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句经典谚语(500句常用谚语俗语集锦)

【夹肢窝生疮——阴毒】(歇)夹胳窝:也作“胳肢窝”,腋窝本指阴处长毒疮,转指阴险毒辣武剑青《云飞嶂》三章四:“崔永光瞪着一双充满血丝的眼睛,咬牙切齿地骂道:‘猫头鹰真是夹肢窝生疮,阴毒透啦’”,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七十句经典谚语?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七十句经典谚语(500句常用谚语俗语集锦)

七十句经典谚语

【夹肢窝生疮——阴毒】(歇)

夹胳窝:也作“胳肢窝”,腋窝。本指阴处长毒疮,转指阴险毒辣。武剑青《云飞嶂》三章四:“崔永光瞪着一双充满血丝的眼睛,咬牙切齿地骂道:‘猫头鹰真是夹肢窝生疮,阴毒透啦!’”

【垓下困霸王——四面楚歌】(歇)

垓下:古地名,在今安徽固镇东北沱河南岸。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交战时,楚霸王项羽被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围困在垓下,“兵少食尽”,夜间听到汉军四面都唱起楚人的歌曲,十分惊惧,疑心楚地已被汉军占领,于是仓促突围,后自刎于乌江边。比喻陷入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处境。冯育楠《银沙滩》一四:“刘树圃叹口气说:‘现在的阵势是垓下困霸王——四面楚歌,逼人跳乌江了!’”

【干柴烈火,龙王难救】(谚)

龙王难救:即使主管兴云降雨的龙王,也救不了大火。指烈火一旦烧着干柴,火势越烧越旺,谁也无法扑灭。肖冬梅《朱元璋传说》一:“朱元璋和徐达走后不久,庆功楼下便着起了熊熊大火。俗话说:‘干柴烈火,龙王难救。’转眼功夫,门窗都烧着了。”

【干柴遇烈火——一点就着】(歇)

点:本指点燃,转指指点。指稍一指点,情绪就高涨起来。也指人性情暴躁,容易发脾气。马识途《找红军》:“我把这事和平素跟我合得来的几个庄稼汉说了,他们一听都像干柴遇烈火,一点就着了,都想离开这个背时的地方,去找红军。”

〇也作①〔炮药房放火——一点就着〕。王火《血染春秋》一章:“老节,快领着大伙儿挂队吧!这么窝着脖子受洋罪,可不行!要是挂队,这次是炮药房放火,一点就着!”②〔直炮筒——一点就着〕。周立波《铁水奔流》五:“老李顶爱逗乐子……就是脾气大,性子暴一点。动力部工人说他像个直炮筒,一点就着。”

【干吃大鱼不费网】(惯)

比喻白得好处,不付出代价。浩然《艳阳天》一一四章:“拿害孩子这件事儿说吧,主意是他想的,人是他杀的;咱们是干吃大鱼不费网,连一条绳子也搭不上。”

【干打雷不下雨】(惯)

①比喻干嚎无泪。清·李光庭《乡言解颐·天部》:“晋顾恺之凭重桓温。温死,人问哭状,曰:‘声如震雷劈山,泪如倾河注海。’故见小孩子号哭无泪者曰:‘干打雷不下雨。’”刘绍棠《草窝》三:“狗嫌儿哇地一声倒地一溜十八滚儿,哭声很高却是有声无泪,干打雷不下雨。”②比喻光造声势,没有行动。老舍《离婚》一四:“仆人不怕,而且有时候欢迎瞎炸烟而实际不懂行的主人;干打雷不下雨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冯志《敌后武工队》九章四:“哈叭狗是个说大话使小钱,干打雷不下雨的人,别看他在屋里跟二姑娘叫骂得挺凶,不但震唬不住二姑娘,闹来闹去还得顺着二姑娘的杆子爬。”

〇也作①〔干响雷不下雨〕。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二:“合作社的门口,常常聚着一群群不买东西的,有人说:‘地主都跑了,还改革什么?’也有人说:‘天天开会干响雷不下雨,造反还有个不动刀枪的?’”②〔光打雷不下雨〕。郭澄清《大刀记》一〇章:“这些天来,石黑见伪军们天天出去跑,天天放空回,光打雷不下雨,一直找不到大刀队,勃然大怒了。”

【干丢在水里也不响】(惯)

白白地扔在水里,连个响声也听不见。比喻钱物白扔了。《金瓶梅词话》八一回:“若不是我,都乞韩伙计老牛箝嘴,拐了往东京去,只呀的一声,干丢在水里也不响。”

【干河滩撒网——瞎张罗】(歇)

张罗:本指张开罗网,读狕犺ā狀犵犾狌ó;转指筹划、料理,读狕犺ā狀犵犾狌狅。指盲目做某事。康濯《买牛记》:“老汉抢着说:‘你当我不懂这!可你是干河滩撒网,瞎张罗!买牛买牛,拿什么东西买呀?’”

