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如何解开人性的枷锁(如果读不懂人生的真实意义)

前言:

《刀锋》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所著的一篇长篇小说,与他早期广为人知的两部《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相比,《刀锋》则像一位古稀老人,以看透人世间各种浮华经历后的心路历程,来总结人生的终极意义。

《刀锋》之名取自《伽托•奥义书》:“剃刀锋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渡人稀。”自古以来,越过锋刀的人甚少,而取得其中精义的更是凤毛麟角。毛姆之所以将作品取名为《刀锋》,不仅是因为小说中的拉里在《伽托•奥义书》理解到了人生真谛,更因为“刀锋”两字蕴含了无穷的人生意义。任何真理的探索之路都充满了艰难险阻,往往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无数的时间和精力,最终才能取得真谛。

毛姆如何解开人性的枷锁(如果读不懂人生的真实意义)(1)

小说主要讲叙了在一战时作为飞行员的拉里,退役后回到了美国重新开始生活,本来有着门当户对的未婚妻伊莎贝尔、以及前程似锦的金融工作,但是拉里却整日闲晃、不思工作、不读大学,甚至与伊莎贝尔解除了婚约,最终踏上了去东方寻求人生真实意义之旅。

拉里退役之后的一系列“反常”举动其实颇有根源,参战前的拉里,曾经也是一名普通的正常人,想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温暖的家庭。但是经历战友为了救自己而牺牲后,一条鲜活的生命在拉里面前戛然而止,作为幸存者的拉里开始重新思考活着的意义。为此,拉里抛弃了原有的体面生活,每天十几个小时的看书,没钱了就去矿场打工,过着众人眼中“颓废”的生活。

一、心理与生理合二为一,理想与现实水乳交融,拉里追逐人生意义的道路上层次分明

人类之所以比动物具有创造性,在于人类善于利用大脑中的思维,上帝创造了活生生的人类,也赋予了他们心理与生理的各种需求。抛开了精神谈物质未免空洞,但离开了物质只论精神又似空中楼阁。纵观拉里的人生轨迹,他既是芸芸众生里的饮食男女,又是追求精神境界中的探索者,他的存在既现实又兼具理想。

拉里凭着心中的满腔激情,不断游走在巴黎、美国等地,他整日的泡在图书馆钻研,每天看十几个小时的书,去窥探其中的精义。每当知识摄取充足、钱又不够了,他就去找一份工作,矿工、维修工任何简单劳动的工作都可以让他满足。用他的话来说,脑海中有了充足的知识储备,他需要一些简单劳动的来进行排遣、消化,同时赚取一定的生活费。

拉里的精神追求之旅,并不是空洞地浮在精神层面,而是现实与理想的双重结合。他既需要大脑来思考,同时也需要食物来温饱,脱离现实层面的精神探索永远不切实际。

“她的性情开朗、温和又热情,把生理欲望当成身体的本能,无异于吃喝拉撒睡,自己既享受快感,也乐意给人快感。”

毛姆如何解开人性的枷锁(如果读不懂人生的真实意义)(2)

拉里在劳动与思考的心理旅途中,也不曾舍弃人类基本的生理需要。与农场寡妇的一晚情缘、和小男友出走的可爱少女同住的日子,都构成了拉里追逐人生意义的重要分支。在这些最普通的需求之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着鲜活血肉的拉里,他与普罗大众一样,有着最原始的欲望、也保存了最基本的需求,他代表了活生生的一个人。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如果说拉里的探索之路是横向层次里现实和理想的糅合,那么他探寻的结果便是纵向层次里从小隐到大隐的升华递进。

拉里在英国美国辗转不停,读《心理学原理》读哲学依然解决不了心中的疑惑,于是醒悟决定行万里路。他去了印度最终停留下来,与老师一起修行、静坐、冥想,独自一人到山中的小木屋中居住,此时的他依然停留在小隐层次

直到他三十岁生日的那天,在山上看到了一场日出,太阳缓缓升起,山下湖泊粼粼闪光的时候,他突然瞬间就领悟了,于是拜别了老师回到了美国。

毛姆如何解开人性的枷锁(如果读不懂人生的真实意义)(3)

拉里最终的生活,是成了一名卡车司机,或者是出租车司机,白天为了生存搭载着乘客在他最爱的国土上奔跑,用工业时代发明的车轮来帮他丈量这片土地,业余时间当然不会忘了阅读和思考,在这片喧嚣的土地上继续探索属于拉里的人生意义。

二、三种不同意识流派人物的价值取向,衍生出中西文化冲突下的众生相

毛姆在《刀锋》中刻画了拉里、艾略特、格雷三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他们又分别代表充满了神秘色彩、以救赎自我和他人的东方文明;高傲自居、极致粉饰外在主义的欧洲古老文明;以及急功近利、以贪图享乐为目标的美国资本主义价值观。

毛姆如何解开人性的枷锁(如果读不懂人生的真实意义)(4)

在毛姆的笔下,我们看到他对于艾略特和格雷的描写都充满了辛辣和讽刺:

艾略特的一生都在苦心经营着自己上流社交圈名人的身份,他用华美的礼服来装饰自己,用古老的名画来衬托自己的不俗的品味,用金羊毛勋章来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地位。可这份辛苦经营了一辈子的光荣事业,最终被后辈保罗成功截胡,艾略特临终前也没能收到爱德娜亲自发出的邀请函,而这件事也让他懊悔不已。

在格雷的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位年轻有为的男士形象,与他身后逐渐崛起的美国背景一样,格雷年轻又有冲劲,与一战后日渐衰落的欧洲各国形成了鲜明对比。年轻人需要经历磨难和沉淀,就像美国这个年轻的国度一样,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格雷从一个富翁变成了负翁,这次大危机不仅带走了他的父亲,更让格雷患上了严重的头痛症,家庭与事业都遭遇不幸。

毛姆如何解开人性的枷锁(如果读不懂人生的真实意义)(5)

毛姆在形容格雷和艾略特的外貌时,无外乎是一副职业精英、肥头大耳的模样,但到了拉里这里,就变成了俊美和纤瘦。拉里修长的身材、深邃的眼神,像一个巨大的思想溶洞,与格雷和艾略特不同,拉里一出现就代表了健康、积极、奋进的精神力量。拉里浑身都充满了魅力,就连已婚的伊莎贝尔看到他健壮又有线条的手臂,都不由自主的想入非非,这就是毛姆赋予在拉里身上的美好形象。

从格雷和艾略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毛姆笔下西方文化下的价值取向。从拉里的身上,我们又体会到了东方印度文化下的价值取向,毛姆并没有在文中对此不置可否,始终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进行阐述,他只是想通过拉里这样一个艺术形象,来为西方世界注入一点东方文化色彩,向普罗大众说明一个道理: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浅薄的满足和享受都只是暂时的,只有忘却自我、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境界才是永恒的幸福之道。

三、同为幸存者的拉里和苏菲,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自我救赎之路

拉里之所以解除与伊莎贝尔的婚约,在于他们各自拥有不同的价值观,那么拉里最终想要与苏菲结婚,则是因为相同的幸存者境遇,以及内心想要救赎他人的理念。

拉里因为战友的牺牲,而踏上探求真理的道路;苏菲因为失去丈夫和孩子,最终走向了不可挽救的自我毁灭之路。两人同为灾难后的幸存者,却因为不同的心境导致了不同的结局。

主导这一差别的最大因素,在于各自不同的意志理念。拉里意志坚定,当他决定要抛弃一切寻求真理的时候,他可以舍弃一切,同时也乐于吃苦,在煤矿做旷工、在农场修理机器,用尽一切可能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毛姆如何解开人性的枷锁(如果读不懂人生的真实意义)(6)

意志坚定的人往往会爆发出异于常人的能力,司马迁经历宫刑之后,本想着一死了之,但转念一想,死是何等的容易,活下来才是最能体现个人价值的一种方式。于是他以名人自勉:孔子于危难之时写出了《春秋》、屈原被放逐之后才有了《离骚》、左丘眼睛失明之后仍然写下了《国语》,自己的《史记》还未成书,怎么可以半途而废。于是司马迁化耻辱为动力,最终写下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拉里从一名幸存者的经历中走出来,化身为救赎者来拯救苏菲,可是性格软弱的苏菲受不了伊莎贝尔一瓶伏特加的诱惑,又走上了酗酒、自我放逐之路,最终一切都无法挽回。

四、毛姆用他宽厚温良的笔触,赋予每个角色不同的人生选择,最终都得偿所愿

纵观整篇小说,我们不难发现毛姆这位个性坦率、文辞又犀利的老人,在他晚年作品中透露出的对人性的慈悲以及人物角色的宽厚。

小说最后所有人物的生活无不如愿以偿:艾略特最终成为了一直想成为的社会名流;伊莎贝尔凭借着舅舅的巨额遗产,过上了人人羡慕的上流社会生活;格雷重新拥有了轻松赚钱的工作,每日朝九晚五;苏珊的生活无忧,还收获了一份甜蜜的爱情和温暖家庭;苏菲求得一死,也算是一生无悔;拉里获得了幸福之道,从此甘之如饴地度过此生。

毛姆如何解开人性的枷锁(如果读不懂人生的真实意义)(7)

虽然毛姆在小说中对伊莎贝尔贪图享乐、只为自己考虑的利己主义进行了讽刺,但最后依然给了她一个美满的结局,说明他老人家并不反对女性追求婚姻中的物质生活;而前期对艾略特的各种浮夸描写,也并不妨碍后期行文中所透露出的,对这位即将离世的老人的怜悯。由此可见,毛姆笔下的人物并没有严格分明的善和恶,同时他也不会为了褒一物而贬一物,他的文笔理性而仁慈。

总结:

毛姆的文字之所以流传甚广、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主要在于他的小说中既充满了思想性,同时又兼顾各种人性的自由选择。尽管他会凭着自己的喜好对小说人物进行辛辣讽刺,但同时又体现出他对人性的关怀、仁慈和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想和灵魂,毛姆也尊重各种想法的存在,这也是不同人得以一起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最终意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