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写自然静态的诗句(论王维诗中空的运用与审美意趣)

第一节“空”的含义及其演变,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王维写自然静态的诗句?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王维写自然静态的诗句(论王维诗中空的运用与审美意趣)

王维写自然静态的诗句

第一节“空”的含义及其演变

“空”的含义在王维之前主要有两条演变途径,一条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之下孕育而出的,包括其语法功能和独特的审美指向;另外一条是在印度佛教和中华文化的交融之下的“混血儿”,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之下看,即使在王维之前的时代,中国的历史文化也是悠久丰富的,“空”字从它的诞生之际到王维所属的时代,已经演化出丰富的含义。第一,“空”作为形容词使用。一是有“广阔、高旷”的意思,如《诗经.小雅.白驹》中写道:“皎皎白驹,在彼空谷”。二是“不切实际”的意思,在《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中的“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第二,“空”作为副词来讲。一是有“徒然”之意,在唐代王勃的《藤王阁序》中的“孟常高洁,空怀报国之情”。二是“只,仅仅”之意,如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第三,“空”作为名词使用。一是“天空、天际”的意思,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的“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二是“道家的虚静之性”的意思,如西汉贾谊的《鹏鸟赋》中的“不以生故自宝兮,养空而浮”,郑玄注曰:“道家养空,虚若浮舟也”。

从佛教的语境来看。一是“万物从因缘生,没有固定,虚幻不定”之意。亦特指天台宗所立“空、假、中”三谛中的真谛。如:空解,指悟入空义,得到解脱;空假,指事物均具备自性空无和幻想宛然两个方面;空界,指虚空范畴。如佛教经典《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二是“佛门”之意。如:空桑,佛门;空王,佛教徒对佛的尊称;空门,泛指佛法,大乘佛教以观空为入门,故称。

值得注意的是佛教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扎根于魏晋南北朝,在此过程中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并逐渐中国化、本土化。其中僧肇的“般若”便是一例,般若认为事物的本质不是“有”,也不是“无”,而是“空”,“空”既不是“有”,也不是“无”。“空”在此发挥了世界万物原始基质的角色,同时也是人世间理想的最高境界,是与现实世界相应的彼岸世界。僧肇将魏晋以来的玄学有无、本末之变与大乘般若空宗相结合,用中国文人的语言与思维方式表述了般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兼具印度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混合气质。

第二节 王维诗中“空”的含义

根据赵成殿的《王右丞集笺注》统计,在王维的诗中,“空”字大约出现了九十多次。在不同的语境之下,“空”的含义也丰富多彩。

一、“空”为情态副词

《酬张少府》:“自顾无长策,空知反空林”。我自知没有经世治国的良策,只好自己告老还乡。一个“空”字表达了他在面对朝廷政治的黑暗现实中的不满与无可奈何,自己只有回归山林、远离世俗,才能寻求到内心的平静。《哭孟浩然》:“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借问襄阳遗老今在何方?江山依旧何人再游蔡州?一个“空”字使得蔡州从此缩放在江山的旷阔的画卷之上,不再注目,渺远的时空转换使得物是人非、时过境迁之感油然而生,回想起来只有无奈的唏嘘和感叹。这一类的“空”字,多作情态副词“徒,仅仅”之意,与情感表达密切相关,使得作者的情感表达更加真实自然。

二、“空”有“天空、天际”之意

《送宇文太守赴宣城》:“铙吹发西江,秋空多清响”。从长江上游出发的时候,军乐队奏乐送行,乐声响彻整个秋空。这里“空”就指秋天的“天空”。《汉江临眺》:“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岸边的都城彷佛都在水面浮动,水面泛起一阵阵涟漪,滚动这水面映衬下的远处云空。“空”在此指的是远处的“天空”。《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仙家未必能胜此,何事吹笙向碧空”。即使仙人居住的地方也未必能够胜过这个地方,不如对着碧蓝的天空吹笙。“空”在这此指的是碧蓝的“天空”。这一类的“空”泛指“天空、天际”之意,名词用法,多有种空旷阔远之感。

三、“空”有“幽静、虚静”之意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场秋雨过后的山林显得空旷幽静,天气也随之转入秋凉。“空”写出了初秋新雨过后的“幽静、阔寂”。《鸟鸣涧》:“人间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在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桂花悄无声息地落下,山谷在幽静的夜晚下显得十分的空寂。“空”凸显了以静衬动的效果,展现出山林的整体幽静空寂的面貌。《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夜晚坐在空寂的山林之间,松风阵阵,直入山林,好似秋风。“空”字一出便将前面热闹的场景收束而止,野花的绽放与谷鸟的叫声最后在空寂之中收尾,回归了山林的常态。这一类的“空”多与“空山、空林”等意象相组合,这是王维诗歌中的常用表达,营造的空旷的意境也间接地切合了王维禅意的精神世界。