【干姜有枣——越老越好】(歇)

干、有:没有实际意义,仅为增加音节。本指姜越老越辣,枣越老越甜;转指人越老越有经验,办事越老到。《三宝太监西洋记》一五回:“圣上道:‘只怕司礼监太监老了些。’刘诚意道:‘干姜有枣,越老越好。’”

【干屎抹不到身上】(谚)

干了的臭屎,无法抹到别人的身上。比喻人履端踩正,任凭邪恶小人恶言中伤,栽赃陷害,全是徒劳。舒源骏《三兄弟》一〇:“让他们怀疑去吧!‘干屎抹不到身上’。现在也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了,讲事实,摆道理,重调查。胡乱给人扣帽子,不行!”

【干土打不起高墙,没钱盖不起瓦房】(谚)

干土不黏,无法筑起高墙;手头没钱,无法盖起瓦房。指有钱好办事,没钱成不了事。崔复生《太行志》七章:“俗话说:‘干土打不起高墙,没钱盖不起瓦房。’钱是一个‘十样锦’,有了钱啥事都好办。”

【干星照湿土,来日依旧雨】(谚)

干星:稀稀疏疏的寒星。指连日阴雨,夜晴有几颗寒星,这是隔天仍要下雨的征兆。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下:“谚云:‘干星照湿土,来日依旧雨。’王建《听雨诗》:‘半夜思家睡里愁,雨声落落屋檐头。照泥星出依然黑,淹烂庭花不肯休。’”

【甘言夺志,糖食坏齿】(谚)

甘言:讨人喜欢的甜言蜜语。指甜食吃多了,容易蚀坏牙齿;奉承话听多了,容易丧失斗志。肖玉《战鼓催春》一〇章:“俗话说:‘甘言夺志,糖食坏齿。’刘福净拣些好听的话给那上尉灌米汤,那家伙乐得手舞足蹈。”

【甘蔗不能两头甜】(谚)

甘蔗(犵ā狀狕犺犲):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主要的制糖原料。甘蔗只有接近根部的地方最甜,没有两头都甜的。比喻美事只能占一头,不能两头都占。赵有志《学点辩证法》:“钢针难得两头尖,甘蔗不能两头甜。”

〇也作〔甘蔗没有两头甜〕。张恩忠《龙岗战火》一二章:“最好是既能弄到这笔意外之财,又不出事儿。可人常说:‘甘蔗没有两头甜。’要发财,就得担干系呵。”

【赶到点儿上】(惯)

比喻恰巧遇上了事或出了问题。老舍《骆驼祥子》二:“他的身体使他相信,即使不幸赶到‘点儿’上,他必定有办法,不至于吃很大的亏。”

【赶旱鸭子下水】(惯)

旱鸭子:在陆地上饲养的鸭子,也指不会游泳的人。比喻强迫别人做不能做的事。刘绍棠《这个年月》一三:“想当官儿的、会当官儿的有的是,何必把我这只旱鸭子赶下水呢?”

【赶集走亲戚——顺便】(歇)

赶集:到集市上去买卖货物。指乘做某事的方便做了另一件事。魏树海《沂蒙山好》一三章二:“‘副队长放心,’心灵嘴巧的小王说,‘这是赶集走亲戚——顺便的事。电线就在身边,又不多耽误时间。’”

【赶浪头】(惯)

浪头:涌起的波浪。比喻紧跟时尚,做当前社会上流行的事。含贬义。丁玲《给孙犁同志的信》:“我希望你们的园地不要赶这样的浪头,凑热闹。”周扬《文学要给人民以力量》:“如果你只是投机取巧赶浪头,那么即使你可以哗众取宠于一时,即使别人不批评,你终究是站不住脚的。”

【赶了个野鸡不下蛋】(惯)

把野鸡追赶得不能安安稳稳地下蛋。形容人被追赶得不得安生,十分狼狈。梁斌《翻身记事》二〇:“李固拿袖子擦去脸上的汗珠,说:‘王八蛋!赶了我们个野鸡不下蛋!’”又《播火记》一七:“他又觉得和以前说的话合不上辙,又加添一句,说:‘赶了我个野鸡不下蛋!’”

