直没有进入竹里馆。

记得几年前在贵州因为一起讲学,端听了北京师范大学过常宝先生的《竹里馆》赏析,心已经渐渐进入到竹里馆。

今天,迎着秋天的阳光,倾听着小溪执着的潺潺流水,瞥见溪边的丛丛茂竹,心渐渐地进入竹丛,但不是竹里,更不是竹里馆,却是王维真正的《竹里馆》。

王维的心境(远离尘嚣幽清恬淡)(2)

原来,林间是乐趣,一种被王维个人侵占的乐趣。似乎一般人无法理解,而明月却多情地相照,心领神会,心领,神会。

好像是一种幽迥之思,我们却随之神气爽然;真的是一片色籁俱清,我们读之肺腑若洗,仿佛早已接受竹里馆的熏染。那冲玄,那清旷,爽气袭人。如寒泉漱齿,烦嚣顿除;似神丹入口,凡骨立蜕。

原来,竹里馆这般澄而不浅,竟然空而生明。最是月下鸣琴,风篁成韵。

人不知而月相照,羞哉,愧矣。

王维的心境(远离尘嚣幽清恬淡)(3)

竹里馆之幽,幽到惊心动魄。初读,始觉重复累赘,总觉得第一句其实早已包含第三句的意思。心想:假如没有第二句,直贯而下,会是什么效果?但还没来得及思考。早已被他牵引,不知不觉地被他束缚。原来,第二句妙在偏偏音响激越,竟然落到林深而行人浑然不知,而境界之幽在音乐的衬托下,更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更何况有第三句的接应,明月烘托,幽趣倍添。来相照,照其弹琴,照其长啸,天人合一。

他似乎在告诉我们:知音者唯林间明月。

“相”字虽与“独“”字反对,但相照的是明月,更凸显其独,言已尽而意无穷。

王维的心境(远离尘嚣幽清恬淡)(4)

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通常,我们总是有这样的体验:凡是用孤独字眼来表达生活的动态,多少带有寂寞的味儿,偏于伤感。

但诗中之“啸”,是一种比较激剧的抒发动作,再着一“长”字,就更不平静了。

“弹琴”,可以理解为闲适的情趣,但一旦进入诗的语境,也常意味着寻觅知音,暗含倾诉。由寂寞而倾诉,而长啸,只能是一种伤感与愤慨的暗示,与悠然自得很难合拍。

从这里,我们似乎发现:他有一种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如果我们了解他前期在政治上的积极,知道他晚期的不同流合污,我们便豁然开朗,开朗,豁然。

王维的心境(远离尘嚣幽清恬淡)(5)

这样看来,诗中所创造的分明是一个远离尘嚣、幽静寂静的境界。其中,分明活动着一个高雅闲逸、离尘绝世、弹琴啸咏、怡然自得者的形象。

他以寂静为乐,内心淡泊、平和、恬静,波澜不惊。

这里,看上去似乎是无人之境,可是一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却在宁静中透出幽雅。

如果我们调动记忆中的联想,我们会发现,同样是无人之境,每一个诗人的笔下却迥然有别。

想起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那是一种宁静中透出的寂寞;

回忆起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更是一种宁静中透出的孤独与寒寂。

从他那清幽寂静之极中,我们感受到一种离尘绝世、超然物外的情绪,但看得出他是快乐的。

他早已远离了俗务拘牵,心中全然没有尘念萦绕。

王维的心境(远离尘嚣幽清恬淡)(6)

令人震撼的是,这首诗不以字句取胜,却在整体上见美,给我们传达出的是一种高雅清绝的神韵。意境上早已把外景与内情结合无间,融为一体;语言上更是空灵中蕴意味,平淡中见高韵。

真是景极幽,境极静,心极宁,月与人是那般无间地相契,相契,无间。

王维的心境(远离尘嚣幽清恬淡)(7)

远离尘嚣,自然幽清,恬淡。

王维的心境(远离尘嚣幽清恬淡)(8)

2022.8.11于天沐温泉谷

作者介绍:

王维的心境(远离尘嚣幽清恬淡)(9)

洞若,原名鄢文龙。教授,作家,学者,江西省高考语文命题人。曾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中国思辨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修辞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中国模糊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语文学习科学委员会常务理事。

出版散文集《月在波心》《月点波心》、传记《周德清评传》《晚唐巨擘郑鹧鸪》《姚勉评传》、文学评论《颠覆与超越——史铁生文学作品的修辞化生存》等著作18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