四、“空”蕴含着佛教禅理之意。

《山中示弟》:“缘何妄相有,性空无所亲”。世界上没有长久不变的事物,是因缘和合产生了万物。这里的“性空”是佛教用语,意为诸法之体性虚幻不实,强调天地万物的本质是没有“自性”,所以一切众生都困于生死轮回之中,体现出王维从佛理的角度来认识世界的本质。《终南别业》:“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兴致一来我便独自漫游,这美好事物的乐趣只有我自己一个人才能体悟到。“空”表现了王维以禅理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在佛教的世界观中,世界的本原是空,与“有”相对应,但是又不是绝对的空无。所以世界万物的胜事本来就存在着,而我只有独自用心方能体悟到其中的无尽乐趣。上述的“空”来自于对佛教“空观”教义的阐释,同时也反映出王维内心的禅意世界及其带有宗教色彩的审美意趣。

第三节 “空”所蕴含的审美意趣

最古老的佛典之一《经集》(Suttanipata)说有:“须常留意,打破固执自我之见解,观世界为空。如此则可超越死亡”。“空”是佛教中的基本概念,是梵文sunya的意译。或曰为“空无”、“空虚”、“空寂”、“空净”、“非有”。自佛陀时代开始即有此思想,尤以大乘佛教为然,且空之思想乃般若经系统之根本思想。《维摩诘经》云:“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宝集经》解释为:“色是幻色,必不碍空;空是真色,必不碍色。”“色”表象,“空”才是本质。“空”并不是说事物不存在,而是说在一切存在之物中,皆无自体、实体、我等。即事物之虚幻不实,或理体之空寂明净,故为事物之根本。王维一生中受到禅宗的影响较大,而禅宗也围绕着“空”展开。所以这种“空观”也体现在王维的诗歌之中,表现出了王维“空”的审美意趣。

一、内心世界的映射

王维的诗歌有些中“空”字不常独用,经常与“空山”、“空林”、“空宫”等字连用。其中表现外间空旷的诗句有: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秋槐落叶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菩提寺私成口号》)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山院》)

这是王维笔下的空旷外界,如果认为这就是王维笔下真实描摹的世界,那与真实的世界场景相比还是略显夸张,但是如果从禅意的角度去看待这些场景,便又会觉得真实生动。因为王维的审美视角是蕴含着宗教态度的,空旷辽远的自然之境实际上是王维内心的映射。

二、禅意的审美境界

在王维的世界观中,世界是一道由无数支流汇聚而成的急流。在这如急流般的人生中,他宦海沉浮,跌跌撞撞,既经历了家庭悲剧,也见证了国家动乱。而禅意的审美境界则成为了他摆脱复杂动乱世界,寻求内心解脱的避风港。诗句中的“空”字则是此类禅意思想的汇聚点。此类诗句有: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饭覆釜山僧》)

“缘何妄相有,性空无所亲。”(《山中示弟》)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终南别业》)

王维一方面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思,所感,另外一方面通过师从禅宗而形成的宗教观念和意志,在这种相互联系的诸元素的汇聚之中,形成了一种超越人灵魂之我的最终寂静的审美境界,而“空”则是反应这种境界的展现。世界上没有长久不变的事物,是因缘和合产生了万物,所以世界万物在实质上是虚幻不实的。既然如此,那么就没有必要在现实世界中去纠结世俗名利,更没有不要去求祝于他物和他人,现实世界真实的快乐在于达到一种最终寂静的寂灭之中,在一块寂静之地专注于自己的内心,这样才能达到道德的完善和最终的获救,才能从繁缛复杂的世界中解脱出来,获得真正的自由于快乐,体悟到“空”的含义。

三、对事物本来面貌的描述

在这个审美意境中,“空”是作为一种描述性的词语对事物进行直接地描摹,如同绘画时所直接使用的某种的颜料,不加调配。这体现在这些诗中: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

“人间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积雨辋川庄作》)

苏轼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十分擅长描写景物,“空”字展现出景物的外形轮廓、背景氛围和时空范围,使得景物生动形象,塑造出强烈直观性和可感性的平面形象,将文字变成流动的画卷给予欣赏者视觉想象感受,洋溢着一种具体可感的气息。