【赶路怕脚懒,学习怕自满】(谚)

赶路:抓紧时间,快步行路。赶路的最怕腿脚懈怠,学习的最怕自满自足。指懒散与自满的人肯定要落后。吴志明《说“怕”》:“赶路怕脚懒,学习怕自满。山怕无树地怕荒,人怕懒惰花怕霜。”

【赶热灶】(惯)

比喻凑热闹。《红楼梦》七五回:“尤氏忙笑道:‘我今儿是那时来的晦气,偏都碰着你姊妹们的气头上了。’探春道:‘谁叫你赶热灶来了!’”丁玲《母亲》二:“她是老赶热灶的滑儿,看见这位叔叔事情好,有钱,婶娘爱奉承,只喜欢听好话,便赶着逗趣,一年倒有好几月要住在这里。”

【赶人不要赶上】(谚)

指做事要留有余地,不可把人逼到无路可走的地步。《水浒全传》二回:“史进道:‘什么闲话!我便肯时,有一个不肯。你问得他肯,便去。’陈达道:‘好汉教我问谁?’史进道:‘你问得我手里这口刀肯,便放你去。’陈达大怒道:‘赶人不要赶上,休得要逞精神!’”

〇也作①〔赶人不过百步〕。《三宝太监西洋记》七回:“赶人不过百步。你赶我,怎么直赶到这里来?”②〔拉弓不可拉满,赶人不可赶上〕。《活地狱》三六回:“一定要这样,这不是鸡子和石头碰么?自古道:‘拉弓不可拉满,赶人不可赶上。’你们二位仔细想想。”

【赶鸭子上架】(惯)

鸭子本不会爬高,却硬赶着它向高高的架子上爬。比喻强逼别人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浩然《艳阳天》五九章:“焦克礼又叫起来了:‘哎呀,大叔,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我识那两个半字儿,怎么能当会计管账本子打算盘呢?’”

〇也作①〔打鸭子上架〕。刘绍棠《碧桃》七:“‘我不会忘记你的。’魏文秀热辣辣而又甜腻腻地说,‘我不能再看你珍珠土里埋,打算提拔你到公社当脱产干部。’‘你别打鸭子上架吧!’碧桃笑道。”②〔拿鸭子上架〕。浩然《艳阳天》一二二章:“我识那俩半字儿,还写黑板哇?你这不是拿鸭子上架吗?”③〔赶着老牛上树〕。刘绍棠《花天锦地》一:“怎奈我肚子里没有一滴墨水,斗大的字认不得二升,是个响当当的头等文盲,你这不是赶着老牛上树吗?”

【赶鸭子上树——难呀】(歇)

指事情很难办到,或想法很难实现。武剑青《云飞嶂》八章:“罗老九的眼睛亮了一下,但又立刻黯淡下去,他摇摇头说:‘赶鸭子上树,难呀。眼眉毛底下的事还搞不清,哪想得那么远。’”

〇也作〔赶鸭子上树——难上难〕。郭敬华《五只鸡的故事》:“原来王玉莲初中毕业后,东找西碰的,总想找个工作做,可……不要说找工作,就是干个临时工也是赶鸭子上树,难上难啊!”

【赶在风头上】(惯)

比喻恰巧遇到不利的情势。周而复《上海的早晨》二部三七:“‘现在风头不对,凡事不能赶在风头上。’他的声音比陶阿毛更低微,‘我在厂里和任何人都不打招呼,低头进低头出,避这个风头。’”

〇也作〔赶在浪头上〕。浩然《艳阳天》八〇章:“轻了不行,重了也不行,万一偏了,跟上边的政策弄拧了,赶在浪头上,不是又要犯错误吗?”

【赶着鸭子下河】(惯)

比喻强迫别人做事。刘绍棠《渔菱风景》二:“花轱辘一会儿嘻嘻哈哈,一会儿哼哼唧唧,虚晃一招,就跟吴钩转影壁。强扭的瓜不甜,吴钩也不想赶着鸭子下河。”

【赶着增福神着棍打】(惯)

增福神:迷信指可使人增福添财的神。追着增福神用棍子殴打。比喻做自断财路的蠢事。《金瓶梅词话》八六回:“天么!天么!你老人家怪我差了。我赶着增福神着棍打?你老人家照顾我,怎不打发?”

【敢吃三斤姜,敢挡三条枪】(惯)

比喻敢作敢当,无所畏惧。李準《黄河东流去》二四章:“雪梅说:‘敢吃三斤姜,敢挡三条枪!既然敢跑出来,就不怕刀山火海,谁敢盘问咱,咱就理直气壮地跟他讲:我们是夫妻。’”

【敢开高价口,必有识货人】(谚)

卖货人只要确认手里的货物是稀有的珍品,就不妨开出天价,顾客中自有慧眼识货的人。指有奇货自有识货人。赵康宁《从“凤眼识宝”说起》:“也许是‘敢开高价口,必有识货人’吧,这天,又有一女一男走进了刘万林的家。”

【敢揽瓷器活,定有金刚钻】(谚)

瓷器活:修补瓷器的活计。金刚钻:用金刚石做钻头的钻子。指有金刚钻,就敢揽修补瓷器的活计。借指有某方面的专长,就敢承办某方面的事情。郝永峰《他专爱揽“瓷器”活》:“有人说他是‘放着自在不自在,寻着腰里缠布袋’。还有人说他是‘不自量力瞎逞能’。当然,也有人说他‘敢揽瓷器活,定有金刚钻’。”

