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荒英雄推荐(骚年看你骨骼精奇)

说来惭愧,专注吃喝十五年的川观君已经很久不读书了。古语有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现在的人也说,人丑就要多读书。在这种舆论下,川观君一直觉得压力巨大。

刚巧,最近在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一本奇书,一口气读完,爽!(不着急,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请关注文末送书福利!)

这本奇书,叫作《四川人在台湾》(确定作者不是《北京人在纽约》的粉丝?)

书荒英雄推荐(骚年看你骨骼精奇)(1)

川观君看了书才知道,原来四川与台湾,早在明清时代就已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了——当时生活在闽粤赣一带的客家人向外迁徙,一支西迁四川,一支东渡台湾。两地客家人源出一地,想不亲都难!

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川人迁台活动发生在1949年前后。据该书副主编、省台办副巡视员杨志学介绍,这一时期迁台的川籍人员(含现在的重庆)多达十几万人,主要是军事人口。如今这批人多数已经去世,健在的人也已是高龄。

为抢救弥足珍贵的川台交流与合作史料,呈现川台交流的历史和现状,2014年上半年,省台办决定启动《四川人在台湾》一书的编撰工作,历时一年多终于成书,于去年(2015年)12月正式出版。

书荒英雄推荐(骚年看你骨骼精奇)(2)

一奇:这本书是前无古人的第一本系统梳理总结四川与台湾交流史的书,填补了以往这类图书的空白,为普通读者了解川台渊源打开了一扇窗,也为专家学者研究川台关系提供了资料。

二奇:虽然该书中引述大量历史资料,但以四川人在台湾的生存、发展为脉络,收录了许多生动精彩的人物故事,连不爱看书的川观君也看得津津有味。

从这些故事中,既能看到1949年迁徙台湾的普通市井小民经历,也能一窥“打破两岸坚冰第一人”王锡爵的传奇,还有生活在台湾眷村、用美食聊寄乡情的四川游子故事,还有两岸破冰之后四川老兵回乡寻亲的感人故事,以及在台湾的四川新娘们自立自强的打拼生涯等。

一句话:该书饱含人生百味,可读性极强。

编这本书可不是个轻松的活儿,光是从浩如烟海的资料查询梳理有关川台交流的资料就够了!

2014年,省台办与省社科院联合成立编撰小组(阵容强大亮瞎眼)——省台办主任周敏谦担任顾问,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任主编,省社科院党委副书记陈井安任常务副主编,省台办副巡视员杨志学、省社科院研究员郭丹任副主编,省台办和省台湾研究中心相关人员组成课题组,通过从四川各市州台办、省档案馆、图书馆、高校等各方搜集资料,并赴台湾多地走访,拜会台北、高雄、台南等地四川同乡会以及在台的四川人,广泛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历时一年多,终于成书。

“光是查资料就花了大半年。”课题组成员之一、省台办综合研究处工作人员苏志军说,2014年11月,该书的编纂人员赴台,走访台湾各地的四川同乡会,“回来的时候大家箱子里除了衣服都是搜集的会刊、资料,一共背了几百斤回来。”

这样的呕心沥血之作,不用想也是棒棒哒!摘录书中内容给大家感受一下——

吃过眷村火锅,你真的知道什么是眷村吗?(关于眷村的内容见原书第三章“光阴故事”)

“眷村”顾名思义就是“眷属居住的村落”,尤其是指军人的眷属。眷村的建立,始自1945年。“1945年,日本战败,结束对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第一批国民党军队及眷属陆续抵达台湾,简陋眷村开始出现。1948年,台北出现第一个眷村——四四南村,是为联勤总部第四十四兵工厂所盖的眷村。”

研究资料表明,1949 年,因为失利于国共内战,许多国民政府党政官员、公务员、军队及其他人,被迫前往台湾定居,大批国民党军队转移到了台湾地区……这次由于战争引起的人口迁移堪称空前,小小的宝岛一下涌入了超过150万的新住民,台湾当局为了安置新增人口,在1950年1月,将原来的“东南军政长官公署”的“军眷业务管理处”改为“动总部联勤留守业务部”,并依据“国军在台军眷业务处理办法”的规定,以“集中管理与集中居住”为原则,以兴建房舍或安排宿舍的形式对军队的士兵及其家属的居住地统一安排,少则几家几十家,多则成百上千家聚落为村,眷村随之产生。

当时国民党从成都带了空军到台湾,因此大部分到台湾的四川人都居住在空军眷村,说四川话成为空军眷村的一大特色。台湾的某媒体人也写道,他曾居住的村子,是国民党空军的眷村,各省人都有,东北的会做些包子、饺子,江南的会烧些鱼虾,川湘的尽是辣麻催泪!各种家乡特色都能在村子里出现,而且他在文中提到空军眷村的特点就是“语言”,不论你是来自广东、山东、湖北还是湖南,都讲四川话,四川话几乎是眷村的“流行语”!因为国民党空军部队撤离大陆前,在成都待过一段时间,加上四川话的发音好学,所以眷村的孩子都能讲一口到地的四川话,当然重口味的川菜也影响着整个村子的口味!