第四节 王维“空”的审美意趣的思想渊源

王维从早年一个“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少年一步步走向后来的“空”的审美意趣。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王维的个人经历,二是王维所处的时代背景。要探究王维“空”的审美意趣的思想渊源一定要知人论世。

一、王维的个人经历

王维(701年-761年),祖籍山西祁县。王维自从出生起,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的母亲爱好佛学,一生笃志信佛,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王维的名字是佛教文化的缩影,传说王维的母亲梦见维摩诘入室便给王维起了这个名字,蕴含着抱着一尘不染地来去世间的美好期望。王维的家庭氛围使得他与佛教结缘,佛教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的审美意趣的形成,同时也为他日后进行诗歌创作和研究禅意有着极大的影响。

王维出生于河东王氏,家族早年是名门望族。不过到了王维这一代家族荣耀已经大不如前,所以王维所出生的那一刻就肩负着振兴家族的使命,考取功名也是他必须要走的一条路。凭借自己的才华,王维在少年便在长安成名。开元九年更是进士及第,二十二岁便出任太乐丞一职。然而没过过久,却因为“伶人舞黄狮”事件受到牵连,被贬官为济州司仓参军。仕途失意使得王维心灰意冷,王维此时转向佛学,隐居嵩山尤其解脱。开元二十三年,受到张九龄的赏识,王维出任右拾遗。无奈命运捉弄人,随着张九龄被罢官,王维被贬为荆州长史,而后又不断遭到李林甫等人的打击。宦海沉浮,现实黑暗,自己却又无法改变,值得看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开元十九年王维辞官隐居终南山,佛教又成为了他逃离俗世,需求内心宁静的安身之所。

安史之乱爆发后,王维不幸被叛军所抓,被迫接受伪职。但他仍然心系李唐王朝,并创作了《凝碧池》。长安收复后,因为《凝碧池》的缘故,王维没有被治罪,官复原职,在后甚至官至尚书右丞。这一期间政局的变动,人事的复杂,使得王维对佛教的信念不断加深,走向了“空”的审美意趣来需求精神的安慰,而他在晚年也选择在辋川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二、王维所处的时代背景

王维所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盛的时代之一,整个社会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朝气蓬勃的浪潮,王维早年也在这种时代氛围的影响下,有着一段少年游侠浪漫的经历。不过对王维影响最大在于唐王朝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使得禅宗得以在中国蓬勃发展。思想方面贯彻儒、释、道三家并存的思想政策。武则天时期又大力发展佛教,使得佛教进一步扩张。开元年间,“儒释合一”则成为一种趋势。安史之乱后,禅宗分为南北两宗。北宗以神秀为代表,主张渐悟,南宗以慧能为代表,主张顿悟。王维与南北两宗都有着密切的来往。现实的失意,禅宗的影响,使得王维最终走向了“空”,成为了那个时代独特的标识。

第五节 王维“空”的审美观的价值

王维的“空”审美观在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同时也是盛唐气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那个时代专属的印记。“空”所蕴含的禅意思想本是来源于异域的精神世界,但在王维的笔下,“空”与中国特有的山水诗相结合,内化成了一种本土文化精神,表现出一种既有坐忘又有寂灭的统一审美观。他为中国的山水诗打开了另外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别致的美景。

王维“空”的审美观对于我们当下的现实社会仍然意义非凡,它有净化心灵的力量。时代不同了,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人们的精神世界未必有多少进步。自古以来世人常被过多的欲望所苦,而王维的“空”观告诉我们还有一种淡化物欲,追去本我的简朴生活,给了我们一种看待世界的新方式。

结语

通过本文对王维诗中“空”的运用与审美意趣的梳理分析,可知王维“空”的审美意趣在中国美学史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反映从魏晋以来玄学到唐代禅意的审美观的转变和发展进程。作为一位承上启下的山水诗人,王维对“空”字的运用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审美技艺,另一方面融入了自己对禅意的感悟,蕴含着自己的空灵的审美意趣,形成了自己的审美境界。他的“空”的审美意趣对后世影响深远,不断为后世模仿和向往。

参考文献

[1] 王锋.论王维禅意诗中的鸟、云、月意象【D】.黑龙江大学.2013(S1)

[2] 张唯.王维“空”审美观研究【D】.扬州大学.2021(09)

[3] 王锋.论王维禅意诗中的鸟、云、月意象【D】.黑龙江大学.2013(S1)

[4] 舍尔巴茨基著.宋立道.佛教逻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 雒海宁.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空”境界【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02):1-3

[6]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7] 入谷仙介.卢燕萍.王维研究【M】.中华书局.200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