【敢怒不敢言】(惯)

指心里愤怒,但不敢说。《水浒传》三回:“李忠见鲁达凶猛,敢怒而不敢言,只得陪笑道:‘好急性的人。’”《醒世姻缘传》七回:“珍哥晁住虽是心里不愿意,也只得敢怒不敢言的。”张孟良《儿女风尘记》一部四:“屋里这伙人扒着窗户看着、听着,气得肚子疼,就是敢怒不敢言。”

【敢走黑路就不怕鬼】(谚)

迷信说走黑路容易碰见鬼。指既然敢走黑路,就不怕遇到鬼。比喻人既然敢干,就无所畏惧。寇慕准《赶路人》一:“我安炮儿敢走黑路就不怕鬼,来吧!这一带的山林我是护定了,谁想从这儿砍走一棵树,我就和他拼了!”

【擀面杖吹火——不通气儿】(歇)

擀面杖:擀面用的木棍儿,没有通气孔,无法用来吹火。本指不流通空气,转喻不通达事理。房德文等《金鞭记》一〇回:“小爷我一高兴,多送你些银两,够你快活一世,不曾想你是……擀面杖吹火——不通气儿。”

【擀面杖吹火——节节不通风】(歇)

比喻处处、事事碰壁,行不通。《三宝太监西洋记》七一回:“银角大仙说道:‘昨夜之时,一变,变做个火鸦。火鸦之计不行,又一变,变做个火鼠。火鼠之计不行,又一变,变做个火蛇。火蛇之计不行,又一变,变做个火龟。火龟之计又不行,这再叫做不变。这再是变得不如意,不知怎么,就是个擀面杖儿吹火,节节不通风。’”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歇)

窍:本指窟窿,转指窍门。比喻对某件事一点儿也不懂。《冷眼观》一六回:“那举子看了半晌,犹如乡下人拿着擀面杖吹火,连一窍都不通,只得去请问主人是何解说。”陈登科《风雷》一部八章:“祝永康不了解熊彬的个性,当然就不会怀疑他是虚假,非常坦率地自我介绍道:‘我是刚从部队转业回来,对农村工作,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〇也作①〔实竹子吹火——一窍不通〕。赵洪波《未结束的战斗》五章一:“化装演戏,做做生意,我当老板,你做伙计,你听我的。上阵打仗,使刀用枪,我可是实竹子吹火,一窍不通啊!”②〔竹节火筒——一窍不通〕。白危《沙河坝风情》一:“大总管陈世八这些人算得了什么,土头土脑,全不知道外边的文明世界!还不如橡胶园里的一个工头呢,人家还会讲几句番话,同番鬼打交道,不用别人翻译,像你大总管陈世八懂吗?……竹节火筒,一窍不通!”

〇也省作〔擀面杖吹火〕。张恨水《金粉世家》四五回:“你不是说那女孩子国文都很好吗?我想她未必瞧得起我们这擀面杖吹火的东西。”

【擀面杖当笛子吹——白费劲儿】(歇)见“石臼里捣水——白费力”。

【擀面杖抹油——光棍一条】(歇)

指单身汉一个。崔为功《大石马的秘密》四:“他指着问:‘这尖嘴鳁是什么人?’‘擀面杖抹油——光棍一条!’”

〇也作①〔庙门口的旗杆——光棍一条〕。吴强《红日》二章九:“‘你咧?老婆、孩子呢?’沈振新问道。‘我吗?庙门口的旗杆,光棍一条!’梁波回答说。”②〔没安头的锄杆——光棍一条〕。刘亚舟《男婚女嫁》一章:“西院程家,儿子程玉柱,眼看奔三十,比苗文珍的未婚夫林亮小不点儿。可这程玉柱至今不仅仍是没安头的锄杆——光棍一条,而且从来没个姑娘跟他亲近过。”

【干一行,怨一行】(谚)

行(犺á狀犵):行业。干哪一行营生,时间长了,往往也会对这一行产生厌烦情绪。指干哪一行,伤哪一行,是人之常情。郭良蕙《焦点》八:“常言‘干一行,怨一行’,原是百业的通病,一般影剧界的人常发很多不着边际的牢骚。”

〇也作①〔干一行,伤一行〕。程建业《学徒工》:“常言说:‘干一行,伤一行。’于奎从小拜师学艺,受的那个千般苦万般罪就没法说了。”②〔干啥的,烦恶啥〕。张石山《长长的坡》:“有句官话叫‘干一行,爱一行’。另有句俗话说:‘干啥的,烦恶啥。’在我心目中天神似的父亲所干的那挣大票子的事业,在他自己的嘴里却是那样一钱不值。”③〔干什么,伤什么〕。浩然《桃红柳绿》二:“老话头:‘干什么,伤什么。’奇怪得很,魏家老小对会计这个工作倒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刚出虎口,又入狼窝】(惯)