台湾美食作家逯耀东教授曾对牛肉面做过研究,认为是起源于台湾南部冈山的眷村,此地眷村多为四川人,以川菜中的“小碗红汤牛肉”为基础,思乡的四川人以郫县辣豆瓣酱的做法在冈山制作,用豆瓣酱爆炒牛肉后加葱姜炖煮,配上面条而成,食客还可以依喜好加入酸菜。眷村小店的做法流传后大受欢迎,成为家喻户晓的眷村美食。《舌尖上的中国2》也提到眷村红烧牛肉面,据了解红烧牛肉面最初也是住在眷村的川籍老兵及其家眷,因为思念家乡和家乡的美食,在台湾根据当地的食材自制了四川辣豆瓣酱调料,并把辣豆瓣酱用于烹制四川家乡风味的菜肴。尤其是用豆瓣酱、干辣椒、花椒炒香后而烹制好的红烧牛肉和汤汁,浇在煮好的面条上,非常好吃。这做法很快在眷村流行,所以“台湾牛肉面”又以“眷村牛肉面”最有名,而以“川味牛肉面”为特色名号的面店和餐馆也就风行台湾各地。

书荒英雄推荐(骚年看你骨骼精奇)(3)

书荒英雄推荐(骚年看你骨骼精奇)(4)

“阿里山之父”的世纪绝恋(见原书第五章“绵绵乡情”)

邓禹平(1923—1985),笔名夏荻、雨萍,四川省三台县奎木乡邓家沟(今三台三元镇三清村1组)人,著名歌曲《阿里山的姑娘》的词作者,也因为创作“高山青、涧水长,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而被称为“阿里山之父”。

邓禹平在故乡读书期间,好舞文弄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优异,人缘特别好,深受先生和学友喜爱。中学时,在一次“反对日本法西斯”的学生游行、演讲活动中,邓禹平邂逅了喜欢文学和音乐的学妹、县城南街大米店老板白来远之女白玫,邓禹平虽然少年丧去了父母,但有一个军官哥哥,与开米店的白家也算是门当户对。长相一般,身材矮小的邓禹平凭一身的文艺细胞得到了白玫小姐的芳心,他的才华也得到了白家的默许。从此,一对天作之合的郎才女貌坠入了爱河,在古老的潼川三台县城繁华的南门外、涪江岸,凯江边常常有了二人的身影;在奎木乡邓家沟的小径上,花草丛中也留下了他们无数浪漫的故事……

1948年,邓禹平在重庆,泪别从家乡三台赶来探望他的女友白玫,随剧组赴台湾拍摄张彻导演执导的电影《阿里山风云》,并为该部电影的主题曲作词。长时间逗留在福建,他与白玫小姐只能鸿雁传书。在信里,白玫说她爹爹因为邓禹平的家庭背景是“国民党反动派”,一改往日的态度,坚决反对女儿与他来往,但白玫小姐发誓今生非邓禹平不嫁!本来就十分思念恋人的邓禹平,更加思念久别的故乡,更加想念恋人白玫。就在这种情思惆怅的日子里邓禹平度日如年……

1949年,《阿里山风云》电影还未拍完,海峡两岸局势紧张起来,剧组成员都想返回大陆,但机票不够,邓禹平没法返乡。此时,邓禹平疯狂地思念着家乡,思念着家乡的爱人白玫。那时,唯有诗歌帮他缓解痛苦。那一首首语言简炼,意蕴丰富,承载着邓禹平炽热深情的诗歌,一经问世,好评如潮。不少诗作被谱曲,录制成唱片流行海内外。1981年,邓禹平获得了台湾诗歌最高奖——金鼎奖。

数年之后,邓禹平的同学联系上了白玫,历经许多坎坷的白玫一直在等着邓禹平回来,终身未嫁。得知身处台湾的男友邓禹平已生命垂危,白玫坐在钢琴前,含泪弹唱邓禹平作词的《阿里山的姑娘》,并将其录入磁带转交给邓禹平。1985年12月21日子时,邓禹平在台湾乌来颐园去世。不久,白玫也病逝在三台。

书荒英雄推荐(骚年看你骨骼精奇)(5)

好了,川观君的剧透到此为止。想看更多精彩的内容,比如琼瑶回乡寻亲啦,张大千赴台的趣事啦,就到原书里找吧!

说好的福利来了!为了回馈川报观察的广大忠实粉丝们,省台办联合川报观察向大家赠书啦!共有50本!我们将抽取50名幸运读者!

参与方式:想看这本书的筒子,请关注川报观察微信(公众号:cbgc2014)并进入1月11日推送的本条微信,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填写报名表即可火速参与活动!

据说第一期印刷只有两千本,限量版奥,市场售价56元。重点是,这是迄今为止第一本关于四川与台湾交流史的书,具有较高的的社会价值、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你,值得拥有!(请跟着川观君念:人,丑,多,读,书!)

川报观察客户端记者 刘淼淼

本文编辑 唐乐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