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谈宽容(看贾樟柯如何给一场深情的悲剧赋予残酷的诗意)

《小武》是贾樟柯早期的电影,在1998年的第3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新浪潮奖。电影讲述了山西汾阳一个屡教不改的“惯偷”小武的故事。抛开“小偷”这个带有歧视性的身份,小武还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男人。遗憾的是,身边的亲朋好友对他避之不及。

贾樟柯谈宽容(看贾樟柯如何给一场深情的悲剧赋予残酷的诗意)(1)

一次偶然,小武在歌厅认识了陪唱女胡梅梅,同是底层,心境相似,两个人逐渐产生了一种的情感。理智的胡梅梅对这段“门当户对”的感情并没有投入太多。因为她很清楚,小武无法带着她脱离现实的泥沼。小武自然也明白,但他还是免不了失落和难过。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所有的人都大步往前走。外部环境的变化让小武的处境越来越尴尬,而对于未来,小武也越来越迷茫。

从1998年至今,《小武》之所以能够屡次被人提及,不仅是因为故事本身,也不仅是因为贾樟柯现在的光环,而是“小武”这个角色身上的迷茫、失落和焦虑,在今天的年轻人身上依然可以清楚的看见。

九十年代末,时代转型、社会变革,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将每个人都裹挟其中,下岗潮、经商潮、出国潮......有人搭上了顺风车,成为人中龙凤,有些人则成了时代的牺牲品,尴尬而狼狈。也有人在这变化中深深的怀念过去,寻找自己。

贾樟柯谈宽容(看贾樟柯如何给一场深情的悲剧赋予残酷的诗意)(2)

小武,一个没有搭上顺风车的人,念念不忘的过去,耿耿于怀的未来,在这里都成了一桩深情的悲剧。

结尾处,小武迷茫的看着身边的人来人往,他被别人窥探着,也窥探着别人,生存的困境在这里被强化,成为《小武》这部电影中永恒的注脚。

今天,再看《小武》,它其实是一部非常简单粗糙的电影,但也是一部非常真诚的电影。贾樟柯给这部电影赋予了鲜活的时代气息,给边缘人物赋予了时代象征,说透了社会底层百姓的迷茫和无力。

贾樟柯用粗粝直接的影像勾勒出了那些被时代抛弃的人,用一种带有浪漫气息的现实主义手法赋予电影美感,因而成就了悲剧的《小武》的深情和残酷的“小武”的诗意。

贾樟柯谈宽容(看贾樟柯如何给一场深情的悲剧赋予残酷的诗意)(3)

《小武》:深情的悲剧

悲剧,一直都是戏剧史上最璀璨的文化篇章,根据悲剧所涉及的范围来看,悲剧一般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英雄悲剧,比如《勇敢的心》、《角斗士》、《赛德克.巴莱》等。

第二种是家庭悲剧,比如《三块广告牌》、《血观音》、《廊桥遗梦》等。

第三种是抗争悲剧,这类悲剧表现出的矛盾冲突贯穿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展现着人类抗争的艰难,比如《辩护人》、《推翻罗诉韦德案》、《白玫瑰》等。

第四种是“小人物”的悲剧,比如《立春》、《钢的琴》还有这部贾樟柯拍摄的《小武》。

在《小武》中,贾樟柯在小武这个人物和现实之间设置了一种无法调和的矛盾,构成了电影的基本内容。小武本身的优点和缺点在本片中都格外明显,迫于生活,他偷东西,但他也有温柔善良的一面。这种强烈的反差将个人和时代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恰到好处。

鲁迅曾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贾樟柯将“小武”的希望和未来毁灭,用迷茫和无所适从来填补“小武”的生活,让观众看见时代变革中的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但《小武》这部电影不单单是“悲剧”,它还有一个形容词叫“深情”。

之所以说《小武》是一桩深情的悲剧,是因为“小武”本身就是一个深情的人,只是他的深情无处安放。对待朋友,他有一片赤诚之心,对待家人,他有一片良善之心,对待胡梅梅,他有一片宽容之心。

他的深情和现实是一种类似明暗的对比,这不仅是戏剧冲突,也是个人情感和现实之间永远无法调和的矛盾。

反观当下,很多人都像“小武”一样,朝九晚五,却无法在大城市安放自己的灵魂和肉身,每天在高档写字楼来来回回,却无法安静的欣赏天边似火的晚霞。时时刻刻都在为通勤而担心,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按时达到公司。

他们以为自己在大城市实现梦想,其实活成了大城市的“小武”。

贾樟柯谈宽容(看贾樟柯如何给一场深情的悲剧赋予残酷的诗意)(4)

“小武”:残酷的诗意

《小城之春》的导演费穆曾经说过,“电影要抓住观众,必须使观众与剧中人的环境同化。”“小武”就是这样的角色,他的身上既有浪漫主义的诗意,也有现实主义的残酷。

高尔基认为:“浪漫足以乃是一种情绪”。在小武的身上可以看见各种各样的“情绪”,这种“情绪”让“小武”这个角色具有了时代性和诗意,而这种诗意带着粗粝和直接,刺激着观众的眼球,让他们的情绪紧紧跟随着“小武”的“情绪”。

谈及浪漫主义就不能不谈及浪漫主义的三个阶段:

第一:五四时期。文艺理论家郑伯奇在《中国新闻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中对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进行了描述,“在五四运动之后,浪漫主义的风潮的确有点风靡全国青年的形式,’狂风暴雨’差不多成了一般青年尚习的口号。”比如郭沫若的诗歌、郁达夫的小说等。

第二:二十年代后期。这个阶段的浪漫主义以“革命罗曼蒂克”风格为代表,对此,蒋光慈的描述最为恰当,“有理想,有热情,不满足现状而企图创造出些更好的什么的,这种精神便是浪漫主义。具有这种精神的便是浪漫派。”这个阶段的浪漫主义表现出的是一种社会化、群体化的情绪。

第三:抗战时期。抗战时期的浪漫主义和五四时期有些相似,但不完全相同。抗战时期的浪漫主义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充满激情,战争带来的狂热让热血青年走上了革命之路,在战争的硝烟与炮火之中,浪漫主义成为人们内心的渴望。带着一种决绝和无畏,“浪漫”成为带血的挽歌,也为后来的戏剧、电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题材。

中国的浪漫主义有一个很典型的特点就是流露出明显的时代性审美情趣,更适合作为文本的一部分来研究。这也使得浪漫主义倾向于知识分子的群体,无法产生巨大的时代效应。而在“小武”的身上,浪漫主义带着一种幻灭感,这种幻灭感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碰撞之后留下的残片。

所谓残酷,是对社会现实不加修饰的展现,所谓诗意,是人应有的深情。就像“小武”,现实让他成为小偷,深情让他成为诗人。

贾樟柯谈宽容(看贾樟柯如何给一场深情的悲剧赋予残酷的诗意)(5)

结语:

电影结束了,而小武还在。九十年代时代在变革,在转型,机会和挑战并存。今天依然是,网红经济、人工智能、知识付费带来的依然是一场又一场的变革。有些人凭借着敏锐的嗅觉走在了风口浪尖之上,而有些人却成为变革中的牺牲品,就像被缚的小武,带着茫然无措,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看混沌模糊的未来。

贾樟柯谈宽容(看贾樟柯如何给一场深情的悲剧赋予残酷的诗意)(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