比喻刚刚逃离一个险境,又陷入另一个险境。二月河《康熙大帝》二二:“他心中升起无限感慨:唉,我伍次友也是命里多磨难,刚出虎口,又入狼窝。”

〇也作①〔刚脱开虎口,又落进狼窝〕。马忆湘《朝阳花》二章一:“我刚脱开金家的虎口,又落进了刘家的狼窝。从到七里坪刘家的那天起,我又过起开水煮、滚油煎的日子来啦!”②〔才出虎口,又入狼窝〕。罗旋《梅》一四:“也是我命苦,才出虎口,又入狼窝。”

【刚出窑的瓦盆——一套一套的】(歇)

本指瓦盆规格齐全成套,转以形容人口才好,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头头是道。马国超等《马本斋》三三章:“马本斋亲昵地捶了马铁男一拳头:‘你这个家伙,说话也像刚出窑的瓦盆,一套一套的。’”

〇也作〔卖瓦盆的进村——一套一套的〕。从维熙《遗落在海滩的脚印·伞》:“丫头大了,俺也管不了她了。她那斗争的大理论,就像卖瓦盆的进村——一套一套的,只有她爸爸能对付得了她。”

【刚喂的小鸡没有蛋】(谚)

刚刚喂养的小鸡,当然不会生蛋。比喻刚开创的事业,不会有什么经验可总结。郑悦来《取经》:“有家商店实行自负盈亏经济责任制才一个来月,上级有关部门就纷纷来人来电,要单位总结经验。店负责人说:‘刚喂的小鸡没有蛋,我不能瞎吹。’”

【钢锤砸铁钉——实打实】(歇)见“碓头砸磨扇——石打石”。

【钢刀虽快,不斩无罪之人】(谚)

钢刀无论怎样锋利,也不会斩杀没有罪行的人。指国家的法律再严,也不会向守法的人施以刑罚。明·范受益《寻亲记》一三出:“〔外〕既招定了,你又来诉什么?〔旦〕正为‘钢刀虽快,不斩无罪之人’,冤屈事难甘罢。”

〇也作①〔钢刀不斩无罪之人〕。明·沈采《千金记》二一出:“大德不忘有恩之士,钢刀不斩无罪之人。自家汉王麾下监斩官滕公是也。”②〔国家刀快,不斩无罪之人〕。《施公案》八六回:“老爷,小的住在山下李家村,奉公守法,不知犯了何罪,无故锁拿进来。俗云:‘国家刀快,不斩无罪之人。’”③〔刀斧虽利,不加无罪之人〕。清·石天基《传家宝》卷二:“昔人云:‘刀斧虽利,不加无罪之人。’世人各能谨守本分,何罪之有?”

【钢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谚)见“拼得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钢要用在刀刃上】(谚)见“好钢使在刀刃上”。

【钢要用在刀刃上,话要说在心坎上】(谚)见“好钢使在刀刃上”。

【缸里的酱萝卜——没了缨儿】(歇)

缨儿:萝卜的茎叶,谐“影儿”。指人没有踪影,去向不明。《儿女英雄传》三八回:“老爷此时吃饭是第二件事,冤了一天,渴了半日,急于要先擦擦脸,喝碗茶。无如此时茶碗、背壶、铜旋子是被老爷一通碑文读成了个‘缸里的酱萝卜——没了缨儿’了,马褥子也是从碑道里走了。”

〇也作〔耗子钻洞——无影无踪〕。张长弓等《边城风雪》二一章三:“福昌隆的两个掌柜见此光景,早已像耗子钻洞,无影无踪了。”

【缸里掷骰子——没跑儿】(歇)

骰(狋ó狌)子:又称“色(狊犺ǎ犻)子”,赌具,用骨、木或塑料等制成的小立方体,六面分刻一至六点。本指骰子滚不到哪儿去,转指人陷入困境无法解脱,或者跑不掉。《儿女英雄传》三七回:“老爷如此一指点,他这才更‘缸里掷骰子,没跑儿’了,万分无奈,只得鼻子里闭着气,嘴里吹着气,只用两个指头捏着那烟袋杆儿去点。”

〇也作〔油篓里掷骰子——没跑〕。张孟良《儿女风尘记》一部二:“‘小心点!可别叫道北的穷鬼们撵跑了!’‘您放心吧,’赵六晃晃脑瓜说,‘这是油篓里掷骰子——没跑!’”

