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话孩子都会当真吗(你的情绪我懂了)

你说的话孩子都会当真吗(你的情绪我懂了)(1)

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开始,人与人的交流中多了一句口头禅——“你懂的”。

“你懂的”是什么意思,说真我至今依然似懂非懂,那天在图书馆写作时突发灵感,百度一下后急忙关掉,因为跳出来的几乎清一色是色情网站的链接。

不敢再搜了,只好自己想吧。思来想去,所谓的“你懂的”,真正要解释起来也许就是老祖宗的那一句成语:“心照不宣”!

“你应该知道的,我就不再多说了。”

嗯,除了差一点“内涵”,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吧!

既然能够“心照不宣”,要么是沟通双方是熟络至极的关系,要么是讨论的话题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有人真正的懂你,确实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在懂你的人面前,该哭时可以哭,该笑时可以笑,不用害怕被批判,不用担心被小瞧。

话说,这不正是孩子被父母实实在在爱着的感觉吗?

哈哈,可以回归今天的话题了吧!

请问,我们熟络至极的孩子是否曾经用他们的行为或语言跟我们说过:

我有情绪了,你懂的!

这时候你真的能懂吗?

包括哈夫自己举办的课程在内,现在许多亲子类课程会教家长如何读懂孩子的情绪,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聆听、同理和欣赏、鼓励协助孩子认知、应对与管理情绪。

当父母要学会多听少说,要尊重孩子的感受,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要协助他们建立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整个社会整个和心理学界都非常重视“情绪管理”这个课题,人们越来越注重人的素质与情商。

那些谦恭有礼、豁达乐观的人很受欢迎,而那些充满“负能量”满嘴脏话经常抱怨的人往往不受待见甚至会被形容为“垃圾人”。

既然人可以分为好的和不好的,能量分成了正的和负的,那么情绪作为我们内在能量的反馈,自然也就分为了正向情绪和负面情绪。

你说的话孩子都会当真吗(你的情绪我懂了)(2)

在情绪管理的课程里,基本会牵涉到关于情绪意义这样的课题,这些内容可以让我们认知到喜怒哀惧等各种情绪的正向意义以及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无法否定的是,无论台上的老师如何说,我们的社会依然有甄别与区分,不会因为我们上了几堂课程而有所改变。

就算是哈夫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欣赏和接近正向积极乐观的人而厌烦、远离见人就抱怨的。

这很真实,也是人性所在!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我们排斥与压抑“负面”情绪并不能让它消失与幻灭,反而成为了现在越来越多人出现心理问题的缘由所在。

当我们讨厌“垃圾人”的时候,其实是在掩藏起自己同为“垃圾”的那部分,让自己能够阳光积极主动乐观,让自己更受人待见更受人喜欢。

这并没有错,只是情绪这种能量并不会因为我们想摁下去就一直被摁着的,它更像水里的葫芦,这边摁下去,那边冒出来。

说到这里有必要引用一个心理学里一个很出名的——“踢猫效应”

一名员工在公司做错了一点事,被老板指着鼻子破口大骂了一顿。

他只能低着头挨骂不敢解释。

老板骂完了,而员工却是越想越生气,觉得自己为公司付出那么多不但没被看到反而被这样对待,只是错了这么一次何况并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错的还不只是我一个啊,分明是搞针对。

下班后,员工带着一肚子气回家,见到老婆为了管孩子写作业还没做饭,于是那一肚子的火不由自主通通发出来指着老婆就是一顿痛骂!

老婆委屈得要死,这时候看到调皮的儿子不但不做作业还在沙发上蹦来跳去,于是一把抓起来就是一顿胖揍......

到最后两公婆气消了,只是感到事情莫名其妙,看着孩子是既心疼又后悔。孩子又痛又怕又生气又委屈,饭也不吃了,哭着摔门跑下了楼。

这时一只猫出现了,气呼呼的孩子上去就是一脚,可怜的猫被踢得飞了出去嗷嗷地跑了。

孩子的气是消了不少,猫却被激怒了,这时刚好有一个人往这边走,于是它一下子跳到那人身上狠狠地来了一下——抓出一道道血印子。

真巧,那人就是早上骂孩子他爸的老板。

你说的话孩子都会当真吗(你的情绪我懂了)(3)

哈夫从旁解读:

“踢猫效应”其实是在隐喻情绪的流动,从高到低由强到弱。同时我们还可以从里面看到什么呢?

如果说年轻时我们是强的,可以扛得住压得死,那么年老体弱时怎么办?如果说家庭里父母是强的,那么这股能量自然会选择弱的地方冒出来,受罪的可能是孩子。当然,弱的地方还有很多,可能是事业、金钱、身体、关系......

从完形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当下的“负面”情绪,来自于被挑拨的过往“未完成事件”。

为了让这个理论更容易理解,我们可以想象人生就是在放一部电影。

在从小到大经历当中,如果有某一件让你觉得难受而且无法解脱的事情,那就如同是其中的一片胶片,我们可以理解为这片记录着当时画面的胶片被卡在放映机前不能正常运动了。

而我们这部人生电影依然继续在播放着,只是后面播出的画面就会被前面这张卡住的胶片所影响,变得杂乱模糊了起来。

事实上,卡住的胶片哪止一张呢?

这就是所谓的投射,我们会用过往经历当中总结和选择出来的观念用在当下,说残酷一点就是,我们看到的都是被过往“污染”了的当下!

对情绪的由来,孔老夫子的一句话言简意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老人家说得很对,七情六欲皆为人的本能,天生就会,无需特别学习。

只是我们想不到的是,我们当下的情绪往往跟过往有着太多的关系,是被“污染”过的。

而孩子可不是这样——该哭时哭,该笑时笑!

你说的话孩子都会当真吗(你的情绪我懂了)(4)

佛祖涅槃前,告诫弟子们日后要“以戒为师”。

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要戒掉过往的惯性,处理过往卡住的情绪,不再被过往“未完成事件”污染当下。

而现在,我们又该以谁为师呢?

对,是孩子。

学习他们的真实,学习他们的内外一致性,学习他们随时能够活于当下。

在真正学会之前,我们还是要谦虚一点,先不要妄言能够“读懂”他们的情绪了,好吗?

附言1:下期内容与“向孩子学习”有关。

附言2:在标题后加上一个“吗”字,你懂的!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均为原创,仅代表导师个人观点,请自行评估是否恰当与适合。传播及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与本公众号和导师无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