【高不成,低不就】(惯)

多指在择偶或择业上,因愿望脱离现实而未能成功。《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这个小娘子从秦太师府三通判位下出来,有两个月,不知放了多少帖子,也曾有省部院里当职事的来说他,也曾有内诸司当差的来说他,也曾有门面铺席人来说他;只是高来不成,低来不就。”《济公全传》四回:“周志魁长得相貌甚美,每逢提亲,是高不成,低不就。官宦人家又不给,小户人家又不要,因此总未定亲。”司马文森《风雨桐江》六章四:“他极不长进,读了三、四年私塾,还背不出半部《论语》。离开私塾后,高不成低不就,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却清高自命。”

〇也作①〔高不凑,低不就〕。《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五:“把女儿嫁个人家,思量靠他过下半世,又高不凑,低不就。”②〔高门不达,低门不就〕。明·无名氏《渭溏奇遇》一折:“争奈孩儿年已长成,未曾许聘,高门不达,低门不就。”③〔高不攀,低不就〕。《醉醒石》一〇回:“肫夫道:‘实因高不能攀,低不屑就,蹉跎至今。’”夏衍《法西斯细菌》三幕:“最初的两年,东碰西碰,什么地方也呆不长,北京人打话,‘兔子尾巴长不了’。后来,高不攀,低不就。于是,到了去年年底忽然心机一动,说不干了,还是做点生意。”

【高官得坐,骏马得骑】(惯)

形容人官运亨通,事业顺心。张孟良《儿女风尘记》三部一:“日本人来了,西霸天是高官得坐,骏马得骑呵!当了警备队长,像个土皇帝,住在城里,天天要粮要款,抓伕拉丁,奸淫烧杀……唉!造孽透顶了!”刘绍棠《孤村》二:“你们那刘家大哥,驴瘦架子不倒;别看眼前戴铁帽子走背字儿,有朝一日时来运转,还是高官得坐,骏马得骑。”

【高楼一席酒,穷汉半年粮】(谚)见“富家一席酒,贫汉一年粮”。

【高鸟尽,良弓藏】(谚)

指高飞的鸟射尽,良弓就收藏起来不用了。比喻功臣良将出生入死打天下,及至政权稳固,最高统治者便会排斥残杀他们。明·李梅实《精忠旗》二折:“这话儿我也难区处,干功名须舒展自如。眼见得满朝奸佞,谁容你尽力驱驰。自古道:‘高鸟尽,良弓藏。’”

〇也作①〔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殚,猎犬烹〕。殚(犱ā狀):尽。烹:煮熟被吃。《晋书·刘牢之传》:“自古乱世君臣相信者有燕昭、乐毅、玄德、孔明,然皆勋业未卒而二主早世。设使功成事遂,未保二臣之祸也。鄙语有之:‘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殚,猎犬烹。’”②〔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明·李开先《宝剑记》一四出:“我十载边关,建立大功,不想有今日之苦。古人云:‘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诚如此言!”③〔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资治通鉴·唐代宗广德元年》“怀恩自兵兴以来,所在力战,一门死王事者四十六人,女嫁绝域,再收两京,平定河南北,功无与比,而为人构陷,愤怨殊深,上书自讼:‘子仪先已被猜,臣今又遭诋毁,弓藏鸟尽,信非虚言。’”元·胡三省注:“古语云:‘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言以今事推之,非虚言也。”

【高山上倒马桶——臭气冲天】(歇)

比喻坏名声人人皆知。李英儒《还我河山》一〇章三:“见你的鬼。别的我不知道,你跟老头子,高山上倒马桶,臭气冲天啊。破驴对破磨,你们凑合着混吧!”

【高山摔茶壶——就剩下一个嘴】(歇)见“茶壶掉了底儿——光剩下一张嘴儿”。

【高山头上点灯——来明的】(歇)

明:本指明亮,转指公开、不隐蔽。指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杨大群《山燕》一〇:“山燕和盛奎、继军来到后街,老远就听见吴大器的声音:‘我对拉脚不拉脚是有看法,但我这个人是高山头上点灯——来明的,有话摆在桌上尥蹦不怕,来暗的不行。’”

【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歇)

大的材料被用在小的地方。比喻有才能的人没有被用在重要岗位上,或大人物被用来做小事情。孔厥《新儿女英雄续传》二二章:“唉,小龙呵,说句笑话,我看你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啦!不过,你还是忍耐一时吧!”

〇也作①〔电线杆子做火柴——大材小用〕。王金屏《精神贵族和编辑夫人·编辑夫人》:“我是说,你知道不知道,当工会干事屈材料,电线杆子做火柴——大材小用!”②〔船桅杆锯作拴马桩——大材小用〕。江深等《淮海之战》六章:“刘伯承扶扶眼镜,笑了:‘三国时,刘备带了三员大将去当新野县长,真是船桅杆锯作拴马桩,大材小用喽!’”③〔拿着大炮打麻雀——大材小用〕。姜树茂《渔港之春》一三章二:“怎么把一个商业专科毕业的高材生,送到偏僻的海边拨弄算盘珠。这分明是拿着大炮打麻雀——大材小用。”

【高田宜黍稷,低田宜稻麦】(谚)

高田:高原干旱的田地。低田:低洼多水的田地。指黍、稷耐旱,宜种高田;稻、麦喜水,宜种低田。宋·罗愿《尔雅翼》卷一:“然麦性微寒,以为金,则徐氏之说优矣。古称:‘高田宜黍稷,低田宜稻麦。’”

【高一脚,低一脚】(惯)

形容道路不平,行走时身体不稳。陈登科《风雷》三九章:“祝永康把一双鞋子背在肩上,净着腿,赤着脚,在淤泥路上,高一脚,低一脚,赶到区里,天已断黑。”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八章:“月亮照在短墙根前,路两边高,中间低,又有些石块,抱着娃娃不好走,男人们都走在头里了,就撂下她们几个在后边高一脚低一脚走着。”

〇也作①〔一脚高,一脚低〕。刘绍棠《荇水荷风》七:“龙抬头喝得酒气冲天,又到宝局子输了个赤条净光,无心再逛花船,便摇摇晃晃,一脚高,一脚低,回到自己的大船上睡觉。”②〔一步高,一步低〕。冯德英《苦菜花》一六章:“娘儿四个一步高,一步低地向前挪动着脚步,有时还要把两手插进深雪里爬着走。”

【高一声低一声】(惯)

形容说话或喊话的声音时高时低。李準《黄河东流去》三七章二:“经纪人在高一声低一声地喊着,几个买牲口的贩子转过来看了一眼,连口也不开就又转身走了。”刘绍棠《荆钗》四:“啭儿嗓音嘹亮,秀子喊声沉远,高一声低一声就像叫魂。”

〇也作①〔高一声,低一气〕。刘江《太行风云》三九:“他们几个人,高一声,低一气,冷一阵,热一阵,说道起来没个完。”②〔高一言,低一语〕。刘江《太行风云》四四:“看他那股神气,高一言,低一语,指手画脚摆设了一顿。”

【搞鬼把戏】(惯)

指暗中使用阴险的手段或计策。高玉宝《高玉宝》一章:“他家每年雇五六个伙计,可是不知他搞的什么鬼把戏,每年伙计们都干不到秋天就累跑了。”

〇也作〔搞鬼名堂〕。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四部三八:“徐义德虽说答应了,但是并不积极,谁知道铁算盘在背后搞啥鬼名堂哩!”

【搞小圈子】(惯)

指为了个人利益,互相拉拢利用,结成小团体。“自我评论,我不是完人,也犯过很多错误,不是不犯错误的人,但是我问心无愧,其中一点就是从来不搞小圈子。”

〇也作①〔搞小集团〕。浩然《艳阳天》八六章:“谁搞小集团?我们搞的是大集体!”②〔搞小团体〕。梁斌《翻身记事》一六:“搞土地革命不是一件小事,对革命事业不持己见,谁说的对就听谁的,要是搞小团体维护坏人,那就有损革命了,是立场问题。”

【搞一言堂】(惯)

一言堂:旧时店铺中挂的匾额,上面写着“一言堂”三个字,以表示不二价。指领导干部作风不民主,一个人说了算,听不进群众意见。李民发《马班长闲话》:“大家就像事先商量好的一样,不约而同地都冲着了俺老孙,什么说话盛气凌人、尾巴翘到天上去了,什么听不得不同意见、搞一言堂呀……多了。”

【告人死罪得死罪】(谚)

诬告别人犯了该死罪的,自身就得判死刑。指平白无故诬陷别人,在法律上就要承担相应的罪名。《西游记》八三回:“哥啊!常言道:‘告人死罪得死罪。’须是理顺,方可为之。况御状又岂是可轻易告的?你且与我说,怎的告他。”

〇也作〔告人徒得徒,告人死得死〕。徒:古代五刑之一,即徒刑。元·关汉卿《四春园》四折:“若无那杀人贼啊,将我孩儿对了命可怎了?大人可怜见,常言道:‘告人徒得徒,告人死得死。’”

【告御状】(惯)

旧指向皇帝告状,现指向中央领导或有决定权的领导人告状。刘绍棠《蛾眉》二:“蛾眉哭着说:‘我只想来到北方,能到北京告御状。’”

【告枕头状】(惯)

指妻子在丈夫面前说别人坏话。沙汀《巡官》:“‘一定是他去告了我的枕头状了!’胖子恨恨的想。”

【哥说哥有理,嫂说嫂有理】(惯)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胳膊儿往外撇】(惯)

比喻说话、做事向着外人。《金瓶梅词话》八一回:“这货来家,得此价钱就勾了。你十分把弓儿拽满,迸了主儿,显的不会做生意。我不是托大说话,你年少不知事体。我莫不胳膊儿往外撇?”

〇也作①〔胳膊肘往外拐〕。刘浩鹏《洪武剑侠图》四九回:“贫道没拿你当外人,事事不瞒你,可你自家人不认自家人,胳膊肘往外拐,天良何在?”②〔胳膊肘朝外扭〕。张天民《创业》二二:“(龙富贵)边听边埋怨:谁摊上这么个舅爷算倒了血霉,人家‘是亲三分向’,他呢,胳膊肘朝外扭!不想想,我龙燕帮你干了多少活!”③〔胳膊肘往外弯〕。马烽等《吕梁英雄传》五二回:“伪军弟兄们,你们都是中国人,为什么给日本鬼子当走狗,胳膊肘往外弯?”

【胳膊拧不过大腿】(谚)

胳膊细长,大腿粗壮,胳膊无力扭过大腿。比喻弱势者拗不过强势者。李英儒《上一代人》三二:“他是区领导,咱胳膊拧不过大腿去,他咋说咱咋听吧。”

〇也作①〔胳膊扭不过大腿〕。老舍《我这一辈子》:“年头儿的改变不是个人所能抵抗的,胳膊扭不过大腿去,跟年头儿叫死劲简直是自己找别扭。”②〔胳膊肘弯不过大腿〕。严霞峰《况公案》三九回:“他是知府,我是知县,胳膊肘还能弯得过大腿去?”③〔小腿扭不过大腿〕。马烽《刘胡兰传·月昏星暗夜》:“咱们不能冒这个风险。俗话说‘小腿扭不过大腿’,我看要出事呀!”

【胳膊上好推车,脊梁上好走马】(惯)见“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

【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惯)

折(狊犺é):折断。指胳膊折断了,悄悄藏在袖筒里,自我忍受,不让人知道。比喻内部出了丑事,尽量忍着掩盖着。《红楼梦》七回:“我要到祠堂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

〇也作①〔胳膊只折在袖子里〕。《红楼梦》六八回:“婶子是何等样人,岂不知俗语说的‘胳膊只折在袖子里’!儿子糊涂死了,既作了不肖的事,就同那猫儿狗儿一般。”②〔胳膊肘折了总要袖子盖〕。马烽等《吕梁英雄传》五七回:“俗话说:‘人不亲土亲,河不亲水亲。’都是邻家邻舍,一出门就见面,‘胳膊肘折了总要袖子盖’。事情已做到这步田地,大家商量着办吧,怎么着好就怎么着来。”③〔胳膊折了吞在袖里,饭糊了闷在锅里〕。韩志君等《篱笆·女人和狗》:“大嫂是一手托两家,既不向着你,也不偏着他。你们俩的事,千万别闹大,吵出去一点好处都没有。‘胳膊折了吞在袖里,饭糊了闷在锅里’。”

【胳膊总是要往里弯】(谚)

人的胳膊肘总都是朝着里弯的,没有一个朝外拐。比喻处理人际关系时,自家人总是向着自家人。刘江《太行风云》六:“胳膊总是要往里弯。要是咱的粮食叫外地外村人借走,咱村上的人们那可就更受辖制了。”

〇也作①〔胳膊弯没有向外拐的〕。老舍《王老虎》四幕:“老虎,咱们是老朋友,铁牛又是你兄弟。俗话说:‘胳膊弯没有向外拐的。’为你着想,老虎,趁早别打这个仗啦!”②〔胳膊肘儿谁不往里拐〕。辛大明《鸦片战争演义》一〇回:“夫妻没有隔夜之仇,胳膊肘儿谁不往里拐?”

【胳膝盖上钉掌——离了蹄】(歇)见“膝盖上挂掌——离蹄差远”。

【搁着你的,放着我的】(惯)见“放着他的,搁着我的”。

【割不断的亲,打不断的邻】(谚)见“打不断的亲,骂不断的邻”。

【割不断的亲,离不开的邻】(谚)见“打不断的亲,骂不断的邻”。

【割掉脑袋碗大的疤】(惯)见“砍了头也只有碗口大的疤”。

【割鸡焉用牛刀】(谚)

宰割一只鸡,哪里用得着屠牛刀。比喻小题不必大做。语出《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三国演义》五回:“割鸡焉用牛刀?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〇也作①〔割烹何必用牛刀〕。《西湖二集》卷一:“宋宗窗下对谈高,五德声名五彩毛。自是范张情义重,割烹何必用牛刀!”②〔割鸡焉用牛刀手〕。牛刀手:宰杀牛的把式。元·尚仲贤《单鞭夺槊》二折:“则这割鸡焉用牛刀手,小将那消大帅收。”③〔杀鸡不用牛刀〕。魏巍《东方》三部五章:“常言说‘杀鸡不用牛刀’,你们掏耳屎也用不着大